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十 章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第一节 概述,云南民族建筑的两种取向和风格 各历史时期云南的建筑形式 云南民族形态丰富的建筑文化 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多样性的影响在建筑材质方面的表现,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统当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显性但在物化的实体之中又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与内在的有机结合体。从类型上说,云南民族建筑可谓多姿多彩。傣族的干栏式竹楼,彝族的土掌房平楼,普米族和纳西族卑梭人的井干式木楞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藏族的平顶碉房,普米族、哈尼族
2、的原始祭坛,彝族的土主庙,白族的本主庙,傣族的缅寺,藏族的喇嘛寺等,都是云南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时,在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后面,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去深入解读。,三坊一照壁,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在相对封闭的同时又通过各坊房屋体量、尺度上的不同及大门前导人性空间、照壁、门楼的设置显现出变化,是白族文化中开放性和 包容性的完美体现。,年年有余,纳西族民居屋脊上的悬鱼,是“年年有余”的象征,诉说着纳西民族的生活理念。,明清时期纳西族民居,云南民族建筑的两种取向和风格,从空间分布上看,三江内外分别代表了云南民族建筑的两种取向和风格;这里的三江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内外两个地区,由于
3、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了生存于其间的民族建筑也具有很大的反差。 三江之内,主要为汉式合院建筑和城市集镇,汉式合院建筑既有移民建筑如建水、石屏等地的民居,又有汉化厂的民族建筑,如白族,纳西族的民居及滇中的“一颗印”等。 三江之外主要是本土建筑和村落。本土建筑主要是干栏式、木楞房、土掌房。,各历史时期云南的建筑形式,新石器时代云南远古建筑中的主要形式是半穴居住屋。青铜时代,云南地区出现了干栏式住屋形式,考古的证据可见之于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祥云大波那遗址和晋宁石寨山遗址。东汉时期,由于铁器的运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砖瓦、石灰等材料开始被运用于建筑当中,云南地区的于栏式建 筑得到了进一
4、步发展。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和中原地区的交往较为密切,特别是由于南诏统治阶级卜分崇尚汉文化,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有了更广泛地传播,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殿、官署及寺塔等宗教建筑都与中原地区十分相似。 元明以后,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的影响更大,并成为了很多地方建筑的主体形式;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在学习和汲取汉式建筑的风格特点时又往往根据自己民族的喜好进,云南民族形态丰富的建筑文化,1. 与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 2.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建筑中物质材料的运用程度、人力投入规模的大小等均受到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这也就决定了建筑的规模、尺度
5、、结构大小以及或精致或简约的外形风格都会受到不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3. 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云南民族的生计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大的方面而言,有农耕型、游牧型等,在各种大的类型之下还有不同的亚类型。不同的生计方式对各民族选择什么形式的住屋影响颇大。,云南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立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势必影响和反映在云南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当中,使得云南民族的建筑也打上了多样性的烙印。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材质方面。,云南地区的地貌地形差异很大,境内分布着高山峡谷、激流江河,被切割成高寒山区、半山区
