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1第十六章 维持的营养需要动物不能把食入的营养物质完全转化为动物产品,即肉、奶、蛋、毛等,总有一部分饲料净能、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被损耗掉,这是动物生存过程中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损耗。生产产品的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总需要等于维持损耗和生产需要之和,即营养需要 = 维持 + 生产。不同种类动物生物学特性和营养要求不同,维持损耗不一样,但维持基本生存的方式和维持代谢的基本过程大致相同。本章主要介绍动物维持营养需要的概念和确定维持营养需要的基本方法及影响维持营养需要的因素。第一节 维持需要的概念及意义一、维持和维持需要(一)维持 动物营养中,维持是指动物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2、基本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成年动物或非生产动物保持体重不变,体内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保持恒定,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处于动态平衡。生长或生产产品的动物,体内营养素周转代谢保持动态平衡,在不同条件下动物的分解代谢能力和合成代谢能力不变,但不能保持体成分之间的比例恒定不变,产毛动物在维持或低于维持,甚至绝食状态下毛都会生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比例也会发生变化,同样,生长动物在维持代谢过程中可导致体蛋白增加,体脂肪减少,但维持代谢过程中体成分之间的动态变化仍可使体重保持不变。(二)维持需要 是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对能量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营养物质满足维持需要的生产利用率为零。这种需要仅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代谢
3、过程,弥补营养素周转代谢的损失以及必要的活动需要。二、维持需要的意义和作用(一)维持需要在动物营养需要研究中的意义 在动物营养需要研究中,维持需要研究是一项基本研究,对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营养需要规律,比较不同种类动物或同一种类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需要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一头 100kg 体重的肉牛和100 只 1kg 体重的肉兔,营养需要明显不同,其中维持需要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两种动物的营养需要都可用维持加生产进行描述。研究维持需要也是剖析影响动物代谢有关因素、阐明维持状态下营养素的利用特点,寻求生理条件下营养素的代谢规律和进一步探索提高营养素利用效率等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二)维持
4、需要对动物生产的指导作用 在动物生产中,维持需要属于非生产需要,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平衡维持需要与生产需要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维持消耗,可提高生产效率。表 161 表明,不同种类动物的维持需要不同;同类动物在体重一致时,维持需要相同,但当动物摄入 ME 高于维持需要时,生产部分占的比例越大,维持需要占的比例则越小。在动物生产潜力允许范围内,增加饲料投入,可相对降低维持需要,从而增加生产效益。维持需要是动物生产企业制定生产计划,确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预测动物生产效率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现代动物生产,饲料成本是影响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平均占生产总成本的 5080。降低维持的饲料耗费必然是一
