收藏 分享(赏)

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谱.docx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188162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牟宗三先生学术年谱 1 1909 年,出生 1927 年,19 岁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 1928 年,20 岁因读朱子语类引发想像式的直觉的解悟,对抽象义理独具慧解。当时流行的西方观念系统,如伯格森创化论 2、杜里舒生机哲学、杜威实用主义 3、达尔文进化论 4皆引起先生注意。 1929 年,21 岁升入北大哲学系本科。随课程接上罗素哲学、数理逻辑 5、新实在论 6等。整理汉易,由晋、宋易而下及清易。于毕业前完成周易研究初稿。由怀特海早年自然知识之原则 、 自然之概念二书,进而读科学与近代世界及历程与真实 。 1932 年,24 岁7 月,发表公孙龙子的知识论 。冬月,初谒熊十力先生。 7明年

2、,闻熊先生说“良知是呈现” 。 1933 年,25 岁4 月,发表墨子之兼爱与孟子之等差 。11 月,发表矛盾与类型说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任教于鲁西寿张乡村师范。 1934 年,26 岁赴天津,以张东孙介绍,列名国家社会党。撰写逻辑与辩证逻辑 、 辩证唯物论的限制 、 唯物史观与经济结构 。为再生杂志撰写多篇时论。 1935 年,27 岁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自印出版。赴广州,任教于私立学海书院。发表亚里士多德论时间 、 亚里士多德论空间 、 亚里士多德论运动 、 亚里士多德论无限 。 1936 年,28 岁6 月,发表一年来之哲学并论本刊 。7 月,发表最近年来之中国哲学界

3、。过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见梁漱溟先生,三问三答不契。发表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 关于逻辑的几个问题 、 象数义理解 、 数学之直观主义 。 1937 年,29 岁。于北平主编再生杂志。与张遵骝先生订交。发表觉知底因果说与知识底可能说 。七七事变,游走各地。 1938 年,30 岁。于广西,先后任教梧州中学、南宁中学。代张君劢立国之道一书撰写哲学根据章。 1939 年,31 岁。于昆明近一年,生活无着,赖张遵骝先生资助度日,困顿中撰著逻辑典范 。再度主编再生杂志。发表说诗一家言格调篇 、 说诗一家言唐雅篇 、 说诗一家言诗意篇 、 时论之一:纵与横 、 时论之二:赞封建 、 时论之三:箴现代

4、、时论之四:究天人 、 时论之五:辨虚实 、 时论之六:明教化 、 时论之七:论思辨 。晤唐君毅先生,二人成学问上最大知己。 1940 年,32 岁6 月,发表宗教与礼教 。逻辑典范完稿,开始构思认识心之批判 。 1941 年,33 岁9 月,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逻辑典范 。 812 月,由大理赴重庆北培金刚碑勉仁书院依熊先生。 1942 年,34 岁秋,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哲史系。 9发表阴阳家与科学 。 1943 年,35 岁发表评罗素新著 。 1944 年,36 岁发表怀特海论知觉两式 、 寂寞中的独体 、 论纯理 、 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 。 1945 年,37 岁至重庆,任中央大学哲学系

5、教授,与唐君毅先生共事。因忧国族前途,有撰著历史哲学之意。译述罗素莱布尼茨哲学之疏导 。 1946 年,38 岁在南京,任教中央大学,轮仁哲学系主任。发表传统逻辑与康德的范畴 。 1947 年,39 岁创办历史与文化月刊,撰大难后的反省:三个骨干代发刊词。 103 月,发表华族活动所依据的基础型式之首次涌现 、 公羊义略记 、 水浒世界 。任金陵大学、江南大学专任教授。8 月,发表评述杜威论逻辑 。选译圣多玛斯神学总论 。撰著王阳明致良知教上、下篇。 1948 年,40 岁应程兆熊先生邀至鹅湖论学会讲,撰重振鹅湖书院缘起 。 11发表知觉现象之客观化问题 、 时空为直觉底形式之考察 、 时空与

