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156356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提前介入:以在校偏差生认知行为互动小组为例一、提前介入的提出自 2004 年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成立以来,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上海市社区中为离开学校、没有工作、在社区生活的、16 至 25 岁本地户籍青少年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这些服务虽然以协助就学、就业为核心,但还涉及帮助办理劳动手册、申请各类救助、协调与学校及家长关系、小组辅导、拓展训练、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推动媒体及大众关注青少年问题、回应青少年需求。这些努力对预防违法犯罪产生了积极效果,在 2007、2008 年上海市公安局公布的本市违法犯罪情况年报中,本地户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持续下降。虽然接受服务的青少年行为有了积极改善,但是也应看

2、到现存的问题:第一,由于社区青少年学历不高,过早离开学校,导致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困难,获得的工作岗位大多是低工资、低福利、低稳定性,上升空间有限,造成频繁离职,阶段性就业,从而不断重复成为服务对象;第二,因学校生活失败导致心理问题、精神健康问题、交友问题、行为问题频现,加大青少年社工协助就学与就业的难度,服务期长,问题反复大,显示对深层次介入的需求;第三,有偏差行为的社区青少年更是服务中的难点,这类青少年通常有不良的朋友圈、家庭问题也较大,游走在违法犯罪边缘,难以接触及赢得家庭的合作,寻找与这类青少年建立关系的方式,从而渐进提供服务是社工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难点可以有多种解决思路,但青少

3、年社工将服务向前延伸应是重要策略,向前延伸也就是“提前介入”,及早帮助青少年在学业上有良好表现,提升学历,为职业生涯发展建立稳固基础;及早帮助青少年面对成长危机,学习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发展自我掌控生活的能力;及早帮助弱势与边缘的学生掌握社区资源与政策信息,获得所需援助,建立对未来的希望。提前介入不止提升服务成效,还有助于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政府认识青少年问题的成因,从而改变对待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推动社会大众及国家政策关注并回应青少年的需求。提前介入的具体实施会涉及介入的时机、介入的层次、介入的策略等问题。就个体角度来看,“介入时机”是指青少年社工应将服务对象的年龄提早到何程度。理论上来说

4、,越早越好,海外青少年问题的预防甚至从孕期开始介入,如通过家庭访视发现家庭关系的隐患,及时给予科学指导,从而增进家庭育儿能力。“介入的层次”是指如何更有效地协助青少年来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问题;“介入的策略”是指如何实施才能更有效。2提前介入应是系统工程,需要服务探索与深入研究来积累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最终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工作系统。本研究从服务在校偏差生的角度为发展系统性的提前介入服务积累信息与经验。二、提前介入探索21 服务对象的选取在青少年社工五年的服务历程中,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始终是服务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本研究决定选取在校偏差生为提前介入服务的对象,由于这类学生较集中存在于

5、工读学校,课题组最终选择在上海某中学实施为期半年的探索服务。该中学创办于 1961年底,是全国较早创办的几所工读学校之一。学校的招生对象是:十二周岁至十七周岁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不适宜留在原校学习,但又不够劳动教养、少年收容教养或刑事处罚条件的中学生(包括那些被学校开除或自动退学、流浪在社会上的十七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这类学生称为工读生。近年也开始招收家长主动送来入学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被称为家教托管生。工读生与托管生各自编班,适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根据教师的介绍,校内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低下,心理行为偏差,并沾有不良行为,有的已经达到了违法或轻微犯罪的程度。他们有的人带着许多愤怒,并将

6、愤怒转嫁到攻击别人上;有些人因为在校及在街头的行为,濒临被送到少管所的边缘,有些人则是退缩,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经常受欺负。他们中大部分人与家人的关系不佳,很多人有离家出走的记录,有些人可能有药物滥用问题,有些人过早发生性关系。杨永明和王礼斌于 2001 年 12 月至 2002 年元月对上海 13 所工读学校共计 1284 名学生(都是来自于各普通中学的有违法和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约占当时全市初中在校生 3%)进行调查,表明情绪困扰、交友偏差、对学习的态度消极、学习基础差、好胜心强是这些学生行为失控的主要原因,且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因此协助他们处理情绪、交友、学业应是本次服务探索的主题。22

