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省农调队 2005-09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予了中部地区崛起和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目前江西农业在中部地区所处地位情况,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做强农业,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有更大作为,已成为江西上下关注的热点。本文用统计分析方法,初步分析江西农业在中部 6 省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并提出做强江西农业的建议,供参考。一、江西农业在中部地区的地位与发展潜力在理论上,分析研究个体在总体中的地位及发展趋势,通常使用统计中的比重分析和因素比较方法。我们通过对农业生产规模、生产力水平、发展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反映和揭示江西农业在中部地区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农业规模:即农业生产现有总量水平,包括农业总
2、产值、农业贸易及主要农产品产量,是反映农业地位的综合指标;生产力水平:以平均指标反映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的能力,即农业产出率水平,包括人均或亩均农业总产值,是反映农业潜力的综合指标。发展条件:包括农业自然状况和物质技术装备情况、政府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实力、农业产业化程度等农业发展重要基础条件,是反映一个地区农业优势所在和发展前景的综合指标分析研究的结论是:由于受到耕地总量的限制,江西农业生产规模偏小,总量不大。但近几年来,在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中,农业获得了较快增长,在中部地区地位得到巩固提高,尤其是以粮食、水产、山林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优势较强,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前景宽阔。(一)江
3、西农业地位在上升,主要农产品所占比重有所提高据统计:2004 年,中部 6 省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为 9 千亿元,粮食总产量为 14779 万吨,油料总产量为 265 万吨,棉花产量为 86.3 万吨,水果产量为 2352 万吨,油茶籽产量为 60.97 万吨,肉类产量为 2234 万吨,生猪出栏 20913 万头,水产品产量为 842.9 万吨。江西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为1054 亿元,占中部 6 省的 11.6%,比 2003 年提高了 0.2 个百分点;粮食产量为1803 万吨,占中部 6 省的 12.2%,比 2003 年提高了 0.7 个百分点;棉花产量为8.48 万吨,占中
4、部 6 省的 4.6%,比 2003 年下降了 1.5 个百分点;油料作物总产量为 74.5 万吨,占中部 6 省的 5.9%,比 2003 年下降 1.3 个百分点;水果产量为 102.4 万吨,占中部 6 省的 4.4%,比 2003 年下降了 2.5 个百分点;油茶籽产量为 19.32 万吨,占中部 6 省的 31.68%,比 2003 年提高了 0.88 个百分点;肉类产量为 220.03 万吨,占中部 6 省的 9.85%,比 2003 年下降了 0.15 个百分点;生猪出栏 2115.7 万头,占中部 6 省的 10.11%,比 2003 年提高了 0.22 个百分点 ;水产品产量
5、为 1565.13 万吨, 占中部 6 省的 18 .55%,比 2003 年提高了 0.44 个百分点。(二)江西农业总量较小,稻谷、林产品及水产品占重要地位江西现有耕地面积为 2993.4 千公顷(各省均为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耕地资源面积),在中部 6 省中名列倒数第一,只相当于河南的 36.9%,湖南的3/4。由此影响,目前江西农业总量较小。2004 年,江西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为 1054.92 亿元,安徽为 1644 亿元,河南为 2963.9 亿元,湖北为 1416 亿元,湖南为 1913 亿元,山西为 253 亿元。江西居第 5 位,是总量第 1 位河南省的 36%左
6、右。主要常规种农产品中,江西水稻、水产品及部分林产品产量位居较前,其它产品产量位居偏后,其中:粮食产量居第 5 位,稻谷产量居第 3 位;棉花产量居末位;油料作物总产量居第 5 位;糖料产量居第 2 位;水果产量居第 5 位;油桐籽产量居第 3 位;油茶籽产量居第 2 位;松脂产量居第 1 位;肉类产量居第 5 位;生猪出栏数居第 5 位,为生猪出栏最多的湖南省的三分之一;水产品产量居第 2 位。(三)江西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潜力较大(1)从人均水平看,目前江西人均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居第 4 位,比最高的湖北低 20%左右。(2)从亩产水平看,2004 年,江西单位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为
7、3524 万元/千公顷(2349 元/亩),居第 4 位,比最高的湖南低 20%以上;水稻亩产与同为水稻主产省湖北、湖南相比分别低 16%和 32%;主要油料作物油菜籽单产为 1010 公斤/公顷,居末位,为主产省河南、湖北、安徽的一半水平;棉花单产为 1357 公斤/公顷,居第 2 位,比棉花主产省河南高出 1 倍;黄红麻单产水平居第 3 位;甘蔗单产水平居第 1 位。(3)从农产品中间消耗来看,江西农业总消耗系数较低。2003 年江西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率为 36%,安徽为 42.6%,河南为 43.5%,湖北为 39.7%,湖南为 37.9%,山西为 44.4%。江西农林牧渔业消耗系数比中
8、部 6 省平均系数低 4 个百分点。我们认为,江西农业消耗系数低,主要原因为:一是农业耕作气候条件较好,成本相对较低;二是农业主体上是技术有机构在较低、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农业,以资金技术为主的高投入、大规模生产型的农业成分较少。(三)江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较低,生态条件较好 1、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2004 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 0.32 千瓦/亩,居第 4 位,比 6 省平均水平低 24%。江西农业生产耕作环境和作物种植结构与湖南相近。2004 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比湖南 0.49 千瓦/亩低35%,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脱粒机低于湖南 40%左右。2、农业
9、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在中部 6 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的是河南、湖北和湖南 3 省。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中部前列,目前全省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共有 131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 23 家,省重点龙头企业 57 家;年销售收入 10 亿元以上的有 12 家。2004 年“双汇”集团的销售收入超过 160 亿元;被命名为中国名牌产品的食品加工业品牌已有 14 个。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基地,面粉、挂面产量居全国第一;河南的火腿肠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 80%,速冻食品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 60%,方便面年产量占全国的近三成。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系农户占全省总
