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查做模一千零一招前 言查鸿达老师是江苏省的著名模具专家,长三角模具网首席技术专家。从事模具和模具教学 40 余年,带出许多高水平的弟子。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一有机会,我们都喜欢缠着要他讲他做模的奇闻趣事,听一些学长说,他们做模的技术,就是听着师傅的故事学会的。很想整理一下,编一套听故事学模具丛书 ,共收集查老师讲的一千多个有关模具的故事,每个故事讲一项做模具的实用技巧。和广大模具爱好者分享。并且希望能够为模具专业的学生增加一本有趣的课外辅导书。金刚钻模具设计公司 裘 白 2008 年于长三角模具城第一篇:绝处逢生, “天王星钟面模具”神奇修复1989 年,我当时在广州华强模具厂担任厂长。一天中
2、午 11 点左右,我的一个学生叫吴卫航的(英德县人) ,带来一个客人,叫黄雄飞,是当时广州著名的台资厂天王星钟厂的生产主管。是他华南理工大学的同学。黄雄飞说:“厂里的一套重要模具出了问题,生产线停下来了,老板急的要跳楼。我就说,我同学阿航的师傅是上海来的模具大王,技术高的不得了,肯定能搞定的” 。老板叫我立刻来找您,损伤的定模我也带来了,是老板娘亲自开车从黄埔送来的。我看了一下,是当时市面上很出名的“天王星”电子挂钟的钟面注塑模具,做的相当精美,损坏的是定模腔镶件,就是一个直径 300 毫米厚度 40 的圆形件,四周一圈 1到 12 的数字,字深 0.4 毫米,中间是粗砂纹,整个造型是用照相腐
3、蚀法做出来的,非常漂亮。在砂纹的中间部位被不知道什么东西砸了一个大约 12X3 的月牙型的疤,可能是园头的铁器碰的,伤痕边上浅,中间深,最深处有 0.3 毫米。按常规这个定模镶件要降低 0.5,重新腐蚀花纹就可以了,可是当时国内的蚀纹水平是做不到的,因为没有花纹的“菲林”版。最近的也要到台湾,原版是日本的。不说钱,仅时间,一来一回最快也要 10 天。我将这情况向老板娘张太太讲了,她头上的冷汗立刻挂了下来,她说:“查先生,听说你很有本事的,你帮帮忙,想想办法吧,我们从台湾来大陆开厂很不容易的,拖 10 天我们就完了,交不了货,误了船期,倾家荡产也赔不起。我先生都快急疯了” 。我趁他们不注意,拿一
4、截断锯片在反面的倒角处刮了一下,我知道很幸运,没淬火,硬度在 32 度左右,我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方案。我叫阿航带客人去饭店吃饭,并且轻轻对他说:“给我 2 个小时” 。我叫了另外一个学生朱锦耀(现中山志和模具部主管朱仔)做我的帮手,因为中午工人都去吃饭了,我只能自己动手。我先在定模镶件反面对准损伤的地方钻了一个 16 毫米的球底孔,真是好运气,离开水孔还有 5 毫米。控制孔底到型面的钢料厚度留 2 到 2.5 左右。然后拿一根 16 毫米的顶杆,头部磨成球头的形状,截下 100 毫米长。来轻轻打击孔的球形底部(千万不能重击) ,使得正面有伤疤的部位高出型面 0.4 左右, (用百分表测量)然后用
5、最粗的砂布盖在伤疤上,用一根平头的硬度 25 以下的铁棒轻轻的把高出的部分打回去(一定要轻),基本平了以后,再用球头打出来,再打回去,反复循环。每打一次,换一次砂布。反复折腾了七八个回合,等伤疤彻底看不见了,砂纹也基本吻合接顺了。再上火花机用铜丝刷补纹。然后将球头的顶杆截下一段,和反面齐平,并且倒3x45 度角,填满定模镶件反面的孔,然后烧氩焊,磨平。搞定。反面的外表根本看不出焊的痕迹,正面的砂纹天衣无缝。火花机用铜丝刷补纹的做法是这样的,找一根较粗的电线,中间的铜丝必须是多股的细铜丝。剥去一截大约 20毫米长的外皮。将铜丝剪齐,搞成象刷子一样。另一头固定在火花机连接电极的任何地方。再将要补纹
6、的工件放在火花机的台面上,如果是大件,放不上台面,可用一根电线将工件和台面连接起来。操作者必须双手带绝缘的手套,穿绝缘的鞋,并且站在干燥的木板上。左手拿一把毛刷,右手拿前面讲的铜丝刷,用毛刷沾一点火花油,甩在要补纹的部位,右手的铜丝刷轻轻地在要补纹的部位刷动就可以了。调整电流的大小可控制砂纹的粗细。我和学生洗完手,匆匆吃完盒饭,客人已经到了我的办公室。我只说了一句:幸不辱命。黄雄飞和张太太象中了邪一样将修好的模件翻来覆去地看。我不知道怎样形容他们当时的表情和心情。反正是不可思议和赞不绝口,问我是怎么搞的,我笑了笑说:“我是学魔术的” 。张太太拿了 10 张“金牛” (10000 港币)给我,我
