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7187584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浅谈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种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前言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和丝黑穗病等;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蚜虫、红蜘蛛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好玉米病虫害。玉米在整个生育期中遭遇多种病虫害的危害,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长效治理、应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生物、化学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 ,确保玉米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根据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消长规律,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黑龙江农垦科

2、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2第一章 玉米病害1.1 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称玉米煤纹病、玉米条纹斑病、玉米叶枯病等,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造成玉米减产 1520%,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 50%以上。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逐渐向两端扩展,形成纺锤形或梭形大斑,病斑中央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暗褐色。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一般长510cm,宽 1cm,严重的长可达 1520cm,宽 2m 左右。发病后期,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

3、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抗病品种上病斑小,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褪绿晕圈,病部不产生或极少产生黑色霉层。发生特点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真菌 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 Leonard et Suggs ,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玉米生长季节,病残体中的菌丝体萌发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越冬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侵入,经 1014 天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程度,除与玉米品种的抗性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4、。玉米品种不同,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如果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往往导致大斑病的流行。一般温度在 2025,相对湿度在 90%以上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如果旬平均气温低于 15,相对湿度小于 60%,持续 7 天以上,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病害的发生就受到抑制,危害转轻。另外,在玉米抽穗以后,如果氮肥不足,密度过大,排水不良,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3发病较重。春玉米播种过晚及连作地块病害往往严重,轮作地病轻。防治方法防治该玉米大斑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理,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选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目前,我省选育的抗病品种较多,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种抗、耐病品种,避

5、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以防止病害的发生流行。2、加强栽培管理。 (1)清除病残体,控制初侵染源:玉米收获后,及时翻耕,彻底消除田内外病株残体,将秸秆集中处理,作燃料或经高温发酵用作堆肥。 (2)轮作:由于连作病残体积累多,菌源数量大,病害发生重,因此,实行轮作可减轻发病。 (3)适期早播,缩短处于多雨季节的生育日数,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 (4)合理密植,并摘除底部 23 片叶,降低田间湿度,使植株生长健状,提高抗病力。 (5)合理施肥浇水: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穗期适当追施氮肥,合理灌溉,注意排水防涝。3、药剂防治。在玉米抽穗期前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

6、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隔 710 天喷药一次,连续 23 次。1.2 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叶枯病、玉米斑点病,在国内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流行年份减产 2030%,严重的达 50%以上,甚至导致绝产。症状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抽雄期前后发病最重。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叶片发病,常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症状类型。第一种类型,病斑椭圆形或长方形,多限于叶脉之间,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有时病斑上有 23 个同心轮纹,第二种类型,病斑呈椭圆形或纺锤形,不受叶脉限制,灰色或黄

7、褐色,边缘不明显,病斑上有时有轮纹;第三种类型,病斑表现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病斑一般不扩大,周围有黄色晕圈。当叶片上病斑密集时,常相互融合成一片,致使叶片变黄枯死。发生特点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4玉米小斑病的病原菌 Bipolaris maydis ( Nisikado et Miyake ) Shoem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菌丝体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到玉米叶片上萌发侵染,数日内即可形成病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玉米小斑病的发生除与品种抗病性有关外,还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

8、有密切关系。重茬连作,秸秆还田,病残体量大,菌源大量积累,发病重。在山东省 78 月份,月平均温度在 25以上,雨日、雨量、露日、露量较多时,夏玉米小斑病就容易流行。种植密度过大或低洼地,发病较重。防治方法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方法请参阅玉米大斑病的防治。1.3 玉米青枯病玉米青枯病又称玉米茎基腐病,自 70 年代以来,山东省普遍发生,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症状玉米青枯病是玉米生育后期的重要病害,一般在玉米乳熟末期到蜡熟期症状最为明显。植株的根系、茎基、茎秆、叶片、果穗均可表现症状。根系发病,毛根先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

