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7138304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 (2007-05-17 09:29:33)转载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资本与劳动相脱节将是影响就业的主要症结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军2007 年 5 月 15 日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沪深股市已经分别上涨到 4000 点和 1 万点以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中国的资本与劳动正在拉开距离,大量资本正在进入一个与实际经济无关的虚拟经济,在这种情况下,缺乏资本的劳动正在日益陷入失业与待业的困境,中国的就业问题必将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总劳动力人口 8 亿多人,但实际就业人口在城镇仅有不到 3 亿人,在农村不过 3 亿人,有 2 亿人是处在一种非正规就业和失

2、业状态。以失业率 10%计算,我国真实的失业人口至少在 8000 万人之上。若以目前正规部门测算的劳动力闲置率为 15.77%计算,那么我国的失业人数会更多。并且,这种状态在今后十几年里似乎并无减轻之势。一、造成我国就业问题严峻的原因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这些年里,我国每年净增人口将近 1000 万,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 26002800 万。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 1800 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 800 万左右。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但这一因素并不影响就业,影响就业的是 20 年前的高出生率。由于上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升到 2800

3、 万左右,因而到了今天,这批人正好进入劳动就业范围。但我国近些年里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平均在 900 万左右,因此,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如果每年有 1000 万新增劳动力找不着工作,那么 10 年下来就会积累起 1 亿人的失业大军。因此,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估计到 2015 年,我国的失业人数估计要达到 2-3 亿人。这不仅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2,影响就业的第二个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单纯追求高效率。由于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大批国有企业改为私有企业,这种经济制度和企业制度的变化必然导致企业大量减员增效,这一因素曾导致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不仅没

4、有增加就业,反而大量消灭就业。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国有企业消灭的就业岗位就高达 5000 多万。而私营企业在这一时期尽管大量涌现,但由于对效率的追求,也严格限制用工,能用一个人的岗位决不用两个人,能用两个人的岗位尽量用一个人或一个半人。因此,上世纪 90 年代到本世纪初这一阶段我国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极其可怜,每年平均大约 800 万。这与每年新增 2000 多万劳动人口相比,就业缺口巨大。3,影响就业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这一因素也是大量淘汰劳动力的重要原因。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制造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在这一时期,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的机

5、器设备高达七八百亿美元,经过近 20 年来的不断产业升级换代和电子信息产业化,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仅这一因素导致的人员裁汰每年就有几百万。至于说未来的前景更不容乐观,不论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机器替代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一个高级世界论坛上,与会者便得出共同的结论: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 20:80 的世界,即 20%的人有工作,80% 的人将失去劳动岗位。 大趋势一书的作者奈斯比特说:“工业时代与它的大规模福利一起,作为经济史的短暂瞬间将不复存在。 ”这种状况在不断工业化的中国将

6、更加明显。工业技术进步与大量劳动就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4,影响我国就业的第四个重要原因是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状况。目前我国的劳动收入极低,根本无力消费,加上社会保障水平偏低,普通居民更没有消费能力。当前国内红红火火的消费基本上富裕群体的消费,什么五一黄金周假日游,根本与低收入群体无缘。收入分配不均,使大部分国民财富落到上部分高收入者手中,他们的富裕消费既拉动不起正常的生产,也创造不了大量的就业。而社会上真正该生产和创造就业的群体却因为缺少资本难以运营。收入分配不均还导致国内市场的需求极其狭窄,大部分的企业产品要靠到国际市场上销售,但国际市场容量有限,再增加出口已经十分困难。并且,我国生产和出口的货

7、物越多,利润率越低。很多国内出口是微利出口,更有一些产品是通过消耗国内生态环境资源亏损出口的。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扩大就业。如果不均衡国内收入,不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水平,许多社会成员不但会落入失业行列,也会落入贫困艰难的生活拮据状态。我国的就业问题,正如我国古典经济学早就指出的一样,是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相分离的结果。一边是资源和财富闲置,一边是劳动者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分化既造成了物力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随着我国自由主义市场化继续深入,这种局面会更加严重。总之,我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劳动推动的。劳动参与经济的程度越高,劳动的分配能力越强,居民的收入增长就较快。但中国的经

