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章首品悟,老家盛产板栗。每到深秋,板栗挂满枝头时,也是当地山民最忙碌的日子。 因新鲜的板栗最为抢手,所以谁都希望自家的板栗能够先人一步运到城里,卖上个好价钱,竞争自然十分激烈。大家争先恐后地从山上采摘果实,然后运回家里,将刚刚收获的板栗悉数倒出,全家老小围成一圈,依其个头大小进行筛选、分级,再马不停蹄地沿着新修的乡村公路运到城里向外批售,就像是在和时间进行一次赛跑。,捷径,可尽管每个人都在分秒必争,但他们发现自己始终要比村里的石根慢半拍。 终于有一天,几个饱尝压价之苦的山民,将笑逐颜开的石根“劫”进了饭馆,向他探询总是抢先一步的捷径。,章首品悟,石根惬意地呷
2、着酒,两眼眯成了一条缝,不以为然地说:“咳,俺哪有啥捷径?只不过每次摘完板栗,俺就直接装进麻袋里,撂上车,专拣坎坷不平的山路走,一路颠簸下来,小的就漏到了下面,大的便留在上面。这样就省去了用来分级、挑选的时间”一语道破迷津,众人愕然。,章首品悟,【思悟一】 一帆风顺的旅途只能酿就墨守成规的思维,而人生中的捷径从来都是在经历了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闪现的。,章首品悟,【思悟二】 一名普通的清洁工想出了把电梯造在大楼外面的主意,从而使施工避免了很大的麻烦;牛顿很简单地利用“两打和十九的平方”记住了友人的号码“24361”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凡事要懂得变通,冥顽不化的人成不了智者,不通则变是智慧光环的
3、闪耀!,章首品悟,【思悟三】 真理往往是简单的。有时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还是找不到所谓的捷径。但我们顺其自然,有时反而是直截了当的。,章首品悟,课前欢乐时光,考官“必”字批语 据传有个书生应考,急得满头大汗,却笔不成文。他无可奈何,只好写了一首央求考官开恩的打油诗: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课前欢乐时光,考官评卷时见到这首打油诗,觉得好笑,于是在每句诗后批了两个字,最后一个字均是“必”,对那位考生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和劝导。 你能猜出考官的批语吗? 答案:不必,未必;势必,何必!,解读高考考纲,考纲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
4、用)级。,解读高考考纲,考纲解读 1正确使用实词 正确使用实词,一般是在动态语言环境中考查词语的语境义。 命题呈现以下四个特点:命题以同音词、近义词辨析为主,考查它们的细微差别。考查重点为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色彩的不同、使用的对象和搭配等方面。所选词语多是媒体上常用,生活中常见但又易混淆的部分,选词体现出一定的时事性和生活性。命题形式上,单独考查实词居多,有时也和虚词结合考查。,解读高考考纲,2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是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解读高考考纲,虚词的考查,命题方式主要是选择关联词语填空、使用正误判断和近义
5、相似虚词的辨析等。主要侧重于关联词语、介词和副词的考查。在近几年的试题中主要是和实词结合起来考查,所占分值有减少的趋势。 把握虚词的语法功能,理清句子间的语意关系,是正确使用虚词的关键。,解读高考考纲,命题趋势 1实词虚词结合起来考查仍将是主要的考查形式。 2直接填写关联词语为新型题,应给予高度关注。 32009年只有5套卷考查了这一考点,2011年仍要维持这种局面。,课前考题试做,课堂精讲精练,一、实词 正确使用实词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实词。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近义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如“学力”和“学历”,“必须”和“必需”;二是异音近义词,如“迟缓”和“犹豫”
6、,“称道”和“称奇”。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高考不变的考查方向。,课堂精讲精练,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意义方面辨析 (1)辨明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课堂精讲精练,例如: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_(涵盖 囊括)了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遗存。 “涵盖”指包括、包容,词义范围小;“囊括”指把全部包罗在内,词义范围大。从句意看,应选“涵盖”
7、。,课堂精讲精练,(2)把握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课堂精讲精练,例如: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_(疏远 疏离),终至孤单。心灵于是呻吟,同时也在呼唤。 “疏远”和“疏离”都有关系远、不亲密的意思,但“疏离”比“疏远”程度更重一些。这个句子中,应选“疏离”。,课堂精讲精练,(3)弄清侧重 对近义词词义的辨析,重点是分析不同语素的意义。辨明了近义词中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语素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例如:作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黄舸和他
8、父亲相濡以沫的_(亲切 亲热 亲密)关系同样让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课堂精讲精练,“亲密”的意思是感情好,关系密切;“亲切”形容热情而关心;“亲热”的意思是亲密而热情。不同的语素显示了三个词各有侧重:“亲切”重在上对下的关心,感情真挚而恳切;“亲热”重在显示彼此间态度的热情;“亲密”重在彼此感情密切,没有隔阂。所以应选“亲密”。,课堂精讲精练,2从用法方面辨析 (1)分清对象 有些近义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分清所指对象,可以直接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异。 例如: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_ (启用 起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课堂精讲精练,“启用”指开始使用机关印信等,对象
9、是物;“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也指提拔任用新人,对象是人。句中对象是“退休教师”,所以应选“起用”。,课堂精讲精练,(2)找准搭配 一个词语所依据的语法关系,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正确选择。 例如:_(侵占 侵犯)别国领土就是_(侵占 侵犯)他国主权。,课堂精讲精练,“侵占”多与“土地、财产、领土、公款”相搭配,而“侵犯”多与“主权、利益、领空、人权”相搭配。根据搭配关系,第一空应填“侵占”,第二空应填“侵犯”。,课堂精讲精练,(3)明确词性和语法功能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例如: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