9、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变褐色腐烂,最后根变空心,根部皮层易剥离,病株易拔起。根系腐烂后,茎基部腐烂空心,地上部 12 节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节间变褐色,髓部收缩。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呈现青枯,一般 12 天内整株表现急性青枯死亡。受害叶片由叶尖向叶柄,由叶缘向中脉表现局部失水和水烫状,病部褪色,无光泽,致使整个叶片乃至整株迅速青枯凋萎。果穗发病,从苞叶开始由局部水烫状褪色,逐渐变黄,穗柄柔韧,果穗下垂,籽粒疏松干瘪。发生特点玉米青枯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病种子内越冬。第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5雨、灌溉、昆虫等媒介传播,从根部伤口侵入,导致根部腐烂,植株

10、青枯。病害的发生与玉米生育期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玉米苗期和灌浆期前基本不发生,玉米自灌浆期开始感病,直到乳熟后期症状最明显,发病程度取决于玉米该生育阶段的雨量和温度,如果低温多雨,光照不足,或雨后骤晴,往往导致青枯病暴发。种植密度过大,排水不良,或根部发生其他病害,影响植株生长,抗病力下降,青枯病性严重。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重,晚熟品种发病轻。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和杂交组合能有效地控制青枯病的发生,在生产上应注意推广应用。2、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增施钾肥,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与甘薯、大豆等作物实行 23 年的轮作。3、控制菌源。玉

11、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土地,促进病残体分解,尽量减少侵染来源。4、及时防治玉米螟、粘虫和地下害虫等,可减轻青枯病的发生。5、药剂防治。玉米授粉后 25 天,用 40%甲基立枯磷 600 倍液,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灌根,效果较好。1.4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俗称生姜玉米、万年青玉米。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均有分布,部分玉米产区发生较重,对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症状玉米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受害,多在 56 叶期表现症状。病株叶片叶色浓绿,宽短质硬,叶背面叶脉上出现蜡白色隆起条纹。910 叶期上部节间不再伸长,茎粗肿矮缩,顶叶簇生,株形矮化。病株根系短而少,

12、易拔起。多数不抽穗,少数虽能抽穗,但严重退化,果穗变形,花丝少,多不结实。发生特点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6玉米粗缩病的病原为玉米粗缩病毒 Maize rough dwarf virus , 简称 MRDV。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的杂草中或冬小麦上越冬,翌年春季带毒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的冬小麦上,然后再向玉米田迁移,并把病毒再传染给玉米,导致玉米发病。玉米 5 叶期前易感病,10 叶期抗性增强。玉米品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硬粒型品种抗病,中间型品种次之,马齿型品种易感病。冬季气温高,早春温度回升快,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和繁殖,发病往往严重。靠近

13、路旁、渠边和杂草多的玉米田及套种田、早播田,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及其自交系,感病品种多,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因此,应注意选育、种植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 (1)适期播种:春玉米适当提前播种,套种玉米推迟到麦收前几天播种,将灰飞虱成虫活动盛期和玉米苗期错开,减少传毒机会。 (2)减少毒源:玉米播种前或出苗前,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毒源和传毒昆虫,减轻病害发生。 (3)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浇水,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3、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用呋喃丹等种衣剂或 20%病毒 A,分别按种子量的 0.2%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能有效地防治灰飞虱

14、,控制病毒病的传播。 (2)喷雾治虫防病:在玉米苗期对周围杂草及玉米田喷施 40%氧化乐果乳油 1000 倍液,防治灰飞虱;也可在玉米苗期用 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喷雾防治。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7第二章 玉米其它病害2.1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导致玉米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症状主要为害雄穗和雌穗,一般抽穗后才表现典型症状。但有些品种在苗期即表现症状,在第 45 叶上产生 14 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有些病株节间缩短,较健株低矮,茎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形似

15、笋状,叶片簇生,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雄穗受害,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颖片增生呈叶片状,雄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内部充满黑粉。雌穗发病,果穗短,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被病菌破坏变成菌瘿,内部全为黑粉,黑粉散落后,显露出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故名丝黑穗病。也有少数病株,果穗受害后,苞叶畸形,变窄变细,分叉多,籽粒重新发芽,呈细长的芽叶状。病株大多矮化,分蘖增多。发生特点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玉米播种后,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从玉米芽鞘、胚轴或幼根侵

