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盲刘邦治国为何比高知秦始皇高明.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147635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盲刘邦治国为何比高知秦始皇高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盲刘邦治国为何比高知秦始皇高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盲刘邦治国为何比高知秦始皇高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文盲刘邦治国为何比高知秦始皇高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盲刘邦治国为何比高知秦始皇高明(图)文章摘自 皇帝读书考作者:周天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简介:皇帝读书考一书,以史带论,展示了历史上的思想家、文学家是如何影响政治家的。作者是一位长于文艺理论,且对史学颇有研究的编辑、学者。书中对法家思想秦代统一了全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封建中央集权制的新皇朝,轰轰烈烈灿烂辉煌,但是,秦代的命运,却又像一锅烧开了的油遇火而燃一样,大起大落,二世而亡。汉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都想总结秦代二世而亡的教训,为新皇朝的长治久安服务。终于,他们接触到了战争时期政治体制与和平时期政治体制的区分问题,从而对先秦的诸家学术思想进行了一次大归纳,大清理,大整合,

2、这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活动与学术思想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个特定时期。而开其风气之先的人物,则为汉高祖刘邦与儒生陆贾。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陆贾与汉高祖的谈话,是非常有深度的。汉高祖的文化水平显然比秦始皇低得多,他毕竟是亭长出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所以他的读书,实质上是“听”书,听陆贾为他讲课。汉初几代皇帝都有听书的习惯,如汉文帝也听过贾谊、晁错的讲述,汉高祖实为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不过汉高祖似是为文化水平所限,只听不读。我们看郦生陆贾列传中促成汉高祖认真听讲课的这次谈话:“陆生时时在汉高祖面前讲说诗、书,汉高祖不耐烦,骂他说:老子骑在马上得了天下,要诗、书何用?陆生说:骑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骑在马上治天

3、下吗?况且汤武以武力取天下而以文治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过去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代任刑而治,得天下后依然不变,终于亡国。假如过去秦已并吞天下后,实行仁义之治,效法先圣,陛下安能得到今日的天下?“高帝被陆生顶撞之后,面有惭色,于是对陆生说:试为我写出秦之所以失天下,我之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国家兴亡的道理。陆生于是扼要叙说国家兴亡的事迹,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赞陆贾讲得好,左右皆呼万岁,名其书曰:新语。”这里我们归纳一下,可以明显地看到,第一,陆贾认为取天下与治天下,政治上应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很清楚明白地指出了,战争时期政治体制与和平时期政治体制的区别问题。第二,陆贾指出,

4、战时体制的特点是极武、任刑,也是清楚明白地说是法家一套;和平时期体制的特点是行仁义,法先王。行仁义,显然是指儒家思想,可与前述讲说诗、书对照;法先王则是儒、道、墨等先秦在野派学术的共同特点;先秦在朝派的法家则是法后王的。这里,陆贾已对儒、法的不同适用范围,或扩大些说,先秦在野派学术儒、道、墨等,与作为在朝派学术的法家思想的不同适用范围,加以区别。这段谈话,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秦代二世而亡的血的教训换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值得大书特书。后来中国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的政策失误,往往就是在不善于区分不同政治体制与不同学术思想的适用范围这个根本问题上失足的。汉初看出了战争

5、时期政治体制与和平时期政治体制区别的,并不止陆贾一人。试举数例。叔孙通降汉之后,跟随他的儒生弟子有百余人,但叔孙通一个也不向汉王刘邦推荐,却专门推荐一些原来当过强盗、壮士的人。儒生弟子都在背后发牢骚说:“跟了先生多年,幸而有机会随先生降了汉王,如今不向汉王推荐臣等,专门推荐大盗,何也?”叔孙通听到这些牢骚后,对弟子们说:“汉王正在冒矢石以争天下,你们诸生能打仗吗?所以要先推荐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耐心等待,我今后绝不会忘记推荐你们的。”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提出把秦代的朝仪、官制拿来给新皇朝应用。高帝嫌秦代的朝廷礼仪太复杂,指示一切从简。