7、推诿了两下也就不客气了。当晚,带了一帮狐朋狗友到外面潇洒了一把,一万港币花了个精光。 (1989 年,一万港币也不算少了)有同学问我,查老师,你们是怎么潇洒的?嘿嘿。我说,你好好学,等你学到了本事,赚到了大钱,想怎么潇洒就怎么潇洒。不过,千万记住,赚一百用九十,留一点点,不要象我一样,把一万块全花完了。第二篇:起死回生,海尔冰箱果菜盒模具化腐朽为神奇那时我刚到广州林仕豪做总工程师,有一桩终身难忘的事。当时,公司接了青岛海尔一批电冰箱的注塑模具,生意是 6 个月前定的,模具早就做好了。就是到如今模具还没有交出去,原因是其中有一套“果菜盒”的模具,尺寸有问题,其他 20 多套都过关了,但就是整批模
8、具不能验收。对方是中外合资的,外资方是出了名的难缠,已经发了最后通牒:10 天内搞不定将整体退货,除了追回 400 万定金,还要索赔。我这时才明白,林老板花 2 万元月薪请我来,还挂了总工程师的头衔,原来是为了这档子买卖,我呸。说归说,事情还是要搞定的。听管该项目的工程师介绍,东西很简单,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透明塑料盒。透明亚加力(有机玻璃)的,底部四周是晒了纹的,花纹高度 30.,定模镶件如图:尺寸500x400x250其实模具是做的非常讲究,毕竟是外资厂,但是,是人就会犯错误,很正常,就一个错误,产品整个长了 1 毫米,看来是没招了,不准焊(因为是透明件) 、不准镶(型面不能有夹线) ,重新投
9、料做又赶不上时间。我仔细看了模具图,又看了拆开的模具,得出以下结论;1、 产品仅长度方向长了 1 毫米。其他尺寸没问题。2、 对应的动模镶件可以单边减少 1 毫米,再重新抛光。3、 定模镶件要单边缩减 1 毫米,不锈钢的(ASSAB S136H,硬度 HRC32) ,没有花纹的部位可以重新加工,抛光,但是不能破坏花纹, (废话,晒纹要将模具拿到日本)型面绝对不能有焊纹。4、 搞定时间:8 天。5、 公司的任何设备、技术人员可随意调用。6、 如果 10 天搞不定,后果不堪设想。模具其他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就是那要命的 1 毫米。看来这一次老查可能要栽了。我在车间转了半个小时,仔细观看了所有的设备,
10、设备是当时广州所有模具企业中最好的,使我这个来自内地的“老农民”大开眼界。其中一台 200 吨的液压研模机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一个大胆的计划油然而生。我躲在吸烟室连抽了 5 支烟,又在图板上趴了 3 个小时(当时还没有个人电脑) ,又一气呵成写了实施方案。老板召集了公司所有的技术人员和模具师傅来讨论我的方案。当时的结论是:匪夷所思,拍案叫绝。还有一句成语就留到成功了再讲吧。现在把我的办法简单地介绍给大家先将定模镶件加工成如下图。要压缩的部位留下 8 毫米厚。再用同样的模具钢(S136H)做成下图的零件将二件放在一起二件中间是有 1.2 毫米的间隙的。然后竖起来放到 200 吨的研模机上去压。到
11、第 5 天,全部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就等最后“惊心动魄”的一压,老板召集公司里了很多人来参观,约定下午 2 点开始压,他很贼,很想把我那一点点压箱底的家当全掏出来。我也紧张,万一有什么不顺利,我的“模具大王”的招牌就砸了。我趁中午休息的时间,叫了几个帮手。其中有一个叫吴金阳,以前是江苏盐城“燕舞集团的” ,绰号“小羊羔” , (5 斤重的羊是很小,但他现在可是大老板)干活很利索。我们一下子就搞定了。我其实保留了一招,我压的时候用了 5 个小的百分表,被挤压的内部平面的 4 个角部和中间各一个,看着表值 10 丝 10 丝向下进,到了 1.3后停止下压,机器抬高后表值又自动弹回 1.05。其实,
