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巨贪” 、 “能臣”两面人和珅是怎样从“清官”变为“贪官”的?钱昌明嘉庆四年(公元 1799 年)正月十五日,这是一个阖家欢乐、万家团聚的元宵佳节,一代权臣和珅却在狱中独自向隅神伤。想起往年元宵,自己在家中受众人侍奉、尽情享受的欢乐,再体味今夜元宵的凄凉与落寞,不由悲情涌起,吟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断。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两首诗充分反映和珅预感末日将临的伤感与悲鸣,可
2、是他至死不悟,总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错。说到底,他认为自己的悲剧是“怀才误此身” ,大有一种心犹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客观地说,和珅的想法也很自然。在封建剥削制度的政治环境下, “升官”与“发财” ,原本就是联在一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他做大官,捞大钱,这有什么错?2!和珅认为,他的所得“都是合法的”!早在雍正时期,清王朝就实施“养廉银”制度。朝廷公开允许地方官以“火耗”或税赋等合法形式,对百姓进行搜括以作官员的“养廉银” ;这是一种合法收入,其幅度甚至可达官员本身俸禄的 10 到 100 倍之间。在清代,下级官员向上级“送礼”也未明文禁止,是“天经地义”的。和珅要是没有这个“才” ,也不
3、会官居一品、当上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当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给他送钱,他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巨贪” ,更不会有如此的下场。其实,作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他最后“倒霉” ,既不是那一椿贪污案东窗事发,也不是那一件“贿礼”被揭发。所谓 20 条罪状,多是列数其“大不敬” 、“违制” 、 “狂妄”和“渎职”等,居然没有一条是专门谈贪污受贿问题的。说白了,和珅“翻船”还是因为政治问题,是他的权势太大了,是新主子嘉庆皇帝容不了他,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必然结果。和珅是个两面人,他既是个“贪官” ,同时也是个“能臣” 。他是封建官员的一个典型,只不过在他身上表现得更为极端,更为淋漓尽致罢了。和珅
4、的“能臣”一面3和珅,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 。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困。但凭借其旗人身份与祖上的余荫,于二十五年(1760 年)成功进入咸安宫宫学。其为人聪明好学,不几年,已熟练掌握滿、汉、蒙、藏四种语言,更精通儒家经典。和珅文采、武功一流,深得老师吴省兰的器重。三十四年(1769 年)己丑科举,和珅参加考试,名落孫山。他决心另觅进身之途,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入皇宫銮仪卫当差。和珅仪表俊伟,为人机灵,又胸怀文才,入宫后很快受到乾隆帝注意。据庸庵笔记记载,有一次,乾隆要外出,仓促中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
5、遂脱口责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欤?” (老虎、犀牛跑出笼子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这是引用论语季氏中的一句话,用来责问“这是谁的过错?” 。侍卫们都听不懂,只能儍乎乎地吓得不敢出声。这时,和珅应声说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也!”意为“执掌此事的难辞其咎!”这正好也是四书中对上句话的注解“岂非典守者之过邪?”现被用在这个场合,显得自然贴切。还有一次,乾隆正在读孟子 。天色已暗,乾隆看不4清书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灯,当时和珅就问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诉他之后,和珅随即就把书上的注全部背了出来。和珅的博学,加上他的机敏,确实让乾隆惊喜。乾隆很快就看上了这个年轻人,从此,
