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绪论).ppt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716667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绪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绪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绪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绪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绪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济宁学院 2011年7月,绪 论就业:一个让社会永远关注的沉重话题一、 就业的沉重:1. 20012011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 统计: 2. 20012010年待业人数统计:3. 20012010年就业率统计:,二、形势的严峻: 1. 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以年均35.7的速度增长,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了2011年的671万。2. 全国人才需求 :2001年约为387万人,2005年约为1180万人 ,2010年约2400万以上。3. 大学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 2011年考研人数突破150万人!究竟是为梦想而战还是为

2、缓解就业压力?,资料: 1)2007年,由成都市妇联主办,市妇联女性就业服务中心、市女性人力资源市场承办的“2007年女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双选会”在成都举行。2.3万名来自成都、绵阳、德阳、内江等地的女性大、中专毕业生和研究生参加了双选会,就业岗位只有3005个,接近10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2011年4月16日,重庆华威人才市场、重庆华威人才网在渝中区举办了2011年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双选会,参会行业有:工业制造业、机械机电、汽摩;房地产、物业管理、装饰建材;医药食品、服装化妆品;酒店餐饮、商场百货;IT通讯、电子电器等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参会,可提供6000多职位。,问题(一) :到底是谁动

3、了我们的就业奶酪呢?1. 大学扩招:都是你的错?我国的大学毕业生由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1年的671万,10年时间就增加了560多万,几乎将要赶上20012004年四年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待业人数也在增加,把大学生就业难归根于扩招,仿佛是正确的。但果真如此吗?就业难是否能够说明大学生已经“供过于求”?,分析1: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7.5亿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4.7%,远远低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2007年10月8日,中国教育部披露,2001年到2006年5年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4、26.5%, 早在1994年,西方国家的高校毛入学率都已超过了30%,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7个国家都超过了50%。并且,高校毛入学率高的国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带来大规模的大学生失业。而我国的毛入学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从毛入学率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多 。,分析2: 1996年,每10万居民中的高校学生人数,国际平均水平为2000人,西方大多数国家已超过3000人,其中,加拿大为5997人,美国5339人,韩国5609人。我国到2000年才723人,经过大规模扩招,目前也仅达到2000人,仍只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从10万居民中的高校学生人数看,我

5、国大学生人数也不多。,分析3:200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877,仅占从业人员的5.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1/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5%,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200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虽然达到4200万左右,但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和高级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并未得到明显提高。从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高级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看也不多。,分析4:我国两端人才(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严重不足,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因此,把就业难归咎于大学生人数多是不科学

6、的。 解决企业人才缺口的主要办法仍是发展高等教育。,2. 岗位奇缺:叫我不得开心颜1)就业人数的增加: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2011年新毕业大学生约671万人,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另一方面,大批失业职工被迫融入到就业大军中;再者,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 2)劳动力适龄人口状况:我国男1654岁的劳动力适龄人口1995年为7.31亿人,2000年为7.8亿人,2010年达到8.57亿,预计2020年达到9.23亿,到2025年将超过10亿,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以上。于是,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岗位的减少就又导致了就业难,甚至表面上带来了岗位

7、奇缺的假象。,问题(二):为什么是假象呢?1 大学生就业空间问题:2011年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2 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就明确指出此问题已基本解决。3 岗位问题 : “十五”期间每年全国城镇单位提供的正规新就业岗位均为1000万左右。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要比2000年翻一番,今后5至10年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4 农民工问题:由于在国际分工上,我国处于分工的底部,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岗位

8、。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劳动密集型单位,这对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大学生来说构成的威胁并不大。,问题(三):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群体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和竞争优势,并且目前大学生数量总体上还偏小,但为什么出现了就业难的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事实上被夸大了:主动不就业者,想继续深造的人,均不算失业;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 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在于难以找到如意的工作岗位;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于大学生就业和择业观念的改变难。,因此,理解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1)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2)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