5、个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动物生产中合理计划生产规模,适当选择动物,把尽可能多的饲料用于生产,减少维持,方能制定出有利于经济效益的生产计划和比较准确可靠的经济技术指标。表 161 畜禽能量摄入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种类 体重(kg) 摄入 ME(MJ/日) 产品(MJ/日) 维 持 需 要 ME( MJ 日 ) 维持占() 生产占()猪猪鸡鸡奶牛奶牛奶牛200502250050050019.6517.140.420.6733.0271.48109.93010.0300.25038.4676.9119.657.110.420.4233.0233.0233.0210041100631004630
6、05903705470引自 Mcdonald,p.et al(1995) p.287。第二节 动物维持状态下的营养需要 一、 维持的能量需要(一)有关概念及定义1基础代谢 指健康正常的动物在适温环境条件下、处于空腹、绝对安静及放松状态时,维持自身生存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是维持能量需要中比较稳定的部分。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最低能量代谢强度。不过动物生命活动中真正的最低能量代谢,只有在理想条件下保持休眠状态才能实现,这对于人以外的动物很难准确测定。因此,在实际研究中,测定较多的是绝食代谢。2.绝食代谢(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 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叫绝食代谢
7、。动物绝食代谢的水平一般比基础代谢略高。绝食代谢条件:第一,动物处于适温环境条件,健康正常,营养状况良好。第二,动物处于饥饿和空腹状态。对此条件在实际测定中常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以下指标作为判据:以稳定的最低甲烷产量作空腹状态的判据,这对反刍动物特别适用。其理论根据是瘤胃发酵产生甲烷的量与瘤胃中存在的饲料量密切相关。动物采食后甲烷产量明显增加,随发酵底物减少,甲烷产量相应下降,到一定时间后,甲烷产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最低水平上,直到动物再采食后又上升。这一最低水平的甲烷值代表了胃肠中营养物质存在的最低限度,用其反映空腹状态比较合理。并且,甲烷产量可测。选用脂肪代谢的呼吸熵(RQ 值)作为空腹状态的判
8、据。基于动物体内营养素代谢的 RQ 值不同,而绝食条件下又以体脂肪氧化供能为主的特点,因此根据 RQ 值可判断体内代谢是否处于绝食代谢状态。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更适合用 RQ 值作判据。特别是杂食动物,采食后一定时间内,由于大量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RQ 值接近于 1。营养素达第三节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3平衡后,RQ 值很快接近 0.707,这一 RQ 值反应体内开始动用脂肪供能,说明动物已处于绝食空腹状态。 消化道处于吸收后状态的标准化。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消化特点,规定采食后达到空腹状态的时间,凡测定绝食代谢均按规定执行,使不同测定有共同的可比基础。非反刍动物采食后达到空腹状态的时间较易确定,
9、猪需要 7296 小时(h) ,禽需要48h,大鼠 19h,人 1214h,兔 60h。反刍动物较难确定空腹状态的适宜时间,一般至少都要 120h 以上。第三,动物处于安静和放松状态。对于人以外的动物难办到。处于饥饿状态的动物总是千方百计寻食,无安静可言。动物体的放松状态也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躺卧才能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的动物比站立处于放松状态的动物(如马)更难达到放松要求。马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放松站立也不容易。实际测定条件下允许动物站立并有一定活动,情绪安定程度随其自然。有人认为这样规定的测定误差较大,建议测定时间选在晚上不采食而又安静躺卧的时间进行,可以排除站立、活动、情绪影响。在这种条
