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音乐艺术-国外音乐家第1辑排行榜(DOC 22页).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170631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艺术-国外音乐家第1辑排行榜(DOC 2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音乐艺术-国外音乐家第1辑排行榜(DOC 2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音乐艺术-国外音乐家第1辑排行榜(DOC 22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音乐艺术-国外音乐家第1辑排行榜(DOC 22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音乐艺术-国外音乐家第1辑排行榜(DOC 22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外音乐家第 1 辑排行榜简介:专门从事音乐活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成功人士。例如:莫扎特,贝多芬等等音乐家,是个广泛的名词,简明的说,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他包括了全世界创作音乐的人,和演奏音乐的人。唱歌的人也算是音乐家。但他们有特别的名字是歌唱家。在音乐家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类别,他不创作也不演奏音乐,而是负责指挥交响乐 浏览全文 o 1.杜卡 o 2.彭德雷茨基 o 3.阿诺尔德勋伯格 o 4.亚纳切克 o 5.本杰明布里顿 o 6.肖斯塔科维奇 o 7.普罗科菲耶夫 o 8.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o 9.巴托克 o 10.拉威尔 NO.1 杜卡杜卡(Paul Dukas,186519

2、35) 法国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以大胆的革新精神和对新的音乐美学原则、技法的不倦的探索著称。1882 年进巴黎音乐学院,从师于杜波依斯等人。1888 年以康塔塔韦莱达获二等罗马大奖。早期受瓦格纳影响,在 1896 年的C 大调交响乐中较鲜明地显示出个人风格。1897 年根据歌德的讽刺性叙事诗,用交响性谐谑曲形式写成著名的标题管弦乐曲小巫师,首演轰动乐坛,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古典传统规范中,完美地结合进幽默奇特的节奏、光彩夺目的配器和狂热紧张的动力,成为配器法的楷模之一。他的阿里安与蓝胡子是公认为印象主义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其芭蕾舞剧仙女也很著名;在一些钢琴作品中还表现出新古典主义的特征

3、。1910 年起在巴黎音乐院教授管弦乐法、作曲,直至逝世。NO.2 彭德雷茨基克里斯托夫.彭德雷茨基 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1933 年 11 月 23 日出生于登比察(Dbica)。父亲是一位律师和小提琴爱好者。彭德雷茨基早年曾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 岁进入克拉科夫(Krakow)音乐学校,同时在本地大学学习哲学、艺术史和文学史。1954 年在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58 年毕业。1959 年,他的三部作品荣获华沙青年作曲家比赛金奖。次年他的作品在德国多瑙埃兴根音乐节(Donaueschingen Festival)上演,受到高度评价。此后开始大量创作,

4、并获得了意大利大奖(Prix Italia)、西贝柳斯金奖等一些国际性奖项。1966-1968 年任教于埃森福克旺音乐院( Essen Folkwang Hochschule),此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劳登的恶魔,并于 1969 年在汉堡国立歌剧院首演,获得极大成功。此后接连又写了多部歌剧。1972 年起担任克拉科夫音乐大学校长。1973-1978 年还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与此同时,他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音乐会,在作曲和指挥两方面都获得了国际声望。此后,他曾获得过奥地利、美国、德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奖项,以及许多大学的名誉博士头衔。1998 年还受聘为中国中央音乐学院的名誉教授。彭德雷茨基是二次

5、世界大战后最成功的几个前卫作曲家之一。他的管弦乐作品,诸如阿纳克拉西斯、音标、声音的性质之一、小提琴和乐队的随想曲、合唱和乐队的所罗门之歌、声音的性质之二和雅各布之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 20 世纪后半叶前卫音乐实验的成果,特别是广岛受难者挽歌,被视为是 20 世纪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大量使用现代音乐语言,诸如自然声、密集音簇、音区两极化,以及弦乐演奏中的滑奏、近码乃至码后的奇异音响等,同时又充满着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人文精神。NO.3 阿诺尔德勋伯格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 1874 年 9 月 13 日出生在维也纳,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 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6、 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 年,他的处女作D 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901 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