6、、河谷地带、平坝区等不同的地形: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相差大,呈阶梯状分布。与地理生态环境的立体格局相适应,各民族呈一种立体状的分布,并在不同的地形内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式。,“井干式”建筑,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的傈僳、普米、独龙和部分彝族,多采用“井干式”建筑。此类住房有利于防寒、防震,在青康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滇西北地区尤为实用,因为此区内多高山峡谷高黎贡山、怒山、云岭、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等纵横分布其间,海拔高,气候相对寒冷,地震活动频繁,森林植被茂盛,能提供井干式建筑所需的大量木材,故这一带的民族多采用井干式住屋。,土 掌 房,滇中的彝族和滇南元江、红河等
7、地的哈尼族流行凝重结实的”土掌房”,原因是这种房屋取材容易,厚实的墙体和屋顶隔热性能好,能有效抗御过热或过冷的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房子的平顶町作晒场,解决了这些地区平地少、晒场用地紧缺的困难 平顶屋的设置与这些地区少雨干旱的气候特点有关。 而在元阳一带,由于降雨量较多,平顶屋已经不再适宜,哈尼族居民就在墙上增加了四面坡的草屋顶,状如蘑菇。因而被称为蘑菇房。 至于德钦一带的藏族地区,虽然与滇中干热气候有所不同,属于冷型气候,但降雨且少,因而也发展了同样的平顶式建筑,其厚实墙体的隔冷保暖性能与彝族土掌的原理其实是相似的。,干栏式竹楼,滇南地区的傣族,主要居住在平坝中,海拔较低气候炎热雨量充足,空
8、气潮湿,地表容易积水,蚊虫毒蛇很多,防湿、防水、通风及防地面瘴疠之气就成了这一带建筑的首要问题。傣族人民便创造和选择了干栏式的竹楼,住房架空又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有透风、凉爽、防潮、避虫蛇的多重功效。雨季时洪水可从架空的底层通过,因此还可避洪涝。,傣族干栏式竹楼,千 脚 落 地 房,居住于怒江峡谷的傈僳族,长期在高山峡谷过着刀崭火种式的游居生活,创造出了适于调整高差的底层架空的千脚落地房,在不动土方的前提下营造了一个居住的平面。由于房屋的跨度大,其构件的断面小,因而房屋的柱子很密,故称“千脚落地”。,合 院 式 建 筑,云南合院式建筑多分布在北纬2327度之间的平坝区,海拔高度在1 3002
9、300米左右,气候方面可谓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因而居民多喜欢户外活动,使得天井、檐廊等户外空间备受重视,而且室内与室外分隔不严,檐廊将室内与室外联系在一起。白族地区地理环境上的特点是风大、多震,因而,当地群众建造了三坊一照壁等住屋形式,严整的房屋可避风,土木结构的构架及“木锁”工艺则有较强的抗震性。,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材质方面。云南各民族建筑均有就地取材的原则,由于各地环境的不同,建筑的材料也有所差别。云南地区各民族中用于建筑的材料很多,天然材料有木、竹、土、石、草等,人工建材有砖、瓦、石灰、水泥、钢筋等。,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 材质方面的影响,傈僳
10、族、摩梭人生活地区,木材丰富,木材在他们的建筑中被广泛运用,木楞房的整个屋体几乎都由木构成。滇南地区盛产竹子,因而竹也成为当地各民族常见的建材之一,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竹楼,竹既被作为柱、粱、檩、椽,也可削为竹板,作为墙板或铺为楼板,还可做成门、窗、梯等必需的构件。 滇西北藏族地区木材较少,因而就主要用土为材料,修建了碉房。大理的七里桥一带有丰富的卵石和料石资源,民众又有丰富的利用卵石砌墙和开采加工料石的经验,加上当地的土壤中含沙量高,不宜制作土坯或夯土墙,因而就形成了以石砌墙造屋的建筑特色,民间还流行着“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的俗谚。,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
11、建筑中物质材料的运用程度、人力投入规模的大小等均受到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这也就决定了建筑的规模、尺度、结构大小以及或精致或简约的外形风格都会受到不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其建筑不论是住房民居还是宗教寺庙都显得相对简朴。 而在那些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民族中,建筑的规模和精美度都相对要高一些: 云南各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上表现出极大的不一致,这种情况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还相当明显,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阶段,到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的社会形态,在云南各民族中都有存在。,新中国成立前,基诺、独龙、傈僳、怒、景颇、德昂、佤、布朗等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制时