10、件下测定的代谢率(又叫休眠代谢率) ,与真正最低代谢相比,仍包括一定量的饲料热增耗。基于实际测定的绝食代谢或基础代谢与理论要求存在差异,不同测定者各自的测定条件也不完全一致。严格区分不同测定结果的适用术语及其含义很有必要。对人的测定叫基础代谢较恰当,而其他动物以绝食代谢较为适宜。3.随意活动 广义的随意活动是指动物生存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而这里主要是指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动物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须进行的活动。实验条件下测定的绝食代谢与实际生产条件下的维持代谢还有差距,主要是活动量不同。实际活动量一般都比实验条件下大,但活动量的增加量较难准确测定。一般在确定维持能量需要时,活动量增减用占绝
11、食代谢的百分数表示。牛、羊在绝食代谢基础上增加 2030可满足维持需要。猪、禽可增加 50。活动量随动物种类和具体情况变化较大。舍饲猪、牛、羊活动量增加 20;放牧则增加 2550;公畜另加 15;处于应激条件下的动物可增加 100,甚至更高。(二)绝食代谢的表示及测定方法1.绝食代谢的表示方法 不同动物种类和个体,绝对产热量相差极大,从小鼠到大象,绝食代谢产热相差 105106 倍。因此,按个体产热量很难对不同动物的绝食代谢产热作出评价。很多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企图寻求比较不同动物绝食代谢产热的共同基础。表 162 列举了一些动物的绝食代谢和不同表示方法。从表中可看到,按单位体重表示
12、产热量,动物种类之间差异甚大,用单位体表面积表示产热量,规律性也不强,且体表面积难于准确测定。大量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按单位代谢体重(W 0.75)表示各种成年动物绝食代谢产热比较一致。因此,不同动物绝食代谢产热可近似用下列公式计算:绝食代谢(kJ/日)300(W 0.75)对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个体动物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考虑,例如绵羊或山羊比此平均值低 15,公牛比母牛高 15。成年动物绝食代谢的平均基础值明显不适合生长动物。生长动物随年龄增加,单位代谢体重的绝食代谢产热量减少,例如小牛单位代谢体重的产热量是 388.74kJ,到成年时减少到 300kJ 左右。如何比较准确地表示生
13、长动物的绝食代谢有待进一步研究。表 16-2 各种动物的绝食代谢产热及不同表示方法动物 体重(Kg)总产热(kJ/日)单位体重产热(kJ/kg)单位面积产热(kJ/m 2)单 位 代 谢 体 重 产 热( KJ/W0.75)小鼠大白鼠珍珠鸡产蛋鸡猪奶牛公牛育肥牛绵羊山羊大象狗0.100.291.002.00100.00500.001000.00482.0050.0036.003672.0010.0051.83117.46290.09499.939200.1834100.0052000.0432411.724301.223344.00204820.001700.01518.30405.03290
14、.09249.9792.0068.0052.0067.2486.0292.8955.78170.002693.592991.213223.203491.144672.407000.005643.005738.723599.823367.419303.474038.30293.02296.78293.02297.20293.02320.00293.02315.17228.65227.39434.40297.20引自 Pueschner.A.und Simon.O.C(1988) p.208。2.绝食代谢的测定方法 常用方法主要有二种:第一种,直接测热法。这种方法主要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
15、),直接利用测热器测定动物在绝食代谢条件下扩散至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从而计算出动物的代谢产热量,即绝食代谢产热。一般以 24h 为单位时间表示产热量。直接对动物产热的测定,较早是采用物理方法,即通过人工方法将蒸发热、辐射热和传导热分别测定,现代则是基于电子学原理进行自动记录测定。第二种,间接测热法。此法是基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完全氧化的共同特点和反应物、生成物与自由能之间的变化关系,应用热化学原理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动物在特定条件下的代谢产热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可以通过碳、氮平衡法或 RQ 测定法确定。(三)维持能量需要1.成年动物维持的能量需要 按照维持需要的定义,凡耗费于非生产的能量需要都包
