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论述类文本深度阅读指导课件201806251168.ppt--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课件201806251169.ppt--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论点论据和论证课件201806251170.ppt--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4文脉的分析和内容的理解课件201806251171.ppt--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1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信息的筛选和整合20180625179.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论述类文本专项练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0180625180.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3论述类文本专项练文意的把握和迁移20180625181.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体验亮剑高考1.1论述类文本深度阅读指导20180625177.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研磨阅读示范1.1论述类文本深度阅读指导20180625178.doc--点击预览
-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201806251172.ppt--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第一节 论述类文本深度阅读指导 要准确理解文意,拿到 9分,首先要了解一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特点和命题特点,然后结合考点、有的放矢高效备考。必备知识见 【 基础知识手册 】 P1“备考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突破必备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1.宏观 “两审 ”(1)审首尾,明核心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如论题、论点、论据等,重点放在文本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有些文本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2)审层次,明思路逐层概括大意,把握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清论证结构 (并列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2.微观 “三抓 ”(1)抓观点材料一标观点,二标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区分观点和材料,同时也容易从空间位置看出材料从属于哪个观点。(2)抓句间关系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等。(3)抓敏感词语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 (如 “一旦 ”“如果 ”“因此 ”“但是 ”“然而 ”等 )、副词 (如 “凡是 ”“全 ”“将 ”“基本上 ”“已经 ”“也许 ”“可能 ”等 )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3.比对 “四重 ”(1)比对词语词语类别 比 对 关 键词 比 对 目 标范 围词程度 词全部、都、全、基本、一些、部分、相关、所有、必 须 、一定、 严 重、非常、可能范 围 不清以偏概全时间词 已 经 、将要、完成、意在 混淆 时态词语类别 比 对 关 键词 比 对 目 标指代 词 这 、那、哪、其、此、之 偷换 概念是非 词 没有、每、无、无非、拒 绝 、妨碍 混淆 视 听无中生有(2)比对关系①逐项分析。分析各选项分句构成和分句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因果、假设、条件和递进等四种关系。②题文比对。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否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依据。关系类 型 比 对 方向及关 键词 比 对 目 标因果关系“ 因 ”“ 果 ” 的位置关 键词 :以致、于是、造成强 加因果因果倒置关系 类型 比 对 方向及关 键词 比 对 目 标假 设 关系假 设 的前提及 结 果关 键词 :假 设 、如果、若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条件关系充分条件 还 是必要条件关 键词 :只要 /就、只有 /才递进 关系句子的位置及内容关 键词 :不但、不 仅 ;而且、并且(3)比对依据和结论①比对依据。选项表述的原因、条件是否有依据;选项表述的结果 (结论 )是否有依据;分句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关系;选项表述的判断是否有依据。②比对结论。比对结论在文中是否有表述;比对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和逻辑关系。(4)比对原文的论证思路主要比对原文的论证思路,在选项表述中是否有对思路的调换、嫁接和剪辑的现象。 【 备选要点 】论述类文本的主要类别1.政论文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其基本结构为:2.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 ⇨分析论证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分两类:类别 范 围 特点事 实论 据有代表性的确 凿 的事例、史实 、 统计 数字等事例典型, 举 例丰富,有 说 服力道理论 据经 典性的著作, 权 威性的言论 (如名人名言等 ),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说 理透 彻 , 论证 全面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 方法 作 用举 例 论证 列 举 确 凿 、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 证 明 论 点,具体典型, 说 服力 强道理 论证 用 经 典著作中的精辟 见 解、名言警句以及定理公式等来 证 明 论 点, 说 理更有分量对 比 论证 将正反两方面的事 实 或道理 进 行 对 比, 证 明 论 点,是非曲直分明, 说 理更透 彻比 喻论证 用人 们 熟知的事物做比 喻 来 证 明 论 点, 说 理深入浅出,通俗形象第二节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 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筛选是根据阅读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整合就是对筛选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是考查对已经筛选并整合的信息进行正误判断。【 状元与你共享技巧 】解题原则要牢记:梳理文脉,定区域, “圈点 —比对 —判断 ”三步完,细心是关键。