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金融课程4.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714602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课程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农村金融课程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农村金融课程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农村金融课程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农村金融课程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金融学(4) 第二章: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第2讲: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与改革趋向,二0一0年十一月十五日,1.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需求分析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与问题 3.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趋向,主要内容,问题提出1需求,主要成就,三大创造 一大奇迹 一条道路 一个目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自己解决温饱,为城市改革乃至中国整个经济改革提供思路 乡镇企业的发展 1998年,乡镇企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22186亿元,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0.8%,创造国内总产值占全部国内总产值的27.9%。,三大创造,村民民主自治 党的十五大报告: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邓小平:把权力下

2、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始于乡镇 1998年12月31日遂宁市步云乡选民直选出中国第一个乡长谭小秋,2001年12月15日二次直选连任。 2003年12月17日江苏金坛市产生第一个公推公选市长吴晓东。 2003年12月16日江苏沛县公选出第一位县长孟铁林。,三大创造,一大奇迹 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解决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被世界称为人类的奇迹。 一条道路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个目标 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 农

3、村改革正在进入新阶段(新农业政策框架初露端倪) 农村金融改革即将进入新阶段(农村改革的突破必将带来农村金融体制的变化),观点一:农村金融改革即将进入新的阶段,标志性变化: 供求关系上,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 生产目标上,由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效益最大化; 生产方式上,由自给性转向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 发展动力上,由以土地、劳动力传统要素为主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 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主要农产品供求实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标志性变化: 出台中央1号文件,2004年是18年后、改革以来6个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明确9

4、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今年又是1号文件;“多予少去放活” 减免农业税收,“两减免”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吉林、黑龙江全免,河北、内蒙11个主产区和广东降低3个百分点,其余降1个,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自主全免,全年减294亿;贫困县实行免征试点 实行三项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116亿,良种补28亿农机0.7亿;售粮收入600多亿; 制定四项措施,严格保护耕地、加大财政投入、严控生产资料价格、水稻最低价收购。,农村改革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新农业政策框架初露端倪,标志性变化: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资金缺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还不

5、是农村经济的核心 资金缺乏的“瓶颈”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农村金融体制已引起高层、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实施 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提到日程 农业银行改制上市加快步伐,农村金融改革即将进入新阶段: 农村改革的突破必然带来农村金融体制的变化,观点二:“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资金缺乏、融 资机制不健全,主要问题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 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城乡差异加大; 农业企业(小企业)发展规模小、实力弱; 农业科技发展不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农民素质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滞后(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问题的关键,农

6、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是“三农问题”的瓶颈制约,20012005年我国农业受灾情况(单位:万公顷、%),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资金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数量少、结构不合理、国债是主渠道 企业自筹:规模小、竞争能力差、非农倾向严重 农民支持:收入少、增幅缓慢、生活水平不高 吸引外资:总量少、比重较低、重点投向非农产业 农村金融:投量小、体系不完善、整体功能弱化 希望所在、问题关键,应该成为支持重要渠道。,财政支农资金:数量少、结构不合理,财政资金:政府支农的主要渠道,但数量少,结构不合理,主要用于养人、大型水利项目、流通环节,效率低。 目前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60亿,占农业总产值的0.25%,发展中国

7、家0.7-1%,发达国家2.37%,并且多部门管理。 2000年财政支农投入2090亿元,中央1300亿元,间接投入(基础设施、气象、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补贴)占1420亿元,占67%,直接670亿元,占33%。 中央”三农支出”从2006年的3397亿元到2007年的3917亿元,2008年的5625亿元( 5955.5亿元,同比增长37.9%),再到2009年的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长20.2% “ 政府难为无米之炊,各个时期国家财政支农情况表 单位:亿元、%,20012005年我国财政收支及支农情况(单位:亿元、%),农业企业起步较晚,数量少、规模较小,在科学管理、技术创新、人员素

