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挖掘中医优秀人文资源,拓展中医院校德育内涵【摘要】德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中医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其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协调的平衡观、 “天人相应”的和谐观念、辩证统一的科学精神、注重实践的探索精神、 “仁人之术”的伦理观念等在今天仍然具有历久弥新的积极意义,挖掘和利用中医文化中宝贵的思想理念,丰富和拓展中医院校德育教育的内涵,是增强德育教育针对性、提高教育效用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中医文化;科学理念;德育教育 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德育在人才培养中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养成的主要路径。教育的本质是实现
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与统一,高等教育更应注重和突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和熏陶。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和人文教育资源,中医院校的学科和校园文化特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院校在德育体系的构建和教育过程中,因为具有与专业高度关联性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德育体系建设、德育内容拓展方面大有文章可作。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中医文化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轨迹发展而来,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其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以她为底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断技术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东方思维的熠熠光辉
3、“1。医药院校的德育建设工作借助于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中特有的人文特质,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德育建设中重要的切入点。蕴藏在中医理论中的丰富的人文理性和智慧,是中医院校所独有的德育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资源,发掘和厘清这些科学教育理念,对于构建全面的医学院校德育教育体系、改进德育教育效用大有裨益。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价值标向,也不只是单一的知识输送,而是属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人的个体形式而言,最初的人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属于“生物人“范畴;当他涉入社会关系、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
4、,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必定要经历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究竟怎样去“化“、以什么来“化“,则是一定的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及思想的环境、价值导向、实践的过程以及个体的取舍等多要素综合作用所决定的。可见,德育实际就是塑造、影响、养成、实践的动态活动。德育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一为形成较高的政治认同;二为完善人格。换言之,德育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满足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一种教育活动。从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义属性而言,培养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完善的人格,不仅是执政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也就是说,人们的一
5、切社会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和满足需要而展开。从学生个体而言,成才和发展是他们最大的利益,成才和发展的需要是其不竭的内驱力。中医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具有高尚品德和高级技能的专门人才。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表明,学生是高校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接受者、受益者和实践者。发掘、继承优秀的中医文化传统思想,整合为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以下积极的指导意义。(1)强化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中医弘扬“仁人之术“的伦理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力求达到“仁者与万物同体“,“仁人之术“将单纯的医技提升为对“仁“的关怀,无论从人本的角度还是全面发展的视野,都是极具前瞻性
6、和科学性的理念。在中医学理论中,医为“仁义之术“。这种界定,说明中医并非是纯粹、单一的技艺或技能,而是把“术“的对象患者置于尊重、爱护的地位;就医者而言,“仁义“则是从医的准则和医者的最高追求。近代明医冉雪风说到:“士先曰识而后文章,医先品德而后学问。“正是对中医药学人才成长中“德“之地位的精辟概括。这种价值取向,理当成为中医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以“仁“之心学习中医理论,方能“术“精;怀“仁“之意实践中医理论,才能“济世“。(2)构建以“和“为核心的认识论。在中医学理论中,阴阳协调的平衡观用阴阳关系来说明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保持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协调关系,这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
7、基本的环境条件。“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了阴阳的平衡与否是健康与疾病的标志,是对“平衡理论“的科学抽象和概括。“和“即和谐,和谐是一种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范畴,是一种事物发展状态的描述,是指事物之间具有协调、平衡、互补、共利等属性和促进发展等功能的状态。和谐可以从三个向度上解读:自然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其一,自然状态的和谐,是指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经过艰苦的探索以及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单纯征服、一味索取的关系,而是依赖、共存的关
8、系。其二,社会状态的和谐实际就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医患关系也是以“和“为贵,在当前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三,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自身内部的特质与外部表现的社会角色的统一和协调,包括思想意识的协调、品质的协调和人格的协调等。“和“与“衡“构成了机体健康的框架和维度,“和“不仅包括了人体自身以及各个系统的和谐,还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中的“和“讲求“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等,均完美体现了和谐的要旨。(3)坚持以“实践“为特色的养成路径。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传统的中医学科的实践行为,不仅包括了理论形成之时的实体解剖,对生命活动
9、及与生命活动相关的天文、气象、地理、社会诸方面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诊断和治疗的反复验证的过程等,都属于医学的实践之列,都是人类对发生于自身或与自身相关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认知、体悟和修正、改造行为,都属于实践过程的具体体现。中医学的理论源于实践,中医学理论的价值也在于其实践中卓越的疗效。“实践观“不仅是中医专业的教育特色,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路径。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形成进步的思想意识、科学的方法理念的高度统一,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坚持在实践中体会和检验,是德育教育实现“知行统一“的必由之路,实践是衡量德育教育效用的客观标准。(4)改进德育环境建设。“天人
10、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祖国医学的最显著特点和最重要思维方式,这种思想贯穿到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及全过程,使中医学具有完整合理的理论体系和可靠良好的临床效果。 黄帝内经通过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将三大类别中的各种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以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归类和阐述,不仅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把人放在自然界中去研究,它们同样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中的某一局部变化都会牵动着全局。应该说,在整体观已经成为认识论的一般基础的今天,中医理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极具科学价值。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坚持以唯物论的观点、辩证思维的方法,对天人相应给予明确地概括和系统地阐述,强调人与
11、自然的和谐共生,使之成为贯通整个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最具核心、最具根本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医传统型科学体系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系统“的观念强调了各种要素的有机关联。中医学是“我国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文化大系统中,唯有与医学的结合,在医学领域内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得很好。有些理论可以说已饱含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
12、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德育工作也是涉及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系统工作。着力打造中医药特色的教风、校风、学风,营造中医药院校充满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的和谐校园环境。借力于中医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丰富改善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更好的体现中医药学科本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思想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感染。坚持与时俱进,弘扬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和特色。我们要积极挖掘中医优秀人文资源,不断拓展中医院校德育内涵,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参考文献】1张建中,金芷君.中医与文化漫谈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1:1.作者:李锐作者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