【 典例剖析 】【 例 】 (2016·全国卷 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6分 )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003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 《 史记 ·殷本纪 》 ,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 《 尚书 ·盘庚 》 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 “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年王国维写了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及 《 续考 》 ,证明 《 史记 ·殷本纪 》 与 《 世本 》 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 《 殷本纪》 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 《 史记 》 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 《 殷本纪 》 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 《 史记 》 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 ”,那么司马迁在 《 史记 ·夏本纪 》 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 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 《 殷本纪 》 与 《 世本 》 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 《 古史新证 》 ,力倡 “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 《 说文解字 》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 《 说文 》 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 《 说文 》 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 《 说文 》 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 说文 》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 《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 )第一步:阅读 提纲挈领,理清文脉本文共五段,其中心话题是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全文是 “总 —分 ”的论证结构。第二步:训练 理解剖析,运用提升【 解题导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1917年王国维写的 《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 及 《 续考 》 ,证明了 《 史记 ·殷本纪 》 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析 题 文 】 选项 A→ 圈点比 对 :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相关表述 为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 龟 甲 兽 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 贵 族利用 龟 甲 兽 骨占卜吉凶 时 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 记 事文字 ”。判断推 论 :正确。选项 B→ 圈点比 对 :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开 头 。相关表述 为 “历 史上,系 统讲 述商史的是司 马 迁的 《 史 记 ·殷本 纪 》 ,但此 书 撰写的 时 代距商代 较远 ”。判断推 论 :正确。选项 C→ 圈点比 对 :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相关表述 为 “因此,胡适曾主 张 古史作 为 研究 对 象,可 ‘ 缩 短二三千年,从 诗 三百篇做起 ’ ”。整合信息, 《 诗经 》 中最早的作品大 约 成于西周。判断推 论 :正确。选项 D→ 圈点比 对 :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相关表述 为“所 载 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 资 料印 证 ,是基本可靠的 ”。判断推 论 : D项 表述 为 “证 明了 ……所 载 内容的真 实性 ”, 扩 大了范 围 且不 严 密。答案: D。 ﹒﹒ ﹒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在 20世纪 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 《 世本 》 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 《 说文解字 》 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析 题 文 】 选项 A➝ 圈点比 对 :第三段最后一句。判断推 论 :正确。选项 B➝ 圈点比 对 :第四段中 对 古史辨派无情批判的 对 象的表述 为 “一切 经 不住史 证的旧史学 ”。判断推 论 : B项 表述 为 “旧史学 ”,去掉了修 饰 , 扩 大了范 围 。﹒ ﹒ ﹒ ﹒﹒ ﹒ ﹒选项 C➝ 圈点比 对 :第四段。判断推 论 :正确。选项 D➝ 圈点比 对 :信息在第五段最后两句。判断推 论 :正确。答案: B。【 技法归纳 】“三步走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标准审读题干,明确标准和要求。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然后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第二步:扣题,细心查找信息顺藤摸瓜,提取有效信息。仔细分析信息区间内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筛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有效信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1)借助关键词语。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 ——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 ——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2)借助标志语。第三步:比对,排除确认答案比对题文,判断选项正误。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比对。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其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然后依据题干要求准确选择。命题者命制试题干扰项时常用的方法:(1)删减脱漏。删减原文中的某些修饰、限制成分,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减损或扩大。(2)调整语序。改变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顺序,从而导致原文语句含意的变化。第三节 论点、论据和论证【 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状元与你共享技巧 】1.咬定 “论点 ”这棵青松不放松,看 “论据 ”与 “论点 ”的关系,结合选项分析知正误。2.抓紧 “论证 ”这条丝带不松开。 “论证 ”点明了 “论点 ”与 “论据 ”之间的关系,阅读和提炼信息时,把论证内容提炼好,才能不跑偏。【 典例剖析 】【 例 】 (2017·全国卷 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9分 ) 世纪金榜导学号 01450006“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 “乡愁 ”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 “乡愁 ”变成 “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 “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 “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 “文 ”“人 ”“居 ”与 “产 ”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摘编自陆邵明 《 留住乡愁 》 )第一步:阅读 提纲挈领,理清文脉本文共四段,其中心论点是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全文是 “总 —分 ”的论证结构。