8、济增长是由国家和资本推动的,国家和资本分配能力强,劳动的分配能力弱,政府财力充裕,居民收入增长却缓慢,由此导致了低劳动参与率。因此,说到底,我国的就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改革这么多年来的效率至上思路,已经给我国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如果不回到社会主义思路上面来,我国的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会更加严重。5,不合理的社会管理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今后若干年,如果政府不放宽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如果政府还是对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课税太多,如果政府各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如果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金融支持,那么我国的就业规模就别想扩大,我国严峻的就

9、业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治理管理部门乱收费和管卡要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但现在的政府部门如工商、质监、城管、交通行政管理、医药食品监督、消防、环保、法院、检察院等无不在暗中搞着乱收费和乱罚款的事情。这种状况使创业者的成本巨大,得不偿失,只能放弃一切作为。由于居民资产从事创业活动受到政府各部门注册准入、收费罚款、繁多执法、吃拿卡要、各环节公关等限制,有钱只能去投资股市或者房地产,在房地产受到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股市的泡沫会大增;2007 年如果股市下落,房地产的投资压力又会增大,房地产泡沫又会再起。但是,资金涌入这种投机部门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只能导致经济畸形发展。很明显,工商税收等部门的门槛越高

10、,手续越完备,管理越严格越烦琐,小企业的生存成本越高,就业就越困难。如果说在六七年前,办个小公司还可以在任何一个银行里开户,但今天,要在中国银行开个帐户需要注册资金起码 100 万元,工商、华夏等银行至少要 50万元。这种金融服务已经把大批的微型小公司拒之门外。象招商银行,即使开户门槛较低,但帐面上每天必须保持 5 万元以上的资金,否则每月要收取 50 元的管理费。还有公司用房问题,前几年工商局曾经允许从事知识经济的咨询公司利用自己家的住房注册公司,但近来又不允许了。不管什么样的企业,统统都要到外面租房办公。光是一个注册地点,又屏蔽掉一大批进入正规就业的人群。现在很多正规企业,都允许员工在家办

11、公,而注册公司却不允许利用自己家的房屋,这是什么为渊驱鱼的就业政策?! 总起来说,工商和税务这两个部门对小企业的管理和收税恐怕还抵消不了他们的税收成本和管理成本,有些管理完全是劳民伤财。一个几个人的微型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财务会计一套手续都要齐全,不管有无收入,都要与各个相关的部门打交道。这种情况怎能不导致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数量大减?!据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1999 年时,我国个体工商户为 3160 万户,2004 年时,下降为2350 万户,减少了 770 万户,平均每年减少 128 万户。1998 年时,我国企业法人为 262.8万家,2004 年为 325 万家,关闭与新增相抵,6

12、年间只增加了 62.2 万家。仅 2005 年一年,法人企业即净破产关闭了 30 万家。假如一个企业平均安排 10 个劳动力就业,一个个体户平均安排两个劳动力就业,这就减少了 2000 多万个就业机会。6,过重的税收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创业与就业。据 2004 年经济普查数据,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身上收取的各种收费和罚款,规模大约在 3000 亿元左右。如果按照两万元容纳一个劳动力就业来计算,至少有 1500 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如果不设法避税和逃税,会有将近 85%的企业被迫破产倒闭。并且,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税收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且不说传统的营业税、所得税

13、、教育附加税、城建税、印花税、个人工资所得税、车船税,连小企业用自家的房屋办公都要交税,光这一项的税种就有 2 个: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最近又加上了一个残疾人保障金,不管有无收入都要交纳。办一个小企业简直象被四处拔毛。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抑制创业和就业的税收制度,对于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来说是典型的“绞杀政策 “,不利于扩大就业的制度和政策,必须毫不迟疑地予以改变。而就在近年来我国失业群体和非正规就业群体日益庞大、下层人民生活日益窘困的同时,以重税哺养的政府部门和垄断部门其日子却大为好过,许多政府部门经费多得无处花,政府的奢侈日益严重。在烦琐的行政管理和沉重的税费挤压之下,中小

