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贵州荔波之旅.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126093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荔波之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贵州荔波之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贵州荔波之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贵州荔波之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贵州荔波之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贵州荔波之旅7 月 24 日,朱沱镇教育管理中心在锦绣山庄组织了全镇教学质量分析会。要求各校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进行质量分析,少说成绩,多谈不足,重点是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措施。我认为江永小学周茂清老师的发言很可取:1.如何促进学校和谐。校务公开,实行民主决策;财务公开,增大经费开支透明度;积极为教师谋福利;多表扬,少批评,多奖励,少惩罚;管理上做好表率。2.如何研究教法。实行听课制度;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实施优秀教师帮助年轻教师制度;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录像;积极为教师们订阅教学杂志;尽可能地让教师们走出去学习。3.如何加强教师责任。按程序科学地制定好各项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奖

2、惩制度、年度考核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有法必依,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认真督促检查教师教学五认真;与抽考年级教师签订教学目标责任书;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对抽考年级教师实行小调整;组织好每次测试,召开好成绩分析会;开展书法比赛,规范学生书写。会后并组织了实地考察,考察地点是荔波。荔波是隶属贵州省黔南州的一个小县城,地处贵州与广西交界处。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有超过 8 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这山水画卷中荔波是贵州省仅次于黄果树之后的第二热门旅游目的地;荔波是中国十大最美的地方之一;(2005 年, 中国国家地理 )- 2 -荔波喀斯特森林(即茂兰喀斯特森林)是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20

3、05 年, 中国国家地理 )荔波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2007 年,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荔波主要是有如下四个景点:小七孔、大七孔、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春河峡谷(漂流) 。 (注:小七孔与大七孔距离很近,但是是分开售票的两个景点)小七孔:潭水、瀑布、水上森林等;景色优美,细致婉约;有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鸳鸯湖等景点。大七孔:峡谷;大气雄伟;有天生桥、妖风洞等。茂兰:原始森林、喀斯特山水洞穴、少数民族风情、农家体验等;原生态,丰富多彩;漏斗森林穿越、凉水井峰从、青龙瀑布、九洞天、尧古布依族村寨家访等。水春河峡谷(漂流):峡谷、漂流;惊险刺激。这次考察,原计划就是去感受大七孔、小七

4、孔的优美景色,可是天公不作美,因为下雨涨水,大七孔景区关闭,只看了小七孔景区。也因下雨涨水,小七孔景区的好几个景点也关闭,外出游览的兴致荡然无存。好在第二天临时决定去瑶寨看看,去了后大家兴趣盎然。贵州瑶族,大多聚居于黔桂、黔湘边境地区的崇山峻岭中, “入林惟恐不密,入山惟恐不深” , “所居深山” , “在穷谷中” 。山高坡陡、气候寒冷、山峰林立、沟壑纵横,生活条件艰苦,居住不能密集,只能“随山散处” ,多择傍水之处生活,史称“随溪谷群处” 。 - 3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位于荔波县南部,东与翁昂乡接壤,南与捞村乡毗邻,西北与驾欧乡相连,东北与朝阳镇接通,西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地

5、界犬牙交错。瑶山瑶族乡地处龙江两岸的高台地,是从龙江河谷向高山区过渡的中间地带。乡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海拔 800l100 米,西部海拔 500800 米。全乡地面起伏不平,尽皆崇山峻岭,有更基坡、龙上坡、更郎坡、类根坡、更龚坡、坡偏巴、母映山、大沙岭等高大山峰,以大沙岭为最高峰,海拔l122 米。地貌情况复杂,以岩溶地貌为主,岩山、溶洞、石林、谷地杂间其中。1991 年 8 月荔波县建镇并乡撤区,行政区域变更后,增加了樟江河谷地带,樟江河流经乡内 5000 米,又有小七孔响水河,流经乡境 l000 米后也汇入樟江,尚有界牌河,流经乡境 200 米后汇入樟江。年平均气温 18,年降雨量为 1

6、300 毫米。 “建并撤”后,新并入的樟江河谷地带气温略高,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植被完好。 原瑶山瑶族乡境内多羊肠小道,纵横交错,崎岖难行,小道以拉片、英盘、瑶沙为中心,向四面延伸,连结各瑶族村寨。然后达于四周的朝阳、王蒙、捞村、翁昂等集市贸易地,并通过拉片西南的小道,与广西里湖瑶族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感受一:服饰。瑶山瑶族,又称“白裤瑶” ,以其男子穿白色短裤呼之。在广西亦称“花瑶”和“白裤瑶” 。清乾隆 14 年,爱必达的黔南识略卷十一云:“荔波董界里有花瑶 。衣服用腊染,挑花加以纹饰。 ”这- 4 -里所说的董界里,即是现在瑶山瑶族居住的地方。白裤瑶,自种棉、扎、纺纱、织布、自染、自绣,服