12、压的过程我也不想给别人看。 (不是保守,是怕搞不定出丑)我最大的收获是,5 个百分表的数值是不同的。有关塑性力学的道理,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证明人:邱志明,当时生产主管,吴金阳,当时林仕豪的模具工)然后在事先倒好的角处烧上氩焊,把多余的部分磨平,分型面磨低了 3 个丝。外表一点也看不出修理的痕迹来,简直天衣无缝。 (这句成语是前面留的)等到下午 2 点上班,来看试验的人群围过来,我已经在洗手了。林老板看了看,他也知道我的小心眼,二话没说,塞了个信封在我口袋里。当天晚上可没有出去潇洒,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第 3 篇:中华神功,倪志福钻头发虎威那还是我在林仕豪当总工程师的时候,公司接了一款“
13、美的”空调面板的模具,定模板厚度 160 毫米。中间要开一个 1100X700 的方型通孔,用来放定模镶件的。通常的做法是打排孔,让中间的一块掉下来。再上加工中心精铣内框。我看到钳工二班的武师傅在摇臂钻床上正干得满头大汗。身高一米八五的西北大汉,平时和我很熟。我戏称他“武大郎”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大郎,快点钻,加工中心那边在等了” 。一旁的香港主管吴生听后回答道:“查大侠,你别催,你画图纸我是服你的,这个钻孔么嘿嘿。不信你来试试” 。边上加拿大的主管也来凑热闹:“麦斯特查,你行吗?” ,我心想,吗你个头,我不趁机露一手,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我拿了一支 12X300 的加长钻,手一掂,挺沉,
14、再一看,鹰牌的,好货。我到磨刀间磨好了钻头,并在工具磨床上开了断屑槽。走到钻床边,武大郎接过我磨的钻头看了看,又递给那个洋鬼子看。小鬼子看了我磨的钻头,笑得捂着肚子直哆嗦,并且把钻头举过头顶大声叫道:“快来看啊,查总工磨了一个钻木头的钻头” ,我心里暗暗好笑,我问大郎,你每钻一个孔要多长时间?“20 分钟吧”大郎回答, “反正这家伙 2 天也钻不完。 ”“我帮你 5 分钟钻穿一个孔”我轻轻地说。这下子炸了窝了,好多工友都围了过来, “麦斯特查”小鬼子笑着说,“不要吹牛,别说 5 分钟,你假如 10 分钟钻穿,我请你吃宵夜” 。香港的吴主管也来凑热闹:“查生,你假如 8 分钟钻穿,我输你一千港币
15、,那你做不到呢”?“我跟倪志福学的,我不会输的,不过,假如我 5 分钟钻不穿,我请大家喝酒” 。老板林先生是加拿大籍华人,他对我很了解。他很希望我到公司后,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这时也走过来说:“查生输了,我请客” 。结果我亲自操作摇臂钻床,我也憋了一口气,一直到钻穿,楞是没有退一下钻头, (冷冻油是进口的,而且是冻的)吓得旁边的人大呼小叫。真正钻穿的时间是 3 分 17 秒。(我最高的记录是:45 钢,160 厚,12 毫米钻头,3 分零5 秒,地点:上海南汇力格模具厂,时间:2006 年,证明人:谈峤) 。这下子我们的“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搞不明白了,取下钻头,象见了外星人一样翻来翻去看个不
16、停,武大郎说:“我听说过倪志福钻头,但是从来没有见过” 。应林老板和工友们的要求,下面对倪志福钻头做简单的介绍:倪志福钻头,是用普通麻花钻头磨成的,是倪志福先生和他的师傅李福祥先生共同发明的,因为倪志福磨钻头发明创造出了名,当了国家的副总理,他谦虚地说,这是群众发明的,今后就叫“群钻”吧。现在的教科书上都称“群钻” 。是中国人在机械加工领域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在同样的钻削条件下,可提高钻削速度和钻头寿命 35 倍。由于原理太复杂,大家可去看机械设计手册 。我仅简单讲一下,为什么会钻得快。“群钻”的横刃短,钻 45 钢时是 0.75,轴向阻力小。“月牙槽“减小了主切削刃的负前角,大大减少了切削阻力