7、到了维也纳,于 1910 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 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1941 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 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 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8、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 1897 年至 1908 年。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第二个时期大约从 1908 年至 1912 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

9、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1951 年7 月 13 日,勋伯格在美国的洛杉矶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NO.4 亚纳切克莱奥什亚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 年1928 年),捷克作曲家。1854 年 7 月 3 日生于摩拉维亚东部的胡克瓦尔迪,1928 年 8 月 12 日卒于俄斯特拉发。亚纳切克出生于一个贫困的教师家庭。童年时参加过教会的唱诗班。20 岁时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键盘乐器和歌唱,并在莱比锡和维也纳的音乐学校短期进修。23 岁时,亚纳切克在布鲁诺师范学校任教。此间,他搜集整理了捷克主要地区摩拉维亚的民歌,并积极培养摩拉维亚的民族音乐人才。亚那切克曾担

10、任过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捷克科学院院士、摩拉维亚作曲家协会主席。 亚纳切克的声乐作品主要是歌剧,这一领域使他的创作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亚纳切克本人对歌剧的意义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歌剧“最能使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创作风格上,亚纳切克是一位彻底的民族主义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特别是摩拉维亚音乐的开掘与扬弃上。他成熟期以后的风格,实际上是从摩拉维亚农民语言和歌曲的节奏中成长起来的,他善于从语言中提炼出有表现力和生活气息的音调,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新颖独特的声乐风格。换句话说,亚纳切克是一位把语言当作音乐的作曲家。同时,亚纳切克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体而不是诗歌创作歌剧的作曲家。这

11、些都构成了亚纳切克最基本、最鲜明的创作特征。 亚纳切克一生共作有 9 部歌剧。最具代表性是耶奴发 (又译作养女,18941903)和卡佳卡巴诺娃(1921) 。 耶奴发描写了捷克农村姑娘耶奴发被一个花花公子蹂躏而始乱终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不甘沉沦最终获得真正幸福的故事。卡佳卡巴诺娃取材于俄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在这部作品中,交响乐的作用更为明显。亚纳切克在 1917 年创作了两部人物相同的歌剧布鲁切克先生月球漫游记和布鲁切克先生 15 世纪历险记,辛辣地讽刺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只会吹牛皮的地主。此外,他还作有歌剧死屋(1928)和康塔塔阿马鲁斯 (1897) 。 在交响音

12、乐创作方面,最著名的作品是交响诗卖艺人的孩子(1912)。这部交响诗的曲调风格特点是他惯用的短小动机展开的手法,配器精致、细腻,给音乐染上一层朦胧、悲凉的色彩。亚纳切克的管弦乐作品还有根据 HB果戈理的同名作品创作的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1918) 、布拉尼克叙事曲 (1920)、小交响曲(1926)、小提琴协奏曲(1928)等。他的著作有戏剧中特殊语言的旋律曲线(1909)、民歌的节奏(1909)、论音乐创作中的心理发展(1916)等。NO.5 本杰明布里顿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英国作曲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

13、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 年旅居美国, 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主要作品有:歌剧彼得布尼安 、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 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和平使者 本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布里顿,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 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 20 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 是一部交响曲,作于 1940 年。 19

14、40 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 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 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 处境很窘迫。 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 “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 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 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

15、。到 1940 年底, 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 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 3 月 29 日,由纽约 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 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 60 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 1961 年。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0 年 11 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1962 年 5 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

16、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 反战内容。 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 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 1918 年 11 月 4 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 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 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

17、界人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 20 号为 安魂交响曲,作品 60 号为战争安魂曲。 NO.6 肖斯塔科维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是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当代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之一。1906 年 9 月 25 日,肖斯塔科维寄生于圣彼得堡,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学习音乐的启蒙老师。肖斯塔科维奇九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后很快就进了格拉塞尔的音乐小学。 1917 年,11 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开始创作。作曲家幼年时期就对一

