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课 孔子与老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孔子(一)思想主张:1、核心主张:(1) “ ”:“ ” ;方法 ;作用: 。(2) “ ”:“ ” ;方法 ;评价 。2、政治主张:提倡“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不反对逐步改良政治。3哲学思想(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 ”,把解决和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4、教育思想:(1)教育指导原则:“ ” ;(2)教学方法:“ ” ;(3)学习态度; (4)学习方法。
2、(二)影响:地位、在当时、对后世、对世界【拓展巩固】1988 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 254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自论语为政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
3、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 2000 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 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4 分)(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
4、主要依据。 (6 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4 分)二、老子 道德经(一)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1)世界本原“ ”(2)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 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 ” ,以“无事取天下” 。(二)影响:地位、影响【巩固训练】1、 (08 四川,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2、 (2007 广东卷单科)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3、 (2007
5、全国文综二)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书省决策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4、 (2005 年江苏,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仁者 爱人” 贵贱有“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A B C D 5(2002 年新课程文综,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6.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 ,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
6、 ,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 B偏爱某些学生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7、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为无为,则无不治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法道,道法自然A B C D8、 (2009 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B、 C、 D、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
7、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
8、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4 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荀子:4 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
9、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子和墨家1、墨子的 8 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四庄子和道家1、3 个思想要点: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 ;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 ;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五韩非和法家1、5 个思想要点: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是不
10、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六兵家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2、孙膑: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重视人的作用;创造利己形势;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
11、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巩固训练】1、 (2009 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 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 C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 (2009 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3、(08 山东基本能
12、力测试,42)(1 分)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墨子 荀子 老子 苏格拉底A. B. C. D. 4、 (08 海南历史,2)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5、(08 山东基本能力测试,44)(1 分)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痒死而后巳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B. C. D.6、(08 上海历史,A 组
13、2)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知识梳理】到汉代,儒家思想已经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 ;战国: ;秦国: ;汉武帝时: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1兴起的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初的统治者吸取 的教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适应了汉初 政策的需要。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1)盛行的时间从 到 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2)是政治上的 ,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14、3具体内容(特点):含义:黄老之说指 学说中的两派,即 和 的学说,包括 (养生)和 两个方面;来源:基础是早期的 理论;同时又兼采 家、 家、 家等各家学说,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主要思想:强调“ ”,既尊重 , 反对 ,又主张发挥人的 ,倡导“待时而动” 、 “因时而动” ,是一种“ ”的哲学观。4评价:(1)积极: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局限: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形势发展的需要。5、地位衰落:黄老之学由盛转衰,到汉武帝时被 所取代为什么到汉武帝时,黄老治学的统治地位会被新儒学取代?主观上: 客观上: 二、罢黜百家
15、,独尊儒术董仲舒1背景:(黄老之衰落的原因)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来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 (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融合 家、黄老之学、 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2)主要内容: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学 说 是 新 儒 学 的 基 础 : a、 他 认 为 人 君 受 命 于 天 , 进 行 统 治 , 所 以 应 当 “ , 屈 君 而 伸 天 ”这 是 一 种 “君 权 神 授 ”思 想 。 b、 如 果 人 君 无 道 , 天 就 会 降 下 灾 异 来 谴 责 和 威 慑 。如 果 人 君 面 对 灾 异 而 不 思 悔 改
16、, 就 会 出 现 “伤 败 ”, 因 此 人 君 必 须 遵 循 , 实 行 即仿 效 天 道 , 实 行 仁 政 。三纲五常学说处世的道德标准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1)消极方面:“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2)积极方面:君权神授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一思想也有限制君权过度膨胀的目的。3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思想史上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
17、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巩固训练】1、 (2007 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2、(2004 年全国文综,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3、 (2004、上海、4)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
18、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 (08 济宁高二历史试题)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5、 (2008 淄博二模)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6、(08 烟台高三历史)“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
