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长江(Changjiang River) ,亚洲第一长河,全长 6397 千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总面积 1808500 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5,和黄河一起并称为 “母亲河”。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是中国的标志景点。在 “长 江 “这 一 总 名 称 下 , 有 些 江 段 又 有 它 自 己 的 名 称 。 这 是 长 江 与 黄 河 显 著 不 同 的 一点 。 自 长 江 源 头 至 长 江 南 源 当 曲 河 口 , 通 称 为 长 江 正 源 沱 沱
2、 河 , 长 度 为358 千 米 ; 自 当 曲 河 口 至 青 海 省 玉 树 县 巴 塘 河 口 , 通 称 为 通 天 河 , 长 度 为 813 千米 ; 自 巴 塘 河 口 至 四 川 省 宜 宾 市 岷 江 河 口 , 通 称 为 金 沙 江 , 长 度 为 2308 千 米 ; 自 宜宾 市 至 湖 北 省 宜 昌 市 南 津 关 , 俗 称 为 川 江 , 长 度 为 1033 千 米 。 自 湖 北 省 宜 都 市 枝 城至 湖 南 省 岳 阳 市 的 城 陵 矶 , 该 江 段 因 流 经 古 荆 州 地 区 , 通 称 为 荆 江 , 长 度 为 337 千米 ; “万
3、 里 长 江 , 险 在 荆 江 “, 就 指 的 是 这 一 段 , 也 是 长 江 流 经 山 区 、 丘 陵 区 后 而 进 入平 原 区 的 第 一 段 , 荆 江 的 下 半 段 素 有 “九 曲 回 肠 “之 称 。 江 西 省 九 江 市 附 近 的 一 段 长 江 ,俗 称 浔 阳 江 , 因 九 江 市 古 称 浔 阳 而 得 名 。 江 苏 省 镇 江 、 扬 州 一 带 的 长 江 , 古 称 扬 子 江 ,因 扬 州 市 南 面 有 一 通 往 镇 江 市 的 扬 子 津 渡 口 而 得 名 。 清 朝 末 年 , 长 江 门 户 在 帝 国 主 义的 炮 舰 政 策
4、下 被 迫 开 放 , 外 国 船 只 由 吴 淞 口 上 溯 航 行 , 首 经 扬 子 江 , 外 国 人 便 把 它 作为 长 江 的 代 称 , 音 译 为 “Yangtze River“, 广 为 流 传 。 因 扬 子 江 之 名 , 既 代 表 不 了 长 江 ,又 有 半 殖 民 地 色 彩 , 而 不 把 它 作 为 长 江 的 代 称 , 而 以 “Changjiang River“代 替 “Yangtze River“作 为 长 江 的 英 文 名 称 。瞿 塘 峡 , 又 名 夔 峡 。 西 起 重 庆 市 奉 节 县 的 白 帝 城 , 东 至 巫 山 县 的 大 溪
5、 镇 ,全 长 约 8 公 里 。 在 长 江 三 峡 中 , 虽 然 它 最 短 , 却 最 为 雄 伟 险 峻 。 主 要 景 点 有奉 节 古 城 , 八 阵 图 , 鱼 复 塔 , 古 栈 道 , 风 箱 峡 , 粉 壁 墙 , 孟 良 梯 , 犀 牛 望月 。奉节古城:奉 节 县 隶 属 重 庆 市 , 地 处 长 江 三 峡 西 端 , 是 川 东 著 名 的 古 城 , 是 个 有 着2300 多 年 历 史 的 小 城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曾 先 后 属 庸 、 夔 巴 诸 小 国 , 后 为 楚 国 所 统 一 。 秦汉 至 隋 在 此 分 别 设 置 鱼 复 、 永
6、 安 、 人 复 、 信 州 、 阳 口 等 县 ( 州 ) 。 唐 贞 观 二 十 三 年( 公 元 649 年 ) , 为 旌 表 诸 葛 亮 奉 刘 备 “托 孤 寄 命 , 临 大 节 而 不 可 夺 ”的 忠 君 爱 国 思 想 ,更 名 为 奉 节 县 。古栈道以大宁河为主干,从龙门峡口,经巫溪县延伸到陕西的镇平县、湖北溪县、重庆城口县一带。大宁河栈道总长约 400 多千米,其长度超过著名的剑阁栈道,在我国古栈道遗迹中首屈一指。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古栈道便长睡江中了在风箱峡“风箱”同 . 它描述、赞美的就是被称为“三峡三谜”之一的古栈道。这些作品均为清光绪年间开凿栈道时镌刻的。 由
7、于大宁河小三峡开发较晚,人们的衣食住行仍旧保留着古朴的习俗,加上小三峡中那些保存完好的古栈道与古悬棺等,都使这里古风盎然。孟良梯:在长江南岸瞿塘峡的绝壁上,有人工凿的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成“之”字形排列,如同阶梯,这是“孟良梯”。紧靠孟良梯附近的绝壁上,有一奇石突出,很像光头赤足的和尚倒挂在悬崖上,人形上还露出一个肚脐眼,生长着一蓬草,人们叫它“倒吊和尚”。这是从石灰岩的裂缝中流出的含有碳酸钙的地下水在适当的条件下,水分析出,钙质沉淀下来而形成的钟乳石。相传,北宋抗辽名将杨令公(杨继业),被奸臣害死,他的尸骨埋在白盐山腰的望乡台上。他的亲信勇将孟良,决心将杨继业的尸骨盗回,就悄悄地