16、括在内。因此,维持能量需要不仅包括绝食代谢的能量,也包括随意活动的增加量以及必要的抵抗应激环境所需的能量。确定成年动物维持能量需要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绝食代谢加活动量的方法。成年动物维持能量需要按绝食代谢加活动量的方法估计,可以用 W 0.75来概括,其中 为绝食代谢和一切增加的能量需要。一些成年动物的维持能量需要及评定过程列于表 163。该方法难点是活动量的评定。集约化条件下的动物活动量相对较易评定,其他条件下的动物较难评定。第二,比较屠宰实验法。该法特点是不分绝食代谢或活动增加量。选择体重、体况相近的动物,分成两组。一组屠宰用以测定能量含量;另一组在要求条件下饲喂一段时间后再宰杀,
17、同样测定能量含量。将两组能量之差再与供给能量比较,超出部分的能量(NE),即维持所需能量。此法随着测定动物体能量沉积的取样技术的发展,在现代营养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远远超出仅用于研究能量的范围。第三节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5第三,回归法。大量研究证明,绝食动物的绝食代谢比采食的动物低,因此将绝食代谢、活动量和生产部分分开评定难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也难准确评定动物维持能量需要。根据营养需要等于维持加生产的原则,把生产看成是需要的函数,用 yabx 一类的数学模式很容易测得在实际生产条件下动物的维持需要。式中 y 代表动物摄入能量,a 代表维持能量需要,b 代表单位产品能,x 代表产品量。通过饲
18、养实验,获得采食不同能量和相应动物的产品能资料,很容易求得 a、b 的确切数值,当适宜外推到产品能等于零时,则 y=a, 此时,a 便代表了维持需要。基于回归法的局限性,拟定回归的资料至少要求能覆盖从维持到不同生产水平的一定范围,以便使回归推算更准确。表 16-3 不同成年动物的维持能量需要绝食代谢(kJ/W0.75)活动量增加()NEm(kJ/W0.75)MEmNEm 效率()MEm(kJ/W0.75)DEmMEm 效率()DEm(kJ/W0.75)空 怀 母 猪 (国 内 )母猪种公猪轻型蛋鸡重型蛋鸡奶牛种公牛母绵羊公绵羊鼠300.00300.00300.00300.00300.00300
19、.00300.00255.00255.00300.00-204535251525152523322.23360.00435.00405.00375.00345.00375.00293.25318.75369.0080808080806868686880415.91450.00543.75506.25468.75507.35551.47431.25468.75461.25-9696-8282828296-468.75566.41618.72672.52525.91571.65480.69由于不同种类动物的产品含有不同营养成分,上述回归中的 x 可解析成不同营养物质之和。析因式则为:yab 1x1
20、b 2x2在没有产品产出的情况下,式中 b1x1及以后各项均为零,a 同样代表了维持需要。2、生长动物维持能量需要 由于生长动物的体重变化、体组成、代谢强度、活动能力等明显不同于成年动物,因此,用评定成年动物维持需要的方法不能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人们试图不用析因法也不考虑绝食代谢,直接将维持与体重、增重、环境因素等相联系,利用 f(W,W,T)一类模式概括出推算任意生长点维持需要的回归等式,解决确定生长动物维持需要的问题。回归估计维持需要固然使复杂的生长变化过程简单化,但是,选择完全符合动物生长规律的模式仍很困难。目前估计生长动物维持需要,除了发展回归估计的研究外,也大量用不同阶段的平均
