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名人传记.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16242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DF 页数:141 大小:83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名人传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中国名人传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中国名人传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中国名人传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中国名人传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名人传记 老 子 传 编著 老子传 1 目 录 序言:找回人类 004 第一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006 其 思 玄 远 , 其 人 淡 淡 007 老 子 其 人 011 人 生 的 根 基 013 人 生 的 境 界 016 快 乐 与 享 乐 020 开 窍 与 离 窍 023 第二章 春秋乱世 026 武 王 分 封 027 宗 法 与 礼 制 的 社 会 029 周 室 衰 微 031 乱 世 哀 鸿 033 生 产 力 根 源 036 圣 人 出 039 第三章 坎坷人生 041 史 官 家 世 042 逆 境 中 的 童 年 和 少 年 043 老子传 2 第 一 次 被 免

2、职 047 复 职 与 孔 丘 初 访 052 第 二 次 被 免 职 056 第四章 探求天道 060 对 礼 制 的 叛 逆 061 孔 丘 再 访 与 仁 义 之 争 065 居 沛 求 天 道 070 孔 丘 三 访 074 去 凡 尘 隐 生 关 外 081 第五章 悟道与证道之一 人生的出路 083 世 俗的山谷 085 灭 外 欲 , 存 人 性 090 找 回 自 我 094 做 人 的 根 本 097 最 高 的 境 界 100 挣 脱 世 俗 的 压 力 103 第六章 悟道与证道之二 无为而无不为 107 无 为 不 为 109 治 大 国 , 若 烹 小 鲜 112 弱

3、 者 道 之 用 115 老子传 3 三 年 不 鸣 118 成 功 的 领 导 120 第七章 悟道与证道之三 正反相通 122 自 知 与 知 人 124 生 命 与 名 利 127 拙 与 巧 130 福 与 祸 133 生 与 死 135 第八章 冷眼看老子 138 老子传 4 序言:找回人类 历史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然而, 人们像是失去了许多东西。 贫困者也罢,富有者也罢, 年老者也罢,年少者也罢,痛苦与失落伴随着人的一 生。人类偏离了人的发展轨迹,正走入一条歧途。 这一切,促使我们去思索生命的本质与人类的归 宿。 人类面临着困境,人类渴求着出路。 当一片飞叶 被远风捎来

4、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来自仙草还是毒藤而 犹豫不决;当一堆泥沙被 涡流带来时,我们因分不清 它含金蕴宝还是藏污纳垢而烦躁不安。 当一个新观念 来到社会时,我们因分不清它是指导了人类发展还是 迷惑了人类本性而疑虑重重。 我们自小曾为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也曾为落后 的现状而悲愤不已。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结。 我们 的身体里,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精华,也集沉着长期 滞存的糟粕。 存精华去糟粕创文明新路,是我们当代 人的历史责任,也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 为了我们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腾飞,为了重新塑 造炎黄子孙的形象,为了探求人类发展的本质和归宿, 我们不该再犹豫再等待了。 用我 们的大脑、我们的活 老子

5、传 5 力、我们的判断力,撕破世俗的陋网,痛诋其惰性积 习,找到人类驶向文明的方舟。 历史给了我们知识与力量,历史也给了我们痛苦 与迷惘。或者出于种种目的 , 或者出于能力的局限 , 许多人“庄严地”歪曲了历史,曲解了文明。 作为后 世人,我们遭受了愚弄,同时,我们又不知不觉地愚 弄了别人。 这一切的代价太沉重了,这一切都该结束了。 没 有文化的巨人,就没有强大的民族;没有文明的巨轮, 就没有昌盛的国家。 中国目 前正缺乏着巨人与巨轮, 人类也缺乏着文化巨人的指引,于是世界便不可避免 地充斥着痛苦。 中华民族的古时有一位巨人,他深刻地剖析了人 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宇宙的演变,指出了人类的发 展