6、数学 。秋,任教于浙江大学哲学系。明其居为“旦暮楼” ,撰旦暮楼记 、 月华赋句 、 观生悲歌 、 四十志感 。 1949 年,41 岁春, 认识心之批判完稿。夏秋之间,置身渡海至台湾。筹设新亚书院。 12发表儒家学术的发展及其使命 、 理性的理想主义 、 道德的理想主义与人性论 、 理想主义的实践之函义 。开始撰著历史哲学 。 1950 年,42 岁1 月,香港人文出版社印发 理性的理想主义 。 13应聘于台湾师范学院。发表人类自救的积极精神 、 平等与主体自由之三态 、 认识论之前题 。 1951 年,43 岁夏月,主持师大人文讲座(人文讲习会) ,随即发展为“人文学社” 。发表佛老申韩与

7、共党 、 论黑格尔的辩证法 、 平等与主体自由之三态 、 论凡存在即合理 、 自由主义之理想主义的根据 。 1952 年,44 岁历史哲学完稿。发表孟子与道德精神主体 、 荀子与知性主体 、 辟毛泽东的矛盾论 、 辟毛泽东的实践论 、 要求一个严肃的文化运动 、 祀孔与读经 、 论文化意义 、 哲学智慧之开发 、开明的层层深入 。 1953 年,45 岁发表论上帝隐退 、 人文主义的完成 、 关于文化与中国文化 、 反共救国中的文化意识 、 介绍唐著 、 说怀乡 、 上帝归寂与人的呼唤 、 实存哲学的人文价值 。应约撰写中国文化之特质 。中央文物供应社印发荀学大略 。 1954 年,46 岁4

8、 月,中央文物供应社印发 王阳明致良知教 。8 月,发起人文友会,讲习辑为人文讲习录 。发表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 、 论无人性与人无定义 、 世界有穷愿无穷 、 现实中国之宗教趋势 。应约撰写论中国的治道 。作张君劢先生比较中日阳明学一书校后记。 1955 年,47 岁夏月,强生出版社印发历史哲学 。 1411 月,正中书局出版理则学 。译存在主义的义理结构 。发表人文主义与宗教 、 生命的途径 、 自然与人文之对立 、 道德心灵与人文世界 、自由与理想 、 理性的运用表现与架构表现 、 黑格尔与王船山 。 1956 年,48 岁秋,转东海大学任教。2 月,发表关于历史哲学:酬答唐君毅先生 。应

9、约译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又译黑尔格的权限哲学引论 、 怀特海论客体事与主体事 。9 月,香港友联出版社印发 认识心之批判上册。 15发表陆王一系的心性之学 、 王龙溪的顿教:先天之学 、 刘蕺山的诚意之学 、 本体论的构造 、 宇宙论的构造 、 古人讲学的义法 、 创造心与认识心 、 理与事:略论儒学的工夫 、 关于外王的实践 、 通向外王之路 、 民主政治与道德理性 、 普遍性与个体性 、 中国数十年来的政治意识 。冬,开始撰写五十自述 ,次年完稿。 1957 年,49 岁3 月, 认识心之批判下册出版。5 月,发表直觉的解悟与架构的思辨 。 166 月,发表略论道统血统政统 、 儒教耶教

10、与中西文化 、 孔子与人文教 。选译印度六派哲学:吠檀多 。发表论政治神话之根源 、 论政治神话之形态 。 1958 年,50 岁元旦,与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诸先生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发表论政治神话与命运及预言 、 政治如何从神话转为理性的 。 1959 年,51 岁发表道德判断与历史判断 。开始撰写才性与玄理 。11 月,东海大学出版道德的理想主义 。 17 1960 年,52 岁发表人物志之系统的解析 、 魏晋名理正名 、 魏晋名士及其玄学名理 、 作为宗教的儒教 。十月,应香港大学之聘,主授中国哲学。 1961 年,53 岁2 月,台北广文书局出版政道与治道 。18发