8、质等方面与非农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如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产品加工为多数。 1999年沪深农业上市公司34家,沪市16家深市18家,2000年57家,2001年60家左右,其中注册资本在3亿元以上,1亿元以下47.4%。 农业企业非农倾向严重,纷纷落马(蓝田、银广夏) 农业企业难当重任,农业企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弱、非农倾向严重,农产品加工业:采摘加工包装产品,美国超市的冷冻食品,中小企业的成长与融资增长,1997-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1997年2090元,2000年2.1%).2004-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五年超过6%,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增

9、长8%.2009年达到5153元;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高达.亿。仍有2300万贫困人口,1/3财政赤字县。 据统计,2003年农户人均年资金支出额2537.42元,其中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100.3元,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占现金支出的4%,生活消费1576.6元,占62.1%.生活消费仍是农民的主要支出,农业生产自身积累很少.2001-2005年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7.7、46.2、45.6、47.2、45.5,农民生活水平很低。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现象依然存在。,农民家庭自筹:收入增速不快、水平不高,比重低。截止2000年底,农业外商项目占2.85%,1997-2

10、001年外商实际投资农业占比分别为1.39%、1.37%、1.76%、1.66和1.84%,与农业在经济中地位不相称(2003年农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15%)。 规模小。2001年农业外资项目887个(总26140个),合同外资金额17.6亿美元(总711亿美元),占总的3.39%、2.48%项目平均规模199万美元(272万美元),70%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 2006年实际农业利用外资金额5.9945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0.95%,2007年9.2407亿美元,同比增54.2%. 外资嫌贫爱富,农业吸引外资:比重低、规模小,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整体功能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

11、后是“三农问题”的瓶颈,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刻不容缓,在财政、社会、外资、农民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村金融体系未能发挥功能,造成农村社会投融资主体缺失,导致 “三农”问题加剧,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信贷支农资金总量不足、农村资金外流、金融机构机制僵化、农民贷款难,问题显现2现状,借贷资金来源来看: 主要有正规借贷市场(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其他商业银行) 民间借贷市场(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民间个人和农村其它非制度金融机构) 结构性质来看: 商业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 其他性质金融,农村金融体系分类,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层次的巨大需求,为我国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

12、系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已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商业金融(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农村信用社,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构架,邮政储蓄,中国农业银行(ABC) 中国工商银行(ICBC) 中国银行(BC) 中国建设银行(CC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保险,正规金融,非(准)正规金融,其它,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部分当铺,其它,和会,私人钱庄,私人借贷,高利贷,其它金融,80年代发展很快,属农业部农经司管理。97年国家取消清算(好事

13、没办好),取缔消亡,地下经济化,国开行,中国农业银行(商业性金融盈利性),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1951年成立,1979年重新恢复。2009年1月15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截止2008年底各项资产总额达70143.51亿元,各项存款60,974.28亿元,各项贷款31,001.59亿元,资本充足率9.41%,不良贷款率为4.32%,全年净利润514.53亿元。 涉农贷款:1980-2001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94489亿元,占66%。2002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3822亿元,占比19%。2008年为累计投

14、放涉农贷款7,667亿元,余额9,330亿元.占30%. 机构: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 2003年分支机构3.6万个,员工51.1万人。2002年机构3.9万,职工54.7万人。目前,改革大裁员. 2008年员工数量441,883人劳务派遣用工33,757人,较上年减少5,636人. 涉农范围主要包括:专项政策性农业贷款(扶贫开发、供销社贷款)、常规农业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小城镇建设、电网)等。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曾居主导地位,随着四大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商业化转轨上市,主导地位

15、开始弱化。,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1994年组建的目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支持国家农村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98年调整业务,大量政策性业务划转农业银行。 资产:截止2008年底各项资产总额达13546.4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192.79亿元,总负债13319.64亿元,经营利润204.11亿元,帐面利润26.1亿元。 支持范围:粮棉油收购、调销贷款,仓储设施建设贷款,粮、棉、油、烟叶、糖、肉、羊毛专项储备贷款,农业生产资料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农