第二步:训练 理解剖析,运用提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 “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析 题 文 】 A项对应 文本第 1段,由末句 “不 让 ‘ 乡 愁 ’ 变 成 ‘ 乡 痛 ’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 护 并活化 乡 村 记忆 ”可知, “不 让 ‘ 乡 愁 ’ 变 成 ‘ 乡 痛 ’ ”的重要措施是 “留住、呵 护 并活化 乡 村 记忆 ”,而非 “在建 设 之余 还 能兼 顾 人文保 护 ”。B项对应 文本第 2段,由 “至于哪些 乡 村 记忆 真正 值 得保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 评 价体系 进 行合理 评 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 进 行 综 合甄 选”可知,并非所有 乡 村 记忆 都 值 得保留。 选项 “必 须 完好保存下来 ”说 法 绝对 。 C项 理解正确,由文本第 3段 “呵 护乡 村 记忆 ,使其永葆 ‘ 温度 ’ ,就要 对 相关记忆场 所做好日常 维护 工作 ”可知。D项对应 文本第 4 段, “活化 乡 村 记忆 ,就是在新型城 镇 化 进 程中深度挖掘 乡 村记忆 与 乡 村 传统产业 , 进 行精 细 化、 产业 化升 级 ……这 需要相 应 的公共 设 施与之配套 ”,而不是 “使之成 为 相关 产业 的配套 设 施 ”。答案: 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析 题 文 】 A项 ,文章先是 摆 出一些地方城 镇 化的 软 肋: 虽 然面貌 焕 然一新,但很多曾 经让 人留恋的 东 西却 荡 然无存。 强 调 留住 乡 愁的必要性。然后分 层 介 绍 留住 乡愁的措施, 论证 其可行性。 说 法正确。B项对应 第 2段前半部分,由 “一方面 ”“另一方面 ”“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等信息,可以推知 说 法正确。C项对应 原文第 2段,由 “至于哪些 乡 村 记忆 真正 值 得保留 ……在新型城 镇 化建设过 程中,需要做好 这 方面的前期 规 划 ”可知,文章只是 简单阐 述了用 综 合甄 选 的方式保留 乡 村 记忆 ,并未 举 例具体 说 明 综 合甄 选 的 标 准。 说 法 错误 。D项对应 文章的 论证 思路,中心 论 点是在城 镇 化建 设 中要留住 乡 愁,而 “乡 村记忆 是 乡 愁的 载 体 ”,所以 乡 村 记忆 是 论 述城 镇 化与 乡 愁关系的前提。 说 法正确。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析 题 文 】 A项 推 论 正确,原文第 1段中提及,在新型城 镇 化建 设 中,空 间 面貌 焕 然一新,但人 们 也担心曾 经让 人留恋的 东 西会 荡 然无存,而解决 这 一矛盾的必由之路便是留住 乡 愁。B项对应 原文第 3段, “要 让 游子在故 乡 找到依恋感与 归 属感 ”是 对乡 村 记忆 的呵 护 ,而非 “活化 ”。 选项偷换 概念。C项 推 论 正确,相关信息在原文第 3段末句, “要 让 当地居民生 产 生活更 为 方便 ”属于保 护乡 村 记忆 的目的之一。D项 推 论 正确,相关信息在原文第 4段,由 “将 ‘ 文 ’‘ 人 ’‘ 居 ’ 与 ‘ 产 ’ 融合在一起, 让 原来的 乡 村 记忆 在新型城 镇 化 进 程中充 满 生机活力。 这 需要相 应 的公共 设 施与之配套,需要 发 展教育、医 疗 、商 业 、 娱乐 休 闲产业 等,使 乡 村 记忆 在新的 时 空条件下 产 生新的凝聚力 ”可知。答案: B。【 技法归纳 】多角度切入,抓论点找论据定论证一看标题,明确核心论点抓住文章的论点,让分析概括更加便捷有效。答题时,先结合文章标题、出处、注释等信息,粗读文章,大致了解论述方向 (中心论点或论题 ),比如,第四节 文脉的分析和内容的理解【 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分析文脉,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梳理行文的思路。理解内容,就是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观点与材料、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状元与你共享技巧 】1.圈点标注。圈论点,标关键词,有助于快速理清层次。2.分层概括。结合关键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能准确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典例剖析 】【 例 】 (2017·全国卷 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题。 (9分 ) 世纪金榜导学号 01450010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 《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 )第一步:阅读 提纲挈领,厘清文脉本文共三段,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从中外交往的角度看青花瓷崛起的历程,论述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论述了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第二步:训练 理解剖析,运用提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析 题 文 】 A项 ,在第一段,由 “近三十年的航海 历 程推 动 了作 为 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 产 与外 销 ,不 仅 促 进 技 术创 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 艺 的 顶 峰 ……”可知。B项 ,在第二段, “此 时 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说 法 错误 。原文中有 “与外来的伊斯 兰风 格融 为 一体 ”等信息。C项 ,在第三段, “但青花瓷的 风 格表明当 时 社会比 较 开放和 进 步 ”无中生有,原文只是 说 “明初往往被 认为 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 则 可以使人 们对 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 认识 ”。D项 ,在最后一段, “从而推 动 了当 时 的社会向多元 转 型 ”曲解文意,原文只是 说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 变过 程,成 为 中国 传统 社会从 单 一走向多元的例 证 ”。答案: 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析 题 文 】 A项 ,在第一段, “如果没有 郑 和 远 航 带 来活 跃 的 对 外 贸 易,青花瓷也许 会像在元代一 样 ,只是中国瓷器的 诸 多品种之一 ”表明,文章通 过 元、明两代瓷器的比 较 ,是 为 了 证 明青花瓷崛起是 郑 和航海 时 代技 术创 新与文化交融的 硕 果。B项 ,在第二段,分析概括青花瓷成 为 世界 时 尚的 过 程和原因。C项 ,在第三段,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 变过 程,成 为 中国 传统 社会从 单 一走向多元的例 证 ”。D项 ,着眼全篇,第一段分析史 实 ,提出 论题 ,第二段分析青花瓷崛起的原因,最后一段 论 及崛起 带 来的影响。答案: 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析 题 文 】 A项 ,从第一段 “郑 和下西洋 ……推 动 了作 为 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 产 与外销 ”,以及元、明两代瓷器的比 较 中可以推知。B项 ,不合 逻辑 。原文中 说 “一般来 说 ,一个 时 代有一个 时 代的文化,而 时 尚 兴 盛则 是社会快速 变 化的 标 志 ”,而 选项 中没有了 “一般来 说 ”这 一限制,前提范 围 被放大, “可 见 青花瓷 兴 盛的成化年 间 社会 变 化很快 ”这 一推 论 ,不一定符合事 实 。据原文,青花瓷的崛起是中外文明交融的 结 果,同 时 也深深影响世界,成 为 世界 时尚。并由第三段 “瓷器的演 变 与社会 变 迁有着千 丝 万 缕 的 联 系 ”“第一次在 亚 非掀起了中国 风 ,第二次 则兴 起了欧美的中国 风 ”等信息可知, C项 和 D项 推 论 正确。答案: B。【 技法归纳 】立足文体分析文脉,题文结合巧解文意一、尊重文体:建立模板答题时可先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块来划分文章,明确引论部分提出了什么论题,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论部分如何收束、解决问题。