8、架着小舟进入瞿塘峡,每天夜晚,在绝壁上凿石穿孔,插入铁钎,架木为梯,攀援而上,直到天色麻亮方才停止。当孟良深夜凿孔到了山腰,对岸白帝庙的老和尚发现了孟良的秘密行动,老和尚假装鸡叫,引起了白帝城的雄鸡都叫了起来,孟良认为天快亮了,怕人知晓,就停止凿孔,使之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尸骨也未取到。孟良知道后一怒之下,便把老和尚杀了,倒吊在岩壁上。据考,杨继业死于山西朔县,尸骨不可能埋在三峡,这显然是一个传说,但却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北宋民族英雄杨家将的深切怀恋。对江赤甲山下,江边的黄褐色县崖上,有几个宽约半米,长达数十米的岩穴,里面放着几个长方形的风箱般的东西,所以瞿塘峡内有一段叫风箱峡。讹传这些东西是鲁班
9、的风箱,也有人说古代的兵书匣。经过实地考察,者弄清是古代巴人悬棺葬的遗物,并在岩棺里面发现铜剑等一批文物。巴人是战国到汉期间居住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的古老民族,把死者悬葬于岩穴,是他们的习俗。三峡地区,悬棺葬的遗迹有好多处。瞿塘峡内在夔门长江南岸白盐山断壁下,有一块千余米平滑如镜的,刻满字体的石壁,这就是粉壁石刻,又称粉壁墙。上面刻满了篆、隶、楷、行字体,始于宋代,终于民国年间,大有 2 米见方,小如指头大小的历代石刻。在客轮上看粉壁石刻,清代张伯翔所书“瞿塘”最为醒目;刘心源所书“夔门”二字,正宗隶体,古朴风雅;国民党爱将冯玉祥所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隶书),表现了抗日战士的豪情壮志,祖国
10、河山不容侵犯的情感油然而生。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宋中兴圣德碑是一块罕见的巨型壁碑,具有较高的书法和文献价值,全文共 980 余字,碑高约 4 米,宽近 7 米,内容是颂扬宋高宗、宋孝宗的功德和政绩的。字体端庄、笔力雄健,石刻技艺精湛,可谓长江沿线的名碑奇珍。这些书法作品,在三峡深谷中的悬崖峭壁之上,远视却浑然一体,日天配地成般地和谐,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书法、石刻技艺地艺术魅力。目前,粉壁墙的石刻已被移刻在 175 米高程以上,游客仍然可以欣赏这些著名石刻。在风箱峡下段的长江北岸,盔甲洞东侧的山顶上。北山虽不高,但却峰峦峥嵘。远远望去,只见一只犀牛站在山头望着西天,形似犀牛望着夔门秋月,故得名“
11、犀牛望月”,“犀牛”山色铁青,在蓝天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剪影悬挂在峡中。此头巨大的犀牛来自月宫,因偷饮吴刚酿造的桂花美酒,被玉皇大帝贬到凡间。吴刚则于心不忍,于是每天晚上便放出酒香,让这头犀牛闻一闻,表达安慰。犀牛便将头朝向明月尽情享受那桂花美酒的香气,不管月亮转到哪个方向,犀牛的头总是朝向月亮,每到天明之后,才恢复原状。所以当地百姓取名为“犀牛望月”。巫峡又名大峡,以“秀”著称,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余公里,是以奇秀饮誉长江。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峡内有三台八景十二峰以及孔明碑等景点。三台为楚阳台、授书台、斩龙台;八景为南陵春
12、晓、夕阳返照、宁河晚渡、青溪渔钓、澄潭秋月、秀峰禅刹、女观贞石、朝云暮雨;十二峰为圣泉峰、登龙峰、朝云峰、神女峰、松峦峰、飞凤峰、翠屏峰、聚鹤峰、净云峰、起云峰、上升峰、聚仙峰。巫峡以巫山得名。她幽深秀丽,千姿百态,以俊秀著称天下。峡谷内长年云遮雾绕,细雨蒙蒙,极易形成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谷深峡长,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叹为观止。不少观光游客游过巫峡之后,感触颇深地说:“要知中国画与中国山水的关系,不到巫峡不明白。”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巫 峡 主 要 景 观 有 三
