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理论资料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足受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怒了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经血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
3、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干劲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整合教学与课程;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四、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4、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性的开放的教师。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在教学行为上产生的相应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总体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一个为本” ,搞好“四个调整” 。 “一个为本”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四个调整”即(1)调整课堂教学目标:
5、一是要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要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新价值观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二是教师定位为主体,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重知识传授相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想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相重过程转变;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信息的单向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七、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要有科
6、学的教学目标;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有充分的思维训练;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八、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观念: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优质高效的效益观。九、新课程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面向全体性原则;知青并重的原则;开放性原则。十、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励学生学习;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重视教师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
7、行为。十一、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可概括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十二、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十三、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是从课程内容的组合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3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是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
8、种类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的三种课程。十四、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1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 设置综合课程。3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十五、怎样理解“九年一贯”整体设计:1 实际上,这也正是新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体现。2“整体”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互相整合,消除学科本位造成的学科间的对立局面。3“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就一门课程而言,要强调“连续性” ,就各门课程而言,要强调“顺序性” 。十六、实施综合课程注意的三个问题:1 知识的琐碎化问题;2 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3 管理的问题。十七、综合实践活动
9、的性质和特点:性质:对应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时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十八、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1 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2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关系。3 课时集中使用于分散使用的关系。4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0、十九、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的问题:1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程吗?2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3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课堂里进行吗?4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里进行吗?5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有专人来教吗?6 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用考试来评价吗?二十: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包括以下内容:1 它是按门类指定的。2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3
11、 它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4 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二十一、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1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2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3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 教材的编写和试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二十二、为何把大纲改称为标准:1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
12、高。3 从只管住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4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二十三、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特点:1 把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2 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二十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你怎样理解:它意味着:1 关注每一位学生。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十五、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主要任务什么?1 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要正确树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2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 要
13、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二十六、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二十七、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二十八、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1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
14、能的转化。2 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 强调质性评价,定型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 强调参与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使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 关注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二十九、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1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2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3 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三十、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1 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检测的传统做法。3 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4 改变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