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尹继志(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51)摘 要: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国际收支顺差、 储蓄率过高和银行资金运用不充分是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流 动 性过剩在增加通货膨胀压力、推 动资产泡沫形成、加大银行信贷风险等方面 对宏观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除了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外,还需要通过制度 创新、培育市 场和拓展投资渠道等手段,对过剩的流动性进行分流和疏导,使其转变为推动经济增长 的现实资源。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存贷差额;外汇占款;资产泡沫;信贷风险流动性一词是凯恩斯于 1936 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
2、论中明确提出来的,他在分析利率问题时提出了“流动性偏好” 、 “流动性陷阱”等概念。其后,人们在分析金融资产时,常把流动性与收益性、风险性概括为金融资产的三大特征。而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流动性也是其经营原则的内容之一。 1在金融学的教科书中,一般把流动性理解为金融资产转化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和成本大小。如黄达主编的金融学 (2004) ,就把流动性表述为金融资产“迅速变为货币习称变现而较少遭受损失的能力。变现的期限短、交易成本低的金融工具意味着流动性强;反之,则意味着流动性差。 ”2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各国中央银行统计部门将货币划分为 M0、 M1、 M2 等。但近期我国理论界在
3、讨论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流动性,而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含义。一、流动性过剩的现实表现我国理论界对流动性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为中央银行掌控的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存款准备金;广义理解为货币供应量或支付手段总量。从流动性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影响角度来看,应当从广义上加以理解。在此前提下,流动性过剩的含义应理解为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或者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实体经济增长。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最早是在“2005(中国)银行家”论坛上,由时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的姜建清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将面对资金大量流入银行体系所形成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难题。自此,理论界开始了对
4、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研讨。2007年 3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 ,标志着流动性过剩问题进入决策层的视野并引起高度关注。我国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是客观事实,这一点理论界已形成基本共识。因为流动性过剩不仅可以从相关金融指标的分析中得出,而且在现实中有诸多表现。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流动性水平,其衡量指标主要有四个: M1/M2 比率、M2/GDP 比率、贷款与存款比例和市场资金价格水平。(一)M1/M2 的比例 变化2M1/M2 的比例反映的是狭义货币 M1 在广义货币 M2 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由于有效需求与
5、现实社会购买力相关,而 M1 体现着现实社会购买力。 M1 在 M2 中的比重上升,表明现实社会购买力增长的加快;反之,则是现实社会购买力的减缓。我国近年来 M1/M2 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货币总量中现实购买力减少,而潜在购买力不断增强(见表 1) 。表 1 20002007 年我国 M1/M2 的变化情况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M1(亿元) 53147.2 59871.6 70881.8 84118.6 95970.8 107278.6 126028.1 152519.2M2 (亿元) 134610.3 158301.9 1
6、85006.9 221222.8 253207.7 298755.5 345577.9 403401.3M1/M2(%) 39.5 37.8 38.3 38.0 37.9 35.9 36.5 37.8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另外,我国近年来广义货币 M2 和狭义货币 M1 增速差距拉大。2005 年以来,我国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出现分化,M2 与 M1 的月增速度出现“喇叭口”现象。20052007 年 M2 增幅高于 M1 增幅,二者增速月度差值大多为 45 个百分点,少数月份达到 6 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运行中用于交易和结算的货币需求减少,资金流动性和活跃程度下降。大
7、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以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方式滞留在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二)M2/GDP 的比例变化从 M2/GDP 来看, M2 作为货币形态的金融资产,其占名义 GDP 的比例,既体现着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也反映了货币供应对国民经济总量的作用程度。 3我国的 M2从 1993 年起其绝对量超过了名义 GDP,近年来一直在高位徘徊,远高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如 2006 年美国该比例为 0.53,欧元区为 0.82,俄罗斯为 0.33,日本为 1.43,巴西为 0.28。实际上,我国 M2/GDP 的高比例,并不表明我国货币化程度已领先于世界水平,而是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居
8、民储蓄和银行信贷支持的现实(见表 2) 。表 2 20002007 年 M2/GDP 比例的变化情况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M2(亿元) 134610.3 158301.9 185006.9 221222.8 253207.7 298755.5 345577.9 403401.3GDP(亿元) 99214.1 109655.2 120332.7 135822.8 159878.3 183084.8 209406.8 246619.0M2/GDP 比值 1.36 1.44 1.54 1.63 1.58 1.63 1.65 1.64资料
9、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期。(三)银行体系贷存比例变化贷存比例反映的是银行体系可用资金的松紧程度以及资金运用水平。从 1995 年开始,我国银行体系从贷差变为存差,此后存差不断扩大。贷存比例下降,除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力度加大等因素外,银行体系资金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200032007 年,人民币存贷差额分别为 2.44 万亿元、3.13 万亿元、3.98 万亿元、4.92 万亿元、6.31 万亿元、9.25 万亿元、11.01 万亿元和 12.7 万亿元,流动性过剩的态势十分明显(见表 3) 。表 3 20002007 年银行体系人民币存贷差额与贷