11、表王充之性命论 、 王弼易学之史迹 、 王弼之老学 、 向郭之注庄 、 嵇康之名理 、阮籍之风格 、 有感于罗素之入狱 、 论五十年来之思想 。开始撰著心体与性体 ,发表朱子苦参中和之经过 。 1962 年,54 岁3 月,人生出版社出版历史哲学 增订版。8 月,东方人文学会于香港正式成立。 (由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发起)东海大学出版魏晋玄学 。6 月,发表观念的灾害 。 1963 年,55 岁1 月,人生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的特质 。发表公孙龙之名理 、 公孙龙子各篇疏解、 惠施与辩者之徒的怪说 、 关于宗教的态度与立场:答澹思先生 。9 月,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 才性与玄理 。 1964 年,56

12、 岁发表胡五峰知言之疏解 。译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完稿。 1965 年,57 岁发表陆象山与朱子之争辩 。 1968 年,60 岁5 月,台北正中书局出版心体与性体 第 1 册。 1910 月, 心体与性体第 2 册出版。 1969 年,61 岁6 月, 心体与性体第 3 册出版。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完稿。 1970 年,62 岁发表我与熊十力先生 。9 月,台北三民书局出版生命的学问 。 20撰著佛性与般若 ,陆续从事纯粹理性之批判的翻译。 1971 年,63 岁3 月,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 219 月,发表龙树辩破数与时 。12 月, 存在主义入门 、 我的存在感

13、受 ,编入存在主义与人生问题 。 1972 年,64 岁发表王学的分化与发展 。 1973 年,65 岁夏, 现象与物自身完稿。发表王龙溪致知议辩疏解 。 1974 年,66 岁7 月,由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发表智者大师之位居五品 。 1975 年,67 岁发表涅槃经之佛性义 、 关于大乘止观法门 、 天台宗之判教 、 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民主精神之汇通与相济 。8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现象与物自身 。 22重新订改佛性与般若 ,全部完稿。发表儒家之道德的形上学 、 道家之无底智慧与境界形态上的形上学 、 佛家的存有论 、 宋明儒学之三系 。 1976 年,68 岁发表如来禅与祖师禅 、 分别说与

14、非分别说 。 1977 年,69 岁撰成王门江右学派一章。5 月,应台大哲学学社之请,讲中国哲学未来之发展 。 236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佛性与般若 。 24重新勘对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译稿。 1978 年,70 岁2 月 2 日,唐君毅先生病逝,先生于悼念文中揭示“文化意识宇宙 ”一词。 25发表有关美国与中国拉邦交之谈话 。 1979 年,71 岁3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名家与寻子 。 26发表五四与现代化 、 肯定自由,肯定民主 、 中国哲学之简述及其所涵蕴之问题 。8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 27 1980 年,72 岁发表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 三

15、十年来大陆知识分子想些什么 、谈民国以来大学的哲学系 、 中国文化的断续问题 、 访韩观感 、 访韩答问录 。 1981 年,73 岁发表偏执、理性与坦途 。 1982 年,74 岁9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康德的道德哲学 。 28发表汉宋知识分子之规格与现时代知识分子立身处世之道 。 1983 年,75 岁。3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 。发表中国文化大动脉中的现实关心问题 、 中国文化大动脉中的终极关心问题 。10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中国哲学十九讲 。12 月,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的省察 。 1984 年,76 岁3 月,鹅湖出版社出版时代与感受 。 1985 年,77

16、 岁7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圆善论 。发表中西哲学之会通 、 熊十力先生的智慧方向 。 1986 年,78 岁2 月,译维特根斯坦名理论 完稿。发表人文教养与现代教育 、 中国文化发展中义理开创的十大诤辩 。 1987 年,79 岁8 月,学生书局出版维特根什坦:名理论 。 1988 年,80 岁发表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 、 宋明儒学演讲录 、 依通、别、圆教看佛教的中道义 。 1989 年,81 岁1 月,鹅湖出版社出版五十自述 。 1990 年,82 岁3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发表哲学之路我的学思进程 、 九十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活动 、 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 、 客

