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 叶宣城市“十一五”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一、我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一)“十五”取得的成就2005 年全市现有茶园面积 31.4 万亩(含省属农垦系统),产茶 1.8 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 1/3,名列安徽产茶市的第二位。“十五” 期间 ,茶叶生 产稳定发展,市场 供求基本平衡。一是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和农民收入增加。与 2000 年比全市茶园面积增加 1.7 万亩,产量增加 0.4 万吨,产值增加 0.8108 亿元,农民来自茶叶年人均收入由 665 元增加到 935 元。二是茶叶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名优茶发展加快。2005 年全市产名优茶 5632 吨,占茶叶总产量 31.3%,比 2000
2、年增加 1758 吨;名优茶产值 2.31亿元,比 2000 年增加产值 7211 万元。三是出口茶呈上升趋势。2005 年全市出口茶达 1.05 万吨,比 2000 年增加 2748 吨。四是茶区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茶生产。目前全市共有33 家企业,137558 亩茶园通过省级以上部门质量认证。其中通过无公害认证企业 24 家,茶园 94095 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 5 家,认证产量 2880 吨,监控茶园 35950 亩;通过有机茶认证企业 4 家、茶园 7413 亩。五是茶叶产业化初见成效。2005 年全市 17 家规模茶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 1.8 亿元,占全市茶叶总产值
3、65%,其中 7000 万元和 3000 万元各 1 家,1000-2000 万元共有 5 家,200-500 万元共有 10 家。六是重视茶叶农残,确保食品安全。从 2001 年起,成立皖南茶区植保协作组,在广大茶区建立茶园病虫测报点,安排专人负责,对茶园病虫害实施综合治理。协作组每年在 4 至 10 月茶树生育期,每月开一次植保防治碰头会,将防治方法、用药种类刊登植保简报发送茶区,及时指导农户做到科学、合理、安全用药,为市场提供“放心” 茶。七是重视茶叶标准化生产。2002 年 12 月,宣城市政府作为农业部第二批全国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承担单位,成立了“农产 品质量安全管理和
4、 农业标准化” 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茶叶标准化生产专家组,由市和各县市区农委全面开展此项工作。项目实施 3 年多来,有力推动了全市茶叶生产向规模化、优质化和无公害化方向快速发展,广大企业和农户对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共有 13 家企业被市政府授予全国茶叶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达标单位。(二)“十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 期间 我市茶产业 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小,仅占茶园总面积 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5.5 个百分点,茶园整体水平低;二是茶叶加工机械设备普遍陈旧,更新换代缺乏资金;三是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销带动能力不是很强;四是名优茶品牌过多,市场
5、竞争力不强;五是投入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六是茶叶农残监控体系不够完善,出口遭遇“ 绿 色壁 垒” ;七是茶叶市 场建设滞后;八是市茶 业协会在行业中作用有待加强。二、我市茶产业前景与竞争力分析“十五” 期间 ,国内外茶叶 产销总体是供大于求,但 绿茶消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对生产传统绿茶宣城而言,十分有利于未来生产发展和茶产业做大做强。多年来我市茶叶内、外销的比例为 4.5:5.5,其中大宗茶主要是出口,名优茶主要是内销,产销基本平衡,生产持续发展。综合看, “十一五” 我市发展茶产业在市场前景与竞争力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市政府和农委重视,将发展茶产业作为山区、丘陵茶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
6、要举措,作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扶育;二是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茶叶品质上乘,竞争优势明显;三是农技推广体系健全,拥有一大批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推广、新技术应用或科技创新不乏人才;四是加工机械和工艺完备,形成了茶叶初精制加工体系,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变化;五是企业重视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申报和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重视农残达标、产地环境及加工环境卫生改善,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六是名优茶生产和出口茶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提升必将带动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竞争力凸现;七是茶叶综合利用前景广阔,为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八是茶叶作为天然健康饮料,倍
7、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三、我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以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市场准入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和打造品牌为动力,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品质,调整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创造并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着力推动园地、产品和产业升级,带动和促进宣城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茶叶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安全化的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的茶叶产品。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各县市区在资源、技术、人才及生产规模、市场区位