6、方向和生命的本质,给人类的文明史补上了不可缺 乏又极其重要的一页。 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 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切,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极大曲折。 通过本书,将这位巨人的生平和思想介绍给大家, 并针对当今的世弊予以解释,探求出一条合乎人类发 展规律的光明大道。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人类的光明就在眼前。 老子传 6 第一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道”的深远奥妙, 需要从“无”和“有”加以观察领悟。 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人,过多地耗于无休止的争 论之中,而真正将老子的思想与当前社会相结合而运 用的,却不见其多。

7、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很清楚地理解老子及老子思 想的精髓,以至于只能在其边缘徘徊,无奈地争论。 也有不少学者,对老子思想一厢情愿武 断地下结论, 惟总结出“消极无为”以哄骗世人,仿佛他已将老子 思想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 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睹老子的真面貌,才能明理 以治世,明了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老子传 7 其思玄远,其人淡淡 文人相轻的愚昧在于其争于义气而疏于义理,乱 大伦独善其身。老子的思想是博大深远的,但也是来 自于现实社会并对现实社会有直接意义的。老子本人 也是普通的一个人,并非是什么神灵。 长期以来,老子被人戴上了哲学家的礼帽,穿上 了文人考究的长衫,吓得那些穿粗衣短

8、袄的普通百姓 以之为神,不敢接近;加之历代以咬文嚼字为生的学 者文人们,把老子所说的那些一目了然的真理弄得玄 而又玄,使一般人更对他敬而远之。保守、死板的社 会体制下的文人,大脑也变得僵化死板,失去了人类 本有的灵性,加之布满四周的残酷的镇压机器,就更 少有灵性了。偶有充满灵性洞察人生世界的人,也被 “正人君子”们污为离经叛道,世代遭受唾责,如同 哥白尼的“日心说”受到“地心说”的攻击谩骂一样。 多少个充满灵性的布鲁诺,被判以极刑,身死于愚昧 的世界。 我们要摘下那老子不应该戴的礼帽和不应该穿的 长衫,让他摆脱只会说“之乎者也”的骚人墨客的纠 缠,重新走到他本来很乐于接近并从中汲取生活智慧 的

9、平民百姓中间,恢复其普通人的原貌。将其博大深 老子传 8 远的思想恢复其平实的表达,人们一定会很乐意很容 易从中得到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启迪。 人类到目前为止最高境界的智慧无出老子之右的。 真理是最本质的,因而也是最简单的。 爱因斯坦的真 理,无不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出现,而其内涵 ,却又是 非常博大的。 文人骚客的繁冗,只能证明其不明至理。 随着中国的进步,思想的逐步开放,老子逐渐为 人们所重视,但仍然有明显的盲目的胎痕。 然而在现代的西方,人们对老子产生了非常浓厚 的兴趣。 前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曾经说,老子是国际 性的。今天在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 国家都兴起了一股“老子热”。

10、老子一书在这些国 家一版再版,人们争相抢购。 在德国,几乎大小商店 都有老子著作的翻译本。 据中国青年年 第期中一篇文章介绍,一位德国青年物理学博士甚 至托一位留学德国 的中国学生购买中文本老子以 便对照原文,求得更深的了解,这位青年博士的一位 朋友把老子的章节代替画片挂在墙上,以此表示 对老子的尊重和信仰。 在英国伦敦的街头上,偶尔可以看到一些青年胸 前戴“水”字的胸章,见了中国人,总希望向他们索 取一本道德经,有的还手捧道德经,请求给他 老子传 9 们解释。 一些政治家也对老子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美国的 老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话 :“治 大国若烹小鲜 。 ”法 国的一位女政治家

11、还曾把老子的 思想作为其参与竞选的指导原则。 可见,现代西方人对老子是充满敬意和向往的, 在他们眼里老子是充满智慧的,有着无尽魅力的。 尼 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 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 ”西方许多科学家 认为老子的许多学说和观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无相 通之处。不少获得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都把自己 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的启示。 丹麦科学家玻耳认为, 在古代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科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协调 性。许多西方人认为老子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也十分恰 当,不必更 改便可借用。 老子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也被用于今日管理国家 以至企业,并被认为颇具成效。 老子的关于为人处