17、观的了解与中国文化之再造 、 当代新儒家 。 1991 年,83 岁康德判断力批判全部完稿。 1992 年,84 岁发表以合目的性之原则为审美判断力之超越原则之疑窦与商榷 、 康德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大综合与中西传统的融会 。10 月,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康德 。 1993 年,85 岁理性与生命出版。 1994 年,86 岁发表四因说演讲录 。 1995 年,87 岁4 月 9 日,卒。1 根据蔡仁厚先生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删减整理。 牟宗三全集 卷三十二,台北联经出版社。2 牛津哲学词典 “Bergson, Henri (1859-1941)”条载“French philosopher and

18、evolutionist. Born in Paris, in 1900 Bergson became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and held the post until 1921. His fluent and accessible works with their uplifting spiritual content led to many honours in France, an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27. Bergsons philosophy was hostile to m

19、aterialism and mechanism, and while embracing evolution saw it as driven by a creative force or original impetus of life (the elanvital) rather than the blind operation of natural selection. His dynamism focuses upon the continuous nature of experience, and the artificial nature of the divisions we

20、impose with the intellect; the flow of life becomes the prime datum falsified by mechanistic and scientistic philosophies. This flow is an active, melting process or pure tim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abstract time of natural science. This difference recurs in Bergsons analysis of memory, which ret

21、ains the whole of the past in the present, with the brain acting as a kind of censor, selecting only those apprehensions of the past that are useful for the present occasion. In an analogous manner the theories of natural science, which purport to be complete theories of reality, are better seen as

22、partial and limited reflections of the way the mind fuctions. In spite of the sweep of Bergsons philosophy the spiritual, indeed rhapsodic, aspect of his work has not stood the test of time, nor does the spiritual interpretation of evolution fare well against modern developments. His books included

23、Matiere et memoire (1896, trs. as Matter and Memory, 1911), Le Rire: essai sur Ia signification du comique (1900,trs. as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 1921), and LEvolution creatrice (1907, trs. as Creative evolution, 1911).”3 牛津哲学词典 “pragmatism”条载“The philosophy of meaning and tru

24、th especially associated with Peirce and James. Pragmatism is given various formulations by both writers, but the core is the belief that the meaning of a doctrine is the same as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adopting it. Peirce interpreted a theoretical sentences as a confused form of thought whose mean

25、ing is only that of a corresponding practical maxim (telling us what to do in some circumstance). In James the position issues in a theory of truth, notoriously allowing that beliefs, including for example belief in God, are true if the belief works satisfactorily in the widest sense of the word. On

26、 Jamess view almost any belief might be respectable, and even true, provided it works (but working is not a simple matter for James). The apparently subjectivist consequences of this were wildly assailed by Russell, Moore, and other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led to a division wit

27、hin pragmatism between those such as Dewey, whose humanistic conception of practice remains inspired by science, and the more idealisitic route taken especially by the English writer F.C.S. Schiller (1864-1937), embracing the doctrine that our cognitive efforts and human needs actually transform the

28、 reality that we seek to describe. James often writes as if he sympathizes with this development. For instance, in The Meaning of Truth (1909), p. 189, he considers the hypothesis that other people have no minds (dramatized in the sexist idea of an automatic sweetheart or female zombie) and remarks

29、that the hypothesis would not work because it would not satisfy our (i.e. mens) egoistic cravings for the recognition and admiration of others. The implication that this is what makes it true that other persons (females) have minds is the disturbing part. Peirces own approach to truth is that it is

30、what (suitable) processes of enquiry would tend to accept if pursued to an ideal limit. Modern pragmatists such as Rorty and in some writings Putnam have usually tried to dispense with an account of truth (see minimalism), and concentrate, as perhaps James should have done, upon the nature of belief

31、 and its relations with human attitude, emotion, and need. The driving motivation of pragmatism is the idea that belief in the truth on the one hand must have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success in action on the other. One way of cementing the connection if found in the idea that natural selection must