12、期,部分彝族地区处于奴隶制阶段,傣、藏等民族则处于封建领主制时期,而像汉、白、回、纳西等民族,则处于封建地主制阶段,大理洱海地区的白族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因此,白族民居中的典型代表喜洲民居,其规模之大,建筑之气派,工艺之精湛,都是其他很多地方的民居建筑所无法企及的:而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民族中,其建筑无论从外观形式、布局规模上来说,还是从舒适度和装饰性上看,都显得更简朴、粗陋一些,建筑取材也遵循方便和经济的原则 很多民族的住屋注重的是提供一个保护性(实际的与精神的)的场所。,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云南民族的生计方式也是多种
13、多样的。就大的方面而言,有农耕型、游牧型等,在各种大的类型之下还有不同的亚类型。不同的生计方式对各民族选择什么形式的住屋影响颇大。即使是同属农耕经济类型的民族,由于具体耕作方式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建筑样式。,从事农耕的民族,生活往往相对稳定,一般在很长时期内都不会有变动特 别是在坝区生产力较为发达,土地重复使用率已达较高程度的民族中,人们往往固守土地,追求长治久安,因而这些民族的建筑也与农耕的生计方式相适应,重视房屋建筑的稳固和长久性:此外,由于农耕民族需有晾晒粮食和贮存粮食的场所,因而除了有卧室、会客室、厨房之外还需有晾晒场地和仓库等故这些民族十分注重房屋的建筑及结构,住所一般较宽敞。而从事
14、畜牧、游猎等生活方式的民族则其建筑也适应此种生计方式的需要而遵循简便、朴素、易于搬迁的原则。游猎的生活不可能长期在一地固定居住,所以就产生了简便易建的棚屋式住房“叉叉房”,随到一地就临时搭建,只求暂时性地遮风避雨,不求永久性地坚固耐用。,第二节 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一个民族的建筑不仅仅是他们挡风避雨的地方,更是他们精神交流、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表达自己文化观念、传承文化意识的重要符号:解读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建筑,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一、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二、敬神析福的宗教观 三、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四、自然与文化相融的审美观,一、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云南民族建筑中强烈地体
15、现出各民族追求与大自然和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观。,首先,云南民族建筑多取材于自然,进而使整个建筑也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相融契合。不论是土掌房所用的土,木楞房所用的木,还是竹楼所用的竹,都透露出一种天然、质朴、简约中不乏意蕴的感觉,在那质朴的外观之下隐含着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心追求。,其次,建筑的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环境,遵循着与自然环境协调相融的原则。大理洱源西山的木栋栋房一般选建在地势较高的坡头上认为这样视线才开阔,阳光也更加充足:这里的木栋栋房都依山就势,左右相连,与山势融为一体。哈尼族的建筑文化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哈尼族建寨选址十分讲究,要选在半山坡,寨子周围要树林
16、茂盛,水源丰富:寨子上方和山顶要有茂密的神树林,不得任意砍伐、污染其中的树和水源。景颇族的村寨房屋间距大,且房前屋后都喜种竹林果木,四周多用篱笆或灌木丛围合,环境优美宜人: 傣族的院落也是如此,整幢竹楼掩映在婀娜多姿、摇曳婆娑的芭蕉丛、风尾竹之中,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白族的村落,一般在村头、村中或村尾种有几棵高大挺拔的大青树,同时,在民居庭院、本主庙的院落中还常常辟出花园或花台,种花檀木,形成一个与自然融合无间的聚落空间。傣族地区的佛寺往往建在寨边地位显要、风景极佳之处,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寺庙周围摇曳的竹枝树影为佛寺增添了神秘而迷人的气氛。 丽江古城城建中采取的自由灵活、随意舒展