10、农户数的 43%。湖北省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2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106 家,龙头企业总数在全国排名第 10 位,居中部 6 省第 2 位。湖南目前有 60 家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总资产 5 亿元以上的有 7 家,占 11%;年销售收入在 2 亿元以上的有 12 家,占 20%;60 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共 152 亿元,联系农户占全省总农户数近 30%。拥有金荔科技、隆平高科、金健米业、洞庭水殖、正虹科技、亚华种业 6 家上市公司。近几年江西农业产业化龙头发展加快,现有省级及国家级龙头企业 206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15 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40 家,联
11、系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 20%左右。拥有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但目前江西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大约为原值的 0.4 倍,河南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大约为原值的 0.5-0.7 倍。可见,江西与河南、湖北、湖南相比,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较弱。 3、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2003 年江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 48.88%,安徽为 52.35%,河南为 58.53%,湖北为 52.88%,湖南为 50.50%,山西为 59.01%。4、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较强。在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地区经济实力影响着对本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4 年,江西人均生产总值 8189元
12、,居第 5 位,仅高于安徽省,低于最高水平湖北的 20%;人均总财力为 818元,居后位(缺河南省数据);2004 年江西财政支持农业的支出为 15.5 亿元,居第 6 位,低于 6 省平均水平 15%。但按耕地面积计算,江西每公顷耕地得到省财政支持农业的支出 516 元,居第 2 位,仅次于湖南的 572 元,高于 6 省平均水平的 33%。数据说明,江西一直以农业为经济发展大局,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支持和发展农业经济的意识较强,政策力度大。5、农业生态资源条件较好。江西农业耕作所依赖的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2003 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江西为 62.5%,居第 2 位,比湖
13、南低 5 个百分点,高于 6 省平均水平 11 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江西为 49.7%,居第 2 位,比湖南少 6 个百分点;2000-2003 年,江西农业成灾面积占总农作物面积 15%,为中部 6 省最低,低于 6 省平均水平 6 个百分点,比湖南、湖北分别低 2 和 10 个百分点;2003 年江西森林覆盖率 59.7%,高于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 3 倍,居全国第 2 位中部 6 省第 1 位;江西人均拥有水量 4120 立方米,为全国的 1.6 倍,居中部 6 省首位。二、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态势目前,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进入实质性阶段,中部各省提出了各自经济发展新的战略
14、和对策,以求在中部率先崛起,形成了“中部崛起”的竞争格局。在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各省因自然环境差异,对未来农业发展规划和主攻方不尽相同,但随着对农业发展的新战略和主攻方向的实施,形成了农业新一轮竞争,风生水起,竞显风流。中部地区未来农业发展主要趋势如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部 6 省都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河南农业处于中部地区龙头地位,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安徽明确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当前和
15、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启动“农机富民工程”是安徽省提出的一项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从 2005 年开始,用 5-6 年的时间在全省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推进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西省要求在积极抓好 10 个县农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基础上,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地位。通过稳定粮食面积和提高单产水平,增加粮食总产量,是在全国粮食生产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各省农业发展新战略中都高度强调这一点。湖北提出以粮食增产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培植壮大龙头
16、企业,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要求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高产农田建设,支持 20 个水稻主产县市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由于湖北降水分布不均,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为改善农田水利基本条件,提高现有耕地产出率,从 2005 年起,每年筹措 5 亿元资金,用于高产农田建设,在今后的几年里,力争全省农田质量有较大改善;湖南提出要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优化粮食区域布局,抓好粮食主产县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安徽为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启动“沃土工程”,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扶持有机肥产业发展,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强粮食生产
17、基地建设。确保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产区的投入,特别要向皖北小麦产区、沿江水稻产区和沿淮水稻洼地倾斜;江西、山西、河南强调,要严格实施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抓好粮食生产,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和生产潜力大的县,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做强优势农业或农业项目。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 ,积极推进畜牧水产业规模化生产,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江西提出 “山上办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的思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优质农业,加快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一批特色农产