10、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品位 品味)的作品来的。,课堂精讲精练,“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因此这里应选“品位”。,课堂精讲精练,3从色彩方面辨析 (1)把握感情色彩 有些词词义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的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褒义,有的带贬义,有的无所谓褒贬,只是一个中性词。 例如: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课堂精讲精练,该句中的加点词语就因不辨褒贬而用错了对象。“凶悍”指凶猛强悍,一般用来形容人。“凶猛”指(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多含贬义,不应用来修饰“
11、猎人”。此句中两词的位置应对调。,课堂精讲精练,(2)区分语体色彩 有一些词语具有语体风格的差异,有的是口语,有的是书面语;有的是政论用语,有的是描写性用语。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 例如:思考了一夜,爷儿俩决定明早_(动身 启程)进城买粮种。 “启程”书面语体色彩浓,“动身”口头语体色彩浓,结合语言环境当选“动身”。,课堂精讲精练,二、虚词 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对虚词的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课堂精讲精练,1把握词性,辨析
12、异同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例如: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来已久。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陈水扁。,课堂精讲精练,时间名词可作状语,此处为语义差别,“刚才”更强调即时发生,此处可用“刚刚”。 要准确地运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课堂精讲精练,例如: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_(关于 对于)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 “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句中“作过阐述”,旨在指出对象,
13、故应选用“对于”。,课堂精讲精练,2摆正位置,对应搭配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 例如: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课堂精讲精练,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课堂精讲精练,例如: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
14、”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课堂精讲精练,3辨明关系,有机衔接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短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 例如: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庄稼也能保收。,课堂精讲精练,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递进关系的“甚至”。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错误。,课堂精讲精练,虚词作为语意连接的纽带,必须准确地显现出句意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做到有机衔接,而不能与语意逻辑相悖。 例如:因为作
15、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像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堂精讲精练,句中“没有很好地把握,单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大削弱”,前后语意之间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顺接”,用了“反而”就变成了“反接”,应删去。,课堂精讲精练,4避免重复,谨防脱漏 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 例如:物权法深受广大群众所欢迎。 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课堂精讲精练,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分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 例如: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
16、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句中“自己”前脱漏一介词“与”,造成语意不连贯。,课堂精讲精练,课堂精讲精练,一、弄清语境。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具体的语境中,每个词就有了固定的意义,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来断定词语的意义。,课堂精讲精练,二、辨别词义。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同语素,通过组词、找反义词、形声字依形旁辨义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进行选择。 三、筛选排除。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除从词义上加以辨析外,还可用定范围、析词性、明色彩、辨轻重、试搭配等方法进行鉴别。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以至选出正确项。,课堂精讲精练,四、迁移
17、应用。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而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通过另造句子的方法来进行比照辨别,区分出异同,选出正确项。,课堂精讲精练,五、词义代入。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确切的含义,考生可以将其具体词义代入句中,根据词义进行判断。同时兼顾其搭配关系、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是否适当,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课后巩固提升,专题知识清单,备课资料补充,一、实词辨析方法 高考对正确使用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近义词的辨析和多义词的运用,因此,我们辨析的着重点也是这两类词语。 辨析使用近义词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从寻求词语差异、回归具体语境、确定选项三
