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名】茨菰、 慈菰、剪刀草、燕尾草【学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 【科属】泽泻科 Alismataceae 慈姑属【形态习性】植株直立,高 50100 厘米。茎分为短缩茎、匍匐茎和球茎 3 种。总状花序,雌雄异花。花白色,花萼、花瓣各 3 枚。结实后形成多数密集瘦果,扁平,斜倒卵形,有翼。【繁殖栽培】选具有本品种特征、匍匐茎短而密集、单株球茎数 1014 个的优良植株为种株。【资源分布】原产中国。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热带均有分布。欧洲多用于观赏。中国、日本、印度和朝鲜用于蔬菜。中药四百味(慈菰(山慈菇)慈菰(山慈菇):慈菰辛苦,疔肿痈疽,恶疮瘾疹,蛇虺并施。用
2、量:一钱至二钱。外用适量。山慈菇味辛苦,性寒,有清热、消肿、解毒的作用。凡疔疮肿毒、痈疽恶疮和皮肤风疹以及毒蛇咬伤等,外敷内服均有效。注菰:音姑,同菇。 慈姑(Chinese arrowhead) 泽泻科(Alismataceae)慈姑属中能形成球茎的栽培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又称茨菰、慈菰,俗名剪刀草、燕尾草,古名藉姑、河凫茈、白地栗。染色体数 2n=2x=22。每 100g 球茎约含淀粉 66g、蛋白质 5.6g、碳水化合物 25.7g、磷 260mg 及其他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煮食、炒食和制淀粉,亦可入药。原产中国。亚洲、欧洲、非洲
3、的温带和热带均有分布。欧洲多用于观赏。中国、日本、印度和朝鲜用于蔬菜。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为主产区,北方有少量栽培。 植物学性状:植株直立,高 50-100cm。须根系,肉质,具细小分枝,无根毛,须根长 30-40cm。茎分为短缩茎、匍匐茎和球茎 3 种。短缩茎腋芽萌动生长,穿过叶柄基部,向土中伸长,为匍匐茎,长 40-60cm,每株有 10 余条匍匐茎。匍匐茎入土约 25cm,入土深浅,受气候影响。气温较高,匍匐茎顶端窜出泥面,发叶生根成为分株;气温下降,匍匐茎向深处生长,末端积累养分形成球茎。一般球茎高 3-5cm,横节面直径 3-4cm,由 2-3 节组成
4、,卵形或近球形,肉白色或淡蓝色,顶端具有顶芽。叶箭形,长 25-40cm,宽 10-20cm,叶柄长,组织疏松,着生在短缩茎上。短缩茎每长一节,抽生一叶,开花植株从叶腋间抽出花梗 1-2 枝,总状花序,雌雄异花。花白色,花萼,花瓣各 3 枚。雄花雄蕊多数;雌花心皮多数,集成球形。结实后形成多数密集瘦果,扁平,斜倒卵形,有翼。种子位于中部,具繁殖力,用种子繁殖当年只结细小球茎,生产上都用球茎行无性繁殖。 主要品种:侉老乌:球茎圆形,皮色青带紫,品质粗,成熟较早;沙姑:球茎卵圆,皮色黄白,品质优,早熟。白慈姑:球茎扁圆,皮白色,品质优,抗逆性强,中晚熟;沈荡慈姑:球茎扁圆,皮色淡黄,品质一般,中晚
5、熟;苏州黄:球茎卵圆,皮黄色,品质优,晚熟。 生长发育和球茎形成:慈姑的生育期一般分为发芽期、植株生长期及球茎形成期。 发芽期:萌芽始温 14,球茎顶芽鳞片张开,抽生 1-2 片叶,此期利用球茎贮存养分维持生长,需保持 3cm 左右的浅水层,以提高土温,促使植株生叶、发根。 植株生长期:植株抽生正常的箭 形叶至球茎开始膨大,初时每隔 7-10 天抽生一片新叶,平均气温 25-28时,5 天左右长出一片新叶。植株具 7 片大叶时,地下短缩茎发生匍匐茎。每长一片叶,发生一条匍匐茎。此期内植株生长迅速,要示肥水供应充足,宜适当加深水层(10-15cm) ,避免植株生长过旺,延迟球茎形成。 球茎形成期
6、:球茎开始膨大至采收,约需 30 天。此期气温下降,光合产物向匍匐茎末端转运、积累,形成球茎。此期内气候冷凉,日照较短,阳光充足,水层较浅,叶片不早衰,可促球茎形成。 栽培技术:选具有本品种特征、匍匐茎短而密集、单株球茎数 10-14 个的优良植株为种株。育苗移栽,须选用肥大端正、顶芽粗短而稍弯曲的球茎作“种”。用整个球茎或取其顶芽播种。1 月至 3 月,在 15以上和适宜的湿度中进行催芽,出芽后栽植或插芽育苗。平均气温在 15以上时可直播。 栽种慈姑宜选低洼地或肥沃稻田,要示平坦和充分耙耘,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立秋后,球茎开始形成,可追施磷、钾肥。栽植规格,应考虑品种熟性和定植期。一般以每亩栽