6、和珅时来运转,入宫不到十年,就从三等侍卫擢升至御前侍卫、副都统、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要职。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和珅也不负乾隆的信任,为政之初谨言慎行,办事于练,也算清廉,成了乾隆身边朝夕不可分离的人。史书称“高宗(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 ”善解人意,视君如父。和珅有才干,又很会办实事。有些看来难办的事,到了他手里却得心应手。比如解决乾隆办“千叟宴”难题就是典型一例。“千叟宴”是康乾时代的一种“尊老”盛宴,康熙时办过一次,乾隆时办过两次,前后办过三次。前两次都办得不理想。主要因为,此类盛宴得在春节期间举行,北京的天气冷(其时没有空调) ,从全国各地请来好几千老人,只能在
7、露天场所一起吃饭,很难解决一个取暖问题。比如刚出锅的热菜,急匆匆端上来就凉了,结果是越吃越冷,确实大煞风景。第三次“千叟宴”恰逢由和珅(时兼内务府总管)负责筹办,结果这一难题被他轻松地化解了。和珅开动脑筋,把主菜改为大“火锅” ,他改革了旧式小火锅,5发明了加烟囱的大火锅,每桌一个,既吃热菜又取暖;热呼呼的宴席,直让数千位老人吃得眉开眼笑。此次“千叟宴”后被传为佳话。和珅通晓多种语言,乾隆与班禅的藏、满上层交流全仗他;连接待英使马戛尔尼的翻译也是他。据乾隆英使觐见记记载,和珅给马戛尔尼这位“洋鬼子”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之间,交接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
8、办,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赞誉他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又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他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一般懂政治的人大多不善经济,可是和珅又偏是个理财能手。他初任内务府大臣时,内务府库银空虚。而朝廷办事又得花钱,如修四库全书 、用兵、修园林、修皇陵、修河、救灾等,哪一笔化费都不能少。和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短短几年里,通过整肃崇文门关税等办法,把空虚的国库变得饱满起来。他的几位前任就因办不到这一条,一个个都被撤了职罢了官。这也使得后来乾隆要办事、花钱,都得找和珅解决问题。为了替朝廷敛财,和珅还搞了一个“议罪银”制度。所谓“议罪银
9、”制度,是一项以“罚钱顶罪”的制度。6就是说,官员犯罪,允许依情节轻重,以多少不一的“议罪银”罚交内务府,以此来免除一定的刑罚;这可令贪腐官员被揭发后,仍然可以免除死刑。此法一出台,立即受到贪官污吏们的欢迎,也招致一些直吏的质疑。应该说,议罪银制度的实施,确实使乾隆皇帝的钱包鼓了起来,解决了财政危机。但同时,也加速了贪官们敛财的力度和速度,极大地加深了清王朝整个官僚队伍的腐败程度。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 ,是和珅人生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他鸿图大展,充分展现其办案才能显现其“能臣”的一面;也正是这一年,又让其露出了贪官的贪婪一面和珅开始滑向贪腐的深渊。这一年,云贵总督李侍尧贪侵公款
10、案发,和珅受命同侍郎喀凝阿一起前往查察。李为一代“才臣” ,曾为乾隆所倚重。和珅深知此行之重,视此一差遣是他显示才能、获得进一步拔擢之良机。一到云南,他先装作懦弱无能,不思公务的样子麻痹李侍尧,暗地里派出得力家人细心查访。然后设法逮捉李侍尧的亲信仆从大管家赵一恒,软硬兼施,终于获取有关李侵吞公款的具体材料,一笔笔查得个详详实实;后又整顿了云南的吏治,彻底厘清各州、府、县库的亏空。李侍尧案是个“团伙案” ,此案审结,整肃了一大批贪官,李被判斩监候。乾隆欣赏和珅办案之干练,给了他不少赏7赐,又连连给他升官,还把自己的女儿和孝公主嫁给他的儿子。这一年里,和珅所受殊荣为朝廷众大臣所望尘莫及,百官争相巴
11、结,其权势令人侧目。然而,恰恰正是在这一年,和珅把李侍尧及其党羽的一大份财产私吞,收入囊中。他尝到了掌握大权与大贪的滋味,并自觉大胆地一步步迈向“巨贪”的高峰。和珅的贪官一面嘉庆四年(公元 1799 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赏赐”和珅白绫一条,令其自尽。和珅知道死期已至,不禁感慨万分,临死前在衣带间占上“七绝”绝命诗一首:五十来年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诗的前两句,系感慨自己似梦似幻的人生,无可奈何地宣告“永别了!”更多的是充斥一种愤懑之情。后两句诗中, “唯口” ,指说话;“安澜” ,宁静、太平之意。 “他时唯口安澜日” ,就是等到人们可以不受政治环境影响说真