17、。修刃角大大减少了刃尖角的磨损,修前面大大减少了主切削刃的磨损,钻头的单次刃磨寿命延长 5 倍以上。断屑槽使得铁屑有规律地折断,不会缠在钻头上。后角从 3 度到无穷大的渐变,形成一个非常光滑的后面。使得断屑能够顺利地滑出来。一般在钻 200 毫米以下的深度不用退钻头。但是麻花部分要尽量地长,螺旋角要大。我受倪志福老师的教导(仅听过他的讲座) ,1975 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和试磨,有一点点深刻的感受。倪志福钻头,好东西。在我漫长的模具生涯中,受益匪浅。第四篇:胯下之辱 激起我豪情万丈1968 年在上海高中毕业后。来到常州郊区的一个乡镇模具厂做学徒,错过了高考,生性好强的我暗暗地下了决心
18、,既然做了模具这行,一定要在模具行业混出点名堂来。我如饥似渴地收集和学习当时在国内能找到的任何有关模具的资料。 (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实在少的可怜)1970 年底的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上海沪西工人俱乐部举办一个“金属材料冷挤压技术展览会” ,欣喜若狂的我专程从常州赶到上海(当时很不容易) 。一般上海人凭工作证就可以入场,虽然我是讲的标准上海话,但是因为我的工作证是“社办厂”的(现在叫乡镇企业),门卫不让我进去。并且讲了一些令“乡下人”非常难受的话。我感到受了奇耻大辱。但是我还是要感谢这位门卫先生,说句心理话,这次“胯下之辱”事件是我日后诸多发明创造的的主要动力。展览会没看成,家在上海的父母又都在五.
19、七干校学习,家里没人,我只能冒着凛冽的寒风在人民广场四周瞎逛。在人民公园北门右边的厨窗里,一个模型吸引了我。那是上海某橡胶厂生产自行车轮胎的模型。十层,会动的。看得我如痴如醉,零下 5 度站了二个小时,脚冻麻了也不知道。假如注塑模具能做成多层的该多好啊。但是我知道,实际生产时谈何容易,橡胶制品生产时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片料是一层一层用手放进去的。它利用每层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简单道理,硫化机实际上只用了压一层的压力,就完成了压十层的工作。但是注塑模具是自动的,融熔的塑料怎么进去,凝固后的产品怎么自动出来?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几十年。经常会梦见一层一层的模板叠在一起。产品象瀑布一样落下来。
20、毕竟是南柯一梦,我的知识底蕴,还不能将之变成事实。有幸在 1977 年参加了高考,并考上了大学(现在的江苏大学) ,学到了许多模具行业必须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到了有关计算机的常识。随着三维软件的发展,我们的思维可以在模拟的三维空间翱翔,我几十年的做模具的经验可以在电脑屏幕的可见的“空间”里无限延伸。 “多层注塑模具”这个我梦寐以求的课题在 2006 年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现在我已经研究成功了第四层,完成了融熔的塑料顺利进去,凝固后的产品全自动地出模的全过程。回头看看,其实也很简单,但也算是一个小发明吧,并且拿到了专利。 (ZL 2007 2 0037950.7)下面举个例子如图是“好又多”超
21、市里卖的衣架,销量特大,但是重量才 29 克,实际投影面积不大,但是在模具分型面里占的面积却很大,产品体积不大,但是塑料走的路线很长。必须用较大的注塑机来生产。是个典型的电能利用率极低的例子。我见过很多制作塑料衣架的工厂用的是一模出二腔的模具,配 150 吨的注塑机,正常情况下每 24 小时的产量为1.4 万个。 (此数据来自上海南汇区航头镇某塑料衣架制造厂)利用本专利将模具设计成如下图:采用强水冷、风动出模。同样的注塑机,同样的操作工人,每 24 小时的产量为 4 万件,比原来单件产品减少电耗55%。其实很多塑料制品都可以用这个技术来生产,只要订单量足够大。由于塑料制品的生产行业是用电的超级