7、 4000多株为宜。慈姑幼苗需除去老根老叶,留几条新根和 3-4 片嫩叶,定植后易发根成活。慈姑对水分要求较高,各生长期水层深浅的调节:一般在定植后浅水(3cm) ,旺盛生长期水层8-10cm,球茎形成期水层 3cm。慈姑叶面积系数以 1.5 为宜。发生匍匐茎和球茎形成期间,对叶片生长要促、控结合,除去老叶、黄叶,保留 5-8 片绿叶,注意通风透光,提高光合作用效能,减少植株养分消耗及病虫害发生。 老匍匐茎形成的球茎小,大小不均,需摘除,以促进新匍匐茎的发生和形成球茎。中国广州菜农常在霜降至立冬期间离植株 6-9cm 处用刀插入土中 10-15cm 转割一周,把老根和匍匐茎割断,俗称“圈根”
8、;台湾多用手摘除部分匍匐茎,并排干田水,控制植株缓慢生长,促使养分转向匍匐茎供球茎形成。 霜降后采收,分 2-3 次收完。贮藏方法有田间贮藏、露天贮藏和水控贮藏等,以田间贮藏最简便,效果好。当球茎成熟后,排干田水,每隔 5 行开沟,降低水位,以后经常注意排除积水,让球茎贮藏于田间。 病虫害及防治:主要病害有叶黑粉病(Doassansia horiana) ,为真菌病。发生在高温多湿季节,叶片出现黄色突起疱斑,内有黑点。及时清除病叶、老叶,用代森锌液喷雾。 慈姑的高产栽培 引慈姑,肉质细嫩,含淀粉、蛋白质比芋头高,磷质超过其他蔬菜。一般 667 平方米产鲜球茎 8001300 千克,高产的可达
9、1500 千克以上。在栽培上应抓好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一、精心育苗 慈姑在生产上都是利用整个球茎或球茎上的顶芽进行繁殖的。繁殖用的种球或种芽,要达到成熟、肥大、端正、具有本品种特性、顶芽粗短而弯曲。一般多采用整个球茎进行繁殖,这样既省种又省工,效果较好。插播球茎一般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气温在 14以上时进行。育苗田与大田比例为 1:1215。选择土质肥沃、耕层深厚、阳光充足的浸冬烂田作育苗田。先下足基肥,耙平后按 11 米的规格把上年留作种用带泥的球茎插播于田土中,深度达 710 厘米为宜。然后,田面保持水层 46 厘米。球茎发芽生根后,在幼苗长出23 片叶时,要追施人粪尿、氮、磷、
10、钾化肥 12 次,以促使菇苗生长健壮尽早抽出匍匐茎。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和幼苗生长的加快,地下匍匐茎顶芽便发育成许多分株,分株又抽出匍匐茎,这样连续不断地长成新的分株,到移栽前育苗田就长满了适用的慈姑苗。 二、施肥与移栽 栽培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耕层深厚的粘壤土田。于早稻收获后即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种植。犁翻田后 667 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 15002000 千克、磷肥 30千克、硫酸钾 1015 千克作基肥,然后耙平泥面,沤田 710 天。 移栽前,从育苗田中拔起苗高 26 厘米,长有 35 片叶的慈姑苗,用剪子剪除老叶,每株留 3 片叶,并在离根部 22.5 厘米处把
11、根须全部剪平。然后,按株行距 40(6070)厘米移栽到大田,深度 10 厘米左右。采用南北行向,以利通风透光。667 平方米栽23002700 株。因慈姑叶柄斜生且披散,质地松脆,极易折断,加上植株较高大,栽植过稀和太密都不利于获得高产和进行田间操作。 三、田间管理 (1)水层管理以“浅、深、浅”管理为宜。移栽后至成活阶段应保持 3 厘米左右的浅水层,以利提高泥温,促根快发。成活后至匍匐茎抽出前,保持 68 厘米的水层。匍匐茎抽出后的高温炎热季节,保持水深 1215 厘米。在植株生育后期,即“霜降”以后,气温转凉时,植株需水和田间蒸发减少,维持田面水层 46 厘米,直至收获。 (2)追肥移栽