7、小组方法的选取课题组选择了以小组方法为主要服务方法,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挥很大影响,在这个年龄段青少年寻求同伴的认可,重视同伴的意见,而对成人有抗拒,特别是偏差青少年更加重视同伴的评价,很多偏差行为的维持与其所处小群体有关;第二、学校分班授课的方式也适合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易于协调时间。32. 3. 小组理论框架概要认知行为理论被选做小组理论框架,由于这个理论强调信念、思考内容、情绪体验对行为的影响,协助青少年运用这个概念框架来了解及控制自己的行为,将提升青少年避开高危情景及在高危情景中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减少危害性后果。长远来说,青少年有了这种能力也有助于处理日常人际环

8、境中的压力,最终增强克服就学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为学业提升,就业稳定奠定基础。这个理论框架帮助青少年社工从更深层次上、更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在受到外部情境刺激时,会有一系列的想法产生,这些想法信念的产生使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或难过或开心或愤怒,并随之会伴有相应的身体反应,可能会紧张得发抖可能会青筋暴起,接下来才会产生最终的行为以及行为带来的后果。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很少会感知到自己面对一些愤怒或压力情境时的想法及情绪体验,并且不善于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取而代之的可能就是暴力行为。认知行为小组就是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在面对情境时自己的想法、情绪体验、身体感受,了解行为

9、产生的原因,并且可以找出情境中的关键时刻,学会在关键时刻喊“停”,从而及时阻止自己之后的冲动行为。相对于行为本身而言,认知行为小组更强调行为产生的后果及行为产生前的信念、情绪、感受的体验,并且通过引导,让组员在小组中体会和反思、并在其他组员的共同参与中找出合理面对压力情境的应对方法。认知行为互动小组模式(CBIGT)比较强调示范与操作性的策略;在 CBIGT 中,青少年逐渐地投入,并运用此架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它特别会运用团体本身的好处,如互相支持、领导权、新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角色、来自同伴的反馈以及帮助他人。青少年天天面对引发愤怒、压力或其他强烈情绪的问题情境,因此在 CBIGT 里,

10、几乎都是以有效处理问题情境时所必需的行为与想法为治疗目标。本取向中,不但注重行为、认知和情绪的连锁反应,同时还顾及其所发生的情境及其所造成的现实的后果。CBIGT 通常会分别按不同情境,教导成员四类应对技巧:人际、问题解决、认知与情绪反应及自我管理。所有的技巧或直接或间接都以处理具体的问题情境为目标。认知行为互动团体治疗特征采用小团体取向,57 名组员。也就是说,利用小团体的特征,作为促进个人治疗目标达成的方法。团体不但提供治疗情境,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于工读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身上可能有着一样的背景,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得不到亲人的支持,他4们可能有着一样的行为表现,那些共同点可以

11、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并且可以让他们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从而可客观认识和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CBIGT 的目标在于教导青少年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处理他们所遭遇到的愤怒或压力情境。这些应对策略清楚地定义出来,并与当前问题的特性密切地连结。在这些青少年中,他们会遇到很多的愤怒及压力情境,比如说打架、离家出走等。在小组中,带领者使用案例情境,这些情境可能并不是发生在他们身上,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种种信念与行为,通过小组成员对案例情境的讨论和分析来寻找解决方法及应对策略。CBIGT 的目标不只限于在团体结束时当事人对特定情境的应对行为与想法有所改变,同时也重视当事人能在

12、治疗环境外与治疗结束后的情境都能保持这些效果。小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总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互动小组”(CBIGT),培养组员控制非理性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阶段目标: 通过拓展训练,逐步建立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观察记录活动时发生的问题情境,发现组员们的行为特点和存在问题。 通过一系列“情绪认知”的学习,使组员认识实际生活情境中自己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运用 CBIGT 理论,协助组员学会分析问题情境,寻找应对方法,并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2.4. 小组计划及实施活动对象:上海某工读学校,初二年级,工读和托管部男生。共同特点: 存在行为偏差,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次数