13、台 (楚 怀 王 梦 会 巫 山 神 女 的 楚 阳 台 ,瑶 姬 授 书 大 禹 的 授 书 台 , 大 禹 斩 孽 龙 的 斩 龙 台 )、 八 景 (南 陵 山 顶 “南 陵 春晓 ”, 杨 柳 坪 “夕 阳 返 照 ”, 大 宁 河 口 “宁 河 晚 渡 ”, 清 溪 河 上 “清 溪 鱼钓 ”, 宁 河 渡 口 “澄 潭 秋 月 ”, 五 凤 山 上 “秀 峰 禅 刹 ”, 城 西 望 夫 “女 观贞 石 ”, 高 塘 观 “朝 云 暮 雨 ”)和 十 二 峰 (即 江 北 岸 的 登 龙 、 圣 泉 、 朝 云 、 神女 、 松 恋 、 集 仙 六 峰 , 南 岸 的 飞 凤 、
14、翠 屏 、 聚 鹤 、 净 坛 、 起 云 、 上 升 六 峰 )。峡中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江北由西向东依次为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在江中能见到的,依次为飞凤、翠屏、聚鹤三峰,其余净坛、起云、上升三峰并不临江。如欲游览,须从飞凤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到兰厂登岸,才可领略三山的雄姿。因此陆游在“三峡歌”说:“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唐代诗人赞美巫山十二峰的诗句,有“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巫山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她耸立江边,峰顶可见云雾缭绕。
15、细雨蒙蒙,沾衣欲湿,拂而觉爽。云雨中的青峰绝壁,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巫峡区内有不少古址,游人容易见到的,是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此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两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峰下有一长方形白色岩壁,凹进去略成碑形,上刻有“重岩叠障巫峡”,“名峰耸秀”、“巫山十二峰”三排苍劲大字。相传“重岩叠障巫峡”六字为诸葛亮所书,故人称“孔明碑”,为巫峡中著名的古迹。据说碑上原来还有小字碑文,内容为隆中对中诸葛亮主张联吴伐魏的一段辞句。此碑历来为游客思古怀归之著名景点。西 陵 峡 西 起 秭 归 县 香 溪 河 口 , 东 至 宜 昌 市 南 津 关 , 全 长 76 公 里 , 是长江三峡中
16、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叫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 4 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 3 座城市。西陵峡以严峻闻名于世,峡内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黄牛峡、灯影峡、青滩、泄滩、崆岭滩、蛤蟆碚等名峡险滩和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等古迹。 西陵峡中的兵书宝剑峡位于香溪东 15 千米、长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上,也像石隙中有物叠置其间,状若书卷,名曰“兵书“ ,其右下方条形岩石凸起,宛如巨剑直插激流,名曰 “宝剑“ 。“ 兵书“ 实为巴人岩棺葬之遗迹。 从兵书宝剑峡向东过新滩不远,江北有岩壁,上有两块重叠下
17、垂的褚黄色岩石,一块形似牛肝,一块形似马肺,故名牛肝马肺峡。牛肝和马肺其实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的钟乳石。如今牛肝还完整,而马肺则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入侵的英国军舰轰掉了下半部,使马肺残缺不全。后来郭沫若游经三峡时在过西陵峡二首中又以“兵书宝剑存形似,马肺牛肝说寇狂。 ”来遣责英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好河山的罪行。 莲陀至南津关间有灯影峡及黄牛峡。灯影峡峡壁明净,纯无杂色。两边云鬓凝翠、飞泉漱玉。崖壁映入江水,静影澄碧。若夜晚过峡,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美景异常,所以又称明月峡。灯影峡的一大绝景就是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衬崖顶的四块象形石就象灯影戏(皮影戏)剧中 西游记中的