18、品产业带;河南加强以优质专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生产加工基地,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和黄河滩区奶牛绿色养殖带和豫东平原等奶牛养殖基地和一批绿色无公害蔬菜、优质牧草、中药材、肉牛肉羊、瘦肉型猪、蛋禽等基地。湖南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抓好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五大产业链,集中力量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山西突出抓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园艺区建设。由此可见,各省农业发展都在进行区域化布局,推进农
19、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产品加工实力。2005 年,江西提出全民创业,实施农业“出路在工”的战略,做强做大 15 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和 191 家省级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市场主体,通过全民创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产品向加工拓展,农户向企业转变。湖南从 2005 年开始,全省重点支持 10 个年销售收入 30 亿元以上、30 个 10 亿元以上、100 个亿元以上的优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安徽省粮、油、棉产量分别居全国第六、第三和第六位,但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 13%,要求尽快做大农产品加工
20、业,并出台了系统性的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农业贸易。河南对未来创汇农业发展有系统的规划,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制定了 20042010 年出口创汇农业发展规划,到 2010 年实现“八个一”的目标任务,即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 100 个、创汇农业龙头企业 100 个、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 100 个,年引进先进适用技术 100 项、优良品种 100 个、外资 10 亿美元,年外派农村劳务 10 万人次以上,农产品年直接出口 10 亿美元以上。安徽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巩固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市场,积极开拓珠三角、北京等市场,努力提高全省农产品市场
21、占有率。江西要建成为“沿海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江西、湖南、湖北十分强调特色农产品和生态农业发展在未来农业的地位,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规划”,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力争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江西自 1998 年提出发展生态经济以来,生态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江西有机食品总数达 98 个,居全国第位。三、巩固提高农业地位,江西还须奋起江西农业产值占地区产值(GDP)20%左右,乡村人口占总人口 75%,农民46%以上收入来自农业。作为农业省,农业要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有更大的作为,必需缩小农业生产及贸易的差距
22、。(一)奋起的机遇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部地区的农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1、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农业基础地位日益凸现。农业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最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二、三产业发展,必须以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条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GDP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9以上。十六大提出到 2020 年我国 GDP 比 2000 年翻两番,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是要在过去 20 年的高速增长基础上达到 7%以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支撑着国
23、民经济高速发展,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在工业化初中期,国民经济与农业协调增长的关系是 1:0.4 左右,我国拥有 13 亿多人口,是占全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养活着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着农业在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虽然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不到 15%,今后仍将会逐年下降,但是农业基础地位不可动摇的发展观已被全社会所认识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强化。十六大以来,政府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切实巩固农业
24、基础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随着 2003 年中央以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若干意见的出台,一系列加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的不断推进出,激励农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强,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政策环境。2、 实 现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 中 部 地 区 在 全 国 农 业 中 的 地 位 日 益凸现。 建成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更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统筹区域发展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东、中、西部地区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
25、并通过产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使东部地区的发展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东 部 地 区 是 加 快 产 业结 构 优 化 升 级 的 步 伐 , 发 展 高 新 技 术 出 口导 向 产 业 和 现 代 服 务 业 , 农 业 产 业 让 位 于 中 部 地 区 ;西部地区因土地气候条件限制,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难度很大。中部地区的底色是农业,农业历来比较发达,优势相当显著,尤其是粮、棉、油、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的粮库、棉库、油库和肉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部地区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的农业,中部农业发展的