16、入。玉米三叶期前是病菌的主要侵入时期。病菌侵入后扩散蔓延至生长点,随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破坏穗部,并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的大量厚垣孢子在玉米收获时落入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玉米丝黑穗病属系统侵染性病害,一年侵染一次,没有再侵染。病菌适宜侵染的温度为 2030,以 25最为适宜,低于 15或高于 35,病菌均不能侵染。土壤含水量为20%左右时,适于发病,低于 12%或高于 29%不利于发病。玉米连作时间长,病菌积累量大,发病较重。春玉米播种过早,过深,病害发生严重。防治方法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81、选用抗病良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在

17、选用品种时,应考虑到既抗大、小斑病,又抗丝黑穗病。2、农业防治。 (1)实行轮作换茬,至少实行 3 年以上。 (2)及时处理病株:在黑粉没散出前及时拔除病株,深埋或烧毁,减少土壤中的菌源数量。 (3)整地保墒,适期播种,适当浅播,促使种子发芽出土快,生长健壮,减轻病害发生。3、药剂防治。用 20%粉锈宁乳油 0.4 公斤,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0.5 公斤,或 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0.5 公斤,拌种 100 公斤,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2 玉米纹枯病玉米纹枯病又称玉米烂脚瘟,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据辽宁、河北、四川、浙江等省部分地区调查,该病在春、夏、秋玉米上都有发生,发病

18、率 22.270.81%,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产。症状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和果穗。叶鞘发病后,先产生淡褐色或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成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淡褐色,发病严重时叶鞘及叶片枯死。全株症状由下而上发展,当发展到果穗时,穗苞叶上也产生云纹状病斑,以后果穗干缩,穗轴腐败。多雨高湿条件下,发病部位均可产生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体进一步聚集成菌丝团,产生萝卜籽状褐色菌核。发生特点病菌以菌核和菌丝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田间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玉米,导致发病。也可通过与邻株接触进行再侵染。玉米上部通风良好,不利于病害发生,因此,主要以基

19、部发病为主,菌核可借流水、人、畜及农具携带传播,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迅速发展,吐穗灌浆期受害重。种植密度过大,长期连作,偏施氮肥,多雨高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等都易导致病害发生。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叶片过于宽大,生育期长的杂交种发病较重,因此应选用叶片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9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2、控制菌源。玉米收获后,及时深耕灭茬,清除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堆肥,尽量减少侵染来源。3、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消灭田间杂草。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以控制病害发生。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

20、用 5%井岗霉素水剂 0.1 公斤,兑水 200 公斤,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雾。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注意保护叶鞘。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0第三章 玉米害虫3.1 玉米螟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enee , 又名亚洲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虫,我国除青藏高原玉米产区未见报道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生,以华北、华东、东北及西北为害最重。为害状初孵幼虫先聚集在卵壳附近取食卵壳,后四处爬行或吐丝下垂,借风传播到邻近植株,集中在心叶内取食叶肉,或蛀成

21、小孔,受害叶展开后,出现横列或分散的小孔,称为“排孔”或“花叶” ,这是心叶期被害的显著症状。玉米抽雄后钻蛀茎秆,造成茎秆折断。雌穗膨大或开始吐丝时,初孵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为害,较大龄幼虫则蛀入雌穗和附近茎节为害,影响雌穗发育和籽粒灌浆。取食为害嫩粒时,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降低。形态特征成虫:雄蛾体长 1314 毫米,翅展 2028 毫米,前翅黄褐色,内、外横线暗褐色,前者波状,后者锯齿状,两横线间有两个小褐斑,边缘线与外横线间有 1 条宽大褐色带。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淡褐色,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淡褐色,中部有 2 条横线与前翅的内、外横线相接。雌蛾体长 1315 毫米,翅展 2534

