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翻译教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715873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93 大小:2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翻译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翻译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翻译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翻译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翻 译教 案李继平2006 年 9 月翻译教案一、说明:该课程为实践课,为高职英语教育三年级开设 .使用教材为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教程.开设两学期,课堂教学以基本理论为纲,以基本技巧为线索,以范例示讲和学生练习为主要方式,精讲多练,注重实践,力求学以致用。二、教学内容英汉互译理论及技巧,各种文体的翻译方法,优美译例赏析三、学时分配章 课程内容 学时1 导论 22 什么是翻译 23456789101112131415翻译的性质翻译与对等翻译的标准翻译的原则谈文学翻译:形似与神似死译与活译,直译与意译翻译症语言如何表达思想汉英语法对比汉英语言对比翻译技巧与翻译标准翻译的过程可译性问题222

2、3333655653总计 52四、分章节教案第一章 翻译的标准及原则翻译的标准 :中国关于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笔译流畅,文字雅典。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后来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就是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地化到了译文地境界里。对于一般翻译者来说可以用“忠实与通顺”这一翻译基本标准。即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思想,译文文字流畅地道。翻译的条件第一是汉语功底要好,第二英是语语言能力要强,第三是知识面要广。关于翻译的标准,从 19 世纪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

3、、 “达”、“雅” ,到鲁迅先生的“信”与“顺” ,一直到目前翻译界所普遍接受的“忠实”与“ 通顺” , 观点大体是一脉相承的。忠实与通顺是翻译的标准,也是统一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关于翻译的标准,或对合格翻译的要求,历代翻译家有不少论述。1896 年,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条标准,即:忠于原文、译文通顺、文字典雅,或者说,译文准确、顺畅、优美。在严复之前,曾任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的翻译、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 1894 年在他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一书中,先于严复提出了“译

4、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 “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等原则,但不如严复所提的“信、达、雅” 三条这么简明扼要。在严复之后,又有许多学者、专家提出翻译的标准。如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我们可以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它。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翻译界对翻译的标准断断续续有些讨论,有些不完全相同的意见,但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 ”基本上被承认为翻译标准。钱钟书的“化” 。钱钟书为“化”字所作的个人的解释是:“把作品从一过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

5、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其中“把作品从一过文字转变成另一过文字”指的是“翻译”,“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就是“达”,“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就是“信”,不过,“风味”是什么呢? 大概与“神”或“神韵”没有多大区别。这样一来, “化”就是“神似”加“达”,而如前所述,这个“达”是脱离原文的:“达” 。“信 ”的含义和标准 :“达” 、 “雅”的含义清楚。对此历来争议不大。但是,对于“信 ”,理论上有不同的解释,实践上有不同的做法。这些解释和做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形式上“信” ,片面强调忠实于原文的文字,字对字,句对句地直译、死译。这种译法忽视了中文与外文在词语

6、含义、词语搭配、词语顺序、句子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语言差异,忽视中国与外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的区别,忽视中国与外国人思想方式上的不同。这样译出来的译文或生硬难懂,或文法不通,有可能违反愿意,造成误译,引起误解。二是内容上“信” ,只强调译出原意,而不考虑原文(话)的风格。这种称为“活译 ”的译法在翻译一般性材料(如旅馆介绍材料)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在翻译重要文件,特别是政治文件、外交文件时,这样翻译就有一定的风险。在翻译中,只有做到“意思”和“风格”都忠实,才能保持原文(话)的精神和面貌,保持原来的特点。也就是说,张三文章的译文像张三原文,李四文章的译文像李四原文。口语译

7、得口语化,书面文章译得像书面语言。正确处理 “信 ”、 “达 ”、 “雅 ”之间的关系 :一个认真负责的翻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同时做到这三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茅盾1954 年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 ”翻译能同时做到这三条是非常理想的。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信”与“达”、 “雅” 之间相矛盾的情况。在不同领域,由于翻译作品特点不同,要求不同,对这对矛盾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这两方面会有不同的侧重。例如,郭沫若 1954 年

8、8 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意第三个条件,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郭沫若讲的是文学翻译。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对于外交翻译来说,应把“信” 放在第一位。鲁迅说过,在两方面不能兼顾时, “宁信而不顺 ”。严复、林语堂也都把 “信”放在“ 达、雅”之前、之上。林语堂称:“ 忠实标准 译者第一的责任。 ”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外交语言是国家对外政策的体现,是一国政府对别国政府或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涉及国家的安全、利益、尊严、形象,涉及国家间的关系。因此,外交翻译的首要任务是 准确 、正确地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部官员

9、及有关人员的原话、愿意。与此同时,尽量兼顾“达” 、 “雅”,使译文通顺、明白、仇美。做到译出的中文符合中文习惯,像中文。译出的外文符合外文习惯,像外文。如果不能兼顾两方面,译文歪曲了原意,文字再优美,句子再通顺,也没有用。另一方面,文字晦涩,句子不通,译文难懂,也达不到传达愿意的目的。 “信”与“达、雅” 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应力求做到两者兼顾,使译文尽量符合“信、达、雅 ”三条标准。朱生豪 1912-1944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共译莎剧31 部半。朱生豪故居本月初在嘉兴梅湾东街面向公众开放,他的儿子曾与我 LG 有过一段同学

10、的经历,这使得我在早些时候就了解到这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以上视频相册只是故居的外部,我是在试开放期间中午去的(2007 年 10 月 30 日),不知道是工作人员吃饭去了,还是本来就没开门。1912 年 2 月 2 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 岁丧母,12 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24 年 7 月高小毕业后,插入嘉兴私立秀州中学初中二年级,酷爱国文,英文。1926 年升入秀州高中,1929 年高中毕业,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

11、科。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他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他后来的女友和妻子。1933 年 7 月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头几年工作是参与编撰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1935 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合同。1936 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8 月 8 日写成译者题

12、记。这一年将历年诗稿整理成册,共三集。到 1937年 7 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朱生豪译莎剧,如果开始只是出于对莎士比亚的兴趣的话,那么,后来则变成了他的生命。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8 月 26 回嘉兴,继续莎译。11 月 18 日嘉兴沦陷后避难乡下。1938 年下半年重返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1939 年冬去中美日报馆任编辑。1941 年 12 月 8 日日军占领上海,冲入“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

13、,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三本诗集及宋清如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1942 年初成了生活无着落的失业者。然而,他译莎剧的决心却更坚定了,他说:“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1942 年 5 月 1 日与宋清如结婚,6 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 9 部喜剧。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因要照顾幼弟,至年底,再返嘉兴定居。他闭门不出,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继续全心投入翻译工作中,译出莎剧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缀,在 1943 年一年译出莎氏悲剧8 种,杂剧 10 种,成绩惊人! 1944 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 4 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 月写完译者自叙,编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