21、单位代谢体重的能量需要估计不同体重动物的维持需要。NRC 建议生长猪和母猪每天每千克代谢体重可用 DE 443kJ 和 460kJ。体重 10100kg 的山羊可用 ME 423.8kJ。国外一些研究认为几乎所有动物都可用单位代谢体重表示维持能量需要,只是不同动物不同阶段数值不同而已,如 20kg 以上的生长猪 MEm 是每千克代谢体重 507kJ,210kg 的小猪 MEm 是每千克代谢体重 575kJ。3、维持的能量利用效率 实验证明:ME 用于维持的利用效率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差异较大。种内亦存在差异。生长育肥猪可达到 75,母猪可高达 81。反刍动物ME 用于维持的利用率则受饲粮组成影响甚
22、大,全用粗饲料的牛,ME 用于维持的效率只有 58.8左右,而适宜的饲粮组成可达 73。另一方面,能量代谢率(ME/GE)每提高1,维持的 ME 利用效率可提高 0.4。二、维持的蛋白质、氨基酸需要(一)概念1、内源尿氮(EUN) EUN 是指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它是评定维持蛋白质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蛋白质代谢规律揭示,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这一动态代谢过程中,分解代谢产生的氨基酸不可能全部重新用于体蛋白质的合成代谢,总有一部分被氧化分解。被氧化的氨基酸变成尿素或尿酸,主要经尿排出体外。有一部分经尿素循环重新进入胃肠道
23、。由于内源尿氮中还有部分氮是肌肉中肌酸分解成的肌酸酐氮,因此,内源尿氮并不真正或完全反应体蛋白质净分解的程度,只说明动物在无氮饲粮条件下,尿氮存在的最低稳定值,表明动物已处于基础氮代谢状态。正常饲养的动物,尿氮中除了内源氮外,还包括一部分饲粮蛋白质因不适于体蛋白质合成而直接进入氧化分解代谢过程产生的氮,即外源尿氮。2、代谢粪氮(MFN) 动物采食无氮饲粮时经粪中排出的氮叫代谢粪氮。它主要来源于脱落的消化道上皮细胞和胃肠道分泌的消化酶等含氮物质,也包括部分体内蛋白质氧化分解经尿素循环进入消化道的氮。MFN 排出的多少与绝食代谢无关,但与采食量成正比,与饲料品质成反比。3、体表氮损失 是指动物在基
24、础氮代谢条件下,经皮肤表面损失的氮。主要是皮肤表皮细胞和毛发衰老脱落损失的氮。具有汗腺的动物,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的尾产物也可能有少部分经皮肤排泄。体表氮损失的量与动物大小、年龄、环境等因素有关,测定基础氮代谢时,对个体大的动物值得考虑。(二)基础氮代谢的定量表示和评定1、基础氮代谢的定量表示 基础氮代谢(总内源氮)是 EUN、MFN 和体表氮损失的总和。其中主要是 EUN 和 MFN。内源尿氮的定量表示:第一,以绝食代谢为基础表示的内源尿氮排泄量。对鼠、猪等反复实验证明,平均每日每千焦耳绝食代谢的能量,排泄内源尿氮约 0.5mg,或每日每千克代谢体重( 0.75)排泄内源尿氮 150mg。第二
25、,用回归模型表示。研究发现,EUN 排泄量与动物维持能量需要具有类似规律,特别是生长动物,仅用简单的定量表示方法难于普遍适用。用回归表示可更接近 EUN 的实际排泄量,例如肉牛的 EUN 排泄量,用下式估计:EUN(g/日)=5.9206log 0.76 W体重(kg)代谢粪氮的定量表示:第一,按单位重量粪中的干物质含量表示。如反刍动物每千克粪中的干物质排泄MFN 约 11g。知道粪中的干物质总量便可计算出总 MFN。第三节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7第二,按单位采食量的 MFN 排泄量表示。一些研究表明:非反刍动物每采食 1kg 干饲料排泄 MFN 在 1-2g 范围内,猪大约是 1.5g。反刍
26、动物平均采食 1kg 干物质排泄 MFN 在 4-6g 范围内,一般取其平均数 5g 计算总 MFN 排泄量。此种表示方法对实际应用比较方便。体表氮损失的定量表示: 一般认为按代谢体重表示比较适宜,例如 ARC 1980 年建议,在考虑体表氮损失的情况下,按 0.018gN/ 0.75计算比较适宜。2、基础氮代谢的评定 常用评定方法是无氮饲粮法。饲予动物不含氮饲粮,测定其最低日排泄尿氮量,同时测定代谢粪氮和体表氮损失。用这种方法评定成年动物蛋白质维持需要或评定饲料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对结果的准确度影响不大,但用于评定生长动物维持蛋白质需要则可能偏低。因为生长动物采食含蛋白质的饲粮后,体蛋白质沉