16、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贷款。 机构:2008年分支机构2275个,员工5.9万。 主要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拨付,由于业务范围有限,支农作用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微利性),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性金融合作性),惟一的合作性金融。1996年恢复合作性质,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社区性合作金融组织。网点遍布农村,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资产:2003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37万亿元,贷款余额1.7万亿元。 涉农贷款:2002年农业贷款5579.28亿元,占76.9%。主要是农户贷款(58%)、农业

17、经济组织贷款(23.9%)、小额信用贷款(13.4%)、农户联保贷款(4.5%)。乡镇企业贷款5140.98亿元,占36.9%,2008年突破1万亿. 机构:2003年末机构9.4万,职工67.6万人 截至2008年底,改制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185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2家,农村合作银行16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966家,地(市)统一法人社7家。 合作性淡化,官办色彩浓重,自身负担较重,商业化倾向明显。,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商业性金融盈利性),张家港、常熟、江阴。2001年由农村信用社改造而来。是发达地区农信社的发展模式。 资产:2002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57.43亿元,贷

18、款余额145.45亿元。 涉农贷款:2002年农业贷款15.64亿元,占10.8%。主要是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乡镇企业贷款99.86亿元,占68.7%。 机构:张家港、常熟、江阴三个农村商业银行总行,分支机构291个,正式职工2254人。 2008年底,全国共有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1家,贷款公司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已开业的107家机构共吸纳股金41.2亿元,吸收存款64.6亿元,贷款余额34.2亿元 规模较小,完全商业化。,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由国家邮政局的邮政储汇局统一管理。1986年恢复开办。只吸收存款,储蓄资

19、金转存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收益来源。 资产:截止2000年为4578亿元,2001年为5912亿元,2003年,邮政储蓄余额达到8986亿元,比上年增加1623亿,成为仅次于四大商业银行的第五吸储大户,县及县以下存款近70%。 机构:通过邮政网点,属邮政局内设机构。储蓄网点3.2万处,从业人数20.4万人 2002年2月后,存款利率1.98%,上存利率为4.347%,后调低到4.131%,再贷款综合利率为3.015%. 2002年实现利润181亿,利差收入175亿。为解决问题,央行规定2003年8月1日起,转存执行准备金存款利率1.89%(1年期存款利率1.98%),为补偿损

20、失可自主用于除贷款外的多种业务。(如与政策性银行合作) 2008年成立邮政储蓄银行,3万多网点成为全国最多银行。 监管不力,农村资金向城市“倒流”的重要途径。,农业保险机构(商业性政策性),两种传统的风险保障途径,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人保农业保险。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了农业保险,各地根据需要开办了多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1993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迅速攀升到8.3亿元,占全国总保费2.1%,但赔付率高达116%,一直处于亏损(道德风险、逆选择性、巨险)。 1996年人保商业化,农业保险逐年下降。较大是新疆、云南、上海。2000年农业保险收入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仅为0.043%,平均每

21、个农户缴纳2.6元,获赔款1.8元。 200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有3亿元,占总保费0.6%,险种由高峰时的60多种下降到不足30种。 低承保率、高赔偿率,亏损严重,保险功能弱化,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呼声较高。,1、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县域金融体系萎缩(农村经济的推进器变成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网点,上收管理权限、高存差普遍,银行、邮政资金向城市转移。1998-2002年四大商业银行撤并3.1万个网点,仍在继续。 (有人称为完成“剪刀差”后的胜利大逃亡) 据调查,2005年平均每个县城区域25.09个网点,每个乡镇有 2.13个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有1个网点,而西部则分别为

22、18.96个、1.58个网点,近 80多个行政村才拥有一个网点;十五期间,商业银行县及县以下有3.19万家网点和43.14万人,分别减少了2.62万家网点和17.9万人 据统计,1979-2000年,农村资金净流出量高达6131.2亿元,其中信用社占74%,邮储占比26%;2005年为农村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共从农村转移了1.87万亿元;2005年底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余额达到8839亿元,并转存央行. 1994-2004年农村存贷差额累计达到40876.52亿元.农信社1年期贷款利率达到10%甚至更高 。(国家与农村争夺农村经济剩余的新形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2、农业信贷占比较低