13、:托管部 14 次,工读部 13 次活动持续时间:2008 年 4 月初至 2008 年 6 月初每节活动时间:40 分钟60 分钟地点:学校教学楼(地点因当天的活动安排而改变)小组总体计划 时间 主题 次数 目标5(室外) 拓展训练活动 1第一阶段 筹备与观察(室内) 拓展训练活动 3初步建立信任关系,观察与记录组员的行为特征和存在问题。第一部分:心情三部曲 3 学会描述生活情境和自己的情绪,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第二阶段 正式小组 第二部分:认知六重奏 6 学会分析情境,了解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应对问题情境的方法。第三阶段 结束与总结大型活动:“我们一起走过”暨小组活动报告会 1认识到长大的

14、意义,明确长大的责任。第一阶段计划 拓展训练 室外拓展目标:建立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关系,让彼此熟悉了解。活动大纲:内容 时间 目的 带领者 备注社工开场白 5 分钟 介绍社工的身份及组织活动的目的 尤如意 通俗易懂语句简单阿“水”的故事 10 分钟 集中注意力 尤如意谁先回家 10 分钟 活跃气氛 尤如意粘纸抱抱团 5 分钟 分组 郁英兰分成两组Pick A Who 15 分钟 相互熟悉 郁英兰 准备幕布 按照之前的分组游戏,每组两位社工分带,负责明细规则坦克履带 20 分钟 体会合作的意义 郭一娇 报纸、透明胶、剪刀游戏A So Go 15 分钟 活跃气氛,强化反应 陆婉荔 维持好

15、秩序其他 (社工)史颖颖、周夏芸、夏惠萍,负责管理、协助工作。 室内拓展目标: 进一步建立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更多的了解 让组员开始适应每周的小组活动,为之后的小组活动做好准备活动大纲: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目标第一节4 月 15 日 两个游戏 活跃气氛,增强团体归属感6第二节4 月 16 日1、阳光青少年事务社工介绍社工的工作2、两个游戏 活跃气氛,增强团体归属感; 让组员了解社工。第三节4 月 17 日1、两个游戏2、预告下阶段的小组活动 活跃气氛,增强团体归属感; 让组员了解下阶段的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了解组员对下阶段活动的意见,以便社工对计划做修改。第二阶段计划

16、正式小组组员: 家教托管部和工读部初一及初二的男生(托管部五人,工读部四人)次数: 第一部分 3 次,第二部分 6 次形式: 封闭式(工读部与托管部分开)时间: 2008 年 4 月 22 日至 5 月 22 日(每逢周二、周四)下午三点至三点四十分 心情三部曲 活动设计背景:青少年每天都会在各种情境中得到各种情绪体验,通过之前的拓展训练发现,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描述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一般都是用一些比较笼统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爽、不爽、无聊等。而且常常用同一个词来表达自己在不同情境中体验到的其实不一样的情绪,比如:背知识时,背得感觉有些疲劳和厌烦了,想休息一下,去和其他同学玩;或者其他同

17、学在看篮球赛,而自己不感兴趣,不想看;又或者有同学发表了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想法,自己不赞同,等等情境,他们都会用“无聊”来描述当时的情绪。有些青少年在情绪不好时会以用烟头烫自己的方式来使自己好受点。 基本假设:当人们体验到消极情绪,但能够准确清晰描述自己的情绪时,会增进自我了解,减低负面行为出现的概率。 活动设计思路:认识情绪字眼学会描述情境根据前两节内容,表述自己在所处情境中的情绪把前几节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体会自己近阶段的心情起伏和变化 活动大纲: 总目标:让组员认识实际生活情境中自己的情绪,并能准确表达出来。单元主题 单元目标第一节心情故事1、确定小组名称,讨论小组规范2、完成目标问题评