18、些重大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等有所反映,此时他写了自由领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在十月革命里,还是少年的肖斯塔科维奇经常喜欢在彼得堡街头徘徊,他亲眼看到沙皇警察打死儿童的悲惨情景,使他深深地刻印在脑海里,后来并把它反映在标题为十月献礼的第二交响曲中。 1919 年,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他在创作上表现出高度的才能,在他毕 业之前就写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用普希金的茨冈写的歌剧、钢琴曲三首幻想舞曲和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作品第 10 号) 。第一交响曲由布鲁诺瓦尔特指挥俄罗斯境外首演,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1923 年、1925 年,肖 斯

19、塔科维奇先后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钢琴系和作曲系。1927 年,他参加了在华沙举行的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了奖状。 二十年代的苏联正处在艰难的发展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音乐的现代派、形式主义同正在形成的苏维埃音乐文化展开了激战。肖斯塔科维奇的某些作品也受到了影响,表现了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引起舆论界的争议。对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来说,他既有令 人喜悦的初步成就,也遭受到最初的挫折。但在这一时期,肖斯塔科维奇极力要求自己广泛地创作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从中不断探索并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 1937 年 10 月 21 日,在列宁格勒第一次演奏他的d 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 47 号) ,标志着肖斯

20、塔科维奇的创作进入了 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他除了创作交响乐和室内乐作品外,还为 一些电影配乐,如:马克辛的归来 (19361937)、沃洛恰耶夫的日子(19371938)、革命摇篮维堡区 (1938)、伟大的公民(19381939)、带枪的人(1938) 等等。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肖斯塔科维奇正在自己的家乡列宁格勒,于是他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志愿消防队,成为一名优秀的消防队员。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在 这些严酷的日子里写成的。肖斯塔科维奇在 1941 年完成了作品编号 60 的第七交响曲。这一年,希特勒的德国以 32 个步兵师、4 个摩托化师、4 个坦克师和一个骑兵旅,还有 600

21、0 门大炮、4500 门迫击炮和 1000 多架飞机猛烈进攻列宁格勒。 战争将要结束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于 l944 年 4 月 2 日在美国初演,当时曾有一百三十四家美国电台和九十九家拉丁美洲电台以及加拿大、夏威夷群岛、意大利、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电台转播了这场音乐会。美国舆论界对这部新交响曲评价很高,1945 年当全美国为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致哀时又演奏了 第八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于是在苏联重又引起一番对肖斯塔科维奇 创作的批评和争议。直至 1947 年,在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这部作品再次获得了好评才算了结。当时在捷克斯洛伐克,人们把他的第八交响曲与伏契克的不朽之作绞刑架下的报告称

22、为姊妹篇。 战后,肖斯塔科维奇用自己顽强的、创造性的劳动创作了与 自己的人民心心相印的新作为保卫和乎反对战争而作的第十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和电影音乐易北河会师等,在苏联和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中间流传和演出。 五十年代以后,肖斯塔科维奇对俄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形象 非常注意,连续写了一大批大型声乐套曲和标题性的交响乐,如以革命诗人的诗而写作的十首无伴奏合唱诗和第十一(1905 年)交响曲。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充满着民间音乐的因素,富有歌唱性。 六十至七十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又创作了近四十部作品,其 中交响曲四部、弦乐四重奏九部、大型声乐套曲八部。电影音乐两部,重新修改的歌剧一部以及其它器乐协奏曲、室内