二、抓住关键:厘清脉络层次为了表达清晰,论述类文本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句来表明内容间的关系,体现论述思路,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词语关 联词 ,比如 “ 以及 ”“ 甚至 ”“ 然而 ” 等顺 序 词 ,比如 “ 首先 ” “ 此外 ”“ 同 时 ” 等总结词 ,比如 “ 总 之 ”“ 由此可 见 ” 等- 1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 1 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一、(2018·沈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 “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 , “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传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 “吐蕃道” “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 “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 2 -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 “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节选自 2017 年 3 月 8 日人民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C.为了便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朝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就开通了草原丝路,并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D.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解析】选 C。出自第二段末。一是因果关系表述不当:草原古道促进交流,但起初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流才开通古道,而是放牧迁徙的需要。二是缩小了范围,从“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句中可以看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繁荣和兴盛。- 3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解析】选 B。文章第三段中,只说回纥是这样,没有说其他民族,扩大了范围。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B.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解析】选 A。B 项出自第四段, “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还为了“经营西域” 。C 项出自第六段, “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表述错, “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 ,占据重要地位而不是唯一的。缩小范围,犯了绝对化错误。D 项出自第六段末句, “将”错,是“进一步” 。原文第一段,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桥梁” 。犯了颠倒已然与未然关系的错误。二、(2018·百校联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世纪金榜导学号 01450139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作“间断平衡” ,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 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在走进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 4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的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 “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 2013 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际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有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间断平衡”是指在平衡状态下,进化的齿轮一旦被某种因素触发,各部分会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产生。B.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已经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C.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遭遇本国人民的抗拒,经济逐年衰退,进入了逆向时期。D.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解析】选 A。B 项, “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是工业时代的,时间错位。C 项, “经济逐年衰退”于文无据。D 项, “全面释放”错,选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 2~4 段用三个“蹦移”审视新旧时代的变革,分析了技术进步、全球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等的巨大作用。B.文章在论证技术的“蹦移”时,重点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打破平衡态的重大作用。C.文章用普通人可享用的工业制成品远超帝王权贵为例,意为证明现代普通人比古代帝王的生活质量还高。- 5 -D.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出了我们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的观点。【解析】选 C。文章以此证明信息技术时代创造财富的速度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球化如果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回到原点,就会变换成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或更换一批演员。B.假以时日,因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可以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C.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只有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走出经济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D.既稳住了对于全社会至关重要的就业,又为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创造条件,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解析】选 A。原文是“最多是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 ,这说明“变换一种发展形式”是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情况,还可能不会出现,或有其他情况。另外, “变换一种发展形式”和“更换一批演员”是同时出现的,其间不能用“或”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