32、have adapted us to be cognitive creatures because beliefs have effects; they work. Pragmatism can be found in Kants doctrine of the primacy of practical over pure reason, and continues to play an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theory of meaning and of truth. See also instrumentalism; logical positivism; Pa

33、scals wager; science, philosophy of ; will to believe.”4 牛津哲学词典 “evolution”条载“In biology, the genetic transformations of populations through time, resulting from genetic variation and the subsequent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on rates of reproductive success.”5 牛津哲学词典 “mathematical logic”条载“A term fo

34、r modern formal logic, particularly those logical calculi powerful enough to express classical mathematics.”6 牛津哲学词典 “new realism”条载“The reac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against the dominant idealist and Hegelian metaphysics. In England the reaction is associated especially with Russell

35、 and Moore. In America philosophers defining themselves as new realists included F.J.Woodbridge (1867-1940) and R.B.Perry (1876-1957). The view tended to dismiss any special status of mind, and to lead towards behaviorism.”7 蔡仁厚先生记:从此,先生之学思工夫乃形成双线并行之历程:一是从美的欣趣与想像式的自觉解悟,转入如何为何之构架的思辨;以后撰著逻辑典范与认识心之批判 ,

36、皆顺此线索而发展。二是从外在化提升一步,而内转以正视生命,契入儒圣之学,是即熊先生启迪振拔之功也。8 蔡仁厚先生记:此书之主旨,在于复逻辑之大常,识逻辑之定然,归宿于“知性主体”而见“超越的逻辑我” 。先生指出,逻辑的推演系统,只表现纯理自己,是纯理自己之展现。“纯理自己”一词之提出,既可保住逻辑之自足独立性,亦可保住逻辑之必然性与超越性。而思想三律则是“肯定与否定之对偶性”此一原则之直接展现。彼讲唯物辩证法者从事物之变动与关联而反对思想律,乃是领域之混淆。西方逻辑专家之讲法,则是以形式主义、约定主义动摇逻辑之命根。而共相潜存说与逻辑原子论,则又使逻辑依托于外在的形上学之假定上。先生认为,此皆

37、义理不透,未识逻辑之大常。故群言淆乱,使定然者变成不定,使必然者变成不必然,此正时代精神虚脱飘荡之象也。9 蔡仁厚先生记:是为先生独立讲学之始。10 蔡仁厚先生记:以人禽、义理、夷夏之辨昭告于世,并从头疏导华族之文化生命与学术之命脉,以期唤醒士心,昭苏国魂。11 蔡仁厚先生记:略谓,自孔、孟、荀至董仲舒为儒学第一期,宋明儒为第二期,今则进入第三期。儒家第三期之文化使命,应为三统并建:重开生命的学问以光大道统,完成民主政体建国以继续政统,开出科学知识以建立学统。此一缘起,乃先生对当代儒家之文化使命最早而最明确之披露。12 蔡仁厚先生记:斯时,先生有三原则黙存于胸:一为文化反共。视中共及其所持之马

38、列意识形态为中国文化之头号敌人。二为孔子立场。凡尊重孔子者皆可合作而相与为善,凡贬抑孔子、诟诋孔子者,必反击之。三为支持中华民国,反对中共篡改国号。对于国民政府,则盼望其有为,乐观其有成。愿作善意之督责,而不取“讦以为直”之批评,此亦俗谚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先生自谓,此三原则,数十年来持守甚紧,无稍改变。13 蔡仁厚先生记:后经增订扩充,改书名为道德的理想主义 。14 蔡仁厚先生记:先生此书,以疏通中国文化为主。 (1)贯通民族生命、文化生命,以开出华族更生之道路,是先生撰著此书之主要动机。 (2)将历史视为一个民族之实践过程,以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表白精神本身之表现途径,并指出精神