10、存比例变化情况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存款余额(万亿元) 12.38 14.36 17.10 20.81 24.05 28.71 33.54 38.9贷款余额(万亿元) 9.94 11.23 13.12 15.89 17.74 19.46 22.53 26.2存贷差额(万亿元) 2.44 3.13 3.98 4.92 6.31 9.25 11.01 12.70贷存比例(% ) 80.29 78.20 81.93 76.36 73.76 67.78 67.17 67.35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四)市场
11、资金价格水平变化市场资金价格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在低水平徘徊,2005 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 1.72%,2006 年为 2.25%,2007 年为 2.09%。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 2005 年为 1.54%,2006 年为 2.01%,2007 年为 2.79%。这两种利率是我国目前货币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其水平接近一年期存款利率甚至比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低,表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十分宽松。从银行体系来讲,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水平的高低最能反映流动性的余缺,因而也是观察流动性状况的一
12、个良好指标。在银行体系存贷差扩大、超额准备金充足的情况下,货币市场资金必然是供过于求,因而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国债回购利率只能处在较低水平。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使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从 1994 年开始,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加之投资环境的改善、加入世贸组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由于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个人、企业及商业银行持有外汇有严格的数量限制,中央银行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不断买进,国际收支顺差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外汇储备。我国的结售汇制度规定,中资企业的外汇收入绝大部分必须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所需外汇则从银行购买;而外汇指定
13、银行只能持有定额的外汇准备头寸,多余部分则要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出售给中央银行。在大量外汇集中到中央银行的同时,等量的基础货币也就投放出去。虽然中央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但也只能对冲掉一部分,剩余部分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必然导致倍数货币供应量的被动供给。据统计,我国外汇储备 2007 年底达到 15282.54亿元,外汇占款达到 111565.2 亿元人民币(见表 4) 。中央银行为新增外汇储备投入了超过 10 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力度较大的对冲措施,但很难对冲干净,剩余部分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表 4 我国近年外汇占款
14、与基础货币变化情况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外汇储备( 亿美元) 1655.7 2121.7 2864.1 4032.5 6099.3 8188.7 10663.4 15282.5外汇占款( 亿元) 14814.5 17856.4 23223.3 34846.9 52592.6 71211.1 98980.3 111565.2基础货币( 亿元) 36491.4 39851.7 45138.2 52841.4 58856.1 64343.1 77757.8 101545.4外汇占款/基础货币(% )40.6 44.8 51.4 65.9
15、 89.4 110.7 127.3 109.9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 (20012007 年)计算整理而成。(二)储蓄率过高导致储蓄投资结构失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平衡不仅取决于国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也取决于进出口状况。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C+S=C+I+NX ,其中 C 代表消费,S 代表储蓄,I 代表投资,NX 代表净出口。上述公式可以变形为 SI=NX ,即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出口必须大于进口,即表现为储蓄剩余的外溢。 4相反,如果储蓄小于投资时,进口必须大于出口,即通过引进外资补充国内的储蓄不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储蓄率占 GDP 的比重达 44%,较美国、法国等发
16、达国家高出 10 个百分点。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原因,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无论是同历史水平相比,还是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储蓄率都位于一个很高的水平。过高的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高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又导致了经常项目下巨额的顺差,进而加剧了流动性过剩。换言之,因国内投资活动不能吸纳国内的全部储蓄,多余的储蓄必然转化为对外出口,进而转变为外汇流回国内,增加了国内的流动性。(三)货币乘数的增大增强了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即中央银行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货币供应量 M 是由基础货币 B
17、与货币乘数 m 共同决定的,即 M=Bm。根据货币乘数原理,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影响,三个比率与货币乘数均呈反比关系。分析发现,最近几年,由于微观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结构广度与深度的改善,支付手段的改进,加上经济处于上升周期,经济运行良好等因素的作用,出现了银5行体系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漏损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尽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提高,但货币乘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导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和银行体系信用扩张能力的增强(见表 5) 。表 5 20002007 年我国货币乘数变化情况年 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
18、5 2006 2007基础货币(亿元) 36491.4 39851.7 45138.2 52841.4 58856.1 64343.1 77757.8 101545.4M2(亿元) 134610.3 158301.9 185006.9 221222.8 253207.7 298755.5 345577.9 403401.3货币乘数/ 3.7 3.9 4.1 4.2 4.3 4.6 4.5 4.0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趋同性严重,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高额储蓄加上金融产品供给不足,导致大量货币以储蓄形式滞留在银行体系中,2007 年末,居民储蓄存款已达 1