18、个方面作简要分析。,备课资料补充,1寻求词语差异 高考词语运用题主要以近义词辨析为主,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从下列角度寻求近义词的不同点:,备课资料补充,(1)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战斗”这一组近义词,“战争”指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它不专指某一具体的战事,而是包括了在这个时间、空间里所发生的一切战事,范围最广,如“抗日战争”。“战役”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较小,如“上甘岭战役”。“战斗”指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范围最小。,备课资料补充,(2)语意轻重不同。如“优良”“优秀”“优
19、异”三者都有“好”的意思,但语意有轻重之分,如“小明成绩优秀”要比“小明成绩优良”语意重一些,若说“小明成绩优异”,那语意上就更重了。,备课资料补充,(3)适用对象不同。如“爱护”和“爱戴”,“爱护”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用于人时,一般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或者同学之间,如“同学之间要互相爱护”。“爱戴”只能用于人,而且只能用于下对上、群众对领导,如“周总理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备课资料补充,(4)色彩不同。包括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谦敬色彩不同。如“成果”“后果”“结果”这三个词都有“结果、结局”的意思。不同的地方是:“成果”指取得的成绩、成就,是褒义词;“后果”指不好的结果,
20、是贬义词;“结果”指事情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是中性词,它既可以用于好的方面,又可以用于坏的方面。,备课资料补充,(5)搭配对象不同。如“发扬”和“传统”搭配,“发挥”和“作用”搭配。 (6)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如“阻碍”和“障碍”,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逃跑”和“逃脱”,前者不可带宾语,而后者却可以。,备课资料补充,2回归具体语境 即回到具体的题目,回到上下文的语境中,找出词语和语境之间的照应点。另外,要特别注意多义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备课资料补充,词语的本义是指词语较原始的意义。了解词的本义,有助于读懂古代文献。但是,许多词的本义现在已经消失,在一般
21、词典中也不把它列为义项,所以我们这里强调掌握的本义是指词语的基本义,即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比如“兵”的本义是“兵器”,现在常用的基本义是“军人”、“军队”。比喻义是由词的比喻用法固定演化而来的意义。如“担子”,基本义是扁担和挂在其两头的,备课资料补充,东西,比喻义是担负的责任。比喻义是词语的固定义项,它和修辞手法中的比喻不同。修辞中的比喻只是临时把什么比作什么,离开那个语境,那种比喻就不存在了;词语的比喻义则不同,它的比喻义是被认可并固定下来的。比如“点滴经验”“地下工作”没有人认为这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的“点滴”和“地下”用的就是词语的比喻义。多义词的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
22、来,备课资料补充,的,它与本义一般有三种关系:(1)相似。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争。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闩引申为关卡。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歌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备课资料补充,或人。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备课资料补
23、充,3确定选项 也就是说根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点,结合语境,确定哪一个空缺应选用哪一个词语,或者一定不用哪一个词语,从而对四个选项进行筛选,用排除法先去掉错误的选项,依次缩小选择的范围,然后作出合理的推断,得出正确的答案。,备课资料补充,二、虚词辨析难点突破 1梳理虚词难点 (1)关联词语 所选关联词语要符合语句表达的内容以及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关系。 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把握关联词语成对成套的特点,如果随意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和关系上的混乱。,备课资料补充,如果要求填充的是由几个复句组成的较长的文字,那么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综观全题,分清这段文字有几个复句、几个分句
24、;二是在综观全题的基础上再推敲同一复句中各分句的意义关系,复句与复句的层次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备课资料补充,(2)助词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类,特别是结构助词,多一个或少一个,有时候似乎没有什么表达上的区别,而有时候却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比如“的”字,“超过去年的20%”和“超过去年20%”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前一种说法表示的是比去年的20%多,而后一种说法则是达到了去年的120%。,备课资料补充,时态助词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时态。如:我读过这本书。这里“过”表示动作完成。而“我读着这本书”,这里“着”则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一字之差,两句话
25、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同。,备课资料补充,(3)介词 介词不能独立运用,必须结合代词、名词,以介宾词组的形式出现在文中,作定语、状语或补语。因此要注意其与句中各成分的搭配问题。例如:台北地区初中的模拟试题,是由各初中依地域或其他因素分成的若干组群中的相关学校老师轮流出题后,再从不同出版社印刷。这里的“从”应改为“由”,“由不同出版社印刷”,这样搭配才合乎习惯。,备课资料补充,(4)副词 副词使用的合理性原则往往和逻辑思维有关。比如范围副词的使用,是用“有一些”还是“全部”,“许多”还是“绝大多数”,该不该使用限制范围的副词,都需要用逻辑思维来指导自己。程度副词的运用也如此。,备课资料补充,2归纳
26、辨析角度 (1)从词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备课资料补充,(2)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角度辨析。如介词“对”和“对于”,前者使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如“小王对我笑了笑”“我们对你完全信任”。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备课资料补充,“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如“他对工作很负责”“老师对我们好极了”。“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