18、唐僧师徒四人,灯影峡由此而得名。 过了灯影峡后行不多久,便可望见一排陡峭的石壁。它高耸于郁郁葱葱的群峰之上,俯瞰着波涛汹涌的激流。绝壁下九条蜿蜒下垂的山脊,宛如九龙下水,气势十分雄伟壮观。那横空的石壁就是黄牛岩,河谷便是“黄牛峡”。与灯影峡相比,黄牛峡两岸山势高耸,岩形粗犷多变。这里是有代表性的震旦纪地质断层。至今在黄牛峡中仍可找到鱼类化石、三叶虫化石及其它海洋生物化石,它记录了三峡数亿年来的沧海桑田的变化。 以前,黄牛峡这段的江面上水急礁多,船行至此,必须小心翼翼。若是逆水,则更是进展缓慢。往往舟行数日,还可望见黄牛岩。于是世代流传下黄牛谣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李白
19、过此,也曾赋诗“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复三暮,不觉鬓成丝。 ”当然,这是过去了。 在黄牛峡南岸的黄牛山下,矗立着一座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古建筑,这就是三峡中最大最古老的建筑黄陵庙。黄陵庙原名“黄牛祠”,三国时,诸葛亮入蜀,路过黄牛峡,见庙宇残破,便出资重修一新,还为此书黄牛庙记 。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任夷陵县令时因他只认大禹开山之功,不信黄牛拱岩之说,于是就将“黄牛庙” 改为“ 黄陵庙 ”。现存建筑重修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 1618 年) ,近年又几经修缮,并续建了一些辅助设施。游人若有机会停泊黄陵庙,进入山门后,就来到了黄陵庙的主建筑禹王殿。殿额上悬有两块巨匾,一书“玄功万古”,据
20、说是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一书“砥定江澜” ,一说是慈禧太后所题,一说为爱新觉罗 齐格所题。大殿之内,立有 36 根巨柱,蔚为壮观。其中有一根“水女柱”立在殿之左侧其离地约四米的柱面一,留有历经 120 多年的陈旧水迹。柱上挂着一木牌,上书“庚午年(公元 1870 年)洪水至此”。这是珍贵的水文资料,记录了有史以来长江最大的一次洪水。庙内还存有许多记载洪水水位的碑刻。禹王殿的右侧是武侯祠,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黄陵庙院内还有一口石井,水质极佳,黄陵庙为桔林环绕,风景优美。 过三峡工程后往西行 10 公里,就进入了两岸峭壁耸立,如斧劈刀削一般的崆岭峡,在其间夹有天下闻名的
21、险滩崆岭滩,这里水流湍急,由“大珠”、 “头珠”、 “三珠”等礁石组成,礁石犬牙交错,乱流翻涌。因而流传“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船过崆岭滩,如遇洪水季节,激浪如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礁石,船行其中,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特别是“大珠”的岩石上刻有“ 对我来 ”三个大字。船行至此,必须朝着“ 对我来”直驶过去,方可顺着水势产生的回冲力而避开它,如果要避它而行,反而会触礁沉船,这是三峡船工所积累的丰富经验。1900 年德国轮船“瑞生号”开进峡江,由于不知“对我来”的奥妙,又不听峡江引水的忠告,不敢直冲“对我来”,结果被这块礁石撞沉。解放后,峡江航道经过多次整治,炸掉明石暗礁,加之葛洲坝的建
22、成,水位抬高,险滩已不复存在。 西陵峡北的秭归为屈原的故乡、相邻有汉代王昭君的故里。因此唐代诗人杜甫过西陵峡时,曾有诗云:“若道世无英俊才,此处何来屈原宅?若道巫山女粗丑,此处何有昭君村?” 南津关为西陵峡出口,此间河道狭窄,两岸陡壁高耸,紧紧扼住滔滔的江水,就像一个细领的瓶口,形势十分险要,形成与夔门首尾相应的又一个天然门户,有“雄当蜀道,威镇荆门”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内群峰竟秀,江岩壁立,河道曲折,江流汹涌,而关外却豁然开朗,江面由 300 米聚然增加到 2200 米,放眼一望,大江浩荡,绿野无垠,舟船有梭,令人有“极目楚天舒”之感。黄 河 ( Yello w River) , 全
23、 长 约 5464 公 里 , 流 域 面 积 约 79.5 万 平 方 公 里 ,是 中 国 境 内 长 度 仅 次 于 长 江 的 河 流 , 它 发 源 于 青 海 省 青 藏 高 原 的 巴 颜 喀 拉 山脉 北 麓 的 卡 日 曲 , 呈 “几 ”字 形 流 经 青 海 、 四 川 、 甘 肃 、 宁 夏 、 内 蒙 古 、 山西 、 陕 西 、 河 南 及 山 东 9 个 省 , 最 后 流 入 渤 海 。 由 于 河 流 中 段 流 经 中 国 黄 土高 原 地 区 , 因 此 夹 带 了 大 量 的 泥 沙 , 所 以 它 也 被 称 为 世 界 上 含 沙 量 最 高 的 河