12、事的准则被西方人看作是令人 神往的圣贤遗训。 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也从老子那里汲取了许多营养。 由于旧思维体系和现存社会体制的束缚,中国人 尚没有充分意识到老子的重要性,不能不令人遗憾。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东方人的优势与魅力,要从老 老子传 10 子的思想中切入。 人类的进一步发展,要以悟透老子 为前提。 言“道不可 道”者,因为他不明“道 ”,故道不 出“道 ”,是以认为天下无可道之道。 其不知,非常 之道却是来自于平实的生活,只有以平实的语言,平 实的事理,方能道出非常之道。 老子是一个平凡的人, 从其平凡的生活中,我们便可以明了其非常之道,感 悟出生命的前途与使命。 老子传 11 老子其

13、人 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晚年入楚国苦县厉 乡曲仁里。姓李,名耳 , 字聃。古人把老师称为“子 ”, “老子”就是“老先生”的意思。 老子无疑是当时的饱学之士,在周朝出任过国家 图书馆馆长,即古人所说的国家藏书室史官。 孔子曾与鲁国的南宫敬叔一起到周的都城,向老 子请教“礼”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诉孔子说 : “富 贵人用钱财送人,有学问的人用言辞送人。我当然算 不上富贵人,只是窃取了有学问的虚名,所以我还是 用言辞为你送行吧 。”他对孔子说 , “孔丘呵 , 你所要 恢复的周礼,当年倡导它的人骨头都烂没了,周礼也 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命力。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 抛弃你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

14、向吧,这些东西对你没 有好处 。” 孔子回到鲁国对他的弟子们说 : “我知道鸟会飞, 我知道兽会跑,我知道鱼会游。会跑的可以挖陷井去 捕获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杀它,会游的可以用丝 线去钓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 着风飞上天的。我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 老子满腹学问,在社会上见多识广,对统治者腐 老子传 12 败、愚蠢、淫乱越来越厌恶,然而当时的社会条件并 不能实现老子的理想。 无奈何,便辞掉职务,骑青牛 向西域大漠走去,远离这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愚 昧 天地。 老子的远见卓识,已大大超过了一般人的认识范 畴。高处不胜寒,惟有远走之。这是无奈的事情。 人 类毕竟有着太多的

15、动物性,只有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人 类自身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人才能最终成 为非动物性的人。 在西行的路上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盛情地款 待了他,并请求老子将其学问著一本书留给世人。 于 是老子就坐下来写了一本老子,全书大约五千多 字。 写了这本书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说他 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有的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至于道 教徒称他长生不死,就更云里雾里、不符现实了。 迷信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迷信造成了人们对事物 认识的混乱,也使事物失去了本来面目。 老子也是一 个平凡的人,必须明确这个基本点,否则便同样坠入 传统的窠臼中。 老子传 13 人生的根基 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发展有一个总的

16、根源,只 要了解这个总根源,就能认识天下万物。这个总源头, 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源母, 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 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着生命的 根基道。 老子把“道”比喻成雌性的生殖器。老子第 六章说: 谷神不死,是谓去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是山谷的简称,这儿用 它形容中空的形态 。 “牝”是指女性的生殖器。“玄” 形容一种深远幽暗的样子。“玄牝”是指一种深远幽 暗的女性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天地万 物的生成。人类的生育必须经过男女的结合。男性的 生殖器叫“牡 ”。 远古每个民族都有很长的生殖器崇

17、拜期。大家都知道,新生命都孕育于女性生殖器中。 由于女性生殖器是中空的,形如中空的山谷,是以老 子用“谷”来形容它。“玄牝”不是一般的女性生殖 器,它永世长存而不衰老,所以又叫它“谷神 ” ,天 地万物无不从这儿生出来,所以这“玄牝”就是天地 老子传 14 的根源。 以“玄牝”比喻“道 ”,只是为了形象地说明道 是万物的根源,并不是说它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相反, “道”不是一种在时空中存在的具体事物,它无形无 色无名,不仅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用语言 来说。因为人类的总体意识中尚没有达到“言道”的 水平,现有的语言无以表 达“道”的内涵。 “德”是“道”在生活中的表现。 老子的“道德”