39、实体之表现形态,于此而疏导出中国文化所以未出现科学民主之故,以及如何顺华族文化而转出科学与民主,则是先生撰著此书之基本用心。 (3)荡涤民国以来迷惑人心的唯物史观(历史的经济决定论) ,进而完成一“历史之精神发展观” ,以恢复人类之光明,指出人类之常道,是即先生此书之归结。先生指出,精神表现之各种形态与原理,在各国民族间的出现,不但有先后之异与偏向之差,而且其出现之方式亦有综合的与分解的之不同。中国文化表现“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综合的尽气之精神” ,西方文化则表现“分解的尽理之精神” 。 (此乃书中之中心观念,其详情读原书。 )15 蔡仁厚先生记:先生因为,人类原始的创造的灵魂,是靠几个大圣

40、人:孔子、释迦、耶稣。但大圣人的风姿是没有典要的,其丰富不可窥测,其庄严不可企及,只有靠实感来遥契。而学问的骨干则有典要,典要的丰富是可以窥见的,其骨干亦是可以企及的。康德的纯理批判以及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是西方近世学问中的两大骨干。先生常自庆幸能够出入其中,得以认识人类智力的最高成就,得以窥见他们的庙堂之富。 数学原理之内在的结构与技巧,由于中国欠缺这一套学术传统,一时还产生不出这样的伟构。先生亦自叹有所不及。但在哲学器识上,则自觉并无多让,故能以究竟了义为依归以扭转其歧出。而纯理批判是由西方纯哲学传统发展出来的高峰,其工巧的架构思辨,极难能可贵。先生正视它的价值,弥补它的不足,而

41、复活了康德批判哲学的精神。而且二十余年之后,先生仍锲而不舍,先后撰著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 现象与物自身二书,证成了康德自己未能证成的义理,因而亦融摄了康德,升进了康德。16 蔡仁厚先生记:香港学界人士有谓:此乃数十年来中国思想界最激动人心之大文章。17 蔡仁厚先生记:自先生 38 年来台,半年之间,大陆相次沦陷。国家民族与历史文化之前途,已到最后彻底反省之时。先生根据客观悲情之所感,转而为具体的解悟,以疏导华族文化生命之本性、发展与缺点,以及今日“所当是”的形态,以决定民族生命之途径。此是由大的情感之凝敛,转为大的理解之发用。其结果,便是历史哲学 、 道德的理想主义 、 政道与治道三书之写成

42、。在著作时序上, 道德的理想主义书中诸文,与历史哲学实同时而并进,写历史哲学是专其心,随机撰文是畅其志。先生自序末段云:“当三十八、九年之时,人皆有忧惕迫切之感,亦有思哀思危之意。吾言之而人可听。十年后之今日,此种哀危之思,已成明日黄花。瞻望大陆,一海之隔,俨若楚越之不相干。共党之刺激已不复切于人心。则吾此书所言,人亦必淡然视之,认为迂固不切事情。甚或斥之为书生之狂言,亦所难免。人之了悟内容真理,常视其机。机至则甚易知,甚易明,而见其为不可移。机不至,感不切,心不开,固蔽不通,激越反动,则虽舌敝唇焦,亦无益也。虽然,慧命不可断,人道不可惜,故仍存之,以待来者。 ”18 蔡仁厚先生记:中国政道之

43、不立,事功之萎缩,实由中国文化生命偏于“运用表现”与“内容表现” 。科学知识之停滞于原始阶段而不前,亦系因于此。而要转出政道、开济事功、成立科学知识,则必须转出理性之“架构表现”与“外延表现” 。如何从运用表现与内容表现转出架构表现与外延表现,以开出各层面之价值内容(如:科学、民主等) ,并使各层面价值之独立性获得贞定;又如何能将架构表现统摄于运用表现,以使观解理性上通于道德理性以得其本源;此中的贯通开合之道,先生书中皆有明确之解答。秦汉以来,真能上承孔孟内圣外王之教,以从事实学、要求开济事功者,宋明儒者之后,只有晚明顾、黄、王三大儒接得上。宋、明儒是通过佛教之对照,以豁醒其内圣一面;叶水心、

