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檢索條件: 道德, 找到 89 段, 限閱前 30 段 1.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性功 唐甄 . 3-1 2.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繩荀下 汪縉 . 10-1 3.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著議 龔自珍 . 11-2 4.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二 學術二儒行/國史儒林傳序 阮元 . 1-1 5.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二 學術二儒行/安慶府重修儒學記 姚鼐 . 3-2 6.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四 學術四廣論/貴齒論 劉開 . 14-1 7.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 學術五文學/消積說贈友人 李容 . 15-1 8. /賀長
2、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 學術五文學/子思子章句序 魏源 . 18-2 9.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六 學術六師友/答尹元孚書 方苞 . 3-1 10.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六 學術六師友/與友人論師書 錢大昕 . 6-1 11.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七 治體一原治上/王霸辨 俞長城 . 1-1 12.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進呈經說 蔣伊/周禮地官至德以為道本敏德以為行本孝德以知逆惡 . 20-1 13.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十三 治體七用人/用人四事疏 孫廷銓 . 19-1 14.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二十三 吏政九守令下/治蘇 沈寓 . 21-1 15.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
3、編/卷二十三 吏政九守令下/治崇 沈寓 . 22-2 16.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四 禮政一禮論/復禮中篇 淩廷堪 . 1-2 17.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四 禮政一禮論/原治 張惠言 . 2-2 18.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四 禮政一禮論/請頒禮制書疏 魏象樞 . 10-1 19.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五 禮政二大典上/請酌定先師祀典疏 王士禎 . 18-2 20.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七 禮政四學校/重學校 侯方域 . 3-2 21.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七 禮政四學校/制科策上 魏禧 . 4-2 22.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七 禮政
4、四學校/正學論四 程晉芳 . 10-2 23.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五十七 禮政四學校/制科取士之法攷 劉子壯 . 12-1 24.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六十八 禮政十五正俗上/風俗策 陸隴其 . 1-1 25.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六十八 禮政十五正俗上/巫咸河伯 顧炎武 . 10-1 26.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六十九 禮政十六正俗下/跋藏經 姚瑩 . 1-2 27.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六十九 禮政十六正俗下/游瀨鄉記 朱書 . 2-2 28.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與曾子植書 劉蓉 . 1-2 29. 同前 . 2-1 30.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
5、續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致劉孟容書 曾國藩 . 3-1 31.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移建上海縣學記代藍觀察蔚雯 . 7-2 32.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九 學術九師友/復曾制軍書 胡林翼 . 2-2 33.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九 學術九師友/答人論先生書 袁翼 . 3-1 34.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十 治體十原治/上沈中丞書節錄 陳寶箴 . 12-2 35.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三十一 戶政八賦役中/援案籲懇酌減漕米疏 劉坤一 譚鈞培 . 17-1 36.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十 禮政一禮論/繹禮堂記 劉蓉 . 1-2 37. /葛士濬