27、积增加,周转代谢更快,基础氮代谢水平会更高。另一方面,在反刍动物评定中,瘤胃和盲肠微生物对 MFN 影响可能较大。因此,有人提出,采用总的体组织维持氮需要代替EUN 加 MFN 的评定方法更合适。(三)维持的蛋白质、氨基酸需要1、按基础氮代谢估计维持需要 基础氮代谢中氮的损失实际上反映出动物对饲料氮供给的基本要求,即维持氮需要,而且是净氮维持需要。将基础氮代谢的量转换成粗蛋白质后,除以饲料蛋白质用于维持的生物学价值即得到消化蛋白质的维持需要,再除以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就可得到维持的粗蛋白质需要。因此,基础氮代谢量、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消化率是估计维持蛋白质需要的必备资料。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进行
28、计算:R=6.25(MFNDM)+(EUNW0.73)/(BVTD)R 为维持的粗蛋白质需要(g/天) ,MFN 为代谢粪氮(g/食入每千克干物质)DM 为食入干物质量(g/天) ,EUN 为内源尿氮(g/每千克代谢体重)W 为动物的体重(kg) ,BV 为蛋白质生物学价值,TD 为真实消化率。一些动物基础氮代谢排泄量列于表 16-4。在应用基础氮代谢量确定维持蛋白质需要时应注意两种情况:一是用真消化蛋白质满足基础氮代谢需要时,维持的蛋白质需要与供给之间完全一致,直接通过计算即可;二是用表观消化蛋白质满足维持蛋白质需要时,由于对蛋白质的消化率估计偏低,在估计维持的粗蛋白质需要时,基础氮代谢中的
29、代谢粪氮用 0.4 倍计算,可弥补这一偏低估计。表 16-4 一些畜禽维持的蛋白质需要动物 基础氮代谢(mg/ 0.75)净蛋白质(g/ 0.75)消化蛋白质(g/ 0.75)粗蛋白质(g/ 0.75)育肥猪小 猪公 猪母 猪肉 鸡蛋 鸡奶 牛山 羊绵 羊155-275192-320340176195-338173-2762502802600.97-1.721.20-2.002.131.191.22-2.111.08-1.731.561.751.631.76-3.132.18-3.643.872.001.88-3.251.96-3.142.602.922.722.20-3.912.63-4.3
30、94.722.542.29-3.962.39-3.833.714.173.89饲粮蛋白质满足维持需要的生物学价值,在标准饲粮条件下,用实验鼠进行评定,可以达到 0.65 左右。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用 0.55 估计非反刍动物的维持蛋白质需要比较适宜,幼小动物(如育雏肉鸡或未断奶的仔猪)可用 0.60 或者更高。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用于维持的生物学价值实际上等于微生物蛋白质用于维持的效率,用奶牛评定大致在 0.55-0.65 之间。虽然反刍动物中还存在未降解蛋白质,但所占比例不大,一般不超过 20-30%。实际生产中,用奶牛的平均值 0.6 比较适宜,小肉牛可用 0.7。饲粮蛋白质用于维持的消化率,
31、非反刍动物比反刍动物高。生长育肥猪大约在0.78-0.82 之间,平均 0.8;仔猪 0.75-0.90,平均 0.83;母猪与生长育肥猪平均值接近;公猪与仔猪平均值接近;鸡大约在 0.8-0.85 之间,平均 0.82。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用于维持的消化率主要体现在微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因此反刍动物饲粮蛋白质的消化率与饲粮蛋白质水平无关,始终保持在 0.7 左右。2、饲养实验估计蛋白质维持需要 这是较早评定维持蛋白质需要的方法。通过饲予动物适宜能量和蛋白质,使其处于不生产产品也不失重的稳衡状态时,饲予饲粮的蛋白质水平即反应了维持蛋白质需要。用此法评定维持蛋白质需要,必须选择实验前蛋白质营养状况
32、良好的动物,否则可因体蛋白质耗尽,使评定的需要偏高。3、维持的氨基酸需要 动物在维持代谢条件下对氨基酸需要变化较大。不同组织器官即使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相同,但周转代谢不同,维持氨基酸需要自然也不同。满足动物维持需要的程度不同,氨基酸之间的组成比例也存在差异,生长动物变化更大。成年猪、禽部分必需氨基酸需要列于表 16-5。表 16-5 成年猪、禽 EAA 的维持需要动 物赖氨酸蛋氨酸蛋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苯丙 酪 氨 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猪(mg/W 0.75)禽(mg/W 0.75)36 10224458910548218124457258127732482-72*8112