23、乐作品十五部。他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编号为 147 号,其中获奖作品 为三十余部。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大型的、标题性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占主导地位。他的音乐语言极为复杂和异乎寻常地大胆。电影音乐和歌曲的风 格纯朴、明朗、清澈。总之,对各种各样的主题形象悲剧性的、喜剧性的 他都有极大兴趣,他的音乐既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音乐家之一。 1975 年 8 月 9 日,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逝世。 肖斯塔科维奇的主要电影音乐及其录音一览 新巴比伦 1929/3/18,导演科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配乐 】全曲,作品 18

24、 号;组曲由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改编。【录音】全曲版:贾德(Capriccio);组曲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Russian Disc);波良斯基(Chandos)。 孤独 1931/11/6,导演尤特凯维奇。【配乐】全曲,作品 30 号;组曲,作品 CW41 号。【录音】组曲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BMG.,Russian Disc);赛雷布里埃尔(RCA);马纳萨卡诺夫(Citadel )。 迎展计划 1932/11/7 ,导演尤特凯维奇和埃尔姆勒尔。【配乐 】全曲,作品 33 号;选曲,作品 CW34,41。【录音】片断:马纳萨卡诺夫(Russian Disc);夏伊(Decca)。 神甫和他的

25、长工巴拉达的故事 未完成,影片毁于二战期间。导演特茨哈诺夫斯基。【配乐】作品 36 号。【录音】罗日杰斯特文斯基(BMG);科金(Boheme)。 马克辛三部曲 1935/1/27,1937/1/21/,1938/5/1,导演科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 【配乐】作品41a(马克辛的青年时代),作品 45(马克辛的归来),作品 50,(革命摇篮维堡区)。【录音】片断:亚诺夫斯基(Capriccio ),西奈斯基(Chandos ),马纳萨卡诺夫(Citadel,Russian Disc序曲)。 伟大的公民 1938/2/13,1939/11/27,导演埃尔姆勒尔。【配乐】上集:作品 52 号;下集

26、:作品 55 号。【录音】葬礼进行曲:马纳萨卡诺夫(Russian Disc),夏伊(Decca)。 愚蠢的小老鼠的故事 1940/9/13,导演特茨哈诺夫斯基。【 配乐】作品 56 号。【录音】马纳萨卡诺夫(Citadel ),蒂勒斯( Boheme),夏伊(Decca)。 科金基娜历险记 1940/11/11,导演敏茨。【配乐】全曲,作品 59 号;组曲版由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改编。【录音】罗日杰斯特文斯基(Olympia/BMG ) 丹娘 1944/9/22,导演阿伦施塔姆。【配乐】组曲,作品 64 号,阿托夫米扬改编。【录音】组曲版:M肖斯塔科维奇( BMG),亚诺夫斯基(Capricci

27、o),马纳萨卡诺夫(Russian Disc)。 孤身一人 1956/8/25,导演科静采夫和特拉乌别尔格。【配乐 】作品 71(未出版)。 外科医生皮罗戈夫 1947/12/16 ,导演科静采夫。【配乐】组曲,作品 76 号,阿托夫米扬改编。【录音】组曲版:M肖斯塔科维奇( BMG),赛雷布里埃尔(RCA),马纳萨卡诺夫(Citadel)。片断:夏伊(Decca)。 青年近卫军 1948/10/11,1948/10/25,导演格拉西莫夫。【配乐】习作,作品 75 号;组曲由阿托夫米扬改编。【录音】甘堡(Olympia),马纳萨卡诺夫(Russian Disc)。 米丘林 1949/1/1,导

28、演杜甫琴科。【配乐】组曲,作品 78 号,阿夫托米扬改编。【录音】M肖斯塔科维奇(Melodiya ),赛雷布里埃尔(RCA)。 易北河会师 1949/3/16,导演图尔兄弟和西埃宁。【配乐】 组曲,作品 80 号。【录音】歌曲部分:罗伯逊(Melodiya),布什(Melodiya/Aurora )。 攻克柏林 1950/1/21,导演切阿列乌里。【配乐】全曲,作品 52 号;组曲版由阿托夫米扬改编。【录音】组曲版:亚诺夫斯基(Capriccio ),赛雷布里埃尔( RCA);全曲:阿德里安诺(Marco Polo )。 难忘的 1919 年 1952/3/3,导演切阿列乌里。【配乐】组曲,