6、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十 禮政一禮論/復劉中丞蓉書 曾國藩 . 4-1 38.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十 禮政一禮論/筆記一則 曾國藩 . 4-2 39.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十三 禮政四學校上/重儒官議 馮桂芬 . 2-1 40.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十六 禮政七家教/與培基培垕 劉蓉 . 6-2 41.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一 禮政十二正俗/訪舉隱逸疏 胡林翼 . 6-2 42. /葛士濬清代經世文續編/俄羅斯進呈書籍記書目附 何秋濤 . 7-2 43.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二 學術二原學/辨學上 朱琦 . 10-1 44.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二 學
7、術二原學/與曾子植書 劉蓉 . 43-1 45. 同前 . 44-2 46.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三 學術三儒行/士論 柯培元 . 1-1 47.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三 學術三儒行/閽者論 鄧瑤 . 8-1 48.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三 學術三儒行/贈易笏山序 吳大廷 . 20-1 49.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四 學術四法語/示鼇 書院諸生 陳壽祺/ 義利辨 . 25-2 50.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四 學術四法語/人範須知自序 盛隆 . 34-1 51.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四 學術四法語/答高旭堂書 羅澤南 . 37-1 52.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 學術
8、五廣論/默觚中節錄 魏源 . 3-1 53. 同前 . 5-1 54.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 學術五廣論/求闕齋筆記 曾國藩 . 8-1 55.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 學術五廣論/辨道論 方東樹 . 35-1 56.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五 學術五廣論/與許海秋書 程慶燕 . 63-1 57.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 學術六文學/答陳石士閣學書 陳壽祺 . 37-1 58.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 學術六文學/書切問齋文鈔後 方東樹 . 52-1 59.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 學術六文學/復曾滌生閣學書 劉蓉 . 64-1 60. 同前 . 65-2 61. /盛
9、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 學術六文學/答陸祁生書 徐準宜 . 72-1 62. 同前 . 77-1 63.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七 學術七師友/師說上 姚瑩 . 1-1 64.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七 學術七師友/復曾制軍書 胡林翼 . 8-1 65.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七 學術七師友/與崇海秋大令家鏊書 鄧瑤 . 14-1 66.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七 學術七師友/贈呂介存南游序 龍啟瑞 . 16-1 67.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八 治體一原治上/默觚下 魏源/ 治篇一 . 1-1 68.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八 治體一原治上/默觚下 魏源/ 治篇八 . 13-2