8、、环境质量、品质特征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发展与需求、生产与后劲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群,将茶叶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和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1、2010 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 32 万亩,产茶 2 万吨,产值 4 亿元;2、带动 8 万户 30 万茶农由人年均来自茶叶收入 935元增加到 1330 元,农民收入每年提高 8.5%左右;3、全市无公害茶园达 22 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达 6 万亩,有机茶园达 2 万亩;年产无公害茶
9、叶 1.4 万吨,绿色食品茶 0.4 万吨,有机茶 0.1 万吨;最终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内外销茶的农残及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和进口国检验标准;4、加快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今后新辟茶园一律采用无性系良种,加快我市无性系良种茶园在茶园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目前 2.5%提升到 8%,达到目前全省平均水平;5、名优茶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由目前 33%提升到 40%,名优茶产量由目前 5632 吨,提升到 8000 吨,名优茶产值由目前 2.31 亿元提升到 3.4 亿元;6、培育龙头企业,全市形成茶叶年营销收入 1.5 亿元和 1 亿元各 1 家,2000-3000 万元共 5 家,500-1
10、000 万元共 10 家。四、建设重点(一)区域布局1、山区:主要分布在宁国市、泾县、旌德县、绩溪县。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名优茶和开发乌龙茶。发展目标:2010 年无公害茶园面积达 9.5 万亩,年产茶叶4000 吨;绿色食品茶园面积达 3.5 万亩,年产茶 2000 吨;有机茶茶园面积达 2 万亩,年产茶 1000 吨(其中乌龙茶 200 吨);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 1 万亩;其中名优茶产量达 3000 吨,产值达1.3 亿元。2、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名优茶和出口茶。发展目标:2010 年无公害茶园面积达 12.5 万亩,年产茶 1万吨;绿色食品茶园达 2
11、.5 万亩,年产茶 2000 吨;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 1.56 万亩;其中名优茶产量达 5000 吨,产值达 2.1 亿元。(二)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扶持一批产业基础好、牵动力强、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形成省级龙头企业为支柱,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为依托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山区:重点扶持宁国市青龙乡茶叶协会、天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泾县涌溪火青茶叶有限公司、绿源汀溪兰香茶叶有限公司、九洲茶叶合作社、翡翠有机茶有限公司,旌德天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绩溪今升茶业有限公司。丘陵区:重点扶持宣州区云雾山精制茶厂、敬亭山茶场、郎溪红新制茶有限公司、宣郎广茶业总公司、宏云茶叶有限公司、漪湖茶业有限公
12、司、广德花鼓乡双岭茶场和祠山岗茶场。2010 年形成茶叶年营销收入 1.5 亿元和 1 亿元各 1 家,2000-3000 万元共 5 家,500-1000 万元共 10 家。(三)市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长江三角地区为重点,大力开拓国内茶叶市场,重点建设宣州溪口、郎溪十字、宁国青龙、泾县城关四个本地茶叶市场。(四)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名优茶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技术规程,确保产品质量,注重品牌内部管理,维护品牌对外形象,通过扩大宣传和政府引导等多种途径,打造 1-2 个国内乃至国际知识品牌。五、保障措施(一)抓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近几年我市在无公害茶叶质量认证及茶叶标准化生产方
13、面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在标准执行、标准水平方面与国家“ 食品安全 ”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 别是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 设置,国内市 场准入制度的相 继出台,抓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更显重要,尤为迫切。因此,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帮助企业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和茶叶加工、包装、贮运质量标准,形成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同时加快无公害茶产地认定,进一步推动我市茶叶质量全面升级。(二)培育企业家型人才队伍,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当前我市在茶叶产业化发展上,推广型人才队伍比较强大,但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有