29、作品 89 号。【录音】片断:高克(Monitor),马克西缪克( HMV);组曲:阿德里安诺(Marco Polo)。 别林斯基 1953/6/4,导演科静采夫。【配乐】作品 85 号。组曲由阿托夫米扬改编。 【录音】组曲版:马纳萨卡诺夫(Citadel)。 大河之歌 1954/9/17,导演伊文思。【配乐】作品 95 号。 【录音】片断:杰诺娃和迪米特洛夫二重奏(CPO,双钢琴版),奥博林(Delos )。 牛虻 1955/4/12,导演范齐美尔。【配乐】组曲:作品 97 号,阿托夫米扬改编。 19 段配乐,CW42。【录音】组曲版:E哈恰图良(HMV),库查尔(Naxos);片断:夏伊(

30、Decca)。 第一梯队 1956/4/29,导演卡拉托佐夫。【配乐】组曲:作品 99 号。【录音】片断:阿茨舒勒尔(Manchester)。 霍万斯基之乱 1959/5/23 ,导演斯特罗耶娃。【配乐】作品 106 号。【录音】阿巴多(DG)。五天五夜 1961/11/23,导演阿伦施达姆和爱勃林。【配乐 】作品 111 号,组曲版由阿托夫米扬改编。【录音】片断:E哈恰图良(MK ),赛雷布里埃尔( RCA),弗里曼(Class);组曲版:贾德(Capriccio),库查尔(Naxos)。 莫斯科,美丽的稠李 1962/12/30,导演拉波波尔特。【配乐 】作品 105 号(舞台版);CW2

31、4-25,电影配乐。【录音】舞台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Chandos),斯托里亚洛夫(Melodiya);片断:科斯特拉内茨(Sony),夏伊(Decca)。 哈姆雷特 1964/4/19,导演科静采夫。【配乐】作品 116 号。组曲由阿托夫米扬改编。 【录音】组曲:拉宾诺维奇(Melodiya),赛雷布里埃尔(RCA),格林(Capriccio)。片断:海尔曼(Decca),弗里曼(Class),夏伊(Decca);全曲:雅勃隆斯基(Naxos)。 一年如一生 1965/3/18,导演罗沙尔。【配乐】组曲:作品 120 号。【录音】M 肖斯塔科维奇(Melodiya)。 卡塔林娜伊兹迈洛娃

32、1966/9/25,导演夏皮罗。【配乐】作品 114 号。【录音】托尔查克(Chant du Monte)。 索菲亚普罗夫斯卡娅 1968/5/6 ,导演阿伦施达姆。【配乐】作品 132 号。【录音】马纳萨卡诺夫(Russian Disc);圆舞曲:夏伊(Decca)。 李尔王 1971/2/4,导演科静采夫。【配乐】作品 137 号。【 录音】片断:赛雷布里埃尔(RCA),亚诺夫斯基(Capriccio),西奈斯基(Chandos)。 NO.7 普罗科菲耶夫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普罗科菲耶夫 Sergey Prokofiev 1891.4.23-1953.3.5 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

33、幼从母学习钢琴,5 岁试写钢琴曲、9 岁试写歌剧。14 岁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钢琴,20 岁举行首次个人交响乐音乐会。1918-1936 年旅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36 年回国定居,继续从事音乐创作。1947 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1943-1951 年,6 次获苏联国家奖金。 1957 年获列宁奖金。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902-1914)以管弦乐作品和钢琴作品为主,富于青春气息,音调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 2、旅居国外时期(1918-1936 )受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影响,作品的节奏强烈、和声复杂、曲调仍带有俄罗斯悠长的音调; 3、后期(