10、69.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八 治體一原治上/默觚下 魏源/ 治篇九 . 14-2 70.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九 治體二原治下/史議一 孫鼎臣 . 1-1 71.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十五 治體八用人上 /魏文侯論 張履 . 32-1 72.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十七 治體十臣職/與湯海秋書 左宗植 . 36-1 73.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十九 吏政二吏論下/復嚴渭春方伯書 胡林翼 . 44-1 74.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請停報效以存政體疏光緒十四年 屠仁守 . 38-1 75.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一 禮政一禮論/讀曾子問 謝應芝 . 12-1 76. /
11、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一 禮政一禮論/繹禮堂記 劉蓉 . 15-1 77.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一 禮政一禮論/復劉霞仙中丞書 曾國藩 . 22-2 78.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五 禮政五學校下/學校篇中 湯成烈 . 3-1 79.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五 禮政五學校下/學校篇下 湯成烈 . 5-1 80.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五 禮政五學校下/重儒官議 馮桂芬 . 13-1 81.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五 禮政五學校下/冷齋勘書圖記 錢泰吉 . 25-1 82.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五 禮政五學校下/桐鄉書院四議 戴鈞衡/擇山長 . 45-
12、1 83.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五 禮政五學校下/河北精舍學規 陳寶箴 . 51-1 84.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六 禮政六貢舉/論治二 孫鼎臣 . 3-1 85.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六 禮政六貢舉/擬朱子學校貢舉議一 王寶仁 . 15-1 86.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六 禮政六貢舉/上曾節相議江南不可分闈書 方宗誠 . 42-2 87.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六十六 禮政六貢舉/與魯通甫書 潘德輿 . 63-2 88.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九十八 刑政一刑論/刑論 蔣彤 . 3-1 89. /盛康清代經世文續編/卷九十八 刑政一刑論/原刑 湯鵬 . 5
13、-1檢索條件: 道德, 找到 89 段, 限閱前 30 段 1.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性功 唐甄 (略 .)- 3-1 -儒有三倫。大德無格。大化無界。是為上倫。上倫如日。無遇不徵。無方不利。是為次倫。次倫如月。已獨昭昭。人皆昏昏。其倫為下。下倫如星。亦有非倫。非倫如螢。螢不可亂星。不必為辨日之上升。天地山河。無有隱象。堂房奧窔。無有隱區。青黃錯雜。無有隱色。上倫如斯。月之上升。九州道塗可見。諸方車馬可行。眾農耒耕可施。鳥獸棲伏可興。次倫如斯星。體非不明。明不外光。光非不照。照不遠及。不能代日。不能助月。物無所賴。不如樹燭可居。不如懸燈可導。下倫如斯。天有三明。人心亦有三明
14、。人心三明。可以為星。可以為月。可以為日。胡乃為星而不為月不為日。堯舜仲尼為日。伊周顏淵子輿為月。後儒為星。辯者恒謂聖賢無位。不可校功。仲尼子輿何功。不智莫甚於此。仲尼為夜之日。子輿為晝之月。謂二聖人無功。猶夜處而論日。謂日無光。晝處而論月。謂月無光。謂後儒得位亦有功。猶晝處而論星。謂星亦可照萬方。若是者何。一形一性。萬形萬性。於己必盡。於彼必通。是故道無二治。又非一治。以性通性。豈有二治。通所難通。豈為一治。世之人動曰天地萬物在我性中。夫必真能以性合於天地萬物。如元首手趾。皆如我所欲至。如是乃謂之能盡性也。繫辭中庸。廣大精微。入而求之雖有其方。難得其樞。性本在我。終日言性。而卒不識性之所在。
15、於是求性者。罔知所措矣。孟子則告之曰性非他。仁 - 3-2 -義禮智是也。於是求性者乃有所據焉。仁能濟天下。以堯舜為準。義能制天下。以湯文為準。禮能範天下。以周公為準。智能周天下。以五聖人為準。必若五聖人而後四德乃全。守隅而不能 。具體而不能充。雖有前言往行。遵而行之。皆為襲取。終非我有。而卒不能全其德。于是為仁義禮智者又罔知所措矣。孟子則告之曰仁義禮智非他。人心是也。孩提知愛。稍長知敬。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因其自然。毋違毋作而已。天下豈有無心之人哉。四德我所自有。非由外鑠。於是言仁義禮智者乃知所從焉。心體性德。既已自修。天地萬物。何以並治。必措之政事而後達。昔者堯舜治天下。風之則動。教之則率。
16、不賞而勸。不刑而革。後世風之而多頑。教之而多犯。賞之罰之而不以為懲勸。于是為政者又罔知所措矣。孟子則告之曰。堯舜之治無他。耕耨是也。桑蠶是也。雞豚狗彘是也。百姓既足。不思犯亂。而後風教可施。賞罰可行。于是求治者乃知所從焉。故夫但明己性。無救於世。可為學人。不可為大人。可為一職官。不可為天下官。昔者天地初闢。有道無德。有治無政。清靜淵默。各養其身。黃帝穀神之書。老聃稱述。傳為道宗。迨堯舜生人日眾。情慾日開。不能與鳥獸雜處。黃帝所治。不復可治。政教乃起。學問乃備。使五穀為食。五行為用。五教為序。五兵為 。心原身矩以溉生匡俗。至於釋氏。則又大別。斷絕塵緣。深抉本真。知生死流轉之故。立不生不滅之本。老
