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梁惠王章句上.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712663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惠王章句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梁惠王章句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梁惠王章句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梁惠王章句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梁惠王章句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

2、,於牣魚躍。 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 民欲與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

3、,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剌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

4、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

5、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槁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

6、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

7、: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 ,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8、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

9、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

10、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以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章句下莊暴見孟子曰:暴

11、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12、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龠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猶以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

13、不亦宜乎!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

14、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於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

15、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說,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 蓋徵招 、 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

16、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好貨。 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囊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太王好色,愛厥妃。 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

17、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18、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孟子謂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 ,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

19、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 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 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 書曰:徯我後,後來其蘇。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

20、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於燕眾,置君而後去之,則猶可及止也。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

21、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茍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君請擇於斯二者。 魯平公

22、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 公曰:將見孟子。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逾前喪 ,是以不往見也。 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

23、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

24、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镃基,不如待時。 今時則易然也。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

25、此時為然。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剌萬乘之君若剌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

26、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 ,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

27、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

28、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 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然則有同與?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

29、: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

30、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 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謂也。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

31、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

32、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巫匠亦然。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

33、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立於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推惡惡之心,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是故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故曰: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與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 公孫丑章句下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34、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

35、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不得已而之景醜氏宿焉。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醜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 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

36、: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 ,予

37、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 ,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孟子謂蚔蛙曰: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似也,為其可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

38、與?蚔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齊人曰:所以為蚔蛙,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王驩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未嘗與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愿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

39、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 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 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 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燕人畔,王曰

40、:吾甚慚於孟子。 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然。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愿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

41、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對曰:不敢請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 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几而臥。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

42、聽;請勿復敢見矣。 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

43、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

44、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 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也,

45、故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 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飦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 。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 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 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

46、。亟其乘屋,其始播百里。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兇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 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

47、周亦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 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徙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