12、话的时候,定能给我一个肯定的评价“记取香魂是后身” 。说明和珅至死认为自己是“香魂” ,而不是“丑类” ,是一个忠于皇上的“好人” 。此诗还有另一版本:8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实际上是改了后两句。笔者认为这是后来文人精心的篡改,主要是为了强化了诗的不满与仇恨情感。所谓“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就是说:来世再生,我和珅一定要牢牢控制住你皇帝(“含龙日” ) ,永远成为我手中的玩物(充满了对嘉庆的仇恨!极大地增加了“复仇”的隐喻) 。绝命诗经这样一改,耗费了不少后来史家特别是附会者的心血。他们附会“女祸乱国”之说,把此诗聚焦到和珅的“前身”和“
13、后身”上。说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而“后身”便是世人不齿的慈禧太后。据野史记载,乾隆未登基时,曾与父皇雍正的妃子马佳氏暗生情愫,但被皇后钮祜禄氏撞破。皇后恼怒万分,赐马佳氏自尽,乾隆闻讯,赶去相救未成,只能眼睁睁看着相爱的人死去。出于留恋,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约其 20 年后转世再相聚,并以此印记相认。乾隆当了皇帝后,一直怀念马佳氏,苦等 20 年,且南巡好几次,始终未遇见额头有红记之人。没想到于乾隆四十年(公元 1775 年) ,他在侍卫中无意发现额头上有红记的和珅,就此认定和珅乃马佳氏投生,一直宠幸和珅,并加以擢升和重用。野史还渲染和珅与乾隆亲密无间,甚至有9同
14、性恋关系。此故事经不起推敲,有人查证过,皇后与马佳氏根本不同时,明显属于杜撰。但仍流传极广,后世一些文人更是承袭了这种说法,以此来解读和珅的绝命诗,解释和珅受乾隆信任的原因。和珅得乾隆宠幸,长期掌握朝政,实际上控制了皇帝那里的“话语权” 。这种客观上的权势加上其主观上的贪婪,终于造就了这个官场“巨贪” 。据清史稿和珅列传载,和珅当道,同僚中凡有不依附于他的正直官员,就别想有好日过。他往往会“伺隙激上怒陷之” ,伺机挑动乾隆的不满加害之;反之,凡是臣服于他、主动向他行贿的官员,即使犯了事,也不要紧,他会“为周旋,或故缓其事” ,帮他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就使得朝廷上的大官们,不得不把和珅
15、“恃为奥援,剥削其下以供所欲。 ”开始尚有一些勋臣如首辅阿桂、言官钱沣等相牵制,后随阿桂等逝去,钱沣以劳瘁死,曹锡宝、尹壮图皆获谴,“益无顾忌” 。一句话,满朝文武为了保住自己的“功名富贵” ,均对下大肆搜括以奉和珅。和珅通过任用官员索取贿银的的方式搞贪腐,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凡是敢不向和珅纳银献宝的,凡不是同和珅沾亲带故的,都别想当上官。形成了“和相专权,10补者皆以赀进” , “政以贿成”的国殃民严重局面。清王朝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上层主要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下层各级官员具有极大的影响。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和珅的贪腐直接导致乾隆晚期全国各级官员的贪腐,形成了整个官场全面腐败,从
16、而成为清王朝走向衰落历史性的一个转折。仅以当时国家最为重大的“国政”河防而言,由于此一公共事务每年投入巨大,主管官员“河帅”一职,历来被视为“肥缺” 。和珅以此为买卖,所任之人,均出其私门。 “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言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 , “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楼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 。每年国库投入,皆入大小贪官腰包,兴修水利,有名无实,仅为欺上压下,贻害百姓而已!和珅一生究竟贪敛了多少财富?这是一个难解的谜。据清史记载,嘉庆四年(1799 年)和珅被参劾,列二十大罪状;其家被查抄,抄获的家产竟有:夹墙藏金 26,000