22、大户,所以,如果全世界都推广这个技术,原油的价格至少下降 10 个百分点。假如运用了该技术的工厂与目前的做同类产品的塑料制品工厂来竞争,那好比是开着“宝马”与自行车来比赛了。这不是在写科幻小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发明。从构想到实现,历经 40 年。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塑料制品的产量可增加 3 到 4 倍,单件加工成本下降 45%。而且适用该技术的塑料制品占全世界所有塑料制品总量的 40%以上。不难预见,这个小小的发明将会对全球塑料制品加工行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后补:该发明在 2008 浦东发明大赛得奖)不过,也有非常负面的评价:什么破发明,只为老板节约电费和劳动力成本,要知道,假如全面推广
23、了,老板是发了,但是塑料行业的人有一半以上要失业了。国家敢推广吗?我要问,地球该转还是该不转。回答是肯定转。是我们到动物园去看猴子,肯定不是猴子到“西郊公园”来看我们。第五篇:点石成金 “冷挤压”令我发大财经过 1970 年上海沪西工人俱乐部那次事情,我下了狠心,通过我父亲的朋友和我高中的老师李成辉(当时民盟上海负责人) ,收集了国内外能够找得到的所有有关“金属冷挤压”的资料,疯狂地学习和吸收。我父亲单位的一台1200 吨的油压试样机好像成了我的私人玩具。当时全国都在“抓革命” ,象我这样发疯般学习技术的青年, (还要有学习的条件)不知道有几个。那段时间我真是得益非浅,所以,我这本书中的很多模
24、具案例都是和“金属冷挤压”有点关系的。1972 年的一天,父亲写信告诉我,他无锡的一个朋友的亲戚在乡下的一个小厂里。有一些小注塑模具,一直搞不好。产品是军大衣的纽扣。 (当时很流行的)我马上赶到那里,一看,好简单的模具,问题就是定模搞不光。产品出来不漂亮,没有市场竞争力。而且他们工厂全是做塑料纽扣的,有些是带花的, (一些还要表面电镀)很多模具都是一模出 16 个的,而 16 个型腔都是请人一个一个雕出来的,从理论上讲,每一腔是不可能一样的。我想,我学了这么多的“金属冷挤压”知识,终于可以发挥一下了。我回常州后,立刻动手做军大衣纽扣模具的冷挤压的夹具。借了别厂的 200 吨的油压机来进行试验,
25、事实上我失败了好多次才搞定的。原因是“卸荷穴”没有掌握好,本来以为用冲头直接向下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学问可大了,下面简单总结几条,供大家参考。1、 冲头的硬度是 HRC6265。 (材料:Cr12MoV)要有良好的导向和拔出机构,造型面要尽量光,2、 冲头和被压件之间要有一层薄薄的油膜,不能有太多的油,因为油在密封的情况下再怎么压,也占一定的空间,使得压出来的形状不准确。并且产生麻点。3、 被压件的设计,必须留出金属流动的预留空间和减荷穴。4、 冲头在从被压件中取出之前,可利用导向部分做基准来加工被压件的装配基准。下面是冷挤压夹具的简图具体细节很多,各位可翻查“冷挤压手册” 。 (当时可没有
26、)我将做好的军大衣纽扣模具的定模镶件送到无锡那家厂,试模出来的产品的表面象镜子一样,光可鉴人。厂长和书记以及厂里的师傅个个都是赞不绝口,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问我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是不会说的。后来他们在东湖塘街上的饭店里摆了一桌请我,我一看,哇,这么多菜,我出娘肚子没有见过,一问多少钱,我的 天, 60 元,是我 3 个月的工资。在我年轻单纯的心灵里投下了一个“原子震撼弹” 。原来学好了模具可以这样的。可能叫“原动力”吧?那时我每个月的工资才 20 元。他们除了材料费和加工费外,一下子按当时无锡模具工的最高工资(每月 70 元)给了我 3 个月的工资。共 210 元。那一年我单为该厂就做了
27、 20 多套,赚了 4000 多元钱,在当时可是一个大数字。真是点石成金啊。第六篇:五个秀才 暑假做模创奇观大二那年(1979 年)暑假,我接了一笔“大生意” ,常州郊区薛家公社陈家大队五金厂,要我帮他们做一款手表表带的冷冲模,共计 25 套模具。 (好像是配“中山”牌手表的)因为我上大学前已经做了 4 年模具厂的厂长,技术上小有名气。策划安排更是滴水不漏。我在放暑假前 10 天已经画好了所有的图纸,已经叫他们工厂准备好了所有的钢料,所有冲头已经淬火,并且外加工(线切割)的都已经到家,所有模架都已经到厂。等我们一到厂就可以以最快速度开工。人手方面,连我一共 5 个人, (现在讲起来都是重量级的