24、流 。 但 是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 黄 河 及 沿 河 流 域 的 人 类 文 明 带 来 很 大 的 影 响 , 是 中华 民 族 最 主 要 的 发 源 地 之 一 , 所 以 中 国 人 一 般 称 其 为 “母 亲 河 ”。 黄 河 是中 国 第 二 长 河 , 世 界 第 五 大 河 。宁 蒙 河 段 黄 河 在 这 里 平 静 地 流 淌 , 灌 溉 着 两 岸 的 农 田 , 造 福 当 地 的 人 民 。 因而 有 “天 下 黄 河 富 宁 夏 ”, “黄 河 百 害 , 唯 富 一 套 ”的 说 法 。 宁 夏 银 川 附近 的 土 地 平 坦 , 面 积 广 阔 ,
25、 利 用 黄 河 水 进 行 自 流 引 灌 已 有 2000 多 年 的 历 史 。这 里 物 产 丰 富 , 名 贵 中 药 枸 杞 和 银 川 大 米 品 质 优 良 , 有 “塞 北 江 南 ”之 美称 。 ( 枸 杞 照 片 ) 内 蒙 古 河 套 平 原 十 分 干 旱 , 在 其 西 部 , 年 降 水 量 不 到200 毫 米 。 这 里 “无 水 是 荒 漠 , 有 水 成 绿 洲 ”。 黄 河 水 给 这 里 的 工 农 业 生 产创 造 了 极 好 的 条 件 。 中 游 河 段 陕 晋 峡 谷 , 黄 河 在 这 里 劈 开 万 仞 山 , 势 如 破 竹 , 形 成
26、了 黄 河 上 最 长的 一 段 连 续 峡 谷 河 段 。 在 这 一 河 段 有 以 下 两 个 著 名 的 地 方 : 1.壶 口 瀑 布 黄 河 在 这 里 以 雷 霆 万 钧 之 势 , 奔 腾 过 来 , 咆 哮 而 去 , 壶口 瀑 布 既 是 黄 河 的 象 征 , 更 是 中 华 民 族 不 惧 艰 险 , 勇 于 开 拓 , 勇 往 直 前 精 神的 象 征 。 “风 在 吼 , 马 在 啸 , 黄 河 在 咆 哮 , 黄 河 在 咆 哮 ”这 雄 壮 的 歌 声 唱出 了 黄 河 的 风 采 , 更 唱 出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战 无 不 胜 , 奋 发 图 强 的
27、英 雄 气 概 。 2.龙 门 流 传 “鲤 鱼 跳 龙 门 ”的 故 事 就 源 于 此 。 这 里 水 流 湍 急 , 相 传鲤 鱼 如 果 能 跳 过 龙 门 就 可 成 龙 。 这 个 传 说 表 达 了 人 们 对 付 出 艰 苦 努 力 后 到 达理 想 境 界 的 美 好 愿 望 , 也 激 励 着 中 华 儿 女 顽 强 拼 搏 , 奋 斗 不 息 。 这 里 相 传 是大 禹 治 水 所 凿 开 的 一 条 峡 口 , 因 而 又 称 禹 门 口 。 黄 河 小 浪 底黄 河 小 浪 底 风 景 旅 游 区 , 洛 阳 市 以 北 40 公 里 的 孟 津 县 , 是 洛 阳
28、 人 民 政府 与 国 家 旅 游 管 理 局 联 合 开 发 的 一 个 大 型 工 程 。 是 河 南 省 “三 点 一 线 “旅 游的 重 要 景 点 。 总 面 积 1262 平 方 公 里 ( 其 中 水 面 296 平 方 公 里 ) , 峡 谷 河 流 为 主 要 特色 , 体 现 黄 河 历 史 文 化 和 自 然 风 光 的 大 型 山 岳 湖 泊 型 风 景 区 。 风 景 区 内 的 小浪 底 大 坝 、 进 水 塔 群 等 大 型 水 工 建 筑 是 中 华 民 族 治 黄 史 上 的 壮 举 , 是 著 名 的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基 地 , 景 区 内 柏 崖 山
29、 、 黄 鹿 山 、 红 崖 山 、 始 祖 山 、 荆 紫 山 、 黛眉 山 山 色 清 秀 , 人 文 景 观 荟 萃 , 八 里 胡 同 峡 、 龙 凤 峡 、 孤 山 峡 峡 谷 幽 深 , 号称 “黄 河 三 峡 ”, 296 平 方 公 里 的 广 阔 水 域 中 湖 汊 河 巷 密 布 纵 横 、 岛 屿 半 岛星 罗 棋 布 、 豪 华 游 船 穿 梭 如 织 , 有 “北 方 千 岛 湖 ”、 “中 原 北 戴 河 ”的 美誉 , 是 黄 河 上 开 展 观 光 度 假 休 闲 旅 游 的 最 佳 场 所 。 河 洛 文 化 是 小 浪 底 风 景 区 黄 河 历 史 文 化
30、 的 代 表 。 位 于 小 浪 底 大 坝 下 游15 公 里 处 。 河 洛 文 化 景 区 由 汉 光 武 帝 陵 、 龙 马 负 图 寺 、 王 铎 故 居 等 景 点 组 成 。王 铎 故 居 收 藏 有 王 铎 书 法 代 表 作 品 拟 山 园 帖 石 刻 90 帧 , 综 合 展 示 了 王铎 书 法 艺 术 。 龙 马 负 图 寺 又 名 “伏 羲 庙 ”, 是 中 华 人 文 之 祖 、 人 根 之 祖 伏羲 氏 的 祭 祀 地 , 更 是 河 洛 文 化 源 头 , 每 年 吸 引 着 大 批 游 客 前 来 寻 根 问 祖 。 郑 州 黄 河 游 览 区位 于 郑 州