18、量表前测3、帮助组员认识丰富的情绪词语4、让组员掌握描述情境所需的要素7第二节心情枝丫1、签订小组契约2、训练组员清楚描述情境并体验情境中自己或他人的情绪3、完成儿童与青少年想法和感受量表前测第三节心情飞镖1、 回顾前两节的内容2、 让组员学会描述实际生活中自己的心情起伏 认知六重奏 活动设计背景:经过“心情三部曲”阶段的小组活动,组员们学会了描述自己生活中令自己有强烈情绪反映的情境和表达自己当时的情绪。组员们的情绪有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他们有时会因为相互看了一眼,感觉对方的不顺眼而打架;有时他们本来在一起高兴地聊天,但是一句话不和就会暴怒.这些情绪特点有时让他们做出一些使自己后悔的事

19、,造成严重后果。针对组员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缺乏认知和有效控制,设计本阶段小组活动。 理论基础:本阶段小组主要以 CBIGT)为理论基础,强调信念与思考内容对行为的影响。 活动设计思路:分辨情境中人物的想法和行为反映判断行为的后果澄清非理性想法和情绪了解想法、情绪和行为的关系寻找替代想法和行为判断情境中的阻碍和资源情境分析,应对问题情境 活动大纲:单元主题 单元目标第一节 想法-行为-后果1、帮助组员学习分辨情境中人物的想法和行为2、帮助组员学习判断行为的后果第二节 不合理想法 1、帮助组员澄清非理性想法第三节 “ABC”理论1、帮助组员了解想法、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2、帮助组员寻找替代想法

20、和行为第四节 资源与阻碍1、 判断情境中的阻碍和资源2、 学习如何进行全面情境分析第五节 应对性想法 1、实践情境分析82、练习应对问题情境第六节 放松技巧1、 学习放松技巧 2、 整理本阶段小组活动所学3、 完成儿童与青少年想法和感受量表后测及小组成员反馈表第三阶段计划 大型活动“我们一起走过”小组活动报告会活动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组织所有小组组员及老师在室内举行“我们一起走过暨小组总结汇报会”。在会上,我们会将这三个月实习的内容以讲解、照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向学校汇报。另外,我们会发挥组员和社工的专长,让他们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表演一些自己擅长的节目,表现自己。并且因儿童节将至

21、,而这里的组员基本上都是最后一年过儿童节,因此,我们想以“十四岁生日”这个形式,让组员在这里告别“儿童节”,迎来“十四岁”这样一个标志着长大的时刻,认识到长大的意义,明确长大的责任。第二个部分,室内活动结束后组织小组成员在室外开展一场 20 分钟的篮球赛,社工做拉拉队,老师做裁判。之后大家一起作 20 分钟的分享,分享内容包括篮球赛中的表现及感受,分享整个小组中的收获与感受,表达告别之情。活动大纲:时间 内容 具体步骤 备注14:0014:10 报告会开场致词主持人开场白感谢学校的配合支持请学校领导人讲话多功能厅14:1014:40 小组活动汇报总结这次实习活动观看视频请社工和组员说说感受 多

22、功能厅 说感受时背景音乐为“卡农”14:4015:15 组员、社工表演 待定 多功能厅15:1515:35 “十四岁”生日仪式许愿吹蜡烛切蛋糕分蛋糕吃蛋糕看照片赠送礼物 多功能厅 需蛋糕、卡片、信封 背景音乐:生日快乐;虫儿飞15:3515:40 结束语 主持人作结束语 室内活动室 背景音乐:今天就长大2.5小组结束与反思 这次小组活动是一次尝试,在小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和提高。9 小组带领者由于事先缺乏对服务人群的特性了解,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表现还不令人满意,一旦控制不好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需要加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小组带领者在活动中有几节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于一

23、两名表现突出或问题特别多的组员身上,而忽视了其他组员,在这方面的技巧上以后还要多加注意。 在对组员提问时,问题要尽量具体,这样组员们才能回答,否则他们会觉得无从说起,然后干脆来一句“不知道”或“无”完事。 组员在小组中的“捣乱”行为要想办法处理,否则对小组的进行有阻碍。可以重申小组契约,在小组中发现有其他组员的反应对“捣乱”行为有正增强作用时要及时处理,尽量忽视有“捣乱”行为的组员所做出的企图引起大家注意的行为。 带领组员做放松训练时,可以让大家背对背坐,不会全体发出笑声,即使有个别组员忍不住小声的笑笑,也不会影响其他组员。 提前介入的效果评估提前介入的效果评估3.1 评估工具 目标问题评量表