28、人物)我们是一个班的,都是大才子,而且非常能吃苦,他们是:高翔(现江苏冶金学院院长) 、姬长英(男、现南京工学院博士生导师) ,陈昆山(现江苏汽车学院副院长) 、储克勤(现浦东开发区区委领导) 。阵容之强大,举世无双。可那时除了我是“老三届” ,30 岁,其他都是 20 来岁的书生。其中储克勤做过钳工,能干活,但不懂模具。其他三人都没有到过工厂。不过没关系,那年代能考上大学的,哪一个不是人精啊,没问题。暑期考试完的当夜,我们就住到了工厂,那时是 1979年,又是社办企业,还是大队厂,条件非常非常的差。现在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到的。我是总指挥,还负责手工配上、下模的刀口、冲头固定板、卸料板和装配(最
29、核心的技巧) ,储克勤负责落料,就是冲模的凹模、固定板、卸料板是手工做的,那时线切割加工是比较奢侈的工艺,很贵。冲头已经线切割好了,以冲头为基准划好线,用小钻头把中间钻空。因为模具很小(一般是 100x80) ,他是足以胜任的。高翔负责钻孔攻丝,(那厂的丝攻绞手是坏的,要用活动扳手来攻,不容易)陈昆山负责锉凹模的冲头避空位(工作量最大的,全部是手工的,手上都起了血泡) 。姬长英负责核对图纸和用游表卡检测做好的工件(最最重要的) 。我们配合的非常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黄金搭档” 。模具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唯一可以记录的就是冲搭扣的圆圈时冲不圆,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冲的时候中间包一根有硬
30、度的园棒(弹簧钢丝)就彻底解决了。25 套小模具,23 天就完成了,这也是一个奇迹了,全部OK,厂方非常满意,一次付清了所有的工钱。我自作主张买了 5 个“上海牌”手表,每人一个,剩下来每人分到的,足够下学期花的了。现在想想也好笑,这么简单的模具,动用到 5 个未来的“国家栋梁” 。也未免太夸张了。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现在学好了模具技术,不要怕吃苦,以后,每个人都是我们国家的“栋梁”第七篇:奇思妙想 导柱安在型腔内看了这个标题,一定以为我喝多了,导柱怎么会跑到型腔里面去呢?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常州模具厂上班(1981 年) ,厂里接了上海大华仪表厂的一批压铸模。其中有一个零件叫“外
31、框” ,如图:外围 400x300,内部尺寸 300x200。厚度 5 毫米。产品重量 1.03 公斤,铝合金的。模具已经设计好,是陆洪良工程师设计的,没有什么难度,设计得很正规,动模如下图:(当时还没有电脑,下图是根据回忆画的)模具尺寸 750x650x520。模具重量 1.9 吨。本厂会审时由于模具太简单,没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对方厂看了设计方案后,却提出来,他们最大的压铸机是 350 吨的,模具的最大宽度不能大于 600。但是我厂设计的模具宽度是650。 ,因为 350 吨的压铸机的最大压铸量可以达到 6 公斤,但是该产品由于情况特殊,重量才 1 公斤左右。所以资源是大大的浪费了。我由于刚
32、大学毕业分配到该厂,也不便多说,免得有逞强之嫌。后来老厂长金志良来做工作,一定要我想想办法。这里面有一个历史的原因,当时模具厂的书记刘涛原来下放时和我是一个公社的,他是公社党委副书记,我是模具厂厂长,我们很熟悉,我大二时已经被该厂聘请为技术顾问。免费帮他们画图纸,那几年该厂 50%以上的图纸是我画的。其中包括“苏州孔雀牌电视机”的模具。我不得已而为之。我对制品进行了以下分析:1、 产品厚度 5 毫米,单边的型腔深度是 2.5,对型腔侧壁的压力非常小。2、 由于制品的中间是空的,对动模板的压力也很小。也就是说模具的长宽方向可以尽量做小,动模板也可以比较薄一些,但是,加上导柱的位置,模框的位置,一
