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漫谈古文观止【摘要】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1694) ,两个并不怎么知名的学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自先秦至明代散文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题曰古文观止 。大概连编选者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作为散文选本,在其后三百年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古文范本,其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本文章选著。【关键字】古文、吴乘权、选编一、名称源由所谓“古文” ,从字面看,凡是古代的文章都是古文,但自唐宋以来, “古文”却有特定的内涵。这事还得从唐代以韩俞为主要代表的“古文运动”说起。按照韩愈的理解,是要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浮艳文辞,恢复先秦两汉浑厚质朴的文风,所以称为古文。所谓“观止” ,是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
2、子季札观周乐的故事( 古文观止卷二已选)。季札在鲁国观赏乐舞,至舞 韶箾 ,认为尽善尽美,已到极致,因而赞叹道: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后世即以“观止 ”二字形容事物已经好到极点而无以复加。因此,所谓“古文观止”,意即古文的最优秀选本。二、流行原因清代的古文选本众多,徐乾学等奉敕编选的古文渊鉴 六十四卷、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前者有帝王背景,后者属桐城派的选政,如果说这两部古文选本难以普及流传是因其部头过大的缘故,那么,如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谢友煇古文赏音、胡玉史古文广注、董汉策历朝古文选、余诚古文释义等,都属于卷帙相差无多的中型选本,在衡量这些选编者皆属人微言轻的布衣百姓的
3、平等条件下,何以古文观止 一枝独秀呢?鲁迅曾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 (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 草六 ) 有论者认为古文观止之所以三百年流传不衰,完全得益于操选政者的如炬目光。古文观止 十二卷,按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的次序选文二百二十二篇,长者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短者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可谓细大不捐;论辩者如晁错论贵粟疏,沉痛者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可2谓应有尽有。然而这并非是二吴沙里淘金或另起炉灶的持择结果,而是参考了前人的各种选本并加以集中归纳的。对此,二吴并不讳言,其序有云: “且余两人非敢言选也,集焉云耳。集之奈何? 集古人之文,集
4、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 其例言 亦云: “古文选本如林,而所选之文若出一辙,盖较学相传即为轻车熟路,欲别加选录,虽蹊径一新,反多扞格。故是编所登者,亦仍诸选之旧。” 所谓” 选者的眼光” 在此已完全转变为选者的集中概括与删繁就简的操作了。而对于二吴抄袭与否,学术界最痛惜莫过于对金圣叹的才子必选古文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年出版张国光点校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此书之成,早于古文观止 三四十年,其前言 有云:“古文观止 选编的绝大部分文章与才子古文 雷同不说,这个选本中的许多思想性较强,艺术分析较为细致精到的评语,往往也是从才子古文 抄过来的。”甚至将古
5、文观止的选编者骂为“拙劣的文抄公”。众所周知,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是一位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文人,如他批评西厢记 与水浒,繁琐处往往三言两语,即画龙点睛;细微处一经点厾,便如颊上三毛,倍见神采。无论识力或文采,二吴皆非金圣叹的对手,然而二吴勤能补拙且转益多师,正可弥补其不足。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 当非蒙学之书又因其遭遇” 哭庙案” 而身首异处,其书难以广泛流传,不难理解。古文观止 能于众多同类选本中脱颖而出,就其文化品格而论,自有其必然性,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幸运” 的偶然因素。首先,古文观止 的书名较为吸引人,典雅而不晦涩,远较古文赏音、古文释义等取名响亮,这就有了接受基础。其次,有做过封疆大吏的高
6、官吴兴祚为之作序,起到了招牌作用。再次,康熙以后,吴乘权所编纲鉴易知录 刊刻以后,作为历史编年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逐渐风行,难有取代者,读者爱屋及乌,自然于其所编古文观止 也青睐有加。其他因素如选文篇幅适中,评注钩玄提要,便于习举业者揣摸领会; 不避北山移文、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 等骈文入选,有益于视野的扩大; 清代人口增加,从事科举的读书人日趋扩大等等。这些因素都为古文观止 创造了广泛流行的条件。再者,清代八股文废止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较科举制的寿终正寝尚早三年。作为学习八股时文的参考书古文观止 却因基础广泛而重获新生,成为联系新、旧两种文化的津梁。”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文