24、 儿童青少年想法与感受调查量表 父母问卷项目量表 教师问卷量表、 小组组员反馈意见表 小组进度笔记 小组过程录音和录像 观察笔记3.2 评估方法1、 在小组的初期以及最后一节,组员被安排完成同一份问卷,以比较他们在参加小组活动前后令其感到困扰的问题的程度及想法与感受有否改变。2、 在小组的初期和后期,家长和教师配合完成同一份问卷,以比较组员在参加小组活动前后有关健康和行为问题有否改变。3、 在小组最后一节,组员填写对于小组活动的感受及意见。103.3 工读部评估分析1.“你最感到困扰的问题”统计:组员在小组初期填写“最感到困扰的问题及程度”,在最后一次活动中, 对此再次评定,具体情况如下表:目

25、标 事前平均分 事后平均分放假太少,没有自由的感觉(4 人) 5.5 4.33与父母关系不够融洽(1 人) 7.0 4.0没有事情做(1 人) 6.0 2.0学业困扰(5 人) 4.8 3.672分析:放假太少,没有自由的感觉工读学校的学生是寄宿制,管理严格。没有老师的允许,他们日常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所在的楼层之中,所以组员们对假期的期待是很强烈的。当然,我们开展的小组并不能改变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小组过程中,工作者为组员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即他们可以在小组内谈论自己想要谈论的事情,工作者和组员在小组内的地位相对而言比较平等,从而不会产生压力感。在最后一次“我们一起走过”大型活动中,组

26、员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所长,尽情展现自己,这也是组员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很难得到的机会。与父母关系不够融洽在事前目标问题评量时,有两个组员涉及到了与父母关系方面的困扰。但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其中一名组员由于离校原因,也随之退出了小组,因此这里只有一名组员的前后测量结果。关于这方面的困扰,该组员的具体阐述是“父母话太多,很烦”。由于社工、学校和家长三方面的限制,社工没有能够针对父母和组员之间的关系开展相应的小组。但是,在小组“找出资源和阻碍”以及“问题解决训练”的活动中,也涉及到了与父母交往的内容,让组员通过寻找身边的支持系统和思考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从而明白如何跟父母更有效沟通。没有事情做如上表显

27、示,该目标问题的前后评量分数相差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组员学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教室里,经常做的事情是上课、吃饭、睡觉以及少许的课外活动,因此组员总是觉得生活很无聊,无趣,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小组活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组员的日常生活,小组中自由的谈话,趣味性的游戏等内容让组员感受到了充满乐11趣的一面。此外,在小组过程中社工会运用一些组员日常生活事例,来教授解决问题技巧,从而使组员开阔眼界,学会新方法。在“我们一起走过”大型活动中,组员纷纷参与节目表演,而这些节目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排练之后的成果。总之,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组员的日常生活,为他们带来了一定乐趣,另一方面也使

28、他们接触到与课本不同的知识,相对而言缓解了学校生活的枯燥。学业困扰由于现实条件的客观限制,我们的小组没有涉及学业内容。 3. 青少年、父母、教师问卷说明通过儿童青少年想法与感受调查表、教师问卷、父母问卷这三份问卷对组员、组员的老师、组员的父母分别做前后测,以此来评估组员的改变情况,分析小组成效。问卷回收情况有一个组员在参加了 5 次小组之后,离开了工读学校,返回原校,也因此退出了小组。另一个组员在小组快结束时转到工读部,因此只参加了最后 4 次小组活动。 儿童青少年想法与感受调查表共回收 10 份,其中前后测有效为 8 份,无效 2 份;教师问卷共回收 10 份,有效 8 份,无效 2 份;父