19、72534.2亿元,并且还在继续增长(见图 1) 。由于受到资金运用方面的管制,除了贷款外,商业银行主要将吸收来的存款资金用于购买国债、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但这些资产收益相对较低,因此,银行更愿意通过发放贷款的形式获取较高的利润。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绝大部分企业外部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资金供求力量的相互对应,最终表现为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转化为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四)现代化支付系统的运行节约了清算资金的占用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已经建成,2005 年 6 月,连接全国 6 万多个银行分支机构的中央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推广运行,小
20、额批量支付系统(HEPS)也于 2006 年完成了在全国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加上各商业银行的行内资金汇划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地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规范化建设,为清算资金快速运行提供了全方位渠道。特别是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运行后,实现了所有跨行资金清算的零在途,较原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电子联行和商业银行联行往来多环节转汇,极大地节省了清算资金的在途时间。 5据有关资料介绍,2006 年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日均处理跨行业务 56 万笔,金额达 1 万多亿元。清算资金的零在途等于银行和企业可用资金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无形中多出 1 万多亿元的超额准备金。6现代化电子支付系统的技术
21、提升,加快了货币资金的流动,节约了货币流通的时间成本,这可视为流动性过剩的技术性原因。(五)金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流动性进一步集中中国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梯度差距,使追求高收益、高回报的银行资金跨区域流动现象十分明显。全国东、中、西部银行贷款占存款比重依次下降,表明经济落后地区的银行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流入到发达地区使用。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县级及其以下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单笔贷款发放金额十分有限,众多的基层网点成为当地资金的吸管,聚集起来的资金自身无权放贷,只有向上级行转存,由此巨额资金流向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大企业和
22、垄断行业。这种情况使发达地区和商业银行总分行资金十分充裕,从而形成了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依旧短缺、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筹措困难并存的局面。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银行信贷运用重心的偏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三、流动性过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不足到过剩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喜忧参半的。一方面,它表明银行体系的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全社会的财富积累达到相当规模;另一方面,它也给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诸多压力,大量超过经济承受能力的资金如不进行有效疏导,势必会影响经济和金融的稳定运行。(一)流动性过剩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在此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由
23、于前期投资增长过猛,已经在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但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由外贸顺差为表现形式的外部失衡短时期无法扭转,国内投资高增长和消费增长过慢的差异所导致的内部失衡也日益明显。目前我国投资消费比率已经达到 70%以上,国内和国际经验都表明,如此高的投资消费比例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内部失衡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由投资过热带来的投资品价格势必上涨,而部分消费品生产由于未能得到应有重视,也会推动消费品价格上升。在全社会资金非常充裕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渠道进行疏导,紧随而至的往往是物价攀升的危险。从近期有关数据看,流动性过剩对价格体系的影响已从结构性转为整体性,不仅房地产、股票价格全面上涨,
24、而且,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也开始上升,2007 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4.8%,大大超过年初确定的把物价涨幅控制在 3%的调控目标,2008 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已达到 8%左右。如果流动性过剩得不到有效控制,未来一个时期通货膨胀压力还将继续增大。7(二)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上扬乃至形成资产泡沫国际经验表明,流动性过剩极易造成资产价格高估,并产生资产泡沫。日本在 20世纪 80 年代日元大幅升值后,流动性开始泛滥,从股市到房地产,几乎所有资产都被严重高估,形成巨大资产泡沫。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灭,最终酿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我国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类似日本当年流动
25、性过剩、资产价格上扬,资金向虚拟经济聚集的迹象。由于居民投资和创业渠道有限,在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过多的资金必然去追逐房地产和股票等少数投资品种,如果这种情况盲目持续,必然积累资产泡沫。20032007 年,我国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分别为4.8%、 9.7%、 7.6%、5.5% 和 7.6%,尤其是大中城市住房价格持续上涨,已经超过了部分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动性过剩使投机房地产的交易者容易获得资金。2006 年以来,过剩的流动性又开始向股市聚集,推动沪深股票价格快速上涨。2007 年 10 月 16 日,上证综指达到 6124 点,比年初上涨 3449 点,200
26、7年末,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分别 5262 点和 1447 点,比年初增长 97%和 163%。股市出现局部泡沫现象,不少绩差股、亏损股股价严重脱离公司经营业绩基本面,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幅度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2007 年末股票市值达到327141 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265.9%。2007 年末,沪市 A 股静态市盈率高达 59 倍,而美国、英国、韩国、中国香港等成熟股市的市盈率大约在 1020 倍的区间内波动。无限膨胀的资产泡沫一旦破灭,将对实体经济和众多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害。(三)流动性过剩会增加银行信贷风险,影响金融稳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给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