7、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白话文成为文坛利器,但历史的难以割断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学习古文,涵泳于典雅的语境,仍为世人之精神3需求。书商为涉利,就将古文观止 作为一种知名品牌保存下来,而其文化品格也就此得到提升,从雅、俗之间的尴尬处境跃迁于雅文化的殿堂。民国十三年( 1924) ,吴兴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问世,补古文观止 所未收之清文一百七十馀篇,借重者正是这一品牌意识。而续古文观止 的刊行,无疑又反过来加强了古文观止权威性,于是这部古文选本直到今天仍然为世所重视,被各出版社不断刊印,成为占据图书市场的常销书。历史机缘造就了古文观止 这一图书知名品牌,我们今天就应当爱惜它,维护它,让它为我们学
8、习传统文化发挥出最大效益。三、具体内容本书中所选的古文,以古代散文为主,也选了一些韵文骄文。古文是古代文章的意思,但偏重于韩愈所提倡的古代散文。所选包括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先秦时代选得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按照文体来看,倘就有韵无韵来分,本书选了韵文十三篇,其他都是无韵文。韵文中的楚辞卜居和刘基司马季主论卜,通过两人的对话来写,用韵语,写得生动,有思想而富情韵。又有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赋都是“ 极声貌以穷文” ,工于描绘。描绘中或用韵语,但与诗不同,或韵散结合,来
9、加强声情之美本书中的无韵文,有记事的,如曹判论战; 有记人的,如屈原列传; 有议论的,如贾谊过秦论(上) ;有寓言,如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等等。本书所选的文章丰富多采,篇幅大多较短,语言精练,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的名篇。从古文观止可以学习古代散文写事、写人、写景的长处如曹判论战,有对话,有叙述,对话中有议论,有说明,从议论和说明以及行动中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历史,又是文学,既写了战事,又写了人物。这种文章的写法,是不是可以供写作新闻报道的借鉴呢! 再象写劳动人民.如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写他种树的经验,“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蔚
10、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这里总结他的种树经验,写得全面深人而细致,这是深人调查研究所得。这可以作为怎样报道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生产经验的借鉴。再象写游记,如柳宗元钻姆潭西小丘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4角列而上者,若熊署之登于山”这是写石头,用生动的比方来,写出它们的特点,是特写。又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纤余”、“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这是总起来形容,写那里的树和水,给人什么好印象,近看怎样,远看怎样。从本书中还可以学习各种修辞手法。著名作家用的修辞手法往仕变化多端,给人启发。如杜牧阿房宫赋:“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回廊
11、象绸子的回绕,檐牙象鸟嘴的向上啄,这是一种比喻,先讲事物,再讲比喻。再如苏轼贯前赤壁赋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是散句,不押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几句就对偶而押韵。象这样从古文中吸取文采,用到写作上去,来增加文章的力量与文采,也是借鉴的一种。四、欠缺之处古文观止一书的缺点是,选了不该选的文章,而有些该选的名篇并未选人。如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样的文章,本是少年应试文字,并不好。再有本书所选,象张云章古文关键序里说的:“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其所以多选论文,原
12、是便于学习考科举时做策论用的。这就造成本书选文的一大缺点。所选左传对于重大战役像城蹼之战等都未选。选韩愈文,不选张中垂传后叙。选柳宗元文,不选段大尉逸事状。就是游记,也选带有些议论的,像柳宗元有名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夜家渴记,专门刻划景物的都未选。再像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先批事略,抒写感情,描绘景物,真切动人,本书都未选,却选了他灼沧浪亭记,也是看中了它有议论。这本书虽有不少缺点,但由于它选了不少为人传诵的名篇,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散文还是有它的借鉴作用的。结语对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的生平我们了解的很少,据嘉庆山阴县志,知他们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名乘权,“年十六病瘘,日阅古今书,数年疾愈,而学以此富”,康熙三十三年同他侄子吴调侯一道编选了古文观止。因病废5而读书,竟然学问丰富,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学者。从古文观止的选篇和书中的评注,可见其确有见地。三百年来,古文观止对后人嘉惠无穷,使无数的文人得以了解历代古文的概貌,并学会写作,功绩何其巨大;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书仍不失为很好的选著。参考文献【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63年版【2】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3】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