29、母问卷共回收 6 份,有效 4 份,无效 2 份。有效问卷分析总体看,各问卷前后测得分变化都不大。工读部学生的行为问题较为严重,短期小组不一定有成效。另外,工读部学生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填写问卷时较为困难。3.4 托管部评估分析目标问题评量 在小组活动正式开展前,建立并确定团体中组员的个人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建立目标的过程不但可以帮助组员明确困扰自己的近阶段问题,澄清他们的期待;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达成某个目标时,他们就会有动力继续寻求更大的成就。因此,个人目标的达成是组员参加小组的动力一,也是评定小组成效的一个直接指标。在小组的第二阶段即正式活动开始及小组结束时,安排组员分别填写

30、了“目标问题评量”125.336.335.43 5.3364.855.25.45.65.866.26.4困 扰 度平 均 值A B C D E问 题 类 型各 类 问 题 困 扰 度困 扰 问 题 类 型E11% A17%D17%C38%B17%A 毕 业 后 的 打 算B 学 习 问 题C 情 绪 问 题D 行 为 控 制 问 题E 家 庭 沟 通 问 题表,汇总结果如下:分析从“困扰问题类型”饼图,可以清晰看到: 最常见的是情绪类问题,占 3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小组成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但是,从“各类问题困扰度”直方图,我们发现 : 情绪问题虽然数量最多,但是困扰度并不是

31、最高的;困扰度最高的是学习问题,主要是组员希望回到原校。另外,家庭沟通问题数量虽少,困扰度却最高。在后测完成之后,我们分别从两个维度对评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13前 测 与 后 测 困 扰 度 对 比 图01234567问 题 类 型困扰度平均值前 测 5.33 6.33 5.43 5.33 6后 测 5 5 2.58 2.67 2.5A B C D E分析通过对前后测困扰度的对比,可以看到:从总体上来看,5 种类型的困扰问题在小组结束时,困扰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组员通过小组活动,部分达成了“预期目标”。这使我们感到欣慰!但从局部上来看,我们注意到 E 类问题(家庭沟通问题)困扰度从

32、6 下降到了 2.5,涉及该问题的组员是火箭筒和老阔板,这说明两位组员与家长沟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认为,小组第二阶段中,使组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帮助组员辨别和澄清非理性想法、寻找替代想法等活动,对组员控制自己情绪、减少非理性想法都有所帮助。而 A 类问题(毕业后的打算)困扰度变化不大。我们经过反思总结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小组活动是以“认知行为与情绪”为中心展开的,并没有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14据“变化图”可知:小组 6 位组员的问题困扰平均分基本上减少了近 2 分。其中,老阔板的困扰度下降了 3.33 分(最多),四多的困扰度下降了 1.34 分(最少)。老阔板在小组活动前阶

33、段经常受到其他组员的嘲笑,但是他能够从社工那得到支持和鼓励,因此他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他的三项困扰问题属 CCE 型,且大多是因为其他组员的影响导致的情绪问题,所以一个多月的小组活动协助他与其他组员真实交流,大家通过小组开始变得融洽,澄清了一些非理性想法,不良情绪开始缓解。另外,四多由于是后阶段才进入小组的,因此时间短是导致他困扰程度变化最小的原因。青少年、父母、教师问卷及统计说明这次的成效评估,我们主要用了儿童青少年想法与感受调查表、教师问卷对组员、教师进行了前后测。回收儿童青少年想法与感受调查表有效问卷 8 份,回收有效教师问卷 8 份,有效率都为 80%。 前测后测结果分析根据

34、“儿童青少年想法与感受调查表”显示,很多组员都有正向改变,例如:第十九题,有三位同学从原来的“我经常感到孤独”到“我不感到孤独”;第三题,组员从开始觉得错误不在他们身上到觉得自己会做错事。“教师问卷”方面,也可以看出组员近三个月有了明显的好转。他们的情绪较以前更平稳了,基本能控制自己的冲动表现,也更为开朗。打架、破坏、欺负别的小孩等行为都有所改善。例如,第十七题“经常表现痛苦,不愉快流泪或忧伤”上,有三位组员症状有22.672 23.331.3401234567困 扰 度潇 洒 哥 迪 迦 奥 特 曼 火 箭 筒 BO 老 阔 板 四 多组 员组 员 困 扰 度 变 化 图差 值15所减缓。第

