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品质居住区景观营造1 引言一个高品质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营造必须能为人们提供悠闲舒适的居家生活。以同类型的社区景观建设为参考目标,借鉴景观建设成功的案例,取长补短,对今后的景观建设提出更加深入的要求,突出自身的特点,真正体现现代小区的景观面貌。2 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营造的总体认识 当今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
2、、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3 居住环境景观营造原则 居住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三个层面上,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满足行为的需求:户外休息,娱乐,邻里交往等,这些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来满足对环境景观的功能性要求.随着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人车分行将形成新的景观,考虑到老龄化,残疾人的需求,设施必须安全,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 满足
3、心理的需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私密性,舒适型和归属性,环境设计要提供相应的环境气氛,可以通过形式,色彩,质感等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 组织优美景观:居住环境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对环境各要素的组合时,不光要注重形式产生的自然美,还有注重深层之美,让人在景观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贴近自然环境:居住环境景观设施在满足功能和美观要求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保护和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水体,绿化等自然生态条件.如在多山的地方,就应随坡气势,筑台逐层,重叠跌落,创造山地居住环境,在滨水地区,应充分利用水的特色,布局形成对水的向心性,增加水的亲和力. 保持文化特色:
4、居住环境的文化特色是通过空间和空间界面表达出来的,并且通过象征性体现文化的内涵.在居住环境中可以适当引入国外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但是如果把他们的文化照搬就会不伦不类,应当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居民生活方式来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4 人性化方能营造出高品质4.1 居住区交通设计 “人车分流”可以对居住区内交通进行严格分级,减少汽车对步行者的伤害风险,为小区的安全度和景观设计提供便利条件,但是这也造成了交通空间使用的单一化,无疑将增加交通使用面积。 “人车分流”与“人车合流”是居住区交通组织的两种手段,各有特点。现在的居住区由于开发商财力有限,多为组团规模,常在入口处实行“人车分流” 。而“
5、人车合流”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危险度,可以增加场所中人的活动行为,带来更强的生命力,并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方便。采用人车合流的道路应该进行人车分道设计,利用路面高差或花池绿篱把机动车和行人分开,或者把人行区作成倾斜的坡地都可以达到目的。在居住区内严格的控制车速是必须的,除了安设限速标志外,在道路的设计上采取适量的弯道设计,迫使司机降低车速,但在弯道两边要保证司机开阔的视野,在道路一侧应设置一定数目的临时泊车位可以帮助司机避让紧急情况。 在居住区的交通组织中要特别考虑到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户外活动。他们需要专门的行走的路线,步行道表面应该材质一致,防滑,无反光,宜采用有防滑条纹的浅色混凝土。步行道的的
6、坡度不应超过 1:20。在步行道的设计上注意提供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刺激,在需要变化的地方采用黄色、红色等易于察觉的颜色。步行道两边栽种有气味的花木,在同一级道路上采用相同的铺地花纹,让人们有充足的感官体验,增加人们的方位感。这对于逐渐减弱感官功能的老年人或残疾人是十分重要的。步行道两端的种植池应抬高至 70cm 左右并且池沿加宽,易于老人或残疾人扶持和就座。 步行道的宽度应最小保持 1.8m 宽,保证一辆轮椅和一个人并行。在有高度变化的地方应并排布置坡道和台阶,在道路两侧设置约 65cm 和 80cm 高的扶手。4.2 住宅空间的再划分 目前居住区的住宅空间划分往往以“组团”为基本单位,这是
7、一种以道路和采光距离来划分空间的居住模式,满足了基本的采光需求,但是平均分配土地资源,空间围合感较差,同时大规模的组团视线互相穿透,私密性差,安全度低。因此对组团再进行划分,以“院落”作为住宅空间的基本模式,由若干个院落构成组团。院落属于半私密性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其围合性和向心性都体现了传统的“重视邻里关系、互帮互助”的居住特点,并且提高门外场地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扩大住户的活动范围。一般来讲, “三面围合”是一种较好的住宅空间形式。围合的院落三面皆在住户的视线范围之内,这部分空间作为集中交通空间使用,有效节约交通面积,可以在无住宅围合一侧设计集中活动场地,或布置停车场地,种植绿