34、1936-1953)创作追随国际音乐新潮流,倾向于新古典主义。 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二十年代前后的十五年间,他侨居国外,在日、美、英、法、德、比、意、西等国弹奏、指挥自己的作品演出,享有世界性声誉。 回国后选取爱国主义主题,把苏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首位进行创作。先后获得极高荣誉:劳动红旗勋章、人民艺术家,六次获斯大林奖;外国诸多有名音乐组织成员。世界各国艺术界一致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的重要作品几乎包括各种曲式,主要作品有: 1、台作品:歌剧马格达伦,赌徒,火天使,谢苗科特科,三桔爱,修道院的订婚礼,真正的人;芭蕾舞剧 6 部,包括

35、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灰姑娘。 2、乐队作品:7 部交响曲,小交响曲,序曲,交响组曲,5 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配乐多部。 3、室内乐 4 首;钢琴曲十几首以及声乐曲多首。代表作:交响童话彼得与狼;D 大调古典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NO.8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 年1971 年,又译伊戈尔 史特拉文斯基)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生平1882 年 6 月 5 日出生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父亲是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男低音歌

36、手。自小受父亲影响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9 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中学毕业之后进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1903 年,结识了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并称为他的得意门生,从此便开始了其作曲生涯。1906 年,大学毕业。与其表妹凯瑟琳诺申科结婚。1909 年,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完成,一举称为拥有国际声誉的作曲家。1910 年,定居巴黎。与俄罗斯舞蹈团经理兼舞剧编导季贾列夫长期合作,写下大量芭蕾音乐。1913 年,春之祭首演。观众由于这部作品的彻底反传统性而极其不满,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便成了与勋伯格一样当时最为激进的先锋派作曲家。1915 年,一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

37、人财产都被没收,从此不得不为生计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显得十分节俭(为了避免动用大乐团),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状况。1920 年代,经过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号”。之后芭蕾舞剧的创作逐渐减少,而将创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剧及室内乐上。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密切交往。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艺术大师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在进行新古典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对爵士乐产生了兴趣。1938 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儿、妻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兰和二战的爆发,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国谋生。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而在作曲上重新开始创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

38、歌剧浪子的历程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开始对序列主义产生兴趣。1950 年代初,斯特拉文斯基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1956 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勋伯格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1960 年代之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逐渐减少。1962 年,斯特拉文斯基重新回到俄国。与此期间,出版了大量的访谈录、回忆录。1970 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纽约。1971 年 4 月 6 日,作曲家溘然长逝。死后葬于威尼斯。早期风格受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影响,作品当中带有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火鸟之后,逐渐向原始主义靠拢。作品大多为芭蕾音乐。春之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原始主义作品时而显得神

39、秘,时而又充满了咆哮与嘶鸣。大量运用不和谐音及不对称节奏,旋律却极为短小。中期风格作品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显得理智、冷漠、客观。在融入爵士风格的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种怪异、嘲讽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为士兵的故事。后期风格运用十二音和总体序列主义来进行创作,将两种长期分裂的音乐潮流融合到一起。影响斯特拉文斯基是 20 世纪获得荣誉最多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盛演不衰。他与季贾列夫、毕加索和让科克托等艺术家的交往也称为了艺术领域的一段佳话。斯特拉文斯基本人那数量众多、风格迥异的作品也为当时的青年作曲家所广泛借鉴NO.9 巴托克巴托克(1881-1945)世人一致同意二十世纪前半继

40、德布西之后的三位大作曲家,当是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与贝拉巴托克:他们都是坚强的个人主义者,也是杰出的改革者。如果说史特拉汶斯基代表音乐的逻辑与精准, 荀白克代表打破调性的藩篱,跨入音乐创作的全新哲理, 那么巴托克就代表了民族乐风揉合十九世纪音乐思想所得之强劲有力表达方式巴托克或可与穆索斯基并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 在他的所有作品里, 莫不充满匈牙利民族音乐的风骨神髓。他并非以发明或引用民谣旋律为能事 (不过他确实偶一为之),而是因为他诉求更深邃的内涵。既身为众所皆知的人种音乐学巨擘-巴托克对民族音乐的学术研究, 已然载誉国际了-其祖国匈牙利的声音、节奏与音乐 ,自然成为他血液中不择地