6、于是,群臣饮酒争功,吃醉了的则大喊大叫,拔剑击柱,高帝又觉得这样太没有规矩了。叔孙通看出,高帝越来越讨厌这种乱糟糟的局面了,便对高帝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去征召鲁地的儒生们,与臣的弟子们共同制定朝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战争时期推荐强盗壮士。和平时期需要儒生,因为,“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这同陆贾说的岂不是同一道理吗?译为直白一些的话:打天下时儒家不行,治天下时非儒家不可!汉文帝时的大思想家贾谊,写过一篇过秦论,是专门总结秦亡教训的。其中在充分分析了秦代任法而治的弊病后,明确指出:“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但他们所以不敢尽忠指出秦代皇帝的过失,是因为,秦俗多忌讳

7、之禁,忠言还没有说完,身已被戮了。所以才会使天下之士,倾身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王(秦始皇、二世、子婴)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而皇帝还蒙在鼓里,岂不哀哉!”这是皇帝独断,严刑峻法所造成的最后结果。所以贾谊归结到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过秦论及贾谊:新书过秦。攻守,就是战时政治体制与和平时期政治体制的差别性问题,“仁义”是儒学的核心。仍是归结到政治体制及儒、法两家学说的不同适用范围的问题。从诸大思想家之说的对照中,可见陆贾对汉高祖讲课时的概括力!但陆贾思想的精致之处,还在于,他并没有一概彻底否定法家思想。我们前面说过,法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

8、的兼并过程中,从在朝派有识见的政治家的思想体系中,逐渐积累发展而成的,因此,在其思想体系中,又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由于治理愈益扩大的国土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思想;另一方面是由于战时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严刑峻法、专制苛虐,这正是战时体制的过于强调专制集中的一面。陆贾的高明处,就在于他否定了法家思想中战时体制的一面,而又取其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理论。请看新语怀虑中,他所强调的“举一事而天下从,出一政而诸侯靡”,“圣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 ”,则又与管、商、申、韩之说,并无区别,而在儒家学说中,则近于吸收法家思想的荀子。从这里,可见陆贾在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先秦学术为

9、当代所用的问题上,已经达到了比较精致、比较细密的程度。我们还应注意到,陆贾给汉高祖讲说新语十二篇时,“左右皆呼万岁”,“左右 ”,当为汉高祖身边的大臣及其他高级参谋人员。所以陆贾新语所确定的,得天下后应由战时政治体制及时转为和平时期体制的总方针,是得到汉初君臣的一致赞同的。只有弄清楚了这个根本点,我们才能看透汉初一些重大举措上与秦代的差别。我们知道,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后,并未停止用兵,而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从南北两个方向,继续伸了两个拳头打出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北方是派蒙恬发三十万军队击胡,同时北筑长城,筑长城的具体人数不详,要之亦不会低于三五十万人;在南方,则又发兵攻南越,守五岭,据徐广注是

10、五十万人,同时发役夫在湘江上游筑石堤,人工开凿渠道,以运粮草,役夫人数亦不在少数;这还未算进建筑宫殿陵墓的劳力。更重要的是,南北两方同时出兵,整个国家就必然依旧处于战时体制下面,任法极刑而治的方针,就不可能得到纠正。汉高祖得天下之后方针上的根本变化,正在于此。我们先看南方。据史记南越列传及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派兵南征以后,在南方增设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并且有相当规模的移民。但楚、汉战争期间,秦代所委任的南海龙川令赵佗,受南海尉任嚣临死前的嘱咐,代为南海尉,因称尉佗,并乘机自立为南越武王。这就是说,已入秦版图的南方三郡重又分裂出去。若按秦始皇的做法,肯定要出兵征讨。汉高祖则不然,而是在汉