8、化,居民视线的可达性增加了该空间的安全性。 在住宅楼前应设置一个围合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作为住户从私密空间到半公共空间的一个过渡区,可以容纳临时的休息座位、宠物的洗涤池、信箱、三表(煤气、水、电)等服务设备,为居民提供生活方便。这个空间需要开设足够面积的窗户,保证充足的光线,在外观上也需要精心设计,将有效增强居民对自己住宅的识别度和亲切感。 4.3 户外活动场地设计 绿化面积是衡量一个居住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许多居住区在环境设计中设置了大面积的草坪。但是在当前,草坪往往是不允许人们进入的,同时维护草坪的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居民更渴望得到户外活动的空间,在自然环境中与人交流,而不是在茶吧中闲谈。
9、大面积的空间可以组织团体活动,增加场所的向心性和活动气氛,小面积、半围合性的场地有利于居民长时间的交流。因此减少华而不实的大面积草坪,把其化整为零,分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在场地的设计中应使用多种形式的铺地,种植高大乔木,形成疏林铺地,增加场地高度的变化,设置层叠的花池,提供可进行多种活动内容的区域,丰富场地中的信息量,增加居民的户外活动内容。 对活动场所的活动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级。组团内部的活动场所作为半公共性空间,仅供该组团的居民使用,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因此组团内部的活动场所多作为老人、儿童活动场。对老人的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1)行动方便,表现活跃的老人,能够进行网球、舞蹈、聚会等活动
10、,需要较为集中的场地。(2)行动较为迟缓、喜欢中性生活的老人,喜欢散步、下棋、打扑克,需要平缓的步行道、座椅石凳、观赏植物,这类老人常常带有“托儿”的责任,在这类场地中要考虑设置一些沙坑、喷泉、砾石等幼儿设施。(3)行动迟缓的老人,需要有人陪伴,其行为更倾向于静坐、观赏、晒太阳,需要向阳的草地和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在场地设计中必须要根据场地使用者的活动进行具体设计。 4.4 居住区文娱设施 会所作为居住区的管理机构和活动中心,必须明确其服务宗旨:为所在居住区的居民提供生活、文体服务。其功能是有限的,规模不宜过大。会所的文娱服务项目应贴近居民精神上、文化上的需求,例如阅览室、茶室
11、、棋牌、方便的体育活动设施等。服务过多,会所的规模就越大,其经营资本也越大,势必扩大对社会的开放度,对居住区内的居民生活会造成影响。 居民作为小区活动主体,已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物业公司的管理,他们渴望以主人翁的意识来参与小区的公共事物。居民的参与不仅有利于居住区的环境维护,易于居民、物管双方的信息交流,也为居民带来了参与公众活动、进行社会交流、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好机会。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区为居民提供园圃、天井、烧烤营地、书画展区,允许居民在那里养花种草,野餐,举办个人展览等。结 论将有形物体围合与心理提示物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具有归属感的私密性空间。在结合其它空间形式,合理
12、规划布置,建设符合中国传统居住心理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居住区所追求的不是硬质景观堆砌的磅薄气势,或者是由抽象构图形成的视觉冲击,而应该是以人为本,处处为使用者着想,注意人的尺度,营造亲切的人性空间。应该及时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秀传统,把握园林空间组合理论,并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水平,打造一处处生活的园林。参考文献1 赫曼赫茨伯格. 空间与建筑师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蕾. 空间组合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 .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1) :63O66. 3 田学哲. 建筑初步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杨. 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 陈昕,林新周,李彬彬. 居住区园林景观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分析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 ,24(1) :54O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