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富有民主共和色彩的资产主义革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其缺陷,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结果以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衰落。辛亥革命以及之前的各种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因到没有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少数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以人民群众为切入点,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动员群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去。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社会。为了光复中华民族,振兴炎黄子孙,中国的有识之
2、士不断探索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各种救国之路。从林则徐的开眼开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运动,无不透露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抱负。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爱国救国的运动未能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更令人们对之前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产生了怀疑,同时反思其失败的原因。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少数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分子展开的救国方式,往往是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甚至是以失败告终。因此,他们把原因归纳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上。他们认为中国国民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其思想顽固愚昧,若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改变国民这种劣根性,就必须解放国民的思想,必须打破封建思想的囚牢。新
3、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创刊之后, 新青年的编辑部迁至北京大学,与此同时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参加编辑部并担当撰稿人,这意味着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一、动摇国民的劣根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因此在2新青年中提出了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孔家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占有正统的地位,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家儒学当作思想统治工具。若想动摇国民的劣根性,就必须为国民的思想注入新的血液。而民主和科学,正是这剂良药。动 摇 了 封 建 思 想 的 统治 地 位 。
4、 新 文 化 运 动 前 ,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和 革 命 派 , 在 宣传 各 自 的 政 治 观 点 时 , 都 没 有 彻 底 地 批 判 封 建 思 想 。 经 过新 文 化 运 动 , 封 建 思 想 遭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冲 击 批 判 , 人 们 的思 想 得 到 空 前 的 解 放 。二、解放国民思想民 主 和 科 学 思 想 得 到 弘 扬 。 中 国 知 识 分 子 在 新 文 化 运动 中 , 受 到 一 次 西 方 民 主 和 科 学 思 想 的 洗 礼 。 这 就 为 新 思潮 的 传 播 开 辟 了 道 路 , 也 推 动 了 中 国 自 然 科 学
5、 事 业 的 发 展 。为 五 四 运 动 的 爆 发 作 了 思 想 准 备 。 新 文 化 运 动 启 发 了 民 众的 民 主 主 义 觉 悟 , 对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起 了 宣 传 动 员 作 用 。 后期 传 播 的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 启 发 了 中 国 先 进 的 知 识 分 子 , 使他 们 选 择 和 接 受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 作 为 拯 救 国 家 、 改 造 社 会和 推 进 革 命 的 思 想 武 器 。 这 是 新 文 化 运 动 最 重 要 的 成 果 。有 利 于 文 化 的 普 及 和 繁 荣 。 新 文 化 运 动 提 倡 白 话 文
6、 , 能 够使 语 言 和 文 字 更 紧 密 地 统 一 起 来 , 为 广 大 民 众 所 接 受 , 从而 有 利 于 文 化 的 普 及 与 繁 荣 。三 、 五 四 运 动 后 的 新 文 化 运 动在 继 承 民 主 和 科 学 的 基 础 上 , 发 展 了 民 主 和 科 学 的 含义 。 民 主 不 再 是 资 产 阶 级 的 民 主 , 而 是 更 多 数 人 的 民 主 、劳 动 群 众 为 主 体 的 民 主 。 科 学 不 在 局 限 在 自 然 科 学 内 , 还扩 展 到 社 会 科 学 的 层 面 。 这 主 要 是 指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科 学 世界 观
7、 和 社 会 革 命 论 。 马 克 思 主 义 开 始 逐 步 地 取 得 在 思 想 领域 的 指 导 性 地 位 , 为 中 国 的 工 人 运 动 提 供 了 强 力 的 思 想 武器 。五 四 运 动 的 功 绩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 年 1 月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战 胜 国 在 法 国 巴 黎 召 开“和 平 会 议 ”, 中 国 作 为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协 约 国 之 一 , 参加 了 会 议 , 中 国 代 表 在 和 会 上 提 出 废 除 外 国 在 中 国 的 势 力范 围 、 撤 退 外 国 在 中 国 的 军 队 和 取 消 “二 十 一 条
8、 ”等 正 义要 求 , 但 巴 黎 和 会 不 顾 中 国 也 是 战 胜 国 之 一 , 拒 绝 了 中 国代 表 提 出 的 要 求 , 竟 然 决 定 将 德 国 在 中 国 山 东 的 权 益 转 让3给 日 本 。 此 消 息 传 到 中 国 后 , 北 京 学 生 群 情 激 愤 , 学 生 、工 商 业 者 、 教 育 界 和 许 多 爱 国 团 体 纷 纷 通 电 , 斥 责 日 本 的无 礼 行 径 , 并 且 要 求 中 国 政 府 坚 持 国 家 主 权 。 在 这 种 情 况下 , 和 会 代 表 提 交 了 关 于 山 东 问 题 的 说 帖 , 要 求 归 还 中
9、 国在 山 东 的 德 租 界 和 胶 济 铁 路 主 权 , 以 及 要 求 废 除 二 十 一条 等 不 合 法 条 件 。 但 结 果 , 北 洋 政 府 屈 服 于 帝 国 主 义 的压 力 , 居 然 准 备 在 协 约 国 和 参 战 各 国 对 德 和 约 上 签 字 。最 终 , 英 、 美 、 法 、 日 、 意 等 国 不 顾 中 国 民 众 呼 声 , 在 4月 30 日 还 是 签 订 了 协 约 国 和 参 战 各 国 对 德 和 约 , 即 凡 尔 赛 和 约 , 仍 然 将 德 国 在 山 东 的 权 利 转 送 日 本 。 在巴 黎 和 会 中 , 中 国 政
10、府 的 外 交 失 败 , 直 接 引 发 了 中 国 民 众的 强 烈 不 满 , 从 而 爆 发 了 五 四 运 动 。1919 年 5 月 4 日 , 北 京 大 学 为 首 的 十 几 所 学 校 的 三千 余 名 学 生 在 天 安 门 前 集 会 , 并 游 行 示 威 。 但 是 , 学 生 的爱 国 游 行 示 威 遭 到 北 洋 政 府 严 厉 镇 压 。 随 后 , 工 人 阶 级 登上 政 治 舞 台 , 上 海 六 七 万 工 人 为 支 持 学 生 的 爱 国 行 为 而 罢工 。 工 人 罢 工 在 国 内 引 起 了 重 大 影 响 , 紧 接 着 商 人 罢 市
11、 ,学 生 罢 课 。 这 场 爱 国 运 动 的 影 响 范 围 波 及 到 全 国 二 十 多 个省 市 , 一 百 多 个 城 市 。最 后 , 北 洋 政 府 迫 于 来 自 全 国 人 民 群 众 的 压 力 , 最 后没 有 出 席 巴 黎 和 会 的 签 字 仪 式 , 五 四 运 动 取 得 了 胜 利 。一、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以往的爱国运动,都没有表现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仅仅是停留在反封建的地步,并不敢明确提出反帝。而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阶级压榨人民群众的实质,因而明确提出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
12、帝反封建,并把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二、广泛地动员群众的力量任何革命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就是只依靠少数的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并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相对地,五四运动得到了新生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支持,以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因此五四运动的胜利可以归因到广泛地动员群众的力量。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基础五四运动动员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新文化运动的背4景下,人人都崇尚民主科学的救国之路。而当时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时,振奋了当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因为十月革命表明了即使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来
13、指导解放民族的道路。这些都为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结实的思想基础。四、工人阶级首次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以学生阶级为先锋队,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在这次运动中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这说明了中国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日益增长,工人阶级的政治需要越来越强烈。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精神,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都充分地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热情,以主人公的态度来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