31、西 北 30 公 里 处 。 南 依 巍 巍 岳 山 , 北 临 滔 滔 黄 河 。 雄 浑 壮 美 的大 河 风 光 , 源 远 流 长 的 文 化 景 观 , 以 及 地 上 “悬 河 ”的 起 点 、 黄 土 高 原 的终 点 、 黄 河 中 下 游 的 分 界 线 等 一 系 列 独 特 的 地 理 特 征 、 使 这 里 成 为 融 观 光 游览 、 科 学 研 究 、 弘 扬 华 夏 文 化 、 科 普 教 育 为 一 体 的 大 河 型 省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成 为 国 家 旅 游 专 线 黄 河 之 旅 的 龙 头 。 在 已 经 建 成 并 对 外 开 放 的 五 龙
32、 峰 、岳 山 寺 、 骆 驼 岭 景 区 近 40 处 景 点 内 , 分 布 着 “炎 黄 二 帝 ”、 “哺 育 ”、“大 禹 ”、 “战 马 嘶 鸣 ”、 “黄 河 儿 女 ”等 塑 像 , 黄 河 碑 林 。珠江,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 2400 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广东三水与北江汇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 8 个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东江水系几乎全部在广东
33、境内。珠江流域在中国境内面积 44.21 万平方公里,另有 1.1 万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2011 年 4 月 1 日起,整个珠江流域将史上首次统一禁渔。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 688 千米,流域面积 5.56 万平方千米,年均流量442.5 亿立方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472 万千瓦特。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于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滇池(英文
34、名 Tien Lake,亦作 Tien Chih 或 Dian Chi),亦称昆明湖、昆明池(Kun-Ming Chih, 亦作 Kunming Chi)。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由构造陷落而成。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 1,886 公尺,面积 330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 公尺,最深 8 公尺。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云南大理市区的西北,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 公里,东西最大宽度 9.0 公里,湖面面积 256
35、.5 平方公里,平均湖深 10米,最大湖深达 20 米。洱海唯一出水口在在下关镇附近,经西洱河流出。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据说因形状像一个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水质优良,水产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有着迤逦风光的风景区。日月潭位于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由玉山和阿里山之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 760 米,面积约 9 平方千米,平均水深 30 米,湖周长约 35 千米。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潭水碧波晶莹,湖面辽阔,群峰倒映湖中,优美如画。每当夕阳西下,新月东升之际,日光月影相映成趣,更是优雅宁静,富有诗情画意。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象浮