11、十一年派陆贾为使者,承认尉佗的南越王身份。这明显出于新语的结束战时政治体制思路,派的人就是陆贾,更可看出汉高祖的想法。我们看陆贾说服尉佗承认汉中央政权并使南越成为汉之附属国时,所说的话:“天子听说君王在南越称王,不助天下诛暴秦,将相都想出兵攻诛君王,天子怜惜百姓不久前刚刚遭逢劳苦,想让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因此派臣来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这里,陆贾替汉高祖传给南越王尉佗的话,不正是陆贾在新语中为汉高祖讲课时所说的话吗?至于北面的对付匈奴,汉初则稍经曲折而最后归结于陆贾的思路。这是因为,汉高祖故将韩信(不是淮阴侯韩信,是另一同名的韩信。)封为韩王以后叛降匈奴,(为区别起见,我们从史记

12、说法,称之为韩王信。)这使汉高祖很恼火,亲自带兵攻韩王信,并攻匈奴。结果在平城为匈奴围困七天,经重金贿赂匈奴阏氏(皇后)以后,才得以安全退兵。事见史记高祖本纪、史纪匈奴列传及史纪韩信卢绾列传。此后,汉高祖终于采纳了刘敬的建议,用了一个假公主(汉宗室之女)嫁给匈奴冒顿(国王),采取和亲政策,这就基本上停止了北方的战事。我们看刘敬说服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的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战争,未能以武服匈奴也。”可见刘敬主张北方罢兵,与陆贾是同一思路。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南北两个方向,战事都停下来了,这才有可能真正改变战时政治体制,实行和平时期政治体制。文化偏低的汉高祖,治国远远高明于文化较高的秦始皇,这一方

13、面是因为他出身低微,了解百姓情绪,另一方面则是他能听取不同意见,较利于发挥身边有政治头脑的思想家们的作用之故。像陆贾那样的顶撞,要能容忍和接受,确实也需要有些“豁达大度”的气派;换了秦始皇,即使有十个陆贾,也早掉脑袋了。史记律书中有一段关于汉初实行从战时体制到和平时期体制的战略转变的总结性论述,常不甚为后代学者所注意,其实,这段概括不仅叙述精到,而且还通过汉文帝的眼睛,诉说了汉高祖实行这一战略转变对政治稳定、百姓安居所起的重大作用,以及司马迁对这一战略转变的高度评价,实为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史料。,现在我们把这一段话,大致译为白话如下:“汉高祖拥有天下,三边都有叛逆;大国之王虽然口称愿为蕃辅,其实

14、并未真正臣服。恰好汉高祖厌苦军事,萧何、张良等谋臣也不主张打仗,所以偃武休息,对边境的这些并没有臣服的力量,采取羁縻的态度,而并没有实行备战的方针。“到汉文帝即位以后,将军陈武等曾经议论说:南越、朝鲜自秦代疆土完整时即已内属为臣子,此后就拥兵阻厄,待机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附百姓,恩泽加海内,宜趁士民皆愿为陛下效力之时,征讨逆党,以统一封疆。“汉文帝说:朕成年之时,根本就没有想到当皇帝。正好碰到吕氏之乱,功臣宗室一起拥戴朕,使朕误居大位,常战战栗栗,生怕有始无终。况且兵者乃凶器,虽然用兵能达到目的,但耗病国家,害苦了远方百姓!又先皇帝知道已经疲劳了的民众不可再加以烦扰,所以不以用兵为意。朕岂自谓能过于先帝乎?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枕戈。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虽未能解除边境敌对局面,愿且坚边,加强侦察,结和通使,休宁北疆,为功多矣!请不要议论打仗之事。所以百姓没有内外的徭役,能够息肩而专事农田,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太史公日:汉文帝时,正好天下刚刚去掉战火,人民乐业,顺了人民的愿望,能不扰乱百姓,所以天下安定。有的年六七十岁的老翁还没有进过城,遨游嬉戏就像小孩一样。像汉文帝这样的皇帝,真是孔子所说的有德君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