9、。,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1、 价值取向偏差停留

10、在“天之娇子”的精英意识上,认为自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普遍出现职业观念上的偏差:人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政府机关去工作,都希望身居要职、做管理、拿高薪,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中小企业和基层去工作。用人单位则存在性别歧视,认为选择女性意味着将付出更大的机会成本,因此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在岗位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宁可选择“自愿性失业”也不愿意选择自身不满意的职业。,2、职业能力欠缺知识的时效性快速缩短: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进入21世纪,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的期限已降至10年以下。专业知识的传授存在滞后性:在对2000

11、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国的学生,他们会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内容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说明自己能够胜任招聘单位的岗位;而我们的很多大学生是把一份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多、套用诸多流行词汇的相同简历投给了想投的所有单位。长篇幅的、没有个性的简历很难过得了简历海选这一关。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

12、将直接导致应聘学生失去面试机会。,3、就业指导工作滞后四大误区: “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把留学作为首选,很少考虑或故意淡化对留学专业的兴趣、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国内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但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到外企去争职位,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求职。“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于是,就只有冲着现有的有限就业岗位竞争。4)

13、“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相当部分学生将希望寄托于考研之上。这种选择不是大多数大学生自觉自愿的,但别无选择,很流行的“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的说法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种心态。但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人才市场反映:近年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已经下降,这也对我国的考研教育提出了严重挑战。,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表现在:只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来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就业需求。由于大部分高校还未能多方位建立与毕业生信息沟通的渠道,即使有些学校建立就业网、就业信息窗等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招聘信息,提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见面的机会,其信息也不够权威和及时

14、,学生也就失去了平等获取就业信息的机会,无法获取真正有效的就业信息,更谈不上对信息的有效运用。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机构,学生需要心理辅导,却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或是学校心理咨询配套设施与学生就业心理发展变化脱节,心理咨询手段滞后,心理咨询员专业素质不高,或其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珀( DESuper)认为,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所有有酬给或无酬给职位的综合;生涯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据调查,大概有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15、哪些职位能成功一概不知。同时,大学毕业生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并带有就业恐慌表现。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则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5、艺术

16、类院校学生的特殊性1) 过分的依赖心理: 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面对就业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2) 强烈的失落心理: 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势必导致希望毕业后有一个高回报,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希望社会能够提供其实现这种价值的空间。但这种希望往往很难实现,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也由于我国公平、完善的就业机制尚没有形成,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很容易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产生“不公平”的想法,也强化了较为感性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失落心理。,3) 极度的焦虑心理: 理想的职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焦急之情就会占据他们的心头

17、。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由于专业性较强、就业面狭窄,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于是因就业无望,自愧而产生焦虑,甚至容易导致反应迟钝,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了就业难度。4) 容易膨胀的自卑: 许多较强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实力的大学生,处境相对优越。与此相对应,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文考成绩较差而转攻艺术,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与他人相处和沟通能力差,自我推荐能力差,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逐渐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三、抓好就业,赢在观念1.抓好职业规划: 1)入学前生涯规划: “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

18、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的流程。2)在校期间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改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应对新变化;帮助高校学生学习、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就业前:象报考大学时应

19、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2. 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和勇于到急需人才的小企业、基层以及经济落后的地方去就业。,我国未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到中小企业工作就成了诸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因此,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才是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3. 第一份工作不能够太注重收入。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顾问姚晓泽表示:“毕业生求职在选择第一份工的时候,第一年的初始收入不要看得过重,选择未来的

20、发展及与兴趣相结合的工作最重要。很多行业和职能初始工资较低,但随着经验的累积增幅会较快。”因此,第一份工作具有“高加薪比率”的特点,据中华英才网2007年应届毕业生的薪酬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入职后加薪的比率很高,其中3个月后加薪已高达40%,1-2个月后即可加薪的占到10%,6个月后加薪的仅7%。但同时,第一份工作也具有“高离职率”的特点,大学生毕业后一两年内的离职率偏高,很多企业的新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离职率很高,有的达到30%。不少行业年轻时期工资较高,30岁以后则面临行业的自然淘汰。,因此,新毕业生不要过分看重第一份工作。禁忌犯目光短浅的错误,要把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当作积累经验的磨刀石,从而为自己的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