14、企业和个体、自由职业者正在日益凋敝,这与政府希望的目标:经济繁荣和扩大就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二、非正规就业人数在大量增加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而正规就业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已经陷入饱和。从国有部门看,1992 年到 2004 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从 10889 万人减少到 6710 万人,12 年间减少了 62%,只有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的公务员人数在这一期间不断增加,从 949万增加到 1124 万,增长了 18%。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正规就业越来越难,现在在一些机关单位或好的企业谋一份职业往往需要走后门托关系送礼送钱。有些好单位如果进一个人往往要送上几万元十几万元的红包费。进不了正

15、规部门的劳动力怎么办?只能成为自谋生路的非正规就业者。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非正规就业人数的比例大大增加。若以正规就业的角度来计算,1980-1995 年我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10.3%,同期就业增长率为 6.18%,就业弹性系数平均为 0.6,而1995-2005 年我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9.1%,同期就业增长率为 2.55%,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为 0.28!从这一数字判断,我国正规就业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譬如,2004 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1992 年底,我国就业人员总数为 66152 万,2004 年底我国就业人员总数居然也是 66152 万,12 年间,

16、我国从业人员总数居然没有增加。那么,新增的 1 亿多劳动力哪去了?只能进入非正规就业状态。这里需要纠正当前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错误说法,即中国出现了经济增长但就业不增长的现象。实际上中国随着经济高增长,在用工方面也是同步增加的,只是增加的这些劳动岗位很多不是正规就业岗位,大多是非正规就业岗位。最近有人写文章说当前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 25%,这一判断大错特错,真实的情况是,当前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人口与正规就业人口差不多,甚至还要多一点。从1992 年到 2006 年,我国总人口增加了 12%,即增加了 1.4 亿人口,新增劳动力大约 1 亿多人。在就业人员总数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

17、1 亿多新增劳动力只有进入失业和灵活就业的自由职业者队伍之中。在正规就业之外,涌现出大量的非正规就业者和失业者,这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和劳动力市场最值得注意的新现象。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劳动就业增长的幅度跟不上 GDP 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不大;二是自由职业者的数量和占劳动力结构的比例大大增加。就目前来看,我国非正规就业和失业、待业人口至少在 1.5 亿左右。如此庞大的数目已经撵上和正在超过正规就业的大约 1.4 亿人。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判断我国的非正规就业者的数量有多大。目前我国总人口 13 亿,劳动人口将近 8 亿,其中有 3 亿多留在农村,约有 4

18、 亿多在城镇和沿海工业地带。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 年全国各种行业企业法人单位人数 15963 万人,约 1.6 亿人。假如 2006 年我国企业法人单位的人数为 1.7 亿,那么城镇中至少有 2.3 亿人属于灵活就业、临时就业和失业者。假如这 2.3 亿人中有 5000 万是长期失业者,那么,非正规的临时就业者人数就在 1.7 亿人左右。这就是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新情况-大量非正规就业人口的出现。这些人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生活状况处于极其脆弱和紧张的状态。市场经济国家都会有一定数量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但我国如此庞大的非正规就业人口决不正常。什么原因导致这 1 亿多人

19、被排斥在企业法人单位之外,以失业者、自由职业者、临时就业者的个体面目出现呢?说到底,是当前我国苛刻的工商税收门槛,不合理的管理政策,过高的金融服务业门槛,导致我国大批的劳动就业群体难以进入合法的企业部门,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难以大量地产生和发展。三、增加就业还靠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支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就是针对当时失业问题为主要对象而创立的。不考虑就业的宏观调控,在现代国家中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是:快速度、平物价、高失业。GDP 以 11%的速度增长,而劳动力闲置率 15.77%。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高投资、高出口,但劳动力要素拉动经济增长不够。统计显示,投资对增长的贡献为

20、 48%左右;进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大约为 2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 30%左右。从这三个数字可以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远远超过消费。目前我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而投资率高,并不意味着可以给老百姓增加收入。按国际惯例,处于发展中期阶段的经济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比例的正常水平是 30:70,正常的下限是 35:65,但我国是 45:55。由于收入决定消费能力,如同就业充分与否和工资水平高低决定收入,目前国内消费偏冷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过低和就业不足,而不是社保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要调整这种结构,就必须增大劳动收入的比例,减少资本收入的比例和国家税收的比例。但遗憾的是,自 90 年

