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目录研究的缘由一、研究的背景7二、研究的意义7研究的过程一、研究思路9二、研究的特点91、领导与师生结合92、整体与部分结合 103、理论与实践结合104、开发优化与优质供给结合10三、研究的内容11研究的成果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提高优化教育资源的认识12(一) 探索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的特点,明确学校的定位与发展121、从学校发展要求3看122、从办学条件看133、从办学现状看134、从教育开放“ 对接长三角谋发展 ”乃至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看13(二)深化“和谐发展教育”的认识,发展学校办学思想内涵131、 “和谐发展 ”的理论基础 132、 “和谐发展 ”的教育基本涵义 16(三)认识“教
2、育资源优化“的涵义,自觉开展优化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161、教育资源的涵义172、教育资源的“ 优化” 173、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 的教育资源的优化 18二、优化教师资源,建设优质教师梯队18(一) “和谐发展”的教师资源优化的基本涵义 19(二) 制定实施“和谐发展”教师资源优化的方案 201、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师自主发展规划212、完善师资培训条例和教师研训一体的课程263、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考核试行办法和导师制试行办法294、建立各级各类教师成长挡案袋制度 325、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34(三)搭建“和谐发展”教师资源优化的平台 371、积极搭建形式丰富
3、的优良师德平台372、积极搭建多层次、可选择的教师培训课程平台373、积极搭建合作高效的教学研究平台384、 积极搭建立足教育教学的校本科研平台38(四)形成了“和谐发展”教师资源优化的策略391、量身定制的策略392、开发汇聚的策略403、合作共享的策略404、专业引领的策略485、评价导向策略49(五)完善“和谐发展”教师资源优化的组织与制度保障501、 “和谐发展 ”的优质教师资源优化的组织保障 5042、 “和谐发展 ”的教师资源优化的制度保障 51三、优化德育资源,构建立体的生活德育“育贤”模式52(一)优化“和谐发展”德育资源的基本含义 541、 德育资源的含义 542、 “和谐发
4、展 ”的德育资源的含义 543、 “ 和谐发展 ”的德育资源优化的含义 54(二)优化学校传统的“贤”文化资源,构建“和谐发展”的“育贤”工程541、解读学校传统“ 贤” 文化的基本涵义。 542、确立“育贤 ”工程的目标 553、制定“育贤 ”工程分年级实施纲要 55 (三)优化德育课程资源,提供“和谐发展”德育的实施载体571、优化基础型课程教材中的德育资源572、优化拓展型课程的德育资源603、优化研究型课程的德育资源624、优化校园文化中隐性课程德育资源63(四)优化生活德育资源,完善“和谐发展”的德育操作体系631、优化生活德育资源涵义632、优化生活德育资源的原则643、完善“和谐
5、发展 ”的生活德育实施系列 65(五)优化德育人力资源、形成“三全” 的德育合力 701、开发、优化德育管理资源702、开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713、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714、建立“和谐发展 ”的德育评价体系 72四、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改善教与学的方式73(一)优化课程资源,让课程适应学校和学生的和谐发展741、编制学校课程方案,整合“和谐发展” 的课程资源 742、开发基础型课程资源,夯实学生发展基础753、努力开发拓展型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804、积极开设研究型课程,让学生体验并学会探究83(二)完善有效教学方式,优化“和谐发展” 的教学资源 841、学习二期课改理念,树立“以学
6、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观念 842、 开 展 改 善 教 学 方 式 的 行 动 研 究 , 构 建“自 主 、 合 作 、 体 验 、 发 展”有 效 教 学 策5略 863、 进 行 以 改 善 学 习 方 式 为 取 向 的 专 题 研 究 , 探 索 各 具 特 色 的 学 科 课 堂 有 效 教 学 模式 89(三) 开发课程与教学中的导学资源,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961、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962、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1003、建设校本化指导学习规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102(四)开发现代化教学设施资源,为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提供支撑1041、电化教学、网
7、络信息设施资源的优化1052、实验室设施资源的优化1063、图书馆设施资源的优化1094、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化1105、联动保障111五、优化学校文化资源,营造“德润人和,文化人贤”的精神家园112(一)树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念,优化“敦本重学、敬奉贤人” 学校传统文化资源1131、认识学校传统文化的涵义1132、确立优化学校传统文化资源的理念1133、梳理“敦本重学、敬奉贤人” 学校传统文化的沿革 1144、创新解读“ 贤” 字内涵,界定 “六贤”育人目标115(二)抓住易地新建的历史机遇,优化“奉贤至诚、明朗力行” 的物质文化资源1161、认识物质文化的内涵1162、确立优化学校
8、物质文化的理念1163、易地新建,优化学校物质环境1164、主题明确,规划建设校园文化1175、形象突出,建立学校VI视觉识别系统1186、全员参与,为新校的楼、路、河、湖、桥命名119(三)应用现代管理思想,优化科学规范、和谐高效的制度文化资源1221、认识学校制度文化的涵义1222、确立优化学校制度文化的理念1223、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模块1224、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基本原则,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1235、以质量为核心,实施全面质量管理125(四)坚持“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的理念,打造奉贤力行、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12661、认识学校组织文化的涵义1262、确立优化学校组织文化的理念1263、