18、不同于孔子的 “ 道德 ” 。 孔子的“ 道德”强调人们行 为的伦理因素,“仁义”是他的道德的主要内容。 而老子的“道德”与“仁义”是尖锐对立的。 因 为老子认为“仁义”是违反道德的。 老子认为“失道 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 愚之始也。 ”由此可知,“仁义”是老子所说的“道” 破坏后的产物。 身为精通“礼仪”的史官,老子深知 礼之真面目,社会上的虚伪、奸诈、贪婪、荒淫,人 类的苦难、哀伤 、不幸,都是由于背离了大道的恶果。 要想人类和谐安宁,要恢复自身幸福快乐,要想 不丧失自我的本性,我们就必须重新回到“大道”上 来,

19、重新找回自己生命的根基。 给自己一个坦白的空间,扪心自问,我们曾有过 多少的言不由衷,曾有过多少的良心折磨,这一切不 老子传 15 正证明我们在愚弄歪曲着自己的本性吗!以此种痛苦 伴随一生,我们会有做人的快乐吗?生命的根基迷失 了,才会导致如此的痛苦,只有找回自然而然的生命 根基,我们才会有快乐, 人类才能走出误区,走向光 明。 有的人认为生命本来就是痛苦的,并唯心地要“ 以苦为乐 ”,试问自己能乐起来吧。 这恰恰证明了在 生命歧途上奔波的因果痛苦。 “道是那样空旷开阔呵,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 浑朴纯厚呵,像混浊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呵, 像深湛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呵,好像没有止境。 ”

20、在天地形成以前,道就存在,它是万物的根源,它广 大无边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 返回本源。人生也有它的轮回根源,找到生命的本源, 生命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意义。 老子传 16 人生的境界 道而非常之道,但它并不是不可琢磨的。道创造 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当然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 老子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的意思为“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 无声而

21、又无形呵,它不靠任何外力而永远存在,循环 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算做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 道它的名字 , 勉强把它叫做道 ,再勉强给它起个名 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 , 运行不息而伸 向遥远,伸向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 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 老子传 17 法道,道的法则是自然的 。 ” 这一章认为人为万物之灵,道、天、地、人成为 宇宙中四 个伟大存在。 可见其中惟独没有“神”的存 在。老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 ,“神”在老子的 思想中是没有地位的。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他所提倡的 一种生活态度,是他所推崇的

22、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老子的“自然”本来 很容易理解,后来经过许多文人骚客的多次牵强解释, 到现在被搅得越来越难懂了,这不能不说是文人骚客 们的“功劳”。 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 , 顺事物本 性发展而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对于人本身而言,“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 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这种意 义上的“自然”又与 虚伪做作相对。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了人 为的破坏,人类自身天然的纯真也被做作所代替,袒 露真情被认为粗野,暴露真思想被认为幼稚,敷衍成 了人们交往的主要手段,说谎甚至成为修养的标志。 鲁迅的散文立论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虚伪。

23、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了。 满月的 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 老子传 18 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 他于是得到 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 他于是收回 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于是得到 一顿大家合力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 但说谎的得好 报,说必然的遭打 。 ” 远离了自然的本性,抛弃了赤子的天真,大家还 自以为精明、文明,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诚,相互的 理解和同情就成了空话。 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以权 谋为天秤,将纯真的人反而淘汰到世外。 可怕的扭曲 的社会,成为了人性的地狱,人类在不知不觉中撬

24、开 了自己的坟墓之门。 “逢人不可露真情, 话到嘴边留三分 ”,“到什 么地方唱什么样的歌,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世故圆滑,成了个人成熟的标志,这样活着不是太累 了吗?人间还有什么温暖和真情呢?这样的活法,并 没有什么真正人生的境界。 从儿童的那种无知的天真走向超然物外的自然天 真,是一种高而可贵的境界。 老子阅尽了人世的沧桑, 饱尝过鸡虫的得失,看惯了也看穿了社会的黑暗丑恶 老子传 19 和人们的虚伪奸诈,超然物外,跨越了人类的一大曲 折。 老子人生的境界是返朴 归真,以真去顺应自然, 也即适应人的本性,人类才能活得合乎“先天地生的 混成之物 ” 。 老子传 20 快乐与享乐 之所以