27、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多家银行已在近几年完成了股改。作为上市公司,经营压力逐渐增大,对经营收益也比以往更加关注。但是在目前由于经营品种的单一,存贷利差仍然是绝大多数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下,银行资金寻找高收益的出路是一个现实问题。在各家银行资金都十分充裕的情况下,会导致银行同业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资金的充盈刺激着银行的贷款冲动,而为了将资金更多地运用出去,银行会主动降低贷款门槛,放宽贷款条件,其中不乏一部分资金投放到高风险行业。62004 年以来,我国银行贷款发放多次放量剧增,每次都是在国家出台强力调控措施后才得以收敛。有迹象表明,近年来银行
28、信贷资金通过多种渠道进入股市和房地产等高风8险行业,推动着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支撑着资产价格一路飚升。一旦宏观经济发生周期性波动,或资产价格出现逆转,银行在经济高涨时期发放的贷款质量将急剧下降,损失风险会大幅上升,这必将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四)流动性过剩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一是大量国内资源被外国利用。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的现象表明,如果一国的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国内投资,则其剩余部分必然转化为国外储蓄,即由国外所运用。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意味着资本变相输出,实质上是我国大量的资源被国外利用,以弥补它们国内储蓄的不足,这必然造成我国经济福利的损失。而这种资源被他国利用,消耗的是我国的自
29、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虽然外汇储备增加了,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负面效应也相当严重。二是增加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成本。虽然近几年中央银行不断采取调整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发行央行票据等多种手段对过剩的流动性进行抑制和对冲,但时至目前,尚未从根本上遏制流动性继续增加的惯性。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银行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一方面是商业银行收益的减少(因存款准备金利率远远低于贷款利率) ,另一方面则是中央银行利息支出的增加。而每年 2 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发行,使银行资金既无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给中央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操作成本。四、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政
30、策选择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历看,治理流动性过剩比解决流动性短缺难度更大。因为这要涉及产生流动性过剩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多种迹象表明,流动性过剩难题不是能够在短期得到有效解决的。至少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外贸顺差仍将继续,人民币升值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全球资金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个资产“洼地” ,而国内储蓄率也将在相当一个时期保持在高位水平。在流动性过剩可能加剧的形势下,除了继续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外,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培育市场等手段,推出抑制和分流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措施。(一)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首先,改革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调整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体制为宽出严进的外汇管理体
31、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其次,改革强制结售汇制为意愿结售汇制,藏汇于民,充分满足企业和居民的用汇需求。意愿结售汇制有助于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中央银行自主操作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空间。 7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由外需依赖型向内需推动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投资、消费和出口并重的基础上。应继续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不仅要取消出口退税,还应加征出口税。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国家财税资源,抑制过度资源消耗,而且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阻止国际流动性向9国内大量涌入。(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之对过剩的流动性加以吸纳从长
32、期来看,通货膨胀和资产增值均可对过剩的流动性进行吸纳。通货膨胀是通过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来吸纳超额的货币供给,使过剩的流动性得以减少;资产增值则是通过资产价格的提高对过剩的流动性进行分流。显然,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通过这种方式稀释过剩的流动性不是最佳的选择。有序推进资产增值负面效应则要小得多。资产增值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股市、债市和房地产,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所以不适合作为资产增值的重点。通过股市和债市吸收过剩的流动性应是较好的选择。运用资本市场吸纳流动性并不是一味推高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价格,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加大高质量金融
33、产品供给方面。一是应大力扩充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加快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进程,在扩大中央政府债券发行的同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为公共项目进行融资。二是扩大股市规模,除了增加境内高质量企业上市规模外,还应当鼓励境外高质量公司在境内上市,以及已在境外上市的国内企业在国内 A 股上市,通过股市扩容将会有效吸纳一部分过剩流动性。三是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通过这一市场吸纳社会资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使中小型企业以及创业企业获得新的融资渠道。四是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从国际上看,目前全球现金仅为全球 GDP 的 10%左右,而全球的金融衍生品则是全球 GDP 的 8 倍。我国目前金融衍生产
34、品屈指可数,远不能满足投资者需求。通过发展期货、期权、互换和远期合约等金融衍生产品,不仅可以对过剩的流动性产生分流作用,而且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风险分散的手段。(三)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持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一方面表现为银行体系的资金闲置,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又未能得到充分满足。相当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融资难的困扰,在难以得到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民间借贷。多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贷款结构却存在着非均衡问题:一是批发贷款与零售贷款的不均衡;二是大企业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均衡。 8中小企业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例不足 40%,而对国