21、代以来,我国的资本收入一直呈上升局势,资本储蓄占 GDP 之比由90 年代初的 13%已经上升到大约 21%,在这一期间居民储蓄由 25%降到了大约 18%。政府储蓄这些年里也呈上升局面。一般来说,资本(指企业)和国家的分配率越高,劳动群体的分配率就越低。国民财富掌握在平民百姓中越少,就业和创业就越困难。这种格局不改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就目前我国过度追求市场效益和效率的改革趋势看,要调整十几年里形成的经济结构并非容易,这是因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权贵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他们的追求就是攫取财富,使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如果沿着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未来的局面将更加艰难。因此,

22、我国的就业问题不单单是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参考文章发件人:“shine Tsu“ 收件人: ““ , , “Fu-Xian_Yi(水寒)“ , , , “heyafu“ , , “Ma Xiangjiang“ , , , , , “xinhai wang“ , , ““ , , 抄送:, , , , , , , 发送时间:2007-05-12 00:30:45 +0800 优先级:普通标题:中国社科院 :目前 40 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 5212 万 我国人口红利可能耗竭, 劳动力 2009 年将出现短缺中国社科院:目前 40 岁以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 5212 万

23、http:/ 2007-5-11 15:04:21 http:/,2007-5-11 15:04:21提要 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我国城乡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2004 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 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 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 2009 年,这个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涨。昨天,在中国社科院庆祝建院 30

24、 周年系列讲座中,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发布题为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的报告介绍,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资源,目前普遍的说法是我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 1 亿到 1.5 亿,但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据其研究,目前 40 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 5212 万,这与剩余比例三分之一的说法差距甚大。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由此而带来的影响是,我国城乡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2004 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

25、蔡昉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报告观点摘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变化:现在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象,是就业非农化的主渠道。流动农村劳动力数量从 1997 年的 3890 万迅速增加到 2004 年的1.03 亿;在这期间,大约 40%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跨越了省的边界。他们目前占据了 52.6%的餐饮业和服务业岗位,57.6%的第二产业就业岗位,68.2%的制造业岗位,以及 79.8%的建筑业岗位。问题:在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没有降低,绝对数量也没有减少,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的配置和剩余状况。本文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通过细分和观察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年龄结

26、构现状,对农村究竟剩余多少劳动力,以及这些劳动力的人口结构状况如何做出判断。结论:真正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中,50%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也就是说,40 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 5212 万,剩余比例仅为 10.7%。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是怎样创造的?如果把在统计中遗漏的城镇就业包括在内的话,经济增长的就业效果仍然是乐观的。而这种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和非正规部门的扩大推动的。首先,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城镇调查事业率并非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是在2000 年达到最高峰 7.6%之后,在波动的情况下有所下降;其次,目前事业因素构成中,摩擦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是

27、主要组成部分;第三,由于出现严峻化下岗和失业现象的就业制度改革初期,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所以政府采取了建立下岗再就业中心的方式,为下岗职工提供保障和再就业服务。2001 年以来,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下岗与就业两种保障方式实行并轨,因此,随着具有下岗身份职工人数的不断减少,登记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就业形势恶化的反映;最后,导致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原因可以是不同的,即可以产生于“沮丧的工人效应“ ,也可以产生于收入提高后产生的替代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分析: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以往

28、的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二元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人口转变形式具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即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而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是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即所谓的人口红利。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作用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为中国持续提供了 30 余年人口红利之后,预计劳动年龄人口在 2015 年前后进入零增长。特别地,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是劳动力供给的基础,这种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将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

29、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在逆转。如果说“刘易斯转折点 “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时点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区“。在这个转折点或者转折区间里,已经或者预期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劳动力在城乡的普遍短缺,进而导致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从而劳动力成本提高。2004 年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来源:京华时报-蔡昉:预计劳动年龄人口 2015 年前后进入负增长http:/ 2007 年 05 月 11 日 12:13 中国网中国社科院昨天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