25、许多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丧失了自我, 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失去人的本性,其根源是 想以此换得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婪而丧失本性,小人牺 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名声,当官的 牺牲自己为了家庭,国王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 人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 一样。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 为了金银财宝被打死在东陵山上,这两种人死的原因 虽然是一个为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 本性。 人们在物质上只求安饱,按自己的本性过一种自 然的生活,办事只求心安,精神只求舒畅,因此便可 享受着适意与快乐。 现代的人们已少有这

26、种快乐了。快乐的精神是精 神适意、安宁、自足,享乐则从来没有安宁和自足感。 如一次挣了许多钱,有了艳遇、中了彩票、大吃一顿 等,只是自己欲望暂时的满足。享乐需要通过不断的 刺激才能获得,刺激一停止就感到空虚无聊。 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并不需要荣华富贵和金钱女人, 老子传 21 这些东西不属于性命本身的。 真正的快乐是从生命的 本性流露出来的,它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 自然而然 地顺乎人性,是快乐的人格内涵。 有人认为老子是禁欲主义者,这种说法是不正确 的。老子的确主张“少私寡欲 ”,他要求“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使民无知无欲”。 这是因为 , 老子认为 “欲”是造成人身危害的根本原因 , 是引起社会

27、纷争、 动乱 的根本原因。 老子对统治者追逐声色犬马之乐尤为愤恨,因此 他说 :“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 货有余,是谓盗竽 。 ”而与此相对照的则是 :“田甚 芜,仓甚虚 。 ”老子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对 这种由一部分人贪得无厌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是十分 痛恨的。他追求一种人人得其温饱的均平生活,向往 人人都能 “ 甘其食 , 美其服 ” 的理想。 可见,老子并 非是禁欲主义者,而是对财富不足分配不均的社会及 贪图物欲的人的痛惜与抨击,希望人们能明白摆脱贪 图物欲的享乐、追求自然而然快乐的道理。 理解这一点时, 要求人们在欲望的满足上要把握 适“度”的原则。 掌握“度 ”,是老

28、子十分重视的原 则。欲望的满足如果突破了“度”的界限,必然给自 身和他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重大危害。 快乐是与对人生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联系在一 老子传 22 起的。而享乐则是缺乏生活目标,没有人生信念,更 没有创造乐趣。 享乐者认为人生没有什么信念和意义 可言,人生就是为了吃喝玩乐。 享乐的背后是病态和 失望,旧的刺激刚过去又得马上寻求新的刺激,否则, 享乐者就会百无聊赖 ,就显得惶惶不安。 在新旧观念大冲突的世纪与世纪之间, 人们在面临生活态度的选择时,一定要慎重,选择好 人生的本质方向。 老子传 23 开窍与离窍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缘相遇不相识。在对人生大 问题的思考上,要善于捕捉住自己的

29、灵犀,即对人生 顿悟的灵感,以顺天道,合人性。 纷乱复杂的历史材料摆在我们的面前,要有明是 非的能力去选择、运用,总结其规律,运用其经验。 许多有争议性的问题,在于不同立场、不同能力的人 有不同的看法,于是这样集结成一层层幻影。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的,其表达限于古文功能的局 限性,不能完全由文字表达出来。我们要有超然常规 之外的悟性,去领悟老子思想的精义之处。 智开于窍则智,智离于窍则迷。要领悟老子思想, 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首先必须抛弃旧有的思维方法和 旧有的价值体系。 老子的道学不等于道教。道教是迷信的宗教团体, 而老子的道学是一门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哲学、真理。 老子被称为道教的祖师爷,那是后世

30、道教徒们强加于 老子的,与老子毫无关系。 老子的不用智巧才是大智,并非主张灭人智,而 是一种更高形态的智慧。它包涵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 又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认知的智慧。 老子传 24 老子认为人应该取法天地自然。 自然界的水流花 开,鹰飞鱼跃,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 结果。大自然是毫无意识的 , 但处处却充满了生机 ; 天 地并不是想去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人类何 不像大自然这样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呢?处处 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追求个人目的,这样 反而能达到自己的目 的 老子把这叫做“无为而无 不为 ”,表面上什么都没有干,其实什么愿望都实现 了。难怪从历代当权者到