17、養生。釋明死。儒治世。三者各異。不可相通。合之者誣。校是非者愚。釋出天地外。老出人外。眾不能出天地外。不能出人外。一治一亂。非老釋所能理。是以乾坤筦鑰專歸于儒。故仲尼子輿。言道德必乃事業。皇皇救民。輈轉亂國。日不甯息。身既不用。著言為後世禾絲種。釋惟明死。故求真心實性。以天地山河為泡影。老惟養生。故求歸根復命。以萬物百姓為芻狗。儒惟治世。故仁育義安禮順智。周天地山河萬物百姓。即所成性離之無以盡性。世儒嘗空釋而私老。究其所為。吾見其空。未見其實。 - 4-1 -吾見其私。未見其公。學能盡性。四通六格。備在一身。如酌水于井。取火于石。井無盡水。石無盡火。世不用我。如不酌不取。而井之無盡水者自若。石
18、之無盡火者自若。夫井之通水廣。故其濟亦廣。石之藏火廣。故其用亦廣。今之言性者。知其精不知其廣。知其廣不能致其廣。守耳目錮智慮。外勳利。怵變異。守己以沒不如成一才。專一藝。猶有益于治。破其隘識。乃見性功。 2.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繩荀下 汪縉 (略 .)- 10-1 -論一世之得失。億萬世備焉。有立前觀後者矣。荀子之論秦也。有舉往鏡來者矣。賈子之論秦也。秦以強兼天下。二世而亡。非強之 。強而不審于本末之 也。古之天下。未有不得之強。失之弱者。強者百治。以喜則懷。以怒則威。以令則行。以禁則止。以守則完。以攻則破。以禮樂則雍。以政刑則肅。弱者百亂。以喜則狎。以怒則離。以令則梗。
19、以禁則匿。以守則削。以攻則疲。以禮樂則飾。以政刑則玩。得失之數可 矣。然而強于本者植。強于末者折。強于本者。開無盡之藏。塞無隙之竇。強于末者。盡其藏矣。隙其竇矣。此本末之效也。秦之強。本邪末邪。刑賞農戰。強之具也。道德仁義。強之本也。剛決刻急。強之末也。強之具藏之深則愈完。暴之急則速敗。剛決刻急。所以暴之也。道德仁義。所以藏之也。古者藏刑賞農戰于道德。道德威。藏刑賞農戰于仁義。仁義張。秦孝公商鞅。知有強之具。不知有藏。以強立強。勢已易竭。始皇李斯。更從而暴之。暴之不已而具竭。竭之不已而具敗矣。 - 10-2 -其卒盡于胡亥趙高也宜也。 其始也以強立國。以民力立強。以刑立民力。其繼也以強竭強。以
20、民力竭民力。以刑竭刑。其卒也以強敗強。以民力敗民力。以刑敗刑。強之所由立者刑。并民力于農戰。所由竭者刑。并民力于恣睢。所由敗者刑。并民力于昏虐。立于孝公商鞅。竭于始皇李斯。敗于胡亥趙高。 失其本也久矣。此藏之不深之禍也。荀子曰。力術止。義術行。賈子曰。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 責其藏之不深耳。曰義術。曰仁義。藏也。所以完之也。此論一代之得失也。謂之億萬世係焉者。 億萬世之大計有三。一曰重天下之根本。一曰開天下之壅塞。一曰端天下之風尚。根本重。則天下不搖。根本者言乎民也。重之者。勿傷民財。聚其田廬林園器賄。則有餘財。勿傷民力。寬其心志耳目手足。則有餘力。勿傷民氣。保其父子夫婦兄弟。則有餘氣。天下患
21、不足。不患有餘。有餘者可以處無事。可以支有事。不足者無事則愁苦。有事則畔散。不可以處。不可以支。此天下之大計一矣。壅塞開。則天下不決。壅塞者言乎諂諛之臣也。開之者。勿自多其智以盡匹夫之慮。盡匹夫之慮。國乃利。勿自堅其辟以詔百官之匿。詔百官之匿。謀乃拙。勿惡逆而喜順以來細人之佞。來細人之佞。乃斷萬民之命。君民一體也。一體流通者疾不作。一國流通者病不伏。此天下之大計一矣。風尚端。則天下不疑。風尚者言乎師儒之道也。端之者。勿以勢利消廉恥。廉恥消。民乃囂。勿以新進踰老成。老成輕。下乃爭。勿以小才易大德。大德易。後必失。師儒者。國之準繩規矩也。無準繩。何以不窮于為平為直。無規矩。何以不窮于為方為員。無師
22、儒。何以不窮于為國。此天下之大計一矣。秦獨糜爛其生民。湛溺于諂諛。放棄其師儒。然則天下之根本已絕也。壅塞積。風尚頗。而國亦亡矣。嗚呼。此秦之失大計也。古今得失之林視此矣。上觀百世下觀百世。凡暴主之失其理者千萬端。未有不由于輕民者也。聖主之得其理者亦千萬端。未有不由于重民者也。國之亡古有千 - 11-1 -萬。未有不由于民心之背上。國之興古亦有千萬。未有不由于民心之嚮上。民心之嚮背乎上。君心之輕重乎民為之也。佞臣之事主。失其理者千萬端。未有不由于阻上下之情。忠臣之事主。得其理者亦千萬端。未有不由于通上下之情。阻上下之情者古有千萬。未有不由于諂曲。通上下之情者古亦有千萬。未有不由于質直。民情之通阻
23、。臣之質直諂曲為之也。歷年而短失其理者千萬端。未有不由于苟一時之利。不顧後世之害。歷年而永得其理者亦千萬端。未有不由于顧後世之害。不苟一時之利。苟一時之利不顧後世之害者古有千萬。未有不由于輕師儒。顧後世之害不苟一時之利者古亦有千萬。未有不由于尊師儒。歷年之多寡。師儒之隆替為之也。古今得失之林具此矣。嗚呼。論一秦而前乎秦後乎秦者之得失昭焉矣。此億萬萬世之計也。 3. /賀長齡清代經世文編/卷一 學術一原學/著議 龔自珍 (略 .)- 11-2 -自周而上。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也。一代之學皆一代王者開之也。有天下。更正朔。與天下相見。謂之王。佐王者謂之宰。天下不可以口耳喻也。載之文字。謂之法。即謂之
24、書。謂之禮。其事謂之史職。以其法載之文字。而宣之士民者。謂之太史。謂之卿大夫。天下聽從其言語。稱為本朝。奉租稅焉者謂之民。民之識立法之意者謂之士。士能惟闡本朝之法意以相誡語者謂之師儒。王之子孫大宗繼為王者謂之後王。後王之世之聽言語奉 - 12-1 -租稅者謂之後王之民。王若宰若大夫若民。相與以有成者。謂之治謂之道。若士若師儒。法則先王先冢宰之書以相講究者。謂之學師儒。所謂學有載之文者亦謂之書。是道也。是學也。是治也。則一而已矣。乃若師儒有能兼通前代之法意亦相誡語焉。則兼綜之能也。博聞之資也。上不必陳於其王。中不必采於其冢宰。其太史大夫。下不必信於其民。陳於王。采於宰。信於民。則必以誦本朝之法讀本朝之書為率。師儒之替也。源一而流百焉。其書又百其流焉。其言又百其書焉。各守所聞。各欲措之當世之君民。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