17、的布局形式也是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表现,因地制宜、依山就水、利用自然地势地形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古城的街道布局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主要街道从四方街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道路布置或是依山,或是就水,还有流水、小桥相伴;对原有水系的巧妙利用也是丽江古城与自然相融契合的表现:古城中的三条主河分出数十条支渠,穿街绕巷、入墙过屋,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的清幽景象。河旁多栽垂柳,河上架木桥或石桥。街道上铺的石板被行人的步履磨得光滑可鉴,显得古朴洁净。丽江古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期不建城墙,不筑城墙与古城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纳酉先民朴素开放的村庄意识及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意识直接相关,在纳酉民众
18、的观念中,古城犹如一个开放的村庄,与周围的村寨和自然环境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故而不筑城墙。,二、敬神析神的宗教观,云南民族建筑中,最重要的不是人的位置,而是神的位置。,首先表现在宗教建筑中,力图营造出一种信仰世界中的神圣空间,从而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即使是民居,也同样在建筑的布局、构件、装饰中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意识和信息。云南民族的民居,往往是入神共处,以此来取悦于神,求得神的保护。,哈尼族的每个寨子有一道正门,两道侧门称“龙巴门”:人们认为龙巴门神圣不可侵犯,住在门内的人,可以得到村社神的保护,因而,每年要举行祭祀活动,还要在三月和九月立两次寨门。寨门为木结构,在两根木柱上置横粱,梁上刻有花纹
19、、小鸟、人像,有的还要悬挂木刀,有驱鬼避邪之意。 布朗族建寨的时候,要在寨子的中央竖起一根大木桩,称为寨心桩,周围用石块砌成一米上下的高台,象征着全寨最高神灵寨心神或社神的住所。然后还要竖立四道寨门,在每道门旁都要栽上两棵树桩,象征守寨门的神。拉祜族在寨前路口两侧的大树上系上稻草绳来象征寨门神,认为可防止鬼怪妖魔进入寨中。,云南民族在起房造屋的过程中,也往往包含着大量敬神祈福的宗教内容。比如,哈尼族建寨,要由巫师占卜来确定新的寨址,巫师在初步选择好的地方将一个生鸡蛋置于右耳处使其落下,假如落到地面的鸡蛋破碎则表明土地神允许在此建寨,如未破则表明神不同意在此建寨需另行择地。普米族建盖新房时,要先
20、向山神和土地神祭献,砍伐粱柱时要由巫师向神灵举行祈祷仪式。大理的白族,选好房址后,开始动土那天,主人家要用菜油煎上一些祭品敬献给土地神,在竖房前一天晚上,要举行“送木神”仪式,即给木神敬献各种物品,请木神保佑第二天能顺顺利利竖起新房。,三、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建筑不仅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云南民族建筑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内部空间的分隔充分表达了云南民族村寨或家庭的内部结构和严格的伦理秩序观念。,基诺族的“大房子”,基诺族的“大房子”居住习俗就反映了其大家庭式的社会结构:基诺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公社阶段,由十多个乃至二十多个个体家庭组成的
21、大家庭共居一幢干栏式”大房子”内。这种“大房子”反映丁基诺族社会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父系氏族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家中的成年男子 及其配偶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共同组成一个“火塘家庭”,凡属同一氏族大家庭的“火塘家庭”都集中在一个“大房子”内,有统一的家长领导,共同居住、共同生产、共同消费。这样的父系氏族大家庭人口很多,几十人、上百人不等,相应地,房子的规模尺度也就很大。每个“火塘家庭”都有一个供点饭、烤火的火塘,火塘设在房子中部,沿整个房屋的纵轴线市置、火塘两边的两条走道每条宽度在3米左右既供人们行上,同时也是每个个体家庭的“厨房”、“餐室”和休息之所。房子左端入口为大门,右端入口为小门,大门、小门之
22、外都设展台,供晾晒粮食、衣物之用。大房子外面还建有仓库、柴房、畜圈等附属建筑。,永宁摩梭人的井干式木楞房,祖母房,摩梭语成为“一梅”:多为北向的一层房屋,这是整个院落的核心,也是家庭集体居住、炊事和议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摩梭人的住房中,空间的位置和分配亡均体现出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摩梭人祖母房,白族合院式民居,白族的合院式民居中,封闭的院落布局、厚重的屋顶、方形的对称结构中体现出一种稳定、严肃的气象和长幼尊卑不可逾越的人间秩序,其空间划分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正房的前廊是日常起居活动的中心,堂屋是礼仪性活动的中心,也是会客的场所,次间为长辈卧室;耳房比正房在等位次序上要低一等,
