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点思考内容摘要:“自由”一直是贯穿于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主题,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终身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的革命导师。他对人类自由的理解非常独特。在他看来,人的自由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理性形式的自由,也应该是一种现实社会的自由。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产生历史背景到其理论的形成阐述,对自由观给予一定的思考。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由 思考自由,英语“freedom ”德语“die Freiheit”作为古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的一个共同主题,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教授曾说:“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
2、哪一个宗教,哪一种哲学,哪一种科学,都离不开这个主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认为,人的自由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一、自由观点的历史进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似乎就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历史。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人们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认识与探索,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级、社会背景各异,文化氛围浓厚不一,以及个人志趣差异,就出现了人们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的不同认识与理解。对于自由的观点,人们更多的可能是从哲学及政治学这两门学科来进行研究的,因此,本文对自由观的历史进程将踏寻着西方哲学历史的发展足迹谈论。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
3、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就曾提出:社会必须有哲学王统治,如果对人的自由不加以限制,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暴政。在自由状态中,政客可能会蛊惑人心,利用民众的无知窃取权力,成为暴君。亚里士多德认为, “平民主义政体的精神为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体现与政治生活为人人轮番当统治者或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体现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 。 1到罗马时期最具有自由色彩的思想家西塞罗所提出的自由观则同他对自然1 梅新波, 论二十世纪西方的自由观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4)法的解释密不可分。这其中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平等的理念。那时起人们已经认识到,法律与自由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而且自由还依赖于法律的
4、某些特性,如一般性和确定性以及对权力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所施加的限制。到了中世纪之后,随着宗教的对政治的控制,被称为“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可以从神学中窥见自由所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是更多的罩上了基督教神学的外衣。奥古斯丁及托马斯阿奎那为那一时期的代表人,阿奎那曾提出“受制于另一个人的奴隶状态,只存在于肉体方面,而不存在于精神方面。因为精神始终是自由的。 ”2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自由观更多的体现到的是一种对人内在精神的探索。将政治、法律及哲学并集与神学中是中世纪的学科体系特点,因此在这一时期自由观所表现出的神学色彩是非常浓厚的。到近代欧洲,自由主义则更是群星璀璨,笛卡尔的二元论,纯粹理性主义,黑格
5、尔及费尔巴哈等大批哲学家,政治学家以各种不同角度论述了自由理论。其中,笛卡尔的二元论只承认理论知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经验。他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或理性权利战胜感觉,去把握世界的客观性真理,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必然性。人因自身而存在,人就是主体。实体是一个不依赖于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心灵与身体都是不依赖它物而存在,它们也不依赖对方而存在。 3二元论者承认必然与自由,但它把二者割裂开来。 纯粹理性主义的提出者为康德,他的自由观则建立在“物自体”基础之上,形而上学的区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康德认为:行为是出于道德上的善意,我们的行动才是自由的,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是不受任何外
6、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在自然领域里,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也即是说由纯粹理性意义上的认识而产生自由。后来费希特在沿袭纯粹理性主义的论点中,主张意志绝对自由,否定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摒弃了康德理论中的物自体,而是让唯意志论的自由获得了纯粹的形式。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探讨自由观是建立在城邦制的整体中进行讨论的,那一时期,先哲们对于自由的探讨,已于哲学的思辨角度阐述。直至后来卢梭曾写道“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的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2 黄裕生, 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哲学
7、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3 普罗泰戈拉, 古希腊罗马哲学任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为了权衡得失时不至于发生错误,我们必须很好的区别仅仅以个人的力量为其界限的自然地自由,和被公意所约束着的社会的自由;并区别仅仅是由于强力的结果或者是最先占有权而形成的享有权,和只能根据正式权利而奠定的所有权。 ”4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自由是相对,为争取获得相对自由的权利则需要付出承受权力的代价。二、近代欧洲的自由观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础从宗教改革后,北欧产生了一种对政治和哲学的态度,这来源于对宗教的态度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打破宗教的束缚枷锁,人们开始
8、对社会和知识问题产生了新的态度,自由主义出现了!十七世纪的自由主义实行将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如果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观崇尚对人权利的解放,那么这一时期自由主义所强调的更多的是将人从精神中解放。 5谈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就不难想到后来的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是本文旨在阐述的重点。在近代欧洲的理论基础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理论产生的重要基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所涉及的自由观。是从黑格尔开始认识到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开始的,他所谓的自由是指:“能够在否定中肯定地保住自己并成为自身的同一。 ”6自由就是摆脱偶然性的支配,进而把握必然性“真正理性自由” 。 精神在它必然性里是自由的
9、,也只有在必然性里才可以得到它的自由,一如它的必然性只是建筑在它的自由上面。黑格尔认为,必然作为自由的前提,认为自由的主体如果与他的必然性相互分离,就不会有自由,而只有当自由与必然相互结合起来时,必然性被主体所把握和理解时,真正的自由才能够实现,只有这种与必然性相联系的自由才是积极的自由。强调自由是实践中的存在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实现自由。黑格尔说历史上精神的发展主要是德国人的任务。因为只有他们才懂得自由的整个范围。而自由并不是一个消极概念,必须和法律上的某些规定相结合。黑格尔的辩证与费尔巴哈的唯物史观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