17、余两;私库藏金 6,000 余两;地窖藏银 300 余万两;通州、蓟州当舖、钱店赀本 10 余万两。查抄清单共 109 号,包括各种奇珍异宝,值银 2亿 2 千多万;另有土地 80 万亩;当舖 75 座;银号 42 座,总计查抄资产相当于 5 年的国库收入。11有的版本的数字更大,有认为总数达 8 亿两之钜,超过清廷 10 年国库收入的;也有认为相当于当时 20 年国库收入的;等等。不管怎么说,有一点确实不假,那就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依照最低数字估算,即清史版本相当 5 年国库收入的说法,如按其时清朝年国库收入为 7,000 万两计,那么,也达 3 亿 5 千万两之数!综观和珅为官
18、30 年,敛财白银竟有 35 亿两之数,平均每年高达 1,000 多万两!假设他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承办李侍尧案件以前,还曾是个清官;那么,他的贪墨是自那得势以后的事,实际时间则为 20 年,按其平均算,每年贪墨敛财数就是年 1,700 多万两!简直不可想象,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号的特大“巨贪”!多行不义必自毙和珅的一生,非常值得人们回味。作为一位“能臣” ,和珅能文能武,原本尽可以为国、为民做出贡献,无论是“立德” 、 “立功” ,还是“立言” ,他都有这方面的条件。对他的才能,其同时代的人,几乎一致于以肯定。乾隆对他的评价是:12“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珅承旨书谕,俱
19、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 ”“平萨拉尔,亦曾督战。赐爵励忠,竟成国干。 ”(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图赞 )曾任直隶总督的大学士英廉,早在和珅入宫前就把他看上了,认为他“机敏且善察言观色” , “少有大志,他日前途不可估量” ,并把自己最宠爱的孙女儿冯氏嫁给了他。至于后来成了和珅敌人的老师朱珪,也不因恶而讳言:“珅早年好学,唯其为官后日渐贪婪,后手握权柄,挟百官于朝廷” , “令吾感叹”!可见,和珅有才能是公认的。但有才能的人却不能做一个好人,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悖论与遗憾。根据现有的史料看,和珅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查办李侍尧案件之前,已为官 10 年,在人品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以说
20、是一个清廉的官员。那么,为什么在查办李侍尧案件这一年,他这个人就突然变了?发生了由一个“清官”向“贪官”的转变?这就值得我们对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这一年作一番研究,看一看这一年对和珅来说,究竟发生了什么?正月,和珅赴云南查李侍尧案;在回京路上,和珅升户部尚书;随即被任命“在议政大臣上行走” ;五月,和珅被实授御前大臣;13随即补镶蓝旗满洲都统;其子被赐名丰绅殷德,被指定为乾隆帝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额驸(驸马爷) ,待时完婚;六月,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官,正一品) ;十月,任四库全书总裁官,兼办理藩院尚书事。显然,这一年对和珅来说,就是福星高照,连连加官进爵。更为重要的
21、,这一年还使他成了乾隆帝的“亲家” ,改变了身份变成皇亲国戚。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和珅的官阶升高,权位加重,地位巩固。用易经的话说,就是“飞龙在天”!然而,这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规律,叫做:物极必反。和珅所以会在这一年从“清官”变为“贪官”的道理同样如此。位高权重,必然带来依附者众,拍马、送礼的人自然多了;地位巩固,胆子自然会大起来,必然无所顾忌。如此,外界的制约因素大大削弱,而自身私欲却不断膨胀,最后,在私欲的驱动下, “清官”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向“贪官”的转化。其实,在“政以贿成”的封建政治制度下,和珅即使成了“贪官” ,也并不必然会有身败名裂的下场。问题还是他太“顺”了,太过张狂了,他只知“进”而不知“退” ,14连“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最起码的道理也不懂,这才会有他最后悲惨的下场。归根结底,这是: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