12、成活后 1520 天追第一次肥,以促进植株生长,667 平方米施人畜粪尿 800千克。9 月中旬 667 平方米用尿素 710 快或碳酸氢铵 15 千克、草木灰 200250 千克再追施一次,最好深施到距植株根部 10 厘米处。于霜降前结合最后一次耘田施一次促球茎肥,667 平方米施尿素 10 千克(或碳酸氢铵 25 千克) 、硫酸钾 15 千克,拌黄泥 200 千克做成球肥深施到距植株根部 710 厘米处,以保持植株青绿粗壮,叶片油亮增厚,以促进球茎形成和膨大。 (3)中耕除草和拔肠移栽后 1520 天,结合第一次追肥进地中耕除草,疏松耕作层,促进根须生长。其后,每次耘田时需拔除杂草、摘除植
13、株外围老叶(连叶柄)和由匍匐茎形成所有露出水面的分株,以减少营养消耗。清理后每株保留 56 片叶,以保证通风透光和有一定的叶面积及高效的光合效率。于霜降前 5 天左右,结合最后一次追肥耘田进行摸蔸拔肠(即去掉过多的匍匐茎) 。方法是:选择晴天或阴天,逐行逐株用手触摸植株根部,把已抽出在泥下瘦长的和已露出水面长成分株及新近抽出的白嫩多余的匍匐茎(俗称“慈姑肠”)全部拔除,每株只留下 68 条粗壮的且顶端已形成了小球茎的匍匐茎,作为膨大成慈姑大球茎之用。拔除的白嫩匍匐茎洗净后人可食用,其余的切碎作猪或鸡鸭饲料。以后则禁止下田耘田和摘叶,以免踏伤球茎。 四、控上促下 在距霜降前 20 天左右,667
14、 平方米用 15%多效唑粉剂 150 克兑水 60 千克喷洒,以控制新叶长高,促其叶柄和地下匍匐茎增粗,利于球茎的形成和膨大。做法是选晴天早上把田水放干露出泥面,于下午把配好浓度的多效唑溶液用喷雾器均匀地喷到每株根部周围的泥面,让根须吸收,隔 1 天后再灌水入田达到所需的水层深度。 五、注意除虫灭病 为害慈姑的主要病害是慈姑黑粉病(俗称泡泡病) 、褐斑病和斑纹病。防治黑粉病在苗期可喷 1:1:200 的波尔多液,隔 25 天喷一次,连喷两次;移栽后发病,用 20%三唑酮(粉锈宁、百里通)乳剂 3040 毫升兑水 5060 千克喷雾,隔 710 天喷一次,连续 23 次。发生褐斑病与斑纹病时,用
15、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雾,隔710 天喷一次,连续 23 次。同时摘除病叶带出田外。 害虫主要有蚜虫,可用 40%乐果乳油 1000 倍液喷雾防治。 六、收获 12 月以后,当植株茎叶转黄、地下球茎停止膨大后即可收获。收获时抢在严重霜冻之前,选晴天或阴天趁田中泥面尚有水层逐株用手把地下匍匐茎提起,即可把球茎挖出泥面。若采用放干田水挖掘的方法反而增加工作量,同时又会损伤球茎。茨菇(ARROW HEADS), 又称慈菇、茨菰、燕尾草、芽菇等,属天南星科本草植物,本草纲目说:“慈姑一株多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燕尾,其叶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
16、”。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是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中的上等珍品。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 茨菇每年处暑开始种植,元旦春节期间收获上市,为冬春补缺蔬菜种类之一,其营养价值较高,主要成份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 药用价值。广西桂林平乐县桥亭乡采用长年水润的淤泥秧田盛产茨菇 200 余年,其肉质细腻、洁白如雪,还带有荔浦芋的风味, 固松软中略显甘甜的特色,远远佳于稻田产茨菇,现已远销国内外。慈菇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归经:入心、肝、肺。功效:行血通淋,清热解毒。主治:胎衣不下,淋浊,恶疮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验方参考:1、慈菇 200 克,水煎服,治淋浊。2、鲜慈菇捣烂,加入生姜汁搅匀,敷患处,一日换两次,治皮肤红肿热痛,无名肿毒。3、鲜慈菇全草捣烂绞汁,用蛤粉调和涂患处,治皮肤瘙痒,痱子,皮疹。4、鲜慈菇捣烂,敷于伤口,两小时更换一次,并用慈菇全草捣烂绞汁冲服,治毒蛇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