31、今天的企业家,都对“无为 而无不为”感兴趣了。 这也许是人类未来一种新型管 理手段的雏型。 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卖弄机巧更是愚不可 及,因为这样就违背了自然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只 有抛弃机巧才是大巧 :“最圆实的东西好似欠缺,但 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它的 作用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枉屈,最灵巧的东 西好似笨拙 , 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 。 ”“大巧若 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大 智若愚 ”,是老子独特 思维的典型例子。 弄巧易成拙,大愚却不愚。 同样也是依照法自然的原则 , 老子留下了“贵柔” 、“不争”和“处下”的智慧。 逞强斗狠,出人头地, 鹤立鸡群,

32、现在已成为一个人能力或成功的标志,而 在老子看来,这恰恰是一个人失败和无能的病根。 例 老子传 25 如,大海能成为一切河流的领袖,是因为大海甘心呆 在一切河流的下游。 假如大海高于河面,河水是不会 归附于大海之中的。 老子的这种不用机巧的巧妙 , 不用智慧的智慧 , 并 非是主张不用智巧,而是运用一种更高水准的智巧。 而老子的思想及智慧,并不是由老子的头脑凭空 想出来的,而是春秋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有着深 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的。 老子并不神秘,老子的思想也并不玄虚。 有的人 感到神秘、玄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老子时 代的社会背景和老子的生平经历。 加之文人骚客的“ 有效”干扰和道

33、教徒的牵强附会,老子已被折磨得面 目全非了。 老子传 26 第二章 春秋乱世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是老子第十八章对当时病态社会的描述, 表现出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 同样根据这种辩证思想,我们知道之所以在春秋 末期出现了老子这位文化巨人,也是与当时昏乱的政 治格局和病态的社会状况分不开的,也具有相反相成 的关系。 老子任过周朝藏书史的职务,熟知古史和历代社 会状况。这一切对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要了解老子,必须首先了解其生存的春秋 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藉以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老子 。 老子传 27 武王分封 夏、商、周三代大

34、体上是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下的 “封诸侯、建藩卫”的地方管理体制。西周开国君王 武王的分封,对东周前期春秋时代的影响是历史 性的,有着很深刻的关系,对老子思想的形成具有潜 因作用。 武王灭商后,面临着如何有效地控制幅员辽阔的 土地,统治刚刚被打败、但还有力量的殷商旧贵族的 大问题。于是武王在商朝实行“殷边侯甸”制度的基 础上加以完善,确立了以宗周为中心的分封制度。这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初大封建。所谓“封建 ” ,就是 封邦建国,分土列爵,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西周由此构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封建等级关系, 使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力强固结合,用来实行阶级的统 治。这种统治是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诸侯为转移

35、 的。 实行分封制以后,周王室有力地控制了西周的政 权。分封之初,对于巩固周朝统治,确实收到了良好 效果。但分封制有其局限性,它包含着割据和分散的 因素,以周天子是否有力量控制局势为转移。周室强 盛,诸侯听命,尊其为共主;周室衰微,诸侯便纷纷 老 子传 28 割据,并互相攻占吞并,以图独霸一方。 春秋末期的 诸侯割据,争战频频,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与分封 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 据史书记载,春秋之世年,列国之间进行 军事战争就有次,争城夺地,互相砍杀。 在各 诸侯国争战中,齐楚秦晋等大国之间的争霸,更是愈 演愈烈。 各小国不但要向大国献贡纳赋,依靠大国而 生存;同时又有被大国兼并的危险。 各国先后实行的 繁杂的税赋制度就反映出了经济制度的变化和军事战 争的经费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大国还是 小国, 劳动人民都承受着双重剥削的痛苦。 由分封制而导致的诸侯争霸、民不聊生的悲惨现 实,激发了老子对社会和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其思 想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 老子的很多思想,是针对于春秋时的病态社会而 提出的。在理解这些思想时,要注意联系老子的生存 背景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