26、好坏将对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状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加 快 中 部 地 区 农业 发 展 对 实 现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3、 国 家 支 持 中 部 地 区 农 业 发 展 的 政 策 力 度 不 断 增 强 。 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国 家 加大对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加强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把中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畜产品、优质水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涉农专项资金向中部地区适当倾斜,支持中部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政策开始实施。(二)奋起的优势 经过 1996-2003 年的农业结构战略调
27、整,江西农业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2004 年江西农业发展速度 8%,高于全国平均及中部六省水平,具备了在奋起中取得强势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态势良好。2004 年,江西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全省实现地区产值(GDP) 3500 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目标 500 亿元;财政收入由 2000 年的 171.7 亿元增至 349.2 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目标 74.2 亿元,年均增长 19.42%,四年翻了一番,中部崛起步伐加快,为农业奋起提供了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2004 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人均
28、增长 20%以上,粮食总产达 360 亿斤,增长 20%。2005 年,江西提前一年实现免征农业税目标,实现农业生产环节“零税制”,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必将推动全省农业快速发展。2、农业发展区位优势越来越来强。江西是中部 6 省唯一同时具有中部地区、长三角区域、泛珠三角区域 3 个区域身份的省,既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优惠,又可以享受到与长三角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农业经济合作带来的利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农产品销售 70%以上是长、珠三角区域。2005 年,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正式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标志着泛珠
29、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机制形成,标 志 着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农 业 合 作 进 入 了 一 个 崭 新 的阶 段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被称为是我国当今加强农业区域合作的典型。农业部将在农业资源区划、培育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企业合作、推动农产品流通、建立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关政策协调等各个领域给予大力支持。对江西农业发展来说,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的开展,有 利 于 农 业 资 源 的 合 理配 置 和 有 效 利 用 , 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及各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全面发展。3、优势农业聚集初成格局。江西有四个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即
30、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产区、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双低”油菜长江中下游产区、长江流域优势棉区。另外根据农业部要求和自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了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立:即以赣南脐橙(包括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为主的果业、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禽、以环鄱阳湖地区蟹虾为主的水产品、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以无公害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以有机茶为主的茶叶、以香樟为主的苗木花卉、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和以毛竹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的十大类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农业奋起奠定了新的基础。4、生态建设已
31、形成农业新优势。在推进“生态江西”建设中,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农业新优势。目前全省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7 个,面积达 52767 平方公里;共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22 个,面积 7730 平方公里;建立起绿色食品基地 226 个,环境监控面积超过 333 千公顷,绿色食品涵盖粮、油、果蔬、茶叶、饮料等 9 大类 100 多个产品,有机茶、有机茶油、绿色脐橙、绿色蜜桔、绿色食用菌、绿色果蔬糕等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的名、特、优产品。全省绿色食品销售收入突破 40 亿元,利税超过 6 亿元,出口创汇超过 2500 万美元。(二)奋起的思路 江西农业奋起基本要求是,加快农业总量和
32、贸易量的增长;做强优势农业,形成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总量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生产力水平(产出水平),形成相对强势,概括为“农业生产及贸易总量要加快增长,优势产业要做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领先一步,到 2020 年建成中部地区的农业强省”。“十一五”时期,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思路,重点是加快农业总量及农业贸易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体目标建议如下:1、加快农业生产总量增长:到 2010 年,全省农业总量达到 1350 亿(以2004 年价),年均增长 4%左右。1983 年以来,江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可比价计算,下同);分阶段看,
33、1983-1997 年年均增长 6.7%,1997-2003 年年均增长 2.3%;2004年增长 8%。这三个阶段反映了江西农业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调整新一轮增长”的周期。现在江西农业经过长达 7 年的结构战略调整已基本到位,与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协调性增强,“十一五”时期江西农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年均增长可达 4%以上。这个增长速度,不仅可以实现,而且是江西农业奋起的要求,是保持全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 2020 年翻两翻的要求。如果这个速度达不到,江西农业就谈不上崛起奋起,而是塌陷落后。(1)粮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5100 万亩,单产提高到 390 公斤,总产达到 400 亿斤。根