22、 毫米,前后翅颜色比雄蛾的淡,内、外横线及斑纹不明显,后翅黄白色,线纹常不明显。卵:扁椭圆形,长约 1 毫米,一般 3040 粒粘在一起排列成鱼鳞状。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2030 毫米,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淡灰褐色或淡红色,有3 条纵线,中央一条明显,半透明。蛹:纺锤形,黄褐色至红褐色,雄蛹长 1516 毫米,雌蛹长 1819 毫米。腹部末端呈现棘状延长,端部有 58 根钩刺,缠连丝线 1 束,粘附于虫道蛹室内侧。发生特点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1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向南,每年发生 16 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山东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

23、 3 代,越冬幼虫于翌年 5 月上旬在越冬场所吐丝结薄茧化蛹,5 月中旬至 6 月初为化蛹盛期。5 月下旬至 6 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越冬代成虫自 5 月底开始产第一代卵,6 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期 56 天,6 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春玉米、高梁心叶。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 7 月中旬,此时也是第二代卵盛期,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为 7 月中、下旬。8 月上、中旬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卵多产于夏玉米上,到 8 月中、下旬第三代幼虫进入为害盛期,幼虫可持续为害到 9 月下旬,后陆续隐蔽越冬。玉米螟成虫白天隐藏在作物或杂草中,夜间开始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12

24、天后开始产卵,卵多产于玉米叶背中脉附近,一般株高在 50 厘米以下的植株着卵量很少。幼虫共 5 龄,有趋糖、趋湿、趋触和负趋光性,因此,多选择玉米含糖量相对较高,组织幼嫩、便于潜藏且较阴暗潮湿的部位取食为害。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于越冬幼虫化蛹前,采取高温沤肥、作燃料或铡碎作饲料等方法,压低虫源,减轻为害, (3)改春播为夏播,使第一代玉米螟丧失繁殖基地,减轻第二代玉米螟的发生为害。 (4)种植诱杀作物。根据雌蛾趋向生长高大茂密田块产卵的习性,有计划地种植部分春玉米或谷子,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有效地进行药剂防治,或拔除沤肥及用作饲料

25、。2、生物防治。 (1)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期放蜂,根据虫情确定放蜂量和放蜂次数。一般每亩放蜂 12 万头,分 2 次释放,卵盛期放蜂量应适当大些。 (2)用 Bt 防治螟虫:用 0.5 公斤孢子含量 100 亿/克的 Bt 菌粉,拌于 5 公斤煤渣颗粒上,于玉米心叶期撒入心叶内,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高梁条螟等钻心虫。3、药剂防治。 (1)心叶期防治:每亩用 3%辛硫磷颗粒剂 0.25 公斤,加入 5 公斤细砂拌匀,施入心叶中。也可用 50%辛硫磷乳油 0.5 公斤,拌细土 250 公斤,配成毒土撒施。(2)穗期防治:在玉米雌穗授粉结束后,剪去花丝带出田外,并用 80%敌敌畏乳油 1000

26、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2倍液,滴或喷在穗顶上,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及其他穗虫。3.2 玉米穗虫玉米穗虫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高梁条螟、红缘灯蛾、粘虫等,以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1)、桃蛀螟:桃蛀螟 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 ,又称桃斑螟,俗称桃蛀心虫,主要为害玉米、高梁、棉花、桃、柿、板栗等。为害状幼虫多从雄穗小花、花梗及叶鞘蛀入茎内,并在茎内和雌、雄穗上蛀食为害。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2 毫米,翅展 2225 毫米,黄至橙黄色,体及翅表面有许多豹纹状黑斑点,胸背 7 个,腹背第 1 和 36 节各有 3 个横列,