9、开发、整合、优化学校各级各类组织文化1264、循序渐进,建设学校各级各类组织文化131(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德润人和、文化人贤” 的学校精神文化1321、认识学校精神文化的涵义1322、确立优化学校精神文化的意识1323、确立“德润人和、文化人贤” 的办学思想1334、确立“德润人和、文化人贤” 的办学准则1355、确立“德润人和、文化人贤” 的办学方略1386、丰富“德润人和、文化人贤” 的精神文化形态141六、优化教育资源开放服务机制,建立校际合作共享的和谐关系144(一)优化教育资源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机制,发挥示范性高中作用1451、以课题研究推进示范性服务1452、以深化二期
10、课改提供示范性服务1453、以建设优质教师队伍加强示范性服务1454、以结对合作深化示范性服务146(二)建立城郊示范性高中“七校联合体” ,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461、建立合作联动组织网络1462、加强校际教研组和谐合作关系1463、开展合作共享教育资源活动1474、优质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建立互动和谐关系147七、优化管理资源,保障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147(一)开发学校管理队伍的人力资源1481、树立管理资源优化意识1482、开发优化管理人力资源149(二)实施扁平化管理,提高组织管理效能1501、加强年级部建设和管理1512、调整中层机构管理职能1523、重视教研组的作用15
11、64、注意运作方式,优化教育资源的纵横管理156(三)健全程序化的运行机制,改善管理的行事方式1571、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程序体系1572、编制适切的学校管理程序文件163(四)推行基于标准导向的行为管理,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质量16571、推行基于标准导向的行为管理意义1652、构建教育和管理工作执行标准与测评标准体系1663、实施标准导向的行为管理的操作要领168研究效果171主要参考文献172主要附件目录1768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创建于 1914 年的奉贤中学,自 2001 年起开展“和谐发展”教育的实验,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积聚了丰厚的教育资
12、源;2004 年易地新建成投资近 3 亿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高投入”增添了大量的现代化教育资源。2005 年经过市教委专家组评审,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根据学校现状和新五年发展目标,慎重抉择学校实验项目, 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研究 ,经市教委审批立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现在已经完成预期研究任务。研究的缘由一、研究的背景教育资源,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定义多种。诸如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是指“学校用于教育学生的各种条件” (华师大 熊川武实践教育学 )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关于开发教育资源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视。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
13、会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多处涉及到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在我国有关教育资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学记 、 中庸 。特别是现阶段,江泽民同志于 2001 年 5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于 2003 年 3 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为教育资源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颁发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了“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等要求。2003 年,教育部发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研究文献,开发教育资源的研究正在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上海市政府制定了“科教兴市”的战略,
14、实施“三个集中” ,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制定了“到 2010 年,上海要率先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目标,提出了“高中教育要实现资源利用效益和教育质量双提高”的重要任务。二、研究的意义 课题组长:季洪旭。 成员:胡本全、胡菊芳、蒋乐群、宋洁莲、何建祖、金瑞莲、胡彦杰等 11 人。9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城市一体化,深化“二期课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地处上海城郊的奉贤中学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开发办学 90 多年来优良的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德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学校管理等教育改革实验取得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 2004 年,学校易
15、地新建成为占地 350 亩、投资 3 亿元的城郊新建大型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后,必须在继承、完善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地和谐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有许多急待我们解决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简要说来,有五个“迫切需要”:1、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 、 “建设和谐社会”等不谋而合。学校易地新建成为大型的现代化实验性示范性寄宿制高中,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学校办学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努力开发、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设“德润人和、文化人贤”的学