36、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屿(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中国最深的湖泊长白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是松花江之源。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高,水面海拔达2150 米,所以被称为“天池”。长白山原是一座火山。据史籍记载,自 16 世纪以来它又爆发了 3 次,当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火山口处形成盆状,时间一长,积水成湖,便成了现在的天池。镜 泊 湖 距 离 牡 丹 江 市 区 仅 百 余 公 里 。 “镜 泊 ”意 为 “清 平 如 镜 ”。 红 罗 女的 传 说 为 这 里 的 山 水 倍 添 灵 性 ,
37、 许 多 伟 人 的 行 踪 墨 宝 也 给 名 湖 增 色 不 少 。 镜泊 湖 蜿 蜒 曲 折 , 湖 中 大 小 岛 屿 星 罗 棋 布 , 而 最 著 名 的 湖 中 八 大 景 , 犹 如 八 颗光 彩 照 人 的 明 珠 镶 嵌 在 这 条 在 万 绿 丛 中 的 缎 带 上 。 镜 泊 湖 原 始 天 然 , 风 韵 奇秀 , 山 重 水 复 , 曲 径 通 幽 , 可 谓 春 华 含 笑 , 夏 水 有 情 , 秋 叶 似 火 , 冬 雪 恬 静 ,万 种 风 情 四 季 分 明 让 人 久 久 难 忘 , 无 限 眷 恋 。 它 先 后 被 评 为 世 界 地 质 公 园 、
38、世 界 最 大 火 山 熔 岩 堰 塞 湖 、 世 界 第 二 大 高 山 堰 塞 湖 、 中 国 十 佳 休 闲 旅 游 胜地 、 国 家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 国 家 AAAAA 级 旅 游 区 、 国 际 生 态 旅 游 度 假 避 暑胜 地 。太 湖 是 中 国 第 二 大 淡 水 湖 , 在 江 苏 省 南 部 境 内 。 古 称 震 泽 、 具 区 、 笠 泽 、五 湖 。 历 史 上 太 湖 水 域 基 本 属 苏 州 所 辖 ,今三分之二水域在苏州行政区划之内。过去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封淤古海湾而成,有一种说法是近一万年前陨石撞击形成的湖荡区,产生了太湖、阳澄
39、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汾湖等众多湖荡,天体猛烈撞击而产生了一次较强大的地震等破坏,故古人称太湖为震泽。正常水位 3 公尺时湖面积 2,250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1.94 公尺,蓄水 27.2 亿立方公尺。主要水源有二一为来自浙江省天目山的苕溪,在湖州市以下分为 70 多条漊港注入;另一来自江苏宜溧山地北麓的荆溪,分由太浦、百渎等 60 多条港渎入湖。太湖水由北东两面 70 多条河港下泄长江,以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 、黄浦江为主(“三江”) 。黄浦江为最大泄水河道,约占总出水量的 80%。其余诸河港流量较小,每因海潮顶托或江水上涨而倒流。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
40、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1 年 6 月 24 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断桥上的白娘子更为西湖增添了几许浪漫色彩。说 起 西 湖 的 来 历 , 有 着 许 多 优 美 的 神 话 传 说 和 民 间故 事 。 相 传 在 很 久 很 久 以 前 , 天 上 的 玉 龙 和 金 凤 在 银 河 边 的 仙 岛 上 找 到 了一 块 白 玉 , 他 们 一 起 琢 磨 了 许 多 年 , 白 玉
41、 就 变 成 了 一 颗 璀 璨 的 明 珠 , 这 颗 宝珠 的 珠 光 照 到 哪 里 , 哪 里 的 树 木 就 常 青 , 百 花 就 盛 开 。 但 是 后 来 这 颗 宝 珠 被王 母 娘 娘 发 现 了 , 王 母 娘 娘 就 派 天 兵 天 将 把 宝 珠 抢 走 , 玉 龙 和 金 凤 赶 去 索 珠 ,王 母 不 肯 , 于 是 就 发 生 了 争 抢 , 王 母 的 手 一 松 , 明 珠 就 降 落 到 人 间 , 变 成 了波 光 粼 粼 的 西 湖 , 玉 龙 和 金 凤 也 随 之 下 凡 , 变 成 了 玉 龙 山 (即 玉 皇 山 )和 凤凰 山 , 永 远
