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学招教考试、特岗教师试题连载(一)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1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A) 。A 学记 B 论语C 论演说家的培养 D 理想国.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C )。A杜威 B斯普兰格C拉伊 D赞科夫3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原则是(D ) 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 B布卢姆C凯洛夫 D赞科夫4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B )。A永恒性 B历史性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5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2、( D) 。 A学校 B少年宫C教育考试制度 D教材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 B)。 A桥梁作用 B关键作用C主导作用 D决定作用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知识 B理解知识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8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A班级授课制 B小组合作学习C个别教学 D现场教学9依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D )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10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C)。A共产主义接班人 B社会主义建设者C好公民 D好儿童 1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
3、)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12课外校外教育从确定活动的内容、要求到选择活动方式,从安排活动的具体步骤到组织实施等,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具有( C)。A独立性 B灵活性C自愿性 D实践性二、辨析题:1314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1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错。因为该观点只强调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14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错。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只看到
4、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而忽视了教育目的也受人的发展需要制约。三、简答题:1517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15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具体作用是什么?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与教育。它们各自的作用是: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1)教师教的标准: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教态从容自如。(2)学生学的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个别学生得到照顾。17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新形式?通过社区进行德育。创办业余党校。通过网络进行
5、德育。建立德育基地。四、论述题:18 小题,15 分。18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答案: 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在课程标准
6、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A ) A杜威 B陶
7、行知 C布鲁纳 D柏拉图 2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 A 论语 B 大学 4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是一个(B ) A.积极过程 B能动过程 C被动过程 D主动过程 5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始于(B ) A明初 B清末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中国成立 6智育中的“智” 是指(B ) A知识 B知识技能和智力 C智力 D技能 9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 A政治观点的教育 B思想品质的教育 C世界观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0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是(C ) A组成集体领导核心 B开展了班级活动 C形成班集体正确的舆论 D全班支持班主任工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9 个小题,共 18 空
8、,每空 1 分,共 18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是一种社会 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 12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遗传_、_环境_和教育。 1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出发点 _,又是教育工作的_归宿_。 15德育过程与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二者之间是一种_教育_和_发展_的关系。 16在一定年龄阶段内,年龄特征表现的是学生身心特征的_共 _性;个别差异表现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的_个_性。 17 “发现法” 的倡导者是_布鲁纳 _;“ 掌握学习 ”的创立者是_布卢姆_。 18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9、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 19我国的道德核心是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的重点内容;自觉纪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目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20在学校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决定的。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要做到以教学为主,首先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使教学有时间上的保证;其次,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教材吸取人类的科学成果,价值高,有严密的学科体系。此外,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应注意防止不正确倾向的出现。 2
10、1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这一矛盾,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2)教育方针及政策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3)教师总是一定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方向。教师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着直接影响; (4)教师闻道在先,经过专业训练,懂得教育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人。 22学生为什么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从而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客体地位;同时,学生本身所
11、具备的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的特点,也说明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始终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特点,作为有自觉性和独立性的人,决定了他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3建立学制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3建立学制的依据是多方面的,受许多因素影响,但归结起来,主要依据有 4 点: (1)学制建立首先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科学不发达,不可能出现技术和专业学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才出现了现代学校体系。 (2)依据
1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并为其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学制在专业设置、入学条件和教育目的等方面的确立,必然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参照国外学制经验。每个国家的学制都有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建立学制时,要吸收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适合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参照和吸收外国学制中有益的经验。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13 分) 2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
13、、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试论述这一德育过程规律。 知、情、意、行,是品德构成的四个要素,对其培养和提高,达到统一和谐发展,是德育过程一个基本规律。 知即品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情即品德情感,是指人们伴随着品德认识所出现的爱与恨、喜欢与厌恶等内心情感体验,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意即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作出的反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
14、标志。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学生品德的这四个因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德育可以视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具有多种开端。2009 年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D ) A杜威 B孔子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C ) A心理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学 D教育经济学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15、D ) A促进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B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模拟教学 D课堂教学 7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D ) A道德认识 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C )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9 个小题,共 18 空,每空 1 分,共 18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2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会 教育和骑士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3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
16、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4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16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17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进”是指:教学速度 教学内容深度。 18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1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和具体行动 0 计划。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24 分) 2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
17、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
18、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一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21德育为什么把说服教育作为主要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特点在于正面教育,启发自觉,以理服人。在德育方法体系中,说服教育法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这是由于: (1)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不能自发产生的,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教育才能获得。 (2)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强制。 (3)说服教育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而且还能影响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完善。 22教育目的有何重大意义?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要求,其
19、意义在于: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一切教育工作都是围绕着教育目的这个中心进行的。确定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选择教育方法,都要从教育目的出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要求。反之,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工作是否成功,必然要以教育目的为标准进行衡量,看教育目的实现状况,所以,教育目的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由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复杂活动,周期较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有计划和有系统地进行。因此,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给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指出共同遵循的方向,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合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是教育目的指导意义和导向功能。
20、23如何正确理解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教师劳动手段的重要特点,与其他劳动明显的不同。这种主体性包含两层意思: (1)教师劳动的基本手段存在于教师主体本身,即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格等是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教师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劳动手段。 (2)教师在使用教材、挂图、模型等这样一些物化的劳动工具时,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化过程,将凝聚在其中的智能和情感完全转化为教师主体的东西。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 13 分) 24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受社会生存方式制约,但具有自己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有自身的继承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会引起
21、教育性质和目的等方面的变化,但不是所有方面都会改变。任何一种教育,就其思想、内容、制度、方法各方面看,都是在以往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教育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所继承的一切,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作为意识的教育,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联系,与教育相互作用。其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来说,教育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的存在。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灭亡之后,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并不立即消亡,仍然会存在一个相当时期。与此相反,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当时政治经济的局限性而产生,表现出不平衡性。 总之,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教育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我们既不可否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又不能把它夸大到绝对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