23、,农民贷款难问题普遍(正规金融缺位,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民贷款主要来源)。 2000-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占比逐年下降分别为1.69%、1.59%、1.41%、1.20%、1.12%。 据统计,农户来自农行贷款不超过8%,来自农村信用社不超过20%,来自民间借贷超过70%。对中国15个省份24个县市农村调查,民间借贷发生率95%,高利贷发生率85%。2004年仅温州民间金融规模达到1200-1500亿元。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式市场的借贷大约是正式机构的四倍。 农村1.2亿(全国2.52亿1/2)农户有贷款需求,只有60%得到满足,农村人均贷款不足5000元,仅

24、为城市水平的1/10. 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5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的19%,比2003年末增长65%,仍是杯水车薪(统计局:十一五西部农村基础设施信贷资金需求5万亿).,2001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农业信贷情况(单位:亿元、%),3、农村金融机构历史包袱沉重,国家对支农信贷业务缺乏有效保护与补偿机制(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农村信贷业务,自身难以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贷具有交易成本高 、周期长、信息失真、抵押品不足等特点,势必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和信贷风险。 四大国有银行中,农行不良资产比率最高,主要是农业贷款。2001年农业专项不良贷款181

25、7亿元,不良比率66.35%,高于全口径贷款不良资产率31.2%。目前不良资产7000多亿。 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是正确选择,政府对商业性银行支农金融政策存在一相情愿倾向,缺乏有效手段和补偿机制。 农业政策性银行资产被政府挂帐缠身,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信用社同样包袱沉重。2003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资产5061亿元,不良贷款率29.79%,重庆52.57%。目前58%的农信社资不抵债,面临生存危机。,4、农村保险机制缺乏滞后,难以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农业大国却缺乏农业保险制度的安排)。 目前赔付率高,公司业务亏损,规模不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的性质有待确定,商业性经营难以维计发展。 2006

26、年全国90%的省(市区)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近9亿元,承保面积7000多万亩,与需求相比差异较大(2007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5.9亿亩)。,问题解决3改革,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标志着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大幕开启,农村金融改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头戏。 整体框架:要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改革坚持五个并重:金融支持与政府扶持并重;市场化取向与政策性支持并重;加强服务与防范风险并重;资金支持与机构建设、机制转换并重;体制改革与员工素质提高并重。,基本思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市场;

27、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商业性、政策性金融(发挥农行、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合作性金融(县级法人农信社联社);其他金融组织(乡镇银行,专业贷款组织);形成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国务院已作出部署,8个省份进行试点改革,21省份全面展开。目标是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 改革的重点: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改革产权制度,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及完善合作制;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权交给省级政府;由中央、地方政府和信用社合理分担妥

28、善处理历史包袱,“化钱买机制”。 核心问题是恢复合作性质,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机制,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对农村经济 发展的主体支持作用。,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发挥支农作用 借鉴国际做法制定法律要求商业银行为“三农”服务 推进农业银行商业化进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实现上市(2010)。,2、积极发展商业性金融,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增加中长期贷款业务)。 坚持政策性银行的办行方向,办成综合性服务银行,体现政府调控、政策导向、示范引导、中介服务职能作用。 调整职能范围:继续支持国家粮棉油

29、储备体系建设;继续支持粮棉油收购;开始支持农业产业化大型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农业基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服务体系等)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等。 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 切实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3、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明确和强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4、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发挥对农村经 济发展的补偿作用,在农业政策性金融框架下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增设新型保险公司,将合作制度与公司制度结合 委托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政府完善补偿机制 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 政府有责任营造农村良好信用环境,5、组织引导各种民间资金,发挥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发展多种所有制农村金融组织(乡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互助社) 对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小额信贷积极支持和引导 对民间资本进行规范,谢谢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