23、一般作为晚辈的卧室或其他辅助用房;如果是两个儿子同住一坊房子,那么,大儿子必须住左边一间。,云南的很多民族都在家中设有火塘,火塘成为住屋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划分社会性别、社会地位的一个中介。比如傣族,火塘里侧是女性成员的坐处,火塘外侧右端第一个座位是男主人的坐处:家中如有客人来访,也需撞照性别分别坐于火塘的里侧或外侧。傣族的住屋中还有一个规矩,即非家人不能进入卧室:卧室内不分室,只分床,遵守长辈的床靠里,晚辈的床靠外的原则。怒江峡谷的白族支系勒墨人的床,一般用大木板搭在火塘的东,西、北三面,北面是家长的睡处,晚辈不得侵占。,潞西景颇族的矮脚长屋,潞西景颇族的矮脚长屋,内部用中柱划分为两半,一半为
24、一个大通间是起居间,设有火塘,另一半则按家庭人口数分隔成相应的小房间,内有火塘,周围铺以蔑席,是卧室。卧室的分配具有一定的规则,从正门一边算起的第一间,是姑娘唱山歌的地方第二间是客房,靠鬼门(后端的门)的第一间是鬼房,以后依次为老人睡间、父母睡间、长子睡间、次子睡间等。,四、自然与文化相融的审美观,云南民族的建筑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风格各异,很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各民族的建筑有的自然质朴,有的华丽高雅;有的原始租扩,有的精美繁华;有的厚重敦实,有的轻盈通透;有的精致灵巧,有的雄伟壮观。云南民族建筑中各异的审美风格和倾向与各民族生存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
25、他们的民族性格及其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有关。,傣族竹楼,傣族常被誉为“水一样的民族”,其民族性格以温柔平和而著称反映在其建筑中,也体现出追求宁静优美的审美心理和以自然、舒展、简洁、清新为美的观念。 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外观筒洁流畅,重檐深出,短脊、陡坡,屋顶给人一种舒展中有变化的感觉。座座隐现于绿荫竹林中的竹楼,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体,显得自然而清新。,滇中彝族土掌房,滇中的彝族土掌房,多分布在坡地上,分布密集,户户紧挨,沿着房顶及楼梯,无需下地就可走遍全村。远观之下,屋面层层错落,左右延展,显示出一种壮观之美:这与彝族热情而坚韧的民族性格带来的审美心理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不论是彝族的
26、土掌房还是藏族的平顶碉房,其厚重敦实的风格正是彝、藏民族淳朴、稳重的民族性格之反映。,佤、僳僳等民族擅长狩猎他们形成了以力量、勇敢为美的心理,于是这些民族的房屋建筑上多挂着狩猎所获的动物头骨:独龙族将兽头骨挂在房门上,傈僳族将兽头陈列在屋内,或将羽毛、兽皮、兽爪等挂在屋内墙上,作为建筑上的装饰。,白族是一个开放、平和的民族同时,由于深受汉文化漫润而发展了精致的文化,崇尚仪礼,追祟儒雅之风。白族的建筑无疑也通过布局、装饰等层面与白族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相呼应,体现出白族人民力图将明快大方与精巧雅致相结合的审美观念。佤、拉祜、布朗等族的草房,傈僳、摩梭人的井干式木楞房,尽管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但却具有
27、一种原始粗犷的美:其审美的特色与白族民居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云南民族的宗教建筑,具有极高的 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南传佛教的佛寺:造型富有动感和韵味,整座佛寺华美缤纷,精美绝伦。藏传佛教的喇嘛寺,雄踞山顶或依靠山坡而建,建筑与山势浑然一体,巍峨壮观,给人一种坚固威严,雄伟超拔、俯瞰俗世、不可侵犯之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藏族神圣的宗教信仰和追求崇高的审美心理。大理国经幢则是汉传佛教中的石刻艺术珍品。方国瑜先生在新纂云南通志中说此幢:“雕刻佛像最精,世人咸为惊异,滇中艺术,此其极品也。”,丽 江 古 城,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雅致和古朴光滑的青石板、石桥,给人以极大的美感和享受,大 理 古 城,大理古城那巍峨的城墙、雄壮的城楼,城中家家户户养花植木的庭院,同样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美的空间。,本章参考文献,1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剑川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段炳昌、赵云芳、董秀团:多彩凝重的交响乐 章云南民族建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张金鹏、寸云激:民居与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本章思考题,1.云南民族建筑文化呈现丰富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2.云南民族建筑中的丰富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