30、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 期间出现,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涨。为此,本网连线了报告起草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以下简称“ 蔡“) 。问:目前普遍的说法是我国农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 1 亿到 1.5 亿,你在报告中认为,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你的依据是什么?蔡: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 年农村就业人员为 4.85 亿人。该统计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也可以被看作是乡村劳动力以及乡村经济活动人口。我们借用 2005 年农业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分布,把 4.85 亿乡村从业人员按照年龄划分为 5 个组别,

31、把农村就业人员分别减去外出劳动力、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务农劳动力,就可以得到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中 50%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也就是说,40 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 5212 万,剩余比例仅为 10.7%。问:你觉得这个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蔡:改革之前的 1978 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 76.3%,伴随着改革推动的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2005 年这个比重下降到 64.0%。然而,这 12.3 个百分点的变化,表面看来似乎与 1/4 世纪的高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化发展不相匹配。实际上,这个统计主要还是以劳动者的户籍所

32、在地进行的,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农村就业的扩大和充分化,是通过劳动力从农业向农村和城镇非农产业 的转移实现的。农村改革改善了经济激励,使得潜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显形化,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了积极条件。问:你在报告中说,国有和集体部门的就业减少,那社会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还能不能推动城镇就业的继续增长呢?蔡: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知道,在 1996-2005 年期间平均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合计为 688万,仍然不足以在抵消国有和集体部门的就业减少后,推动城镇就业的继续增长。问:那么,每年城镇新增加的就业究竟在哪里呢?蔡: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

33、年的就业人数统计,在加总了城镇全部注册单位就业人数之后,还有很大一部分就业没有包括在其中。即根据住户调查得到的真实就业人数,与根据统计报表制度汇总的单位就业人数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这部分就业者占全部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在 1997 年以前只有 10%左右,此后大幅度增加,提高到 2005 年的 36%,接近 1 亿人。由于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城镇就业继续增长的主 要贡献力量就在这部分,所以其就业的实现方式值得关注。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导致这些人没有在就业报表系统中得到反映?蔡:有两个原因,首先是部分单位的缺失。相当多的就业人员或者作为自我雇佣劳动者,或者在个体、私营企业就业,而这些自我雇佣和个体、

34、私营企业没有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因此这些就业被报表制度的统计中被遗失了。其次是部分劳动者的缺失。包括许多国有大企业在内的工作单位,不再把再就业人员以及一些新吸纳的就业人员统计为本企业职工,而是列入外包劳务项目,这也导致漏报和低估。这种没有纳入统计的工人占到全部就业者的一个很大比例。 问:如果把这些遗漏的因素考虑在内,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效果的情况是不是会有稍微乐观些的评价?蔡:是的,如果把在统计中遗漏的城镇就业包括在内的话,经济增长的就业效果仍然是乐观的。而这种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和非正规部门的扩大推动的。问:我们目前的城镇失业情况是怎样的?蔡:从过去十年间城镇劳动力市场状况及

35、其变化来看,我们可以总结若干以往被人们误解的事实。首先,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城镇调查失业率并非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是在波动的情况下有所下降。另外,目前的失业因素构成中,摩擦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是主要的组成部分。问: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会从过剩转向短缺?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地得以保持。按照发展的规律,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一个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问:我们国家的劳动力状况是怎么变化的?蔡:

36、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作为二元经济结构主要特点的劳动力无限供给,通常与人口转变有关。但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在 30 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完成了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目前已经进入到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阶段。预计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 年前后进入零增长。这种人口结构的长期变化,将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即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正在逆转。问:此前出现的“民工荒“ 是不是也是一种表现?蔡:是的,2004 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 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问:那么,这样的状况会不会导致中国经济丧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蔡:由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时间内,都将处于很高的水平,占总人口的比重也较高,并且在 2005-2015 年期间,仍然将保持正的增长率,因此,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变化仍然只是增量意义上的。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低廉的,因此,中国经济很快丧失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判断和担心仍然过早。即使将来劳动力出现绝对短缺,只要能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可以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的收益,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