42、守 护 着 西 湖 。 其 实 , 西 湖 是 一 个 泻 湖 。 根 据 史 书 记 载 : 远 在 秦 朝 时 , 西 湖 还 是 一 个和 钱 塘 江 相 连 的 海 湾 。 耸 峙 在 西 湖 南 北 的 吴 山 和 宝 石 山 , 是 当 时 环 抱 着 这 个小 海 湾 的 两 个 岬 角 。 后 来 由 于 潮 汐 的 冲 击 , 泥 沙 在 两 个 岬 角 淤 积 起 来 , 逐 渐变 成 沙 洲 。 此 后 日 积 月 累 , 沙 洲 不 断 向 东 、 南 、 北 三 个 方 向 扩 展 , 终 于 把 吴山 和 宝 石 山 的 沙 洲 连 在 一 起 , 形 成 了 一
43、片 冲 积 平 原 , 把 海 湾 和 钱 塘 江 分 隔 了开 来 , 原 来 的 海 湾 变 成 了 一 个 内 湖 , 西 湖 就 由 此 而 诞 生 了 。 关 于 “西 湖 ”这 个 名 称 , 最 早 开 始 于 唐 朝 。 在 唐 以 前 , 西 湖 有 武 林 水 、明 圣 湖 、 金 牛 湖 、 龙 川 、 钱 源 、 钱 塘 湖 、 上 湖 等 名 称 。 到 了 宋 朝 , 苏 东 坡 守杭 时 , 他 咏 诗 赞 美 西 湖 说 : “水 光 潋 滟 晴 方 好 。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 欲 把 西 湖比 西 子 ,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 。 ”诗 人
44、别 出 心 裁 地 把 西 湖 比 作 我 国 古 代 传 说 中 的美 人 西 施 , 于 是 , 西 湖 又 多 了 一 个 “西 子 湖 ”的 雅 号 。平湖秋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凭临湖水,登楼眺望秋月,在恬静中感西湖的浩淼,洗涤烦躁的心境,是她的神韵所在。西湖是个广大的立体山水景色,有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的美誉,游客不论站在那个角度,看到的都是一副素雅的水墨江南图卷,平湖望秋月更是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古今皆有赞叹平湖秋月的诗词传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关乐曲。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
45、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 36 米。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断桥残雪是西湖上著名的景色,以冬雪时远观桥面若隐若现于湖面而称著。 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七,雷峰夕照,位于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
46、山上,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西湖十景之九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山脚下是净慈寺,傍晚钟声清越悠扬。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南宋时,此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一九六四年二期扩建工程告竣后,占地面积达二十公顷。全园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个景区。与雷峰塔、净慈寺隔苏堤相望。红鱼池位于园中部偏南处,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架设曲桥
47、,倚桥栏俯看,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柳浪闻莺是西湖十景之五,位于西湖东南岸,清波门处的大型公园。分友谊、闻莺、聚景、南园四个景区。柳丛衬托着紫楠、雪松、广玉兰、梅花等异木名花。三 潭 印 月 岛 是 西 湖 中 最 大 的 岛 屿 , 风 景 秀 丽 、 景 色 清 幽 。 又 名 三 潭 映 月 , 面 积 6 万平 方 米 。 故 此 岛 有 “小 瀛 洲 ”之 称 , 岛 荫 凝 秀 , 园 林 精 雅 , 文 脉 蕴 藉 , 丰 姿 绰 约 , 名 列西 湖 十 景 , 尤 以 仲 秋 时 节 空 中 月 、 水 中 月 、 塔 中 月 与 赏 月 人 心 中 各 有 寄 托 的 “明 月 ”上 下 辉 映 、 神 思 遄 飞 而 向 为 秋 游 者 所 必 到 。双峰插云,西湖十景之八。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两山之巅既南高峰和北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