16、校 文化,引领并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2、学校规模扩大后,吸收了大量的本地初中教师、外地教师、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的新教师。迫切需要充分开发、利用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特长教师资源,汇聚为群体资源,优化成共享教师专业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师发展,突破高级教师发展的高原现象,培养一定数量名师,加快集聚力强、素质高的优质教师梯队建设。3、学生来源由区内向区外扩展,数量剧增,层次和地域文化背景差异加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开发、整合、优化先期研究积聚的“和谐发展”的生活德育资源、校本化的“育贤”工程资源和德育管理资源,创建大型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的德育模式。4、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全面深入推进,面
17、对着优秀师资和生源流失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开发、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和现代化设施资源,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及执行标准,改善教与学的方式,实施有效教学,创建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5、在优化和使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迫切需要进一步开发、整合、优化管理人力资源、推行扁平化组织管理并缓解其负效应,健全学校管理程序体系,完善基于标准导向行为管理和问题解决的测评体系,实行“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管理,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综合分析学校和谐发展的背景现状和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任务,我们认为,开发、整合、优化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德育资源、教学资源、管理资源、文化资源等校内外教育资源,是促进师资素质整体提高
18、,形成名师梯队的平合,是加强学生“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觉、自强”教育,实现“基础全面、优质,个性鲜明、良好”培养目标的支撑,是探索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和谐高效管理体系的抓手,也是促进学校新一轮和谐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实验项目。因此,确立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它不仅对于我校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类似学校乃至普通高中实现“资源利用效益和教学质量双提高” 有推广的价值。这是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所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10研究的过程一、研究的思路自 2005 年至今,我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搜集
19、、研究有关教育资源研究和实践的文献资料,学习并贯彻上级有关“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反思本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践,拓展深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思想的内涵,运用行动研究等科学方法,分析研究本校“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城郊新建寄宿制高中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化”的理论,科学阐述其内涵和外延,系统分析影响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化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探索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优化的过程、操作方略(包括策略、途径、方式、方法)及管理保障和可行性、有效性评估机制,探索建立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和谐发展关系的渠道与学校优质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形成互动和谐关系的
20、途径。二、研究的特点在三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无论在理论研究,现状研究阶段,还是在实践研究和总结阶段,我们始终坚持四个“结合”:1、领导与师生结合。我们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实验项目,从学校办学思想、教师资源、德育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和管理资源等只有领导和师生结合,共同参与研究与实践,才能形成合力,完成研究任务。领导带头,持续推进。学校领导层加强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文件,教育理论,深入教师进行调研,征求意见,思考课题研究思路和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及时提出和调整分阶段实施方略,进行组织、指导、激励和检测调控,推进课题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校长,不仅负责总课题设计、组织和
21、实施,还与学校其他主要领导一样,各自具体承担一个分课题的研究。处室落实,各司其职。学校组织各处室干部认真学习,到其他实验性和示范性学校进行专题考察,引导各处室讨论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主动承担并具体负责相应的分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提出和调整分课题分阶段实施计划,深入开展实践研究。引领教师,行动跟进。学校坚持科研先导,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学习理论,勇于创新,重在实践,行动跟进。把课题研究目标要求具体化为每个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目标和实施计划。宣传发动,全员参与。我们还深刻意识到,学生也是课题研究的主体,必须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于是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向学生及其家长宣讲课题研究方案,使“开发优化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深入人心,调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