35、民经济的贡献却超过 80%。如果商业银行延续偏爱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的思维定式,必将对银行资产的运用构成严重约束。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完善信贷管理体制,调整贷款发放思路,积极开拓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把银行体系的闲置资金变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才能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正在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等国民经济重大发展战略,这些都将主要依赖国内投资,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投资回报率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和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口巨大,这与总体上的流动性过剩形成强烈反差。因此,在目
36、前情况下,在保持整体足够的投资增长速度的同时,应当调整投资结构,建立相应10的激励机制和补贴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在全国均衡配置,尤其要引导和鼓励信贷资金进入欠发达地区,把过剩的流动性转变为推进整体经济均衡发展的现实资源。(四)通过扩大内需和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对过剩的流动性进行吸纳和分流1.增加居民消费。我国多年来的高储蓄率是流动性积累并最终过剩的重要成因。在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失业下岗人员增加,加之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制度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而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加大了居民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储蓄倾向长
37、期偏高。要减少内生性流动性过剩的累积,需要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在保证贫困人口基本收入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增加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消除居民对未来支出不确定的心理预期,从而减少过多的预防性储蓄存款,促进消费规模的扩大。2.鼓励对外投资。生产要素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而我国生产要素结构严重失衡。在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的条件下,有必要通过国际交换,合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9我国具有家电、纺织、电子、通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在国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既
38、可促进企业技术装备的升级,扩大国际市场,也可以向国外输出部分流动性。3.加大国际采购力度。我国应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充裕的优势,增加国家发展所需的战略性物资、设备和技术的采购和储备。 10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到外国开发战略性稀缺资源,把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变为战略性物资储备,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安全保证。参考文献:1(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胡海欧.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4庞东梅.警惕产能过剩带来银行不良资产反弹M. 金融时报, 2006-01-19.5连建辉,翁洪琴
39、.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J.财经科学,2006(4).6吴竞择.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管理策略调整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6(6).7张锐.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分析J. 济南金融,2007(6) .8李扬,殷剑峰,刘煜辉.应对流动性过剩的两个基本战略 J.中国金融,2007(3).9张雪春.流动性过剩: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 金融研究, 2007(8).10李晓西,和晋予.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J.财贸经济,2007(6).Fluid surplus origin and to macroscopic economical influenceYIN
40、Ji-zhi11(Hebei College of finance Hebei Baoding 071051,China)Abstract: Our countrys fluid surplus main performance surpasses the entity economy for the currency supplies the demand.The favorable balance of payments, the savings ratio excessively are high and the bank utilization of capital not full
41、are the fluid surplus primary causes.The fluidity surplus is increasing the inflation pressure, the impetus property foam formation, enlarges aspects and so on bank credit risk to hav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macroscopic economy.The solution fluidity surplus question, besides carries on the re
42、gulation u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but also needs through the system innovation, to cultivate the market and methods and so on development investmentchannel, carries on the divergence and unblocking to the surplus fluidity, causes it to transform the realistic resources which grows for the impetus economy.Key word: The fluidity is surplus;Saves the loan difference;The foreign exchange occupies the funds;Property froth;credit risk作者简介:尹继志(1959-) ,男,河北承德人,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央银行理论与货币政策。联系方式:通信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恒祥北大街 3188号。邮政编码:071051Email: 电话:1370312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