33、* -72 反映体内精氨酸合成能满足维持需要和部分生产需要; NRC(1998)p.18; E. R. RSKOV(1988) p.38.三、维持的矿物元素、维生素需要(一)矿物元素的维持需要 体内矿物元素代谢同样存在内源损失。内源代谢的基本特点是代谢损失量很小,反复循环利用程度高。幼猪内源钙损失每天每千克体重约为23mg,20kg 以上的生长肥育猪约为 32mg,磷的内源损失平均每天每千克体重约为20mg。维持需要钙的利用率,仔猪可达到 0.65,到最后肥育期下降到 0.5 左右,相应磷的维持利用效率从 0.8 下降到 0.6。猪每天每千克体重对钠的维持需要为 1.2mg。生长牛每天每千克体
34、重损失内源钙 16mg、磷 24mg、钠 11mg,镁 4mg。成年奶牛每天钙、磷第三节 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9维持需要为 22-26g,钠、镁分别为 7-9g 和 11-13g。(二)维生素的维持需要 维生素的内源代谢与其它营养素不同,内源损失少,不便于用析因法评定维持需要。如用饲养实验评定,因需要量甚微,衡量标准较难选定,评定误差较大。反刍动物和其它草食动物维生素 A 的维持需要大约是每天每千克体重0.025-0.035IU,奶牛需要较高,平均是 0.035IU。非反刍动物与反刍动物基本上类似。从动物生产角度出发,将维生素维持需要与生产需要分开没有能量蛋白质那样重要。第三节 影响维持需要的
35、因素一、动物的影响这一因素包括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活动能力、皮毛类型等。动物种类不同,维持需要明显不同,如牛每天维持需要的绝对量比禽高数十倍。同种而不同品种的动物,维持需要也不一样,如产蛋鸡的维持能量需要比肉鸡高 10-15%,奶用种牛比肉用种牛高 10-20%。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维持需要差异亦较明显,2-9kg 的仔猪比 20kg 以上猪的维持能量需要高 15%左右。动物遗传类型不同对维持需要同样有影响。瘦肉型猪比脂用型猪的维持需要高 10%以上。同一个体不同生理状态,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不同,对代谢影响不同,维持需要也不同。健康状况良好的动物维持需要明显比处于疾病状态下的动
36、物低。皮厚毛多的动物,在冷环境条件下维持需要明显比皮薄毛少的动物少。动物活动量对维持能量需要的影响同样较大,并难于准确估计。二、饲粮组成和饲养的影响动物的维持营养需要,不仅受动物种类的影响,同样也受饲粮组成及饲养的影响。非反刍动物饲粮种类不同对维持需要的直接影响甚大,其中热增耗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蛋白质含量高的饲粮其热增耗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饲粮。不同饲料,不同饲粮配合,三大有机营养素的绝对含量和相对比例不同,热增耗也不同。反刍动物中,由于瘤胃特殊的营养生理作用,不同饲料或饲粮用于维持的代谢效率(MEm/GEm)不同,而代谢率与饲粮代谢能用于维持的利用效率成正相关,因此饲粮组成变化引起代谢率变化
37、,最终将影响维持能量需要。饲料种类不同对蛋白质维持需要同样有很大影响。秸杆饲料比含氮量相同的干草产生的代谢粪氮更多,相应增加维持总氮需要。动物维持需要明显受饲养影响。鸡在傍晚喂料,让其在晚上消化代谢,饲料利用效率更高,用于维持的部分相应减少。反刍动物适当增加植物细胞壁成分比例,经发酵后可提高饲粮 ME 含量,自然减少维持需要,相反过量饲喂或瘤胃过度发酵,因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加快或瘤胃 pH 值下降而降低饲粮 ME 含量,会增加维持需要。非反刍动物可因饲养水平提高、生长加快或生产水平提高,使体内营养物质周转代谢加速,增加维持需要。饲粮 ME 浓度增加也增加维持需要。三、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中对维持需要影响最大、研究较多的是环境温度。动物体温、体产热都受环境温度影响。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强度与环境温度直接相关,环境温度每变化 10,营养物质代谢强度将提高倍。因此环境温度过高过低均增加维持需要。例如环境温度每增加 10,牛耗氧量将增加 62%,绵羊增加 41%。肉牛在环境温度 20基础上,每变化 1,NEm 需要相应变化 0.91%。母猪在低于临界温度以下,每降 1-2,ME 摄入要增加 418.6kJ 才能满足维持需要。体重 20-100kg 的生长猪,环境温度在低于适温以下,每降低 1将增加采食量 25g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