19、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这一观点(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7、董仲舒认为,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8、 (08 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
20、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9、 (2007 山东平邑二中 10 月)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10、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
21、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概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前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材料二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百姓新免毒若,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法用稀。 前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无力有功之臣。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帝,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者,未有进者。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 材料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 前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 材料四 天子受命于天
22、,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1)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其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是什么关系?(4 分)(2)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2 分)(3)材料四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材料四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8 分)第 4 课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宋明理学形成背景: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发展,儒学出现危机;2、唐宋时期, “ 三教合一” 。【知识迁移 1】唐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其名取自维摩柯经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
23、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思考:这反映出唐朝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魏晋以来随着佛教和道教发展入学出现危机。在遭遇危机过程中,三教合一融合。二、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2、主要思想主张:(1)哲学本体:“理”是世界的 本原 ,是天地万物遵循的 普遍原则 ,体现在社会上是 如家伦理道德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 人性 。(2)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万事万物,读书明理,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3)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思想主张:(1)哲学本体论:“心即理也
24、” ,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方法论:“发明本心”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发明:发而明之,即启发扩充)2、王阳明思想主张:(1)哲学本体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2)方法论:“致良知” 。四、理学的影响:理 学 是 宋 明 时 期 的 儒 学 主 流 , 经 过 几 百 年 的 发 展 , 在 政 治 生 活 、 文 化 教 育 和 社 会 教 化 等 方 面 影 响极 为 深 远 。 理 学 使 儒 学 逐 渐 思 辨 化 、 哲 学 化 。1、 消 极 影 响 : 宋 明 理 学 用 三 纲 五 常 维 系 专 制 统 治 , 压 抑 、 扼 杀 人 们 的 自 然 欲 求 。2
25、、 积 极 影 响 : 理 学 重 视 主 观 意 志 力 量 , 注 重 气 节 、 品 德 , 讲 求 自 我 节 制 、 发 奋 立 志 , 强 调 人 的社 会 责 任 和 历 史 使 命 , 又 凸 显 人 性 的 庄 严 , 对 塑 造 中 华 民 族 性 格 起 到 了 积 极 作 用 。【巩固训练】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 “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2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
26、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C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3、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以维护等级秩序;D主张心外无理;4、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A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白金风气流行B求取科举功名的流弊导致理学标榜的道德沦丧C专制统治引起社会阶级矛盾尖锐D西学传入冲击传统的儒学统治地位5
27、、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6、 “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 ”明朝一位学者说, “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下列哪句话能为这位学者提供依据(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 D.“致良知”7、.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8、 ( 2002 天 津 文 综 ) 朱
28、熹 提 出 “存 天 理 , 灭 人 欲 ”, 其 中 “天 理 ”主 要 是 指A 天 体 运 行 法 则 B 社 会 发 展 规 律C 封 建 道 德 规 范 的 等 级 秩 序 D “天 人 感 应 ”理 论9、下列说法不符合程朱理学的一句是( )A、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C、 “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D、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10宋明理学的建立: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专制统治,
29、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材料二 “今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材料四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请回答:(1)根据材
30、料一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并指出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对儒学有何发展?他又是如何使其思想得到发展的?(3)材料三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材料四中朱熹提出该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明末李贽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请问他与材料四中朱熹的观点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根本原因是( )A二者阶级立场不同 B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C接受外来思想影响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31、,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知识梳理】一、批判思想产生的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根源) ;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二、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一)明代晚期的李贽1、背景:(1) 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因循守旧(2) 冲击社会风尚发生变化,人们竞相逐利(3)部分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要求 和 2、主张(1)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孔孟学说和“四书五经”的权威。(2)批判封建礼教,抨击道学伪善,追求物质享受,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根本上否认“天理”
32、的存在。3、影响: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迂腐的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二)三大思想家及其思想1、三大思想家: 、 、 2、主要思想:(结合教材详细记忆)(1)核心倡导经世致用学术: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济:重视手工业和商业,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政治: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提倡“人民为主”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问题探究】何谓“经世致用”?为什么出现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
33、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2)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部分士大夫面对危局,努力 。他们提倡以史为鉴,将 ,由此形成“经世致用”思想。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明朝后期,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3、影响(评价):(1)进步性:三大思想家的思想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