33、算下来,和陆工的设计是一样的。要满足对方的要求,一定要有其他的办法。否则只能让对方厂买更大的压铸机。 (450 吨)那就是用电线杆来钓鱼了。经过深思熟虑,我拿出了一个设计方案。如下图:这个方案中,我彻底抛弃了模框, (香港师傅称“原身赤膊模” )并且将导柱安排到产品中间的空挡里。模具尺寸 500x400x450。重量 0.7 吨。比原来轻了 63.2%。这个绝对是离经叛道的想法,太匪夷所思了。当时,所有的人都反对我的想法,原因很简单: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设计方案。当时因为是在国营企业,我知道常州模具厂的所有工程师是从一个机械工厂转过来的。对模具不是很精通。但是我也要顾及大家的面子,也不能讲得太专业
34、。难啊。由于对方厂急着要我们出方案,可是那些“半桶水”又一致反对我的方案。 (其实是“国营病”作怪)我急了,只能摆了个乌龙:“反对的人请建立这个方案的疲劳模型 ”,对牛弹琴,不懂。我又说:“讲通俗一点,就是这个模具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工作的,怎样的情况下损坏的?” 。有一个女工程师叫徐宜华的说:“听你这么一问,我倒明白了,假如讲损坏,按这样做的模具 100 年也不可能坏的呀!,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导柱跑到型腔里面去的” 。最后,这个方案得到了对方厂的认可,并且大加赞赏。200 吨的压铸机就可以生产了,大大降低了压铸的成本。模具从制造到使用也没有任何可记录的故事。(太简单了,什么事都没有,对模具厂来
35、讲,没事就好。 )这个故事想告诉大家,构思一套模具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个模具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工作的,怎样损坏的?不要被传统绑住你的思想。第八篇:路在何方 跳舞厅里显灵光。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全世界管道、管接头行业掀起了一股以塑代钢的风潮,塑料管接头企业迅速崛起。我当时创办了国内第一家私营的模具设计公司, (常州精艺模具设计社)承接了很多个系列的管接头模具的设计任务。其中有一个弯管接头如下图:管接头的名称为:180 度弯头。从注塑模具的机构的层面来讲,这是非常困难的。当时国外仅瑞士有一家搞出来,国内绝无仅有。外国人只卖塑件不卖模具,就怕你们学了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过这只大老虎
36、也太厉害了。我整整一个月,废寝忘食,也想不出个办法,从逻辑上来讲圆弧抽芯这一头抽出来,那一头和它的固定机构又进去了,假如分成二半,各旋转 90 度,但是各自的固定机构也要打架。直想得我神魂颠倒,伊人憔悴。我几个学生看我太专注了,不要想坏了头脑,拖着我出去散散心。来到一家舞厅,我根本不会跳舞,傻傻地坐在那里看别人跳,看着打蜡的象玻璃一样光滑的地板和地板上转来转去的人影,我迷糊了,昏昏沉沉快要睡着了一样。突然间我脑中灵光一现,为什么跳舞的人在转,地板上人的影子也在转,都在转,为什么不打架呢?假如这地板是模具的分型面,上面转的人是前模的旋转机构,人的影子是后模的旋转机构,那不是毫不相干,不会打架了吗?我大叫一声:“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手舞足蹈地冲出了舞厅。一个举世瞩目的 180 度圆弧抽芯机构就这样诞生了。瑞典艾夫特公司的米特格先生对我说,他搞出 180 度弯头花了 3 年。但是我前后共仅花了 6 个月。当时全国的管接头行业都轰动了,我还为此得了全国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发奖人:建工部宋惠茹,发奖地点:大连棒棰岛宾馆) 证书后来搞丢了。当时也不懂得报专利。2005 年我为南非一个客商做了一套 180 度弯头模具,机构更高级。如下图:现在国内还没有厂家能做,就在这里曝光吧。我可以免费提供 3D 图。第九篇:卧薪尝胆 “模痴”天意遇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