41、皆可出的一部份。而他所欲表达的, 无非此种真实未经稀释的思想。活跃于前世纪的大部分民族主义者, 都擅用业经西化、琢磨润色过的民谣体裁。巴托克却愿意正本溯源, 回归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洪蒙时代所流传下来的民歌素材。他往往为这些素材加上由西方音乐主流推衍而得的形式, 尝谓: 高大宜和我有心让东西结合, 相映成趣。高大宜也把民谣素材引进音乐中-不过他那听来单调平凡的乐曲, 功力仍在巴托克之下。高大宜的思想更儒雅传统, 因此他虽也是优秀的作曲家,却不能全然超脱于十九世纪的公式之外。唯独巴托克有此勇气, 他变更奏鸣曲和其他形式以配合自己的要求, 也以新潮大胆的方式运用民谣素材1904 年, 他完成供钢琴

42、与乐团合奏的作品第一号, 这是一首狂想曲, 虽然匈牙利民族的十九世纪风格历历可辨, 但是仍不脱由德国音乐推衍而得的乐曲。李斯特如果多活二十年的话, 或许也会写出如此作品, 因为它的风格与李斯特匈牙利幻想曲颇为类似。巴托克以此为晋身之阶, 他像自莫札特以降的每位钢琴家暨作曲家一样, 都需要拥有足以展现实力的作品方能成名1905 年, 巴托克与高大宜到乡野民间采撷民谣音乐, 这是他乐风发展的重要转捩点。巴托克终其一生为民谣分类投注极大心力。他的第一本出版物是与高大宜共同编纂的曲集匈牙利民谣二十首, 于 1906 年发行。巴托克和高大宜发现匈牙利民谣有数种之多-大部分是以五音为旋律的旧风格; 混合掺

43、杂以七音音阶为准据的新风格; 以及揉合此二种风格的综合体从他所谓的农夫音乐中, 巴托克寻觅到一股生生不息的新力量。在一篇于 1920 年德国杂志美洛斯上发表的文章中, 他认为二十世纪初音乐发生了大转变:浪漫乐派走到了极处, 令许多人忍无可忍。但是何处是前程呢?某种直至此时为止尚未为人知的农夫音乐给予此次丕变 (或让我们姑且称之为 再生) 莫大的助益。 又说, 此类音乐的佳作, 其形式虽千变万化, 却仍然美如完璧。此外它具有惊人的表达力, 却不带矫情无病呻吟与浮滥藻饰。他认为这才是音乐复兴的理想起点, 有心寻求新方法的作曲家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导师了。作曲家所要做的不过是把农夫音乐的语言尽量化为

44、己有, 直到已将之深植于潜意识中, 其使用的流利程度不下于脱口而出的母语。此时英国的佛汉威廉士,也说出大同小异的话。同化的概念是巴托克思想观念的本质, 如佛汉威廉士以及当时其他民族主义者,甚至连倡言音乐之捷克语言模式的杨纳杰克也不例外。他们一致认为真正的农夫音乐必须从乡野民间音乐滋生存在的地方著手研究, 而研究者也必须与农夫同寝共食, 打成一片。巴托克又写道: 光只是把它放在博物馆里陈列, 名之为研究, 是不够的。只在表面层次运用农夫音乐, 毋宁是为音乐带来一些新鲜廉价的花俏而已, 也因此坚持必须发展一套处理民谣音乐的全新方法然而如果作曲家有心运用这种语言的话, 音调的媒介也是不可一日或缺的。