34、据江西省农业厅土肥站测算,全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只发挥了地力的 74%,稻谷生产能力只发挥了地力的 77%。据省气象局测算,全省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为 15001700 公斤/亩,而目前现实生产力为 640740 公斤/亩,现实生产力为气候生产潜力的 38%-49%。综合上述因素,“十一五”时期,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全可以达到年产 400 亿斤左右。(2)柑桔: 2003 年全省产果为 96651 公顷,产量为 62 万吨,当年新增面积增长为 18923 公顷。由于 2003 年新增面积在 2007 年后进入产果期,到2010 年全省柑桔产量到 100.0 万吨,比 2003 年增长 60%,按现
35、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柑桔产量为 31 公斤,达到湖南省现有水平。(3)棉花:中国在 2005 年取消棉花进口配额限制,纺织品贸易完全自由化,从而扩大了我国市场空间。江西现有棉花消费能力 400 万担以上,年产量只有 150 万担,消费需求缺口一半,目前全省经过对棉花产业结构大力度的调整,把棉花种植集中到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好、产量水平高的地区。“十一五”时期,江西棉花生产逐步恢复到“九五”时期水平,播种面积 100 千公顷,总产量 260 万担。(4)茶叶:江西茶叶品质优良,品牌突出,出口量占产量的 52%,占据欧盟有机茶市场 80%的份额,占世界有机茶市场的 60%份额,优势很强。江西目前茶叶
36、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 11、12 位,“十一五”时期重点是在改善品质的同时注重攻关单产,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提高总产量。(5)苎麻:中国苎麻产量占世界 90%,江西苎麻产量占全国 7%以上,居全国第四位。上世纪 80 年中期,江西苎麻播种面积接近 3 万公顷以上,目前只有近 1 万公顷,产量为最高时期的 60%左右。“十一五”时期,随着纺织进一步扩大出口,为苎麻产业带来发展机会,江西苎麻播种面积会逐步恢复。(6)蔬菜:目前,江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 55-60 万公顷,“十一五”时期,加快蔬菜产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型转变,加大品种调整,发展当地特色和优良品种,重点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7)水产品
37、:江西淡水面积点全国 10%左右,居全国第三位,但已养殖水面居六位,“十一五”时期,大力开发湖区宜渔资源,扩大养殖面积,发展网箱养殖,提高产量。此外,生猪、草禽动物、油茶籽、林木等优势产品都要重视,大力发展,不断做大形成强势产业。2、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江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历史最高水平是1996、1997 年的 9000 万亩以上,随后经历调整,到 2003 年为 7500 万亩,2004 年恢复到 7870 万亩。“十一五”时期,要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 8900万亩,耕地资源复种指数为 198%。江西农业气候条件完全可以支持 198%的复种指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宜农、宜林的“三荒”面
38、积达 700 多万亩,这些耕地资源通过农田基本改造及完善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可增加新实际利用耕地面积。3、加快农业贸易增长:2010 年,农林牧渔业商品率要提升上 70%的新台阶之上,力争 75%,商品额增长 50%,逐步改变江西贸易份额小的现状,不断提升农业贸易地位。4、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农业专家分析,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阶段的初期,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 40,在 2020 年达到 65。根据这样的预测,到 2010 年江西机械化水平要 45%以上,在 2020 年达到 65,每年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要增加两
39、个点。(四)奋起的对策1、增强信心,做强江西农业。江西耕地面积只有 2993.4 千公顷,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倒数第十位。农业总体规模较小。但江西的水稻、柑桔、山林产品、草禽动物、渔业等产品产量仍居中部前三甲之位,仍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转化为优势强势产业。我们看到,世界上有不少的是小国家、小地区,但其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像日本、荷兰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都取得了成功。从当前农产品世界贸易格局变化看,已突破了农业贸易与农业资源相关关系,人均资源极为丰富的俄罗斯没有表现出其农业方面的竞争力,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的荷兰却为农业出口大国。农业资源与农业贸易的非关
40、系性,说明江西农业尽管资源总量不,但自然条件总体较好,单位产出水平潜力很大,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一个现代农业强省,农业贸易大省。2、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支农力度。城乡协调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在城乡协调发展中,江西突出在于同时承担加快工业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双重艰巨任务。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不能过分依赖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要积极推进本省经济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当前城乡统筹,支持农业发展,主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主要是完善对农业的支
41、持保护体系,增加和优化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适度归并支出事项,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加大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力度。增加对农民购买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直接生产投入要素的补贴。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补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全省财政支农额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全省财政增长速度。3、坚持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增强优势农业地位。做强江西农业的关键是要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赋予包括江西在内的中部地区
42、的历史使命。任何时期,江西加强粮食生产的地位不能动摇。农业产业升级就把农业生产项目发展为农业产业。只有农业产业升级,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中,要妥善处理好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与市场调整灵活性的关系。保持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就是着眼于市场长期需要,一些像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比例要求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周期较长的特点,在生产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才能使农业生产得到不断升级,做强做大。强调市场调整灵活性,就是根据现期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种养方向,使农业生产把握市场脉搏,在灵活性、动态性中达到更好的生产经营效益。目前,江西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