10、辩证法,但却否认他的唯心论,对黑格尔贬低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具有自由本性的自我意识4 卢梭, 社会契约论何兆武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3 版5 伯特兰.罗素, 西方的智慧温锡增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9 版6 伯特兰.罗素, 西方的智慧温锡增 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9 版的做法表示异议,他认为充斥于伊壁鸠鲁哲学中的“ 原子偏斜运动” ,表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本性和创造性原则。为了表明自己对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思想的肯定,马克思特地引用西塞罗论神性这部著作中的一段话:“伊壁鸠鲁把我们拯救了出来,并使我们获得了自由 ”。 7否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却受到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
11、义的影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属于机械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贯穿整个理论指导核心的是辩证唯物的。但相比之下,马克思的理论似乎更多于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他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可以看作是为解放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自由观。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同近代欧洲自由观相比,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观是指: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其视角在于解决人类社会如何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对自由问题的论述是贯穿在马克思理论著作当中的。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终身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不懈奋斗的革命导师。他对人的自由的理解非常独特,在他看来
12、,人的自由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理性形式的自由,而应该是一种现实社会的自由。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世界力量,只有在积极扬弃这种力量的前提下,人的现实自由才能获得实现。他能够洞见到这种普遍性的世界力量,这直接来自他对人的现实的、社会的、世界性的生产活动的新的理解,他第一次把整个世界历史与这种生产活动联系在了一起,人的现实自由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取代了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只有积极扬弃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就是对人的现实自由的寻求在马克思
13、之前,尽管“自由”一词时常拨动人们的心弦,但思想家们并没有在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本体论意义上讨论自由问题,恰恰于此,马克思赋予了自由以独特的内涵。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以人(类) 的解放和自由为宗旨的实践哲学。在他那里,自由的终极意义不仅是历史的社会经济形式积累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类的7 杨丽珍, 中马克思自由观阐述 , 社会主义研究2009(1 ) (总第 183 期)进步和解放。马克思的自由观摆脱了先前地把自由置于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框架中的传统自由观思维范式的束缚,从而也就避免了用外在于人的必然来释义人自身自由的无以解脱的困境。 8因此,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
14、会本体论而非科学认识论。人的自由不是一个人们能否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无生产力高度发展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进步状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由他不同时期所发表文章中体现出来,如果给予高度总结的话,可以从以下几个观点体现: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实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劳动价值剩余学说谈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是马克思自由观中最后达到真正意义上人类自由的目标。其中,马克思在他的184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主要自由观点有:“异化劳动”人的“类自由” 、 “共产主义”的实现是通向自由的途径,这体现
15、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初步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生产力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四、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思考从青年时期马克思博士论文和他的德法年鉴自由观的初步形成,至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 1857 一 1858 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代表性著作为标志,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对政治自由的限制进行了揭露,他还第一次发现了无产阶级的重大历史使命,直接把自由的最终实现诉诸“人类解放” 。由此看来,马克思的理论从他形成到成熟,
16、在一定程度上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本身则在于社会的发展和制度本身对思想的一种更规范,马克思主义者们其后对马克思著作本身的理解有多种多样,但对于这位以劳动与人关系为基础论述自由观的思想家来说,更多的强调则是社会制度变更对于人类自由的影响。8 雷蒙.阿隆, 论自由姜志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所追求的人类意义上的自由,实际上是对发展的自由,应如何实现人类自由,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应当是社会的人、感性的人、自由的人。离群索居的人只能是怪物,没有任何朋友,也必然不会成为任何别人的朋友,这是非存在物,是非人的关系,非社会的关系。在人之外,必然存在着自然界、
17、存在着他人,否则人不会过自然界的生活、人的生活。自然不再是作为客体存在于人身之外,自然已经成为了人的朋友,人不再是控制、支配自然,事实上自然已经成为人的一部分,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上的统一。只有处于对象性关系中的人才是自由的人,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的平等与和谐。但是,这并不是说共产主义最终作为一个非异化的人类社会永远停留在彼岸的世界,而现在人们始终停留在此岸的异化的人类社会中,总有一天,我们能够从此岸的异化社会跨入彼岸的非异化的社会。如果我们是这样来理解共产主义社会,理解私有财产的扬弃,那么,这恰恰违背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只有通过那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非对象性的普遍的私有财产的历史
18、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自由存在。根本没有两个社会,只有一个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达到了顶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才有可能,因为这种扬弃本身就是私有财产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所以,只有更深入地把握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即人的现实生产活动,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的现实的自由存在。 9综上所述,自由在人类世界中无论以何种形式讨论存在,其实质意义都在于它的相对性与形式性,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自由,没有哪一种自由不是建立在某一种制度、某一种社会公共秩序之中、亦或是一种相对有序的环境下实现的。即使马克思主义中的实现人类的自由,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也是需要建立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财产私有制达到本身实现的自由,他人的自由恰恰是建立在对自我约束的基础上的。法律的约束带来秩序,道德的约束带来自我的内化。9 廖俊超, 论马克思的自由观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