27、第 7 节有时有 1 个,第 2、8 节无黑点,前翅 2528 个,后翅 1516 个。卵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桔黄至红褐色,表面粗糙,布满细微圆点。幼虫体长 22 毫米,体色有淡褐、浅灰、浅灰兰,暗红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褐色,前胸盾片褐色,臀板灰褐色,各体节毛片明显,灰褐色至黑褐色,背面的毛片较大。蛹长 13 毫米,初黄绿色,后变褐色,臀刺细长,末端有曲刺 6 根。茧灰白色,长椭圆形。发生特点在山东省一年发生 3 代,以末龄幼虫在寄主秸秆内结茧越冬。成虫多在玉米雄穗上产卵,幼虫孵化后为害玉米穗部并蛀入茎内为害。阴雨天多有利于害虫的发生,为害重。(2)、棉铃虫:棉铃虫 Heliothis

28、 armigera Hbner,又称钻心虫、青虫、棉桃虫、玉米穗虫等,主要为害玉米、棉花、花生、苹果、桃等。为害状幼虫在玉米雌穗上蛀食籽粒,造成果穗不实,减产严重。幼虫数量占穗虫数的 9%左右。形态特征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3成虫体长 1518 毫米,翅展 2728 毫米,黄褐色或赤褐色,绿褐色。触角丝状,复眼绿色。前翅中部近前缘处有一暗褐色肾形纹和环形纹。后翅灰白色,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其上有两个白色月牙形斑纹。卵半球形,初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呈灰黑色。幼虫体长 3040 毫米,体色有淡绿、淡红、红褐、黑紫等色,一般为绿色,气门线黄白色,每个体节上生有 12 个黑色毛疣。蛹

29、长 1721 毫米,纺锤形,初为淡绿色,后渐变为赤褐色或黑褐色。发生特点为害玉米的棉铃虫主要是第三代幼虫。棉铃虫有趋向玉米雌穗、雄花上产卵的习性。幼虫在玉米开花时取食花药、花丝、花粉,4 龄后多在雌穗的苞叶籽粒中,啃食籽粒,为害雌穗生长,排出的大量虫粪,污染籽粒,导致霉烂变质。(3)、高粱条螟:高粱条螟 Proceras venosata ( Walker ),又称高粱钻心虫,主要为害高粱和玉米。为害状幼虫蛀茎部位多在节间中部,作环状取食茎髓,被害株遇风呈刀割状折断。被害茎秆内常有 10 多头幼虫在同 1 个孔道内为害。后潜入叶腋,以穗下第 1 节最多。茎秆被蛀食后,营养物质运输受阻,影响灌浆

30、,形成秕粒,产量下降。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014 毫米,翅展 2434 毫米。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前翅灰黄色,中央有 1 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有 7 个小黑点,翅外侧有 20 多条暗褐色纵线,后翅色淡。雌蛾近白色,足、腹部黄白色,前翅纵纹较深。卵呈扁平椭圆形,表面有龟甲状纹。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多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的鱼鳞状卵块,初产乳白色,后呈深黄色。末龄幼虫长 2030 毫米,初乳白色,上生有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成淡黄色。蛹红褐色或暗褐色,末节背面有两对尖锐小突起。发生特点高粱条螟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 2 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玉米的秸秆内越冬。成虫喜黑龙江农

31、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4在夜间活动,卵多产于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叶片正面或茎秆上。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初孵幼虫活泼,爬行迅速,在心叶内取食叶肉残留表皮,至心叶伸出时,叶面呈现不规则的半透明斑点或不规则小孔,在心叶中发育到 3 龄,不等高粱、玉米抽穗即在原为害的叶腋间蛀入茎内为害。如果越冬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季雨水较多、湿度较大,第一代发生较重。(4)、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enee ,其为害状,形态特征,发生特点等参阅本章玉米螟。(5)、粘虫 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发生为害情况等参阅粘虫。玉米穗虫的防治方法玉米穗虫的防