45、这也是令巴托克与维也纳无调性主义者分道扬镳的重要因素。巴托克坚决认为本身具有调性的民族音乐与荀白克的无调性绝无妥协馀地的现象乃为至理。荀白克及其附和者认为自己走的是唯一坦途正道的说法, 听在巴托克耳中, 令他颇不以为然。国民乐派作曲家被无调性主义者攻讦为假借外来素材。但是借用外来素材与否, 与一件音乐作品的艺术成绩无涉。巴托克指出, 如果非要刨根究底不可的话, 那么莎士比亚也借用他人的材料, 莫里哀、巴哈、韩德尔岂不是一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把自己的根基植入早年的艺术中。对巴托克来说, 农夫音乐就是我们的根。作曲家把作品植基于民族音乐, 而放弃以布拉姆斯或舒曼为典范, 这并不表示其才能不足或创作

46、之泉枯竭。在另一方面, 如果作曲家食古不化, 取用民族音乐而将之套在窠臼形式之下, 也不是一件好事。以上两个例子都犯了观念上的基本谬误, 理由是它们只强调主题旋律举足轻重的地位,忘却了能够将这些旋律发扬光大的形式艺术。最后自然是作品的价值与作曲家的才华成正比。巴托克的理论用在自己身上果真奏效, 但维也纳无调性主义者对此毫无半点兴趣。当然他们依然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历史是站在他们那一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巴托克的生命也随之结束, 他的音乐虽然如昔般受到欢迎, 但是对年轻作曲家的思想却起不了什么作用。音列乐派的鼓吹者觉得, 巴托克的音乐唯有溯及荀白克及其乐派关系渊源时, 才会顿显有趣。布列

47、兹因此认为巴托克不过是晚期贝多芬和炉火纯青时期德布西的综合体, 他也赞扬巴托克的音乐到达距离贝尔格和荀白克不远的特殊半音实验层次。去除这项优点,布列兹认为巴托克的音乐缺乏内在的统一, 至于巴托克最受听众激赏的几件作品, -如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其可疑的品味不言而喻。布列兹又将巴托克的民族乐风描写为十九世纪民族风潮的残馀。以咄咄空论看待巴托克的美学, 无疑忽视巴托克自 1906 年起即乐风丕变, 把民歌素材转化为共通内容的事实。他的风格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凝链, 而非一蹴可及的。他对史特劳斯音乐的兴趣渐趋淡薄, 而对李斯特和德布西, 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结婚以前的俄罗斯音乐兴趣转趋浓厚。他侧

48、身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 (他始终未当成作曲教师), 也创作了肖像(1908)、短小的乐曲(1907)、第一号弦乐四重奏(1908), 以及为数甚多的钢琴乐曲, 其乐器处理方式精准犀利如狂风骤雨般猛烈。独幕剧蓝胡子公爵城堡(1911)、童话芭蕾舞剧木偶王子(1917), 以及芭蕾舞剧奇异的满洲大人 (1919) 都是规模较大的作品。不过这些作品的口碑都不佳, 尤其是那出芭蕾舞剧, 以其新春之祭式的节奏、刺耳不协和音及性含意充斥的情节, 不论走到哪里都遭人訾议。从 1907 年到 1920 年早期的其他作品, 尚包括两首小提琴奏鸣曲(19211922) 和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1917)。尽管巴托克的音乐为人演出次数并不多, 但他至少在欧洲专业人士中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冲击, 在国外被人讨论的盛况, 更是超出匈牙利甚多。1920 年, 巴托克终于推出了较孚众望的作品, 即舞之组曲。1920 年代后半, 巴托克的风格渐趋成熟, 紧接著一系列大曲:世俗清唱剧(1934)、前两首钢琴协奏曲(1927/1931) 、最末四首弦乐四重奏(1927/1928/1934/1939) 、双钢琴与敲击乐器的奏鸣曲(1938)、为弦乐、敲击乐、钢片琴所作的乐曲 (19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