14、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型人才队伍。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大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能力强,产销一体化的区域性茶叶龙头企业,使之在带动农户、推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实施产业化、社会化服务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方面发挥领军作用。(三)加快名优茶品牌整合,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共有 33 种之多名优茶获得省级以上证书,但至今没有一个在国内外甚至省内叫响的品牌。近 10 年茶叶产销普遍存在品牌大战与盲目竞争,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其结果,既明显削弱我市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又严重制约了我市茶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加快名优茶品牌整合工作迫在眉睫。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
15、导,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合作,强强联合等方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对外统一打出 1-2 个知名品牌。(四)加强茶叶科技推广和开发,促进茶农增收为把宣城建成产茶叶强市,必须加强茶叶科技推广和开发力度,为茶农增收寻找新的增长点。一是加大无性系良种茶苗引进、培育、繁殖和推广,加快良种茶园建设,培育生产后劲;二是加快低产茶园更新改造,抓好茶园肥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和茶叶清洁化加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三是扩大名优茶产量,特别是高档名优茶产量,实施名优茶机械化加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四是积极推广多投入多产出高效益典型,建设一批无公害标准化高科技示范园;五是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及强强联
16、合或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保健茶,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弘扬茶文化,营造产业发展氛围近年来,随着旅游、观光、休闲业的发展,应充分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茶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将风光旅游、红色旅游与茶区景点、休闲、度假、品茶、茶道表演等丰姿多彩的展示有机结合,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饮茶健康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茶文化、茶消费活动。(六)加大扶持力量,保障茶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茶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各级政府要给予
17、重点倾斜,扶持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基地、重点龙头企业和新辟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二是要把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等方面可用于茶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发挥整体效益;三是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项目论证上报,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五是积极争取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六是鼓励、引导茶叶产销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附件:宣城市“十一五 ”茶叶产业化发展 规划分解表宣城市“十一五”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分解表(2006-2010 年)年度任务牵 头单 位主 要 实 施单 位发展目标总 产 值重点龙头企业主要市场重点区域分布 2006 年 2007 年
18、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市农委宣州、郎溪、广德、宁国、泾县、旌德、绩溪建 设 无 公 害 茶 园22万 亩 ,绿 色 食品 茶 园 6万 亩 、有 机 茶 园 2万 亩 。培 育 营 销 达 1.5和 1.2亿 元 龙 头企 业 各 一 个 ;2000-3000万 元 ,共 五 个 ;500-1000万 元 共 10个 。带4亿元宣 州 云 雾 山精 制 茶 厂 、敬亭 山 茶 场 ;郎溪 红 新 制 茶公 司 、宣 郎 广茶 业 总 公 司 、宏 云 茶 叶 公司 ;广 德 祠 山岗 茶 场 ;宁 国青 龙 乡 茶 叶宣州区溪口、郎溪十字、宁国青龙乡、泾县城关茶叶市场。丘 陵
19、 区 :宣州、郎溪、广德。山区:宁国、泾县、旌德、绩溪。组 织 论 证规 划 。成立 相 应 组织 ,落 实各 项 工 作的 责 任 单位 。做 好规 划 实 施的 各 项 前期 准 备 工山 区 和 丘 陵各 发 展 无 公害 茶 园 面 积0.6和 2.3万亩 ;绿 色 食 品茶 园 面 积0.25和 0.2万亩 ;有 机 茶 园0.31万 亩 (山区 )。加 大 对山 区 和 丘 陵区 各 发 展 无公 害 茶 园 面积 0.6和 2.3万 亩 ;绿 色 食品 茶 园 面 积0.25和 0.2万亩 ;有 机 茶 园面 积 0.31万亩 (山 区 )。培山 区 和 丘 陵区 各 发 展 无
20、公 害 茶 园 面积 0.6和 2.3万 亩 ;绿 色 食品 茶 园 面 积0.25和 0.2万 亩 ;有 机 茶园 面 积 0.31万 亩 (山 区 )。山 区 和 丘 陵区 各 发 展 无公 害 茶 园 面积 0.6和 2.3万 亩 ;绿 色 食品 茶 园 面 积0.25和 0.2万亩 ;有 机 茶 园面 积 0.31万亩 (山 区 )。培动 8万 户 茶 农 ,茶 叶 人 均 年 收 入由 935元 增 加 到1330元 。协 会 、天 思 绿色 食 品 公 司 ;泾 县 涌 溪 火青 公 司 、绿 源汀 溪 兰 香 公司 、翡 翠 有 机茶 公 司 ;旌 德天 山 绿 色 食品 公 司
21、 ;绩 溪今 升 茶 业 公司 。作 。 现 有 17个 龙头 企 业 扶 持 ,培 育 营 销 达1.2亿 元 和0.7亿 元 各 1个 ;1000-1500万 元 共 5个 ;400-600万 元共 10个 。育 营 销 达 1.2亿 元 和 0.8亿元 龙 头 企 业各 1个 ;1500-2000万 元 共5个 ;400-800万 元 共 10个 。培 育 营 销 达1.4亿 元 和0.9亿 元 龙 头企 业 各 1个 ;2000-2500万 元 共 5个 ;500-900万元 共 10个 。育 营 销 达 1.5亿 元 和 1亿元 龙 头 企 业各 1个 ;2000-3000万 元 共5个 ;500-1000万 元 共 1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