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机械设计基础(原理部分)自测题.doc

上传人:nacm35 文档编号:714464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基础(原理部分)自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基础(原理部分)自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基础(原理部分)自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基础(原理部分)自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机械设计基础(原理部分)自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机械设计基础(原理部分)自测题一、填空题1增大斜齿轮的_和_ 可以使其重合度增大,传动平稳。2每个平面低副引入_约束,每个高副引入_约束;3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 ;4行程速比系数 K=_ ,它的大小对_有影响;5机构的压力角与传动角互为_ ,压力角越大,机构的传力性能_;6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出现在_,其最小传动角出现在_;7通过_、_、_和_等途径,可以得到铰链四杆机构的其他演化型式;8凸轮按其形状可分为_、_和_;9凸轮按从动件的型式可分为_、_和_;10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有_、_和_;11齿轮连续传动的条件是_;12当基圆半径为无穷大时,渐开线就变成_ ,此时齿轮就变成

2、_;13已 知 一 正 常 齿 制 标 准 直 齿 圆 柱 齿 轮 的 齿 数 Z=28,齿 顶 圆 直 径 da=120mm ,则 该 齿 轮 的 模 数 m 等 于_ ,齿 距 p 等 于 _ , 齿 根 圆 直 径 df 等 于 _ ,分 度 圆 直 径 d 等 于 _;二、简答题 1何谓铰链四杆机构?其基本型式主要有哪几种?2铰链四杆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角是如何定义的?它们对机构的传力性能有何影响?3曲柄摇杆机构的主要特性有哪些?请简要说明。4盘形凸轮机构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有哪些?其在运动中会产生什么冲击?5斜齿轮与直齿轮相比较有何优缺点?三、计算作图题1计算图一所示机构的自由度,并指

3、出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2 用 作 图 法 设 计 一 偏 置 曲 柄 滑 块 机 构 。 已 知 滑 块 的 行 程 速 比 系 数 是 1.4, 行 程 为 40mm, 导 路 的 偏 距 为20mm, 求 1) 曲 柄 和 连 杆 的 长 度 ; 2) 在 图 中 标 出 该 机 构 的 最 小 传 动 角 。3如图二,已知 Z1=20, Z2=40,Z 3=20, Z4=60,Z 4=80,Z 5=30,Z 1=20。求传动比 i1H。图一 图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4、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 农村改革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跨出了大的步伐:普遍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业生产指令性计划,实行合同定购制;放开了绝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等主要衣产品实行保护价;鼓励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和非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推进

5、了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建设,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也有一定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可以说,经过改革,农村作为传统经济中自然经济色彩最浓、经济发展水平最薄弱的环节,其运行机制基本上已率先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和政策的 不断开放,使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人间奇迹,对其他方面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过去指令性计划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覆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经过改革,已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国家只对 9 种

6、主要农产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 在工业总产值中,由国家计划安排的比重已由 1979 年的 70%以上降为目前的 4.6%;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 12 种,而且只限于其中的部分产量,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4.1%,与改革前相比减少了 90%。95%以上工业消费品的生产及其价格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管理的价格占商品总价值的比重已由 1979 年的 95%以上降为 7.2%左右。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已基本形成。要素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已具规模。截至 1998 年 12 月底,在上海、深圳上市的证券品种总数已达 999 个,上市公司达 851 家,市场总

7、值达 21420 亿元,开户投资者达 3989 万户。 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 尽管目前不少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艰难,但与改革前相比,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抓大放小”战略和“三改一加强”的举措得到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在积极进行。公司制、兼并、联合、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和破产、出售等改组、改制的具体形式灵活多样。国有资本正从一些低效领域和不宜进入的领域向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产业领域转移,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有经济的素质和质量。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少国有企业正在从工厂制向公司

8、制转变;产品经营正在向资本经营转变;单一投资主体正在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转变;分散化、小型化的企业开始转向联合化、集团化。但是,国有企业冗员、债务和社会负担等历史遗留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其竞争条件和竞争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国有经济与市场结合、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刻。 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

9、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国有经济的结构有很大的调整,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例如:1978 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 4488.2 亿元,固定资产净值为 3201.4 亿元;1997 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分别达到54620.8 亿元和 38878.5 亿元,比 1978 年分别增加 10.2 倍和近 10 倍。公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地位基本实现。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不同经济成分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所有制的这种格局,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而且有

10、利于形成多家竞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机制。 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 我国在改革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手段时,并没有对市场放任自流,而是稳步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首先,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与成就 了突破性进展。从 1980 年财政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到 1994 年建立中央与地方分事基础上的分税制,基本上确立了适应市场要求的新的财税体制框架,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金融体制改革走出了决定性步伐。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监控体系初步建立,调控方式有较大改进。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地方股份

11、制合作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制度。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的金融市场体系得到了稳步发展。此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发展,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重视了产业政策、地区政策对社会投资的引导。总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已大体确立,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来调节社会的经济活动。 由于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经济稳定性不断增强。19781997 年,经济增长率的级差,即年度最高增长率与最低增长率之间相差 11.4 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前的 26 年,经济增长率的极差高达 48.6 个百分点。特别是目

12、前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标志着我国成功地摆脱了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大起大落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开始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过去,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平均主义的分配管理体制,严重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改革是从取消平均主义“大锅饭”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政策,允许生产要素参加分配,把个人的有效贡献与经济利益挂起钩来,有效地调动