27、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如“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备课资料补充,(3)从词语搭配的角度辨析。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关系的“也也”“既又”等;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不仅还”“连也”等;表选择关系的“不是就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等;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尽管,备课资料补充,却”等;表假设关系的“如果就” “即使也”“倘若便”等;表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都”等;表因果关系的“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备课资料补充,(4)从表达关系的角度辨析。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
28、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备课资料补充,(5)从语气的角度辨析。主要指语气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备课资料补充,3辨析方法集锦 (1)造句法 当有些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比较模糊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那么其意义和用法就会一目了然。如表选择关系的几组关联词的区别,可造句如下: 不是老于户牖,就是战死沙场。 与其老于户牖,不如战死沙场。 我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老于户牖。,备课资料补充,可见,“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选其一
29、,非此即彼的意思;“与其不如”表示先舍后取的选择关系,立场较明确;“宁可也不”表示先取后舍的选择关系,感情强烈,态度坚决。,备课资料补充,(2)辨字法 有些虚词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很容易混淆,像“备加”与“倍加”、“径自”与“径直”等。只要辨清其中不同的那个字,就能够分出彼此的意思了。例如:“备加”中的“备”是完全、周到的意思,可引申为极、尽;“倍加”中的“倍”含有加倍的意思。“径自”中的“自”强调的是主观性,含有自作主张、擅自做主的意思,含贬义;“径直”中的“直”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下去,不间断、不费周折或不绕弯。,备课资料补充,(3)关系法 语意要求。如副词“相继”,它所在句中的主语
30、不能是单个的人或事物,因为它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先后有相同动作的意思。如:在反贪局的调查过程中,女市长突然自杀身亡,随后公安局长相继自杀。该句可修改为“在反贪局的调查过程中,女市长和公安局长相继自杀”。,备课资料补充,感情色彩要求。如“大肆”与“大事”,“大肆”(肆,放肆、放纵)是贬义词,搭配的动词本身应含贬义色彩,如“掠夺、搜刮、挥霍、歪曲、污蔑、攻击、屠杀、鼓噪”等;而“大事”(事,从事)是中性词,搭配的动词一般也是中性的,如“宣传、宣扬、操办、渲染、介绍”等。,备课资料补充,固定搭配要求。如:“这决定了女性总要离开她所出生的那个家庭而外嫁别家。”这里的介词“所”用错了,因为在现代
31、汉语中,“所动词的名词”的结构能否成立,要看其中的动词和名词能否构成动宾关系。可以说“所读的书(读书)”、“所怀念的亲人(怀念亲人)”,而不能说“所读的人(读人)”、“所怀念的时间(怀念时间)”。所以例句中的“所”应删去。,备课资料补充,三、虚词辨析有窍门 同义虚词的辨析使用,是近年来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下文谈几个同义虚词辨析中的小窍门。 窍门一:挖掘隐含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语意方面的隐含要求,如: 这几天我(A.往往 B常常)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备课资料补充,“往往”和“常常”都表示事情或行为动作经常发生,其隐含的要求是:“往往”强调规律性,“常常”只表示频繁性;句中“莫名其妙
32、”一词表明情况并不具有“规律性”,只表示比较频繁,所以该句应选B项。,备课资料补充,窍门二:看准词性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就不同,如: 他们国家的分裂分子挑衅“多民族和谐”由来已久,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独裁总统。 句中“刚才”是时间名词,它不能充当“轰”的状语,应该换用时间副词“刚刚”。,备课资料补充,窍门三:关注搭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如: 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递进,与“而是”不搭配,根据句意,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备课资料补充,窍门
33、四:搞好关系必须辨明句子内部的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使用错误。如: 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不仅是/而且是 B不是/而是),备课资料补充,“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并存性的递进关系,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不是/而是”表示的是取舍性的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该句中,应选A项。,备课资料补充,窍门五:分清句式有的虚词只能用于肯定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陈述句,有的虚词只能用于常式句。在使用时,一定要先弄清句式的特点。如: 今年年初,许多人取出银行存款,投向股票市场,只由于相信股票市场回报快、利润高。,备课资料补充
34、,“由于”表原因,但只能用于常式句中的前一个分句,而不能用于变式句中的后一个分句。例句是一个因果倒装的变式句,“因为”则在前面说的两种句子中都可以用,所以“由于”应换成“因为”。,备课资料补充,窍门六:删除冗词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义的累赘、重复甚至会破坏句子的结构。如: 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备课资料补充,例句中,“万一”和“若”都表示假设关系,只要用其中一个就可以了,连续用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就显得多余了。,备课资料补充,窍门七:区别语态句意必须符合事理逻辑,而不能在表述上与事理逻辑相悖。如: 他热爱足球事业,即使已经是40岁的人了,仍驰骋在绿茵场上。,备课资料补充,“即使”表明陈述的事情是一种假设情况,尚处于“未然”状态;而下文的“已经”表明陈述的事情是一种已经发生的情况,处于“已然”状态,该句犯了事情存在状态混置的逻辑错误,这里,应该将“即使”改为“尽管”。,雪鹰领主 http:/ 戃欶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