32、治应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作法,参考玉米螟防治。3.3 玉米蚜玉米蚜 Rhopalosiphum maidis ( Fitch ) ,俗称蚁虫、蜜虫、腻虫等,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为害状以成、若蚜刺吸植物汁液。苗期蚜虫多群集于心叶或叶鞘与节间为害,发生严重时,导致玉米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穗期蚜虫刺吸玉米汁液,并产生大量蜜露,致使叶面生霉变黑,影响光合作用,粒重下降,造成减产。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体长 1.61.8 毫米,长卵形,头、胸部黑色发亮,腹部黄绿色或黑绿色。触角 6 节比身体短。腹部 24 节有大型缘斑,第 6、7 节有背中

33、横带,第 8 节有横带横贯全节。无翅胎生雌蚜长卵形,长 1.82.2 毫米,淡绿色或深绿色,第七腹节毛片黑色,第8 腹节有背中横带与缘斑相接,体表有网纹。附肢黑色。触角 6 节,约为体长 1/3。喙短,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顶端稍收缩,基部周围有铁锈色斑纹。尾片圆锥状,有曲毛 45 根。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5发生特点玉米蚜在华东地区每年发生 20 代左右,以成、若蚜在大麦、小麦等禾本科植物心叶中越冬。翌年 3、4 月间随气温上升开始活动为害,主要集中危害麦苗或杂草心叶。5 月底 6月初小麦成熟,陆续产生大量有翅迁移蚜,迁往春玉米、高粱、水稻田繁殖为害。山东省套种玉米田 7 月

34、中、下旬开始发生,7 月底 8 月初为迁飞扩散高峰期,8 月上旬进入危害盛期。在气候和营养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玉米蚜的后代大多为无翅孤雌胎生蚜。当寄主衰老营养不足时,产生有翅蚜迁入麦田或附近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结合积肥,清除田边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繁殖基地。2、生物防治。利用瓢虫,寄生蜂等天敌,进行防治。3、药剂防治。 (1)在玉米拔节期,可喷施 40%氧化乐果乳油 1500 倍液,或每亩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50 克,拌细砂土 20 公斤,将毒砂均匀撒于植株上。 (2)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用 3%呋喃丹颗粒剂 1.5 公斤,拌细砂 23 公斤,均匀灌入玉米心内,也可

35、用辛硫磷颗粒剂灌心,均能有效地控制蚜虫并兼治玉米螟等害虫。3.4 玉米红蜘蛛截形叶螨 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 ,又称棉红蜘蛛、棉叶螨,主要为害玉米、棉花、豆类、瓜类、茄子、甘薯等。为害状成螨、若螨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出现枯黄色或灰白色细斑,发生严重时,植株叶片干枯脱落,影响生长发育,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形态特征雌成螨体长 0.5 毫米,宽 0.3 毫米,深红色,椭圆形,颚体及足呈白色,体侧有黑斑。雄成螨体长 0.35 毫米,宽 0.2 毫米,阳具柄部宽大,末端向背面弯曲形成一微小端锤,背缘平截状,末端 1/3 处有一凹陷,端锤内角钝圆,外角尖削。发

36、生特点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6一年发生 1020 代,华北地区以雌螨在土缝中或枯枝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早春气温高于 10时,越冬成螨开始大量繁殖,于 4 月中下旬至 5 月上中旬迁入为害枣树、茄子、玉米、棉花、豆类等,开始点片发生,后逐渐向周围扩散。在植株上先为害下部叶片,后向上蔓延,虫口蜜度大时,常在叶片或茎、枝的端部聚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进行扩散蔓延。防治方法1、秋、冬耕翻土地,并清洁田园,铲除田埂、地头、田间杂草,减少虫源。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溉,氮、钾肥配合施用,适当增施磷肥,减少氮肥施用量。3、药剂防治。大发生情况下,主要采取药剂防治。可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0.