13、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己基本被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所取代;单一的分配格局已被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所取代。为了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逐步理顺初次分配关系的同时,注重建立以税收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体系。传统的福利住房分配制度正在从实物分配向货币化分配转变,停止了福利性分房,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 第七,市场经济法规和新的经济秩序逐步形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发展,法制建设越需要全面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十分重视立法工作,加快了依法行政、依法改革的力度。据统计,19791997 年底,全国人大及人大常

14、委会共审议通过 328 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了 791 件行政法规、多项地方性法规,国务院有关部门、地区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约有 17000 件,在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增强法制意识、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国际化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我国先后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这也为我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八,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经济正走向世界经济的大舞台。 在改革开放前期,建立了 4 个经济特区,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后又建立了海南特区和浦东开发新区,建立了一系列沿边开放口岸、内地

15、开放城市和开发区,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经济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 1994 年底始,国家取消了外汇收支计划,进出口总额由 1978 年的 206 亿美元增加到 1997 年的 3251 亿美元,增长近 15 倍。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由第 32 位上升到第 10 位。政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到 1997 年底已有 41 家国家大中型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共筹措资金 95.6 亿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3700 多亿美元,其中吸引外商直接投

16、资总额近 2300 亿美元;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30 多万个,从业人员达1750 万人。1993 年以来,我国已连续 5 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境外投资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到 1997 年底在境外设立的企业共有 5000 多家,遍及世界 139 个国家和地区。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又注意有效避免外债风险。 总之,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分配资源的方式已基本上向多家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凭票供应、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经济运行由以

17、“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外国政要在访问陕西农村时发表演讲,将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称为“民主的新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获得了巩固和发展。1949 年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积极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和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地位、职能和作用不断

18、得到加强,中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爱国统一战线日益巩固和扩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民主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这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赋予了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新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增多,民主的实现形式日益丰富,特别是推

19、行村民自治制度 10 年来,在确保农民当家做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吸引许多国外官员、学者进行实地考察,被媒体称为“九亿农民最真实的民主操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迈出了坚实步伐。6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人们的法治观念逐步确立,“秋菊打官司”在今天已失去其轰动一时的新闻价值,中国正朝着现代法治国家迈进。实践进展稳步前行,理论建树独具特色。多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

20、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关于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的思想;关于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想;关于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思想,等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建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轰轰烈烈”,政治体制改革则具有融 合性、渐进性的特点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外

21、似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轰轰烈烈”,但政治体制改革却未见动静;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掣肘。这些议论都是不客观、不正确的。改革的理论和逻辑不支持上述非议。我们党既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是我们党的整个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早在 1986 年就指出,当初“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对象、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有一系列重要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众所周知,经济与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我们只重视经济体制改革,不重视

22、或不搞政治体制改革,那么,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和进步从何而来?实际上,这些年来经济改革之所以没有走回头路,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有力支持。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不支持上述非议。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各项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形成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们改革和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改变了个人集权、“家长制”、“一言堂”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现象;改革和

23、改善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革和完善了干部人事制度和法律制度,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这是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不会否认的客观事实。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科学认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时序选择问题。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孰先孰后?主要是看哪种方案更加符合本国实际。我国的改革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走的是以经济改革为先导,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在互动中协调推进的道路。作为改革先导的经济改革,为政治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互动又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政治保障。这是一种改革成本与风险成本较

24、小的、成功的方案。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全面进步的事实,证明我们这条路走对了。因此,不能以“滞后说”来解释我国改革的这种时序选择。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充分认清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融合性、渐进性的突出特点。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轰轰烈烈”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声势确实不那么张扬。在改革的布局和内容上,政治体制改革寓于经济体制改革之中,往往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来发动和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融于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之中,融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之中,并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成效来检验;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紧密结合,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一体性。在改革的策略和步骤上,改革过程是一个

25、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先微观后宏观、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的、分阶段的、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开的过程。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之所以推行这种渗透性、渐进性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其功能和作用只能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推动来检验;是因为政治改革涉及的是权力结构和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复杂、更敏感、更艰巨,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的震荡;是因为这种样式的改革更能积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更能减少改革的摩擦成本,积聚社会共识,始终保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权,更能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和政治文化演进的速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政治体制不改革

26、有可能“沉船”,乱改革说不定要“翻船”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和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所引发的经济与政治的突出矛盾,一是表现为政府运作与市场机制某种程度的失衡,二是表现为公权滥用与市场规则的冲突,既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又严重腐蚀和侵害了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本质。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为和公共权力的运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全球化进程与扩大开放提出的新挑战。全球化是当今

27、时代的发展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想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融入到日益开放的世界体系中去,只有积极有效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应对西方“民主演变”战略的政治性挑战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体制性挑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是公民权利意识与民主要求普遍增强的新期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从而聚集了对进一步发展民主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强烈需求。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适应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以“效率、民主和秩序”为基本趋向,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包括进一步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

28、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等;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等等。在党内民主建设和改革上,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等等。目前,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正在有步骤地得以实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原则和方法。必须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对现行政治制度框架体系的全盘推倒重来,另搞一套;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脱离本国国情搞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展开,必须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不搞单项冒进或孤军深入;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缓行”,也不能“激进”,必须是积极而又稳妥的,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前苏联和东欧的所谓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局,就是惨痛的前车之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