43、出路在工”发展思路,符合省情,是长期发展的思路,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指导方向,要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的同时,充分发挥江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强势的特点,结合建设“生态江西”的战略,做好山林文章,发展一批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把江西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农业新的优势,为进一步做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江西农业发展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未来江西农业发展耕地、劳动力要素对农业增长的弹性会越来越下降,耕地要素的贡献率甚至会出现负数。因此,江西农业发展需要推进由耕地、劳动力数量型增长方式向科技型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
44、现代化水平。要科学制定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长期规划。一是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二是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重视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攻关,确定一批重点研究领域和新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和超前研究。以改良传统低质产品,培育开发新的优质农产品为重点,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三是加强农业劳动者技能的培训,大力组织科技下乡入户,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现代农业技术运用能力。四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利用机械化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当前,江西重点是抓好水稻插秧收割、果业生产机械化、油菜收获、苎麻剥麻等机械化;积极培育机械作业服务组织,突破农户小规模生产对农
45、业机械使用的限制,广泛运用机械作业。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强化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关键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的发展。江西农业产业化“龙头”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放在于:一是重点做强一批骨干型“龙头”。河南农业产业化水平之所以高,是因为有一大批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像双汇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带动了周边多万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年转化粮食多亿公斤。江西虽然近几年农业产业化“龙头”得到较快的发展,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是缺少大型“龙头”,整体实力弱小。没有大型骨干“龙头”,就没有竞争实力。把大型骨干“龙头”做强是推进全省“出路在工”战略的主战场,要在倡导全民创业,农民办企业的环境
46、中,重点抓好大型骨干“龙头”的培育壮大。二是优先发展食品加工业。目前,江西食品加工工业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品。“十一五”时期,食品加工主攻方向是提高科技含量,创新名品牌,深度加工增殖,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集食品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工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食品工业,把江西建成农业食品贸易大省。三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化布局。适应农产品优势聚集趋势和现代贸易、物流发展形式的要求,建立农产品加工企 业体系,形成一地区有一项加工主导产业,有一个名品牌产品,有一个大型产业“龙头”,有一项强大的农业产业。6、推进发展开放型农业,加快农业向“大生产
47、”方式转变。在市场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各种市场和各个地区的市场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和系统,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的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来配制;要求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服务社会化;要求农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实现其商品价值。即 “大生产”方式。现阶段,江西农业生产以农户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要加快向“大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创新发展农业的政策、体制、机制和行为方式,吸引“三外”客商投资全省农业开发,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推进农业市场化体系建设,开拓农产品及加工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48、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手段,培育大市场,逐步提升江西农产品的定位,从沿海地区市场提升到国际市场,融入 TWO。7、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一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20 多年前一场深刻的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获得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动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 20 多年来,农业增长方式、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也发生转折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工业反补农业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不断深化和完善阶段,农业市场化、开放化更加深刻,一些新的体制问题相继暴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今天的农业生产要素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组织配备。如:耕地承包细化,不利于规模生产;农村土地征用补偿不规范,使农民不能更好地获得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利益,削弱农业积累能力;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能力薄弱;林业产权改革后,产品支配的计划管理与市场化矛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政府组织行为与市场化需要矛盾。这些问题具有复杂性,有的涉及到农业基本制度问题,有的是政府管理制度建立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总之,江西同全国各地一样,未来农业发展必须推进农村各项制度在过去的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谁先行一步,谁就能实现农业跨跃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