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自转时差说课,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要求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些地理意义,还要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具体到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要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找出地方时、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二)、地位作用 教材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区时、日界线的划分,它综合了经纬线、地球自转等知识,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但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空
2、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本节知识既是高中地理教材的难点,又是高考的重点,在历年高考中,关于晨昏线的判断、时间的计算都占到一定的比例,因此需要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材。,二、说学生,学生虽然初中学习过该部分知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和时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已经忘记了。对于学习该部分知识,预测会出现下列障碍: 1缺乏经纬线的基础知识,不清楚经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经纬度的划分。 2对方向的判定不过关,尤其是在本部分要用到的东西方向的判定。 3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能力不过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 1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 2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
3、别 3学会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加强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 4了解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如经线的东西方向不会确定); 2尝试通过探讨问题情景,了解“人类为何要设立日界线”这 一知识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品质,四、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2、教学难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东西方向判断),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五、教学方法:,由于本节教材比较抽象,因此部分内容以传统的讲解法为主,比如地方是概念、时区划分、特别的计时方法,日界线设
4、立的过程等。但如地方时计算、中央经线确定、判断经线在何时区等可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具体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等,使学生更直观地对地球自转运动规律进行把握; 此外,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适当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透彻。,问题导入:,中国球迷观看欧洲杯决赛西班牙对意大利比赛的现场直播在北京时间什么时间?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啊?,六、说教学过程,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引导学生发现: (学生期待回答)同一纬线上,总是东边的点先见到太阳,学生自由发言,观察并思考: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谁会先看到日出?,活
5、动一,观察并思考: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谁会先看到日出?,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晚,从而得出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种由于地球自转而使不同经度具有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教师板书并让同学思考地方是如何产生,地方时,(1) 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2)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学生思考)提示学生地球自转一周是360,一太阳日为24小时。,(
6、学生期待回答)因为地球自转一周为360,一太阳日为24小时,所以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我们现在知道了地方时的概念,那么我们能不能由一个已知地区的地方时计算出未知地区的地方时呢?,教师提问,学生小组探究 教师给与指导,(1) 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2)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3) 计算:,地方时,未知地方时 =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思考,能否根据地方时求某地经度?,北京(116E)的地方时为9时,那么120E、1
7、21E、122E、的地方时是多少?60E的地方时呢?,练习,学生完成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方时以及它的计算方法,通过刚才的计算同学们可以发现,两个地方由于经度的差异,时间也存在着不同,那么会有无数个地方时,时间不统一,对于生活和生产都是非常不方便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出时区和区时这两个概念。,问题导入,0,W,E,7.5W,7.5E,中时区,西一区,东一区,东十一区,东十二区,西十一区,西十二区,180,180,东二区,西二区,15,15,30,30,时区,时区中央经线可以被15整除,除得的结果为时区数,时区中央经线“+”“-”7.5度,即为时区的范围,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
8、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区时,6 时区划分,0,30,30,E,W,教师讲解时区的划分,为了解决刚才的问题,于是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规定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时区内使用同一时间),这样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国际规定,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中央经线,跨东西各7.5,作为中时区(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是东一区、东二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依次是西一区、西二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并为十二区。,1、各时区中央经线怎么确定,如东六区的中央经线; 2、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如116E在哪个时区。学生小组探究
9、回答,教师简单总结。,探究,导入区时计算,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全球可以分为24个时区,此外人们还规定,在同一个时区内,时间相同,并把各个时区内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下区时及其计算。 区时是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中央经线差15,则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也遵循东加西减原则,即越往东,区时越早。每向东跨1个时区,区时要加1个小时;每向西跨1时区,区时要减1个小时。,(公式)未知区时 = 已知区时 时区间隔 1(小时)(板书),东二区比东一区早1小时 东五区比东一区早4小时西一区比西五区早4小时 东八区比西五区早13小时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
10、举例问答,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举例)北京的地方时即116E的地方时;北京时间即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 (联系)地方时与区时可相互转化,如东八区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学生思考,教师讲述,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
11、使用的时间标准,朝鲜采用东九区的区时。印度采用东5.5区的区时(即东经82.5的地方时)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 。,美国本土跨越的时区,当北京时间为2000年7月5日9点时,纽约(西五区)时间为何时?,活动,学生思考:上题刚才是从东八区向西数到西五区的,如果向东数会有何结果呢?,学生通过计算会发现两种结果小时数相同,只是天数相差一天。但空间中的一个点只有一个时间,所以引出了要人为设立“日期变更线”来校正这种状况,从而引出日界线(通过
12、这个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日界线这个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师讲解,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人们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既东12区最早。,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越过日界线,日期要改变:从东到西,日期加一天,从西到东,日期减一天。,国际日界线,日界线,180,东 十 二 区,西 十 二 区,减一天,加一天,(引导学生继续观看大屏幕)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一下,国际规定
13、的日界线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吗?并思考为什么?,(学生期待回答)不一致,日界线有几处曲折。,(师)实际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大家请看180经线主要在大洋上,但是还经过阿拉斯加地区,阿留申群岛以及大洋州一些岛屿等,因此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日界线避开了陆地,实际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吻合,而是稍有曲折(引导学生知道三处曲折)。,教师总结概括,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2、2012欧洲杯决赛西班牙对阵意大利,比赛在乌克兰首都基辅(3031E)当地时间7月1日20点45分正式开赛,中国球迷应在什么时间观看比赛?,练习,学生完成并回答,学生尝试总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