34、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性。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对儒学的继承发展,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2)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重难点解析】1、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封建专制制度;(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
35、芽的时代要求。2、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3)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变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学说奠定基础 儒学创立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学 成为显学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确立正统思想
36、地位宋明时期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程朱理学 (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守仁)明清之际发生变化经世致用思想君主批判思想“异端”思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 贽【巩固练习】1、 (2005 全国文综 2)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 ,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A 农政全书 B 天工开物 C 天下郡国利病书 D 坤舆万国全图2、 (07 全国)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 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总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汉
37、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3、 (07 北京综)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4 (08 宁夏,2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 , “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 ,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 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
38、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主要观点包括(1)倡导言论自由 (2)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3)把学校作为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 (4)以“众治”取代“独治”A、 (1) (2) B、 (1) (2) (3) C、 (1) (2) (4) D、 (1) (2) (3) (4)7、 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8、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
39、“天下之大害” 。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9、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A、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工商皆本”10、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倡“法治” ,反对“人治” ,其进步性主要在于A 吸收西方民主思想 B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C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 D 具有反封建的民主特色11(08 上海历史,A 组 16)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
40、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8 分)(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3 分)(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 分)(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3 分)第 6 课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基础梳理:一、天文学成就:时间 发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战国 甘德石申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发明水运浑象仪地球为圆形 比西欧早 1000 多年东汉 张衡地动仪共同制造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世界首次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唐朝
41、 僧一行梁令瓒水运浑象仪“简仪” 早欧洲 300 多年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准确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元郭守敬授时历 中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二、数学成就算经与圆周率时 间 发明者 成就 地位春秋战国九九乘法口诀 、发明度量衡、筹算法西汉东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比西方早约 500 年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领先世界达 1000 年之久三、农学成就古代农书(四大农书):书名 时间 作者 内容、地位 齐民要术南北朝 贾思勰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因 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农书 元代 王祯
42、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重视农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详细记载冶金“水排” 、水转大纺车 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农政全书明代 徐光启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吸收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四、医学成就从黄帝内径到本草纲目:医学著作 作者 成书时间内容、地位黄帝内经 战国至西汉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张仲景 东汉 系统论述四诊疗法 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被后世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 华佗 东汉 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 。发明了五禽戏,最早的体育保健操本草纲目 李时珍 明代 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 1
43、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六、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时 间 发明者 成 就 世 界 地 位东汉 蔡伦 造纸术 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唐代 雕版印刷术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北宋 毕昇 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 火药 14 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北宋 指南针 13 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重点、难点解析:1、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原因: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一天下提供“授命于天“的依据,宣示政权统治的合理性、合法性能;朝廷集中人力
44、对天文历法乾地观测和研究,取得显著的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3、中国古代科技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原因是什么?经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制度较先进,提供了社会环境。统治者对科技和教育重视,培养了大量人才。民族、对外: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吸取我国少数民族和外来的优秀文化。传承:前代科技文化成就奠
45、定的基础。 勤劳刻苦和调查研究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中西对比:(1)在内容上:西方侧重对事物及其规律探索的理论科学,建立了学科体系,如近代数学、物理学的建立;中国则侧重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等(2)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注重观察和实验,如电磁学的成就;中国则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如天工开物等。西方领先原因:(1)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3)资产阶级革命浪潮提供了政治保障(4)工业革命使科技得到迅速发展。中国落后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2)君主专制强化,失去科技发展民主氛围(3)科举制和文化专制的推行,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总之,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近代科学技术其实是与近代工业化相互鼓荡的结果,明清科技滞后是农耕经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巩固训练】选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