37、5 公斤加20%三氯杀螨醇乳油 0.5 公斤,兑水 50 公斤,配成混合液,喷雾防治;也可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73%克螨特乳油 10002000 倍液,或 20%灭扫利乳油 2000 倍液喷雾防治。隔 10 天防治 1 次,共防治 23 次。第四章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历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74.1 播种至幼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玉米蓟马、粘虫;预防茎基腐病、玉米粗缩病、玉米大、小斑病等。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 (2)选种、晒种、适期抢墒播种。选用成熟饱满的果穗品种,播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促进早出苗,出全苗,苗壮快长,减少病害侵染。掌握适期播种

38、,在丝黑穗病地区应适期晚播;在玉米大、小斑病发生区,种植丰产早熟品种,适期早播,在常发年避过多雨的发病盛期,减轻大、小斑病危害。 (3)药剂拌种。可选用包衣剂 1 号按种子量的 2%拌种,也可用 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 50%辛硫磷乳油 500 毫升加水 5060 公斤,喷拌玉米种 500600 公斤。 (4)处理越冬寄主,减少菌源、虫源。(5)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用水,科学施肥。 (6)化学除草。在播后苗前,每亩用 50%乙草胺乳油 100120 毫升,或 40%阿特拉津胶悬剂 150 毫升,兑水均匀喷施后进行松土。 (7)治虫防病。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1500 倍液防治灰飞虱、蚜虫等传毒

39、媒介,注意喷洒田边地头杂草,控制病毒病发生。当套种玉米 4 叶 1 心期,百株有 2 代粘虫 40 头,或套种玉米的麦田中每平方米有虫 3040 头时,用 50%辛硫磷乳油配成 1:1000 倍毒土,每亩撒施5060 公斤,或在幼虫低龄期用 25%灭幼脲 1 号,每亩 10 毫升,兑水 50 公斤喷雾防治。4.2 大苗期至抽穗前主要防治玉米螟、玉米蚜、红蜘蛛、大、小斑病等。防治措施:(1)用 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 250 克,拌细砂 5 公斤,均匀施入心叶,防治玉米螟。 (2)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 (3)用 40%氧化乐果乳油 1500 倍液,在玉米雌穗上节部位涂茎,也可用 40%氧化乐果

40、乳油或 80%敌敌畏乳油 1500 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红蜘蛛。 (4)抽雄前后,玉米大、小斑病病叶率达 20%时,用 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喷雾。4.3 穗期主要防治 3 代粘虫和玉米穗虫,及玉米青枯病等。防治措施:(1)增施钾肥,中耕松土,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虫害发生。 (2)百穗有穗虫 4050 头时,剪去花丝和苞叶,用 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液滴灌玉米雌穗顶部。 (3)用 50%辛硫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 1500 倍液喷雾防治粘虫。 (4)用 20%粉锈宁乳油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8500 倍液,每株用

41、药液 140 毫升灌根,防治青枯病、纹枯病、全蚀病。玉米各生育期病虫害的防治,应在分清主次,确定防治重点的前提下,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尽量做到一次用药兼治多种病虫,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 1.汤世成.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08(6):32. 2.陈建军,李波,吴.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83-85. 3.韩秀萍,张仙英.玉米螟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J.农家之友,2008(24):29-30.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194.王德林.赤眼蜂防螟技术J.吉林农业,2008(2):25. 5.王海洋,王玉洁,赵岩涛.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

42、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04(6):49. 6.孙等祥,陈广德,程守全.北方玉米病虫害及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05(7):12.7. 柏新娣,范志军,何香竹.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9(9):36-37. 7.顾秀艳,王醒.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08(7):98. 9. 张振林.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J.农家顾问,2007(4):35. 9.焦素环.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7(7):18-19. 11. 吕国忠,陈捷.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策施J.植物保护,1997,23(4):20-21.1目录前言 1第一章 玉米病害 .21.1 玉米大斑病 .21.2 玉米小斑病 .31.3 玉米青枯病 .41.4 玉米粗缩病 .5第二章玉米其它病害 72.1 玉米丝黑穗病 .72.2 玉米纹枯病 .8第三章玉米害虫 .103.1 玉米螟 103.2 玉米穗虫 123.3 玉米蚜 143.4 玉米红蜘蛛 15第四章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历 174.1 播种至幼苗期 174.2 大苗期至抽穗前 174.3 穗期 17参考文献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