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精心整理).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7177833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0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精心整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精心整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精心整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精心整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1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课件(精心整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2010考试说明】: 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标解读】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专题立意】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秦汉、宋元、明清诸阶段。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涉及分封制、丞相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从题型看,充分利用各种题型特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入手,考查系列化的知识联系。从命

2、题角度看,多涉及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影响及与同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对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复习时,应进行知识整合,特别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古今联系,中外比较。,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配到各地,广建子国,叫诸侯国。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4、内容:授土授民授职权利:诸侯继续分封,较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义务: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

3、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一、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5.特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 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6、作用 通过分封,在新占领地建立新兴国家,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4、巩固了统治。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造成春秋战国时割据混战。,一、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7.分封制的破坏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一、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血缘

5、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含义:它由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妃嫔),但弟弟的母亲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嫔)的儿子为太子。),2、目的: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3、大宗小宗的关系: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大宗。 嫡长子的

6、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数千年来保障了统治者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推行工具:周朝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它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小宗示意图,6、宗法制的特点,1.嫡长子继承制(主要),2.大、小宗有相对性,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7、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

7、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8、破坏与瓦解: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王位世袭制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2010考试说明】 秦朝的统一、 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是一种组织形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

8、须绝对服从中央。 2、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理论来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二、秦朝的建立,1、过程:,韩、赵、魏、楚、燕、齐,2、实现统一的原因:,社会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经过长期的战争已形成局部统一,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强盛、统一注重谋略远交近攻、秦王雄才大略,秦国条件:,条件 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完成封建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与需要。 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

9、,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中央集权制,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 c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要求统一。 d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扩大,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e各民族的初步融合,形成相当巩固的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 从主观上,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a法家思想为统一提供了理论准备,秦国政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关中地区富饶,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商鞅变法使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 c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d亲王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且不懈努力。,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 皇位独尊 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

10、夫和太尉。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总的特点 :中央机构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 军国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

11、:,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县 乡里,郡守县令皇帝任命,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秦以后郡制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郡县制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

12、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协助皇帝处 理全国政事,执掌群臣奏章, 下达皇帝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负责管理全国军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相同点:,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不同点:,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官员权力大小不同:影响不同:,前者由皇帝直接任免,后者由世袭产生,前者受到很大限制,后者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前者由于地方权力过度削弱,从而导致统治者独断专权;后者由于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容易导致地方的分裂割据,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 (1)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逐步形成

13、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 皇帝专制权威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军务 (虚有其位),分权,分军权,“贤”与“能”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郡守、郡丞、郡尉,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1)本质: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

14、2)影响: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对秦始皇的评价? (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评价 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看他的活动和行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2)秦始皇的事迹 统一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暴君,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

15、私人资本主义。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2010考试说明】: 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元朝的行省制度、 汉朝到唐朝的选官制度。 【课标解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三课:从汉

16、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郡国并行制度,一、加强中央集权 1、西汉实行“推恩令” 1)、背景: (汉承秦制) 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权势渐强,威胁中央集权。并引发了景帝时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唐中期的藩镇割据 (节度使经政军)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 (1)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17、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 (1)设置: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10个)。之外有两个单列,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中央)管辖的西藏,宣政院在西藏设三道宣慰司。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3)作用: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8、,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朝地方行政:行省、府、县 清朝地方行政:省、道、府、县,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李斯:“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1、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外朝。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九 卿,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外朝 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

19、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作用: 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b、三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 c、是我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019/5/8,41,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相权分散 皇权加强,起草诏令,执行,封驳审议,政事堂,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外朝 2、三省六部制

20、的演变和形成。 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1)措施: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府三司) (2)作用:大大削弱宰相权力,皇权加强,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地方: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视; 地方赋税运中央,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外朝 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 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 4、元朝的中书省 元朝设

21、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分散,皇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 (1)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3)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品行才学) (4)弊端: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1)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

22、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2)选拔标准:门第声望 (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3、科举制的发展。 (1)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发展演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意义: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这一制度为历朝

23、沿用,影响深远。 弊端:考试科目内容不出儒家经义范围,明清八股取士,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孝、廉(品行才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高低,出身贵贱 隋唐科举制选官标准才能,(2000年高考. 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C,对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 1.目的不同:中国是为了加强皇权,美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 2.三权的内容不同:中国三权是行政权上的分权,美国是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3.分

24、权的作用不同:中国分权作用最主要是分割相权,提高办事率,加强皇权。美国的分权最主要是防止了个人专制和独裁。 4.实质不同:中国是皇权专制的体现;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体现。分权作用相同:起到了互相牵制与监督。,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0考试说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课标解读】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皇 帝,中书省,元代:中书一省制,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影 响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政局动荡

25、,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归入,归入,明 代:,亲自掌管,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殿阁大学士,内 阁,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p16历史纵横) (3)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 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 (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

26、),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4、影响:使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不可无辅臣 (2)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 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设立内阁 明中后,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票拟权, 张居正大权尽归内阁,(3)特点: (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认

27、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三、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设内阁 六部,奏章票拟议政王大臣会议(满洲贵族)军国机要,权利很大,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为扩大皇权,设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参与机要事务。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皇帝集权 3.雍正: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由钦定。接受召见,跪受笔录,皇帝裁决。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巩固,皇 帝,军机处,内 阁 日常事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议政王

28、大臣会议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重大案件,清朝中枢 权力机构,军机处的作用:,(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度复习巩固,夏朝: 商朝:西周:秦朝:西汉: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知识结构,出现初步国家形式的公共权力,但仍保留有氏族特点,带有神权色彩,分封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考官选官制、秦法,(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解决王国割据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建中朝,地方:设刺史,推恩令,中央:三省六部制,中央:二府三司

29、,地方: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中央: 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度,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地方:三司,中央:增设军机处,巩固,开创,加强,顶峰,完善,中朝外朝,刺史推恩令,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二府 三司 参事,文臣通判财政,中书一省,行省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废省设三司,废相分六部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 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c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

30、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 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b政治上: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c思想上: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组织形式),概念,经济:自然经济 思想:法家思想,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核 心,发展 过程,形成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 空前强化于明清,两对矛盾,手段,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趋势,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高低,出身贵贱 隋唐科举制选官标准文化素质,能力高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