35、二十六题“欺负别的小孩”已基本杜绝。总的来看,小组结束后,托管部小组的组员情绪与行为都有改善,教师的评价也更积极。四对“提前介入”的反思4.1. 对本次提前介入服务的反思无论是从此次介入的过程及成效来看,对在校偏差生的提前介入是必要及可行的。工读学校做为为偏差青少年提供集中教育的场所,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缺乏针对这类青少年的教育策略,因此无论校方还是学生都欢迎建立在社会工作价值观基础上的社工提前介入服务。从增进青少年自我认识及自我控制角度的深层次介入也产生了初步效果,接受过服务的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有所缓解,这改进了与教师的关系,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进一步推进在校偏差生提前介入服务时,应注意

36、: 应重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对提前介入服务的影响学校的奖惩制度决定了小组组员的不稳定性。如托管部的学生如果做出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学校会将其转到工读部,而除了“面壁”和背法律知识外,学校严禁其参加其他一切活动,也不能继续参加小组活动。这类学校管理行为不仅打乱小组进程,有时甚至与小组的理念冲突,影响小组成效。 应强化与学校的合作社工要不断澄清小组的目的与工作理念,协助教师理解并接受社会工作价值观。保持与班主任老师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双方的相互协商和让步,小组活动才能够顺利开展。 注重建立社工和组员之间的信任感在校偏差青少年往往对陌生人有一种很强戒心,不会轻易向别人透露自己真实想法。因此社工要花时间

37、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如果急于深入其中开展正式的小组活动,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或是导致整个小组的失败。可以说小组开展的整个过程也是社工和组员建立关系的过程。 4.2.对未来提前介入服务的建议在工读学校服务期间,课题组发现所服务的学生很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涉法家庭、贫困家庭,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同时这些学生有很多负面情绪、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动;而学校制度和教师的训练对此都缺乏深入理解与应对措施,使这些学生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都无法得到适当帮助,长期经受批评与训斥,形成偏差的认知与行为。青少年社工应将提前介入服务延伸到社区此类家庭中,协助有儿童的

38、高危家庭提高应16对困境的能力。 提前介入服务应延续一段时间本次探索服务持续时间不足 3 个月,无论在建立专业关系方面,还是小组目标的细化,都显不足。尤其是针对偏差青少年的小组活动需要更多时间来发挥效果。建议小组应延续 1618 节。 提前介入服务应向小学高年级延伸即从青春期早期开始介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社会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协助青少年应对成长中的困惑,防止学业下滑,尽力留在学校系统,并最终接受较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为未来提供更好的心理、行为、知识、技能的准备。 提前介入服务应及早接触危机家庭与民政部门合作,为离婚家庭、低保家庭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与司法部门合作,为涉案人员子女提供服务;与

39、妇联合作,为家庭有暴力问题的青少年提供服务。与这些单位合作能够及早接触到危机家庭中的青少年,协助青少年处理危机,学习在危机中成长。 提前介入服务应着重生理心理社会多层次介入提供资源连结与心理社会教育是当前青少年社工服务的主要内容,在协助就学与就业过程青少年社工连结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但为增强青少年自身寻找与获取资源的能力,青少年社工服务还要深入到服务对象个体内在心理与精神层面,发掘潜能,促进自我实现。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Sheldon D.Rose著,翟宗娣译(2003)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 Judith S. Beck 著, 翟书涛等译( 2001

40、)认知疗法:基础与运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 1 月版。3. Albert Ellis, Catharine Maclaren 著, 刘小箐译理情行为治疗(2005)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4. Malcolm Payne 著、何雪松等译(2005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5. 范克新,肖萍(2001)团体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 吴梦珍(1994)小组工作香港: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177. 林万亿(1995)团体工作台湾:三民书局(本文为研究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张宇莲。成员:秦天栋、朱浩俊、闵一鹏(青少年社工);郁英兰、 郭一娇、 尤如意 史颖颖、周夏芸、陆婉荔、夏惠萍 (社会工作系实习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