44、陈同甫与晚明顾、黄、王诸大儒,是在遭逢华夏之沦于夷狄,而豁醒其外王一面。而先生此书,则是经过满清之歪曲,面对共党之澌灭,而作进一步之豁醒与建立。19 蔡仁厚先生记:先生自序有云:“予以顽钝之资,恍惚摇荡困惑于此学之中者有年矣。五十以前,未专力于此。犹可说也。五十而后,渐为诸生讲说此学,而困惑滋甚,寝食难安。自念若未能了然于心,诚无以对诸生,无以对先贤,亦无以对此期之学术。乃发愤诵数,撰成此书。亦八年来之心血也。 ”按先生从头疏导此期之学术,实在煞费工夫。先摆开文献材料,找出其中之线索,勾出各家之眉目,比观对照,不存成见,反覆再三,始渐见出其义理之必然归趋。最后,确定北宋之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

45、、程伊川,南宋之胡五峰、朱子、陆象山,明代之王阳明、刘蕺山,此九人乃是宋明儒学之纲柱。此九人前后互相勾连,在义理问题之发展上,亦先后相衔接、相呼应。北宋诸儒,由中庸 、 易传之讲天道诚体,回归到论语 、孟子之讲仁与心性,最后始落于大学讲格物穷理。而其义理系统之展开,实系于对道体、性体之体悟。濂溪首先“默契道妙”:横渠进而贯通天道性命,直就道体言性体;至明道,以其圆融之智慧,盛发“一本”之论,客观面之天道诚体与主观面之仁与心性,皆充实饱满而无虚欠,两面直下通而为一,即心即性即天,而完成了内圣圆教之模型。此北宋前三家所体悟之道体、性体,以至仁体、心体,皆(1)静态地为本体论的实有,(2 )动态地为

46、宇宙论的生化之理, (3 )同时亦即道德创造之创造实体。所以既是理,亦是心,亦是神,乃“即存有即活动”者(活动,是就能引发气之生生、有创生性而言) 。明道卒后,其弟伊川有二十年独立讲学之时间,乃依其质实的直线分解之思考方式,将道体、性体皆体会为“只是理” 。既然只是理,就表示它不是心、不是神,亦不能在此说寂感。道体之“神”义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义既已脱落,则道体便成为“只存有”而“不活动”的理,而本体宇宙论的创生义,遂泯失而不可见。言道体是如此,言性体亦然。伊川又将孟子“本心即性”析而为心、性、情三分,性只是形上之理,心与情则属于实然的形下之气。理上不能说活动,活动义落在气(心、情)上说。

47、于是性体亦成为“只存有”而“不活动” 。由于对道体、性体之体会有偏差,乃形成义理之转向。唯此一转向,在伊川并不自觉,二程门人亦未尝顺伊川之转向而趋,而南宋初期之胡五峰,则乃上承北宋前三家之理路而发展,开出“以心着性、尽心成性”之义理间架。到此时为止,伊川之转向还只是一条伏线。但朱子出来,因其心态同于伊川,乃自觉地顺成了伊川之转向,而另开一系之义理。接着象山直承孟子而与朱子相抗,于是,朱子、象山,加上五峰之湖湘学,乃形成三系之义理。下及明代,王阳明呼应五峰,宋明儒学之义理系统,乃全部透出而完成。以是,先生认为只分程朱、陆王二系,并不能尽学术之实与义理之全。一则平常所谓程朱,实指伊川与朱子,而明道变成无足轻重,此大不可。二则明道即心即性即天,其学可讲性即理,实亦可讲心即理,而伊川、朱子则不能说心即理,故以明道与伊川、朱子合为一系,在义理上有刺谬。三则胡五峰之湖湘学,实承北宋前三家而发展,乃北宋儒学之嫡系,其“以心着性、尽心成性”之义理间架,有本质上之必然性与重要性,故明末到刘蕺山虽与五峰时隔四、五百年,而犹然呼应“以心着性”之义,而使宋明儒学得一完整之归结。据此,先生乃作如下之分判:北宋前三家,濂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