7、饰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白裤瑶会养蚕,让蚕直吐成板丝,用以镶嵌妇女的裙边。服装有性别之分,男子穿裤,女子穿裙;女子有背牌,男子没有;男子在袖上衣的胸前绣有白花,女子没有。服装的基本色调是黑色和白色,男子上黑下白,女子上黑下兰。黑色配以白花、黄花、红花或绿花,白色多配红花。男子服装包括上衣、短裤、腰带、绑腿 5 大件。 男性,定婚后留发,长发只梳不辫,任其披散。婚后以白帕包头,并将散发包卷于白帕之内。上身,着黑色土布长袖短衣,矮领无扣,对襟敝胸,胸部两旁绣有 2 公分长、1 公分宽的白色长方形纹,而侧和背后下端开有 3 公分长的岔口。下身穿着白色短裤,裤长过膝,裆大脚口小。青年人的裤脚口前面,装饰

8、5 条垂直红条,每条宽 1 公分,中间长,两侧短。腰间拴一条青色土布腰带,两头各有 5 公分长的绒须。下肢绑腿,有黑白两色。膝下,以腿箍拴住绑腿。腿箍青色,宽5 公分,长 30 公分,绣红色花纹。赤脚草鞋。女性,儿童时期剃头,冬季戴双角布帽,角在两侧。青春期留发,婚后以尺长见方的青色头巾双折包头,包成两角,角在前后,前高后低。另以两条白色布带环绕头巾。上装分冬夏两种,冬装与男装相同,只是胸前不绣白色花纹。夏装短衫,肩部缝合,腋下以布带互系。衫为蜡染,前片青色,后片有“田”形或“回”形绣花图案,绣工精美,古朴大方(又称之为背牌) ,故称之为贯首衣。腰间拴一条腰带,两端绒须。下身,四季着褶裙,裙长

9、过膝,白色蜡染,颜色有青、白和- 5 -浅兰数种,裙中有 4 条横条蜡染花纹,裙脚镶板丝横边,宽约 2 公分,染为红色,上绣几何图案。腰间系一条围腰,长约 2 尺,宽 5 至 6 寸,以黑、白两色土布拼为长方形。下肢着绑腿,与男性相同。姑娘喜戴银手镯、耳环和项圈等首饰。感受二:居住。白裤瑶的居住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村寨的聚居条件;(二)房屋的布局结构;(三)室内的陈设和家俱。瑶山村寨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1.村寨分布极其稀散,人口密度很小。瑶山乡共有 70 平方公里土地面积,近 2 千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34 人。24 个村寨,散布在广阔的高山峻岭之中,村寨之间相距少则二、三公里,多则

10、十余公里,同属一个村的各村寨互不相连,从乡(政府)所在地至东面的瑶沙往返即需一整天,到南面村寨拉隔莫、到北面的董保也是一天行程。交通极为不便,都是崎岖难行的山间羊肠小道,负重更为困难。2.村寨不大,除拉片(乡(政府)所在地)一带有较开阔的丘陵坝子外,其余村寨都在山谷之中的山腰或山脚,村寨附近耕地面积狭小,土地贫瘠,坡度较大,养活人口不多,各村寨很小,最大的村寨是董蒙,有 33 户 218 人,人口超过百人的村寨只有 5 个,绝大多数只有十几户 60 人或 70、80 人,最小的村寨是搞类,只有 4 户 15 人。3.村寨座落在山谷之中,四面环山,林木苍翠。房屋依山而筑,各自孤立,占地一小片,互

11、不相连,散处于山腰或山脚。禾仓离住房- 6 -数十米,构成村外的建筑群。房前屋后多种桃李,有一畦菜圃,面积不大,用自然的石岩、蒺藜、竹围着。村前有一狭长的梯土,系由山上泥土冲积而成。在离村寨不远的地方,常有清凉的山泉流出,泉水是依季节而盈缩,春夏有水,秋冬断流。每当秋冬枯水季节,就要到几里、十几里以外汲水,人畜饮水极为困难。4.村寨不固定,随时变迁,村无常址,户不定居。瑶山的村寨极不稳定,旧的村寨不断消失,新的村寨不断涌现,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迁徙变化。1953 年建立姑类乡时,辖有 10 个村寨,至现在已有三分之一的村寨消失了,例如昔日的江奔、塘光、董往、更棒,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完全

12、没有人住了。1962 年航测的军事地图,现在也有改变,有些村寨已成无人居住之荒地,如母欲、坑瑶。与此相反,当年没有人烟的地方,现在却出现了新的村落,如港江、董珠、打布等。十年前尚有 100 多人的板窖村,八 O 年以后十之八九迁往他乡。拉片、弄让、拉董及董保等村寨,过去是布依族村寨,而今已经易主了,变成了瑶族村寨。村寨变动的原因:主要是刀耕火种,人随地走,赶山吃饭,村随人迁,受生产的制约。解放后,主要是民族关系好转,生产向前发展,瑶族人民纷纷下山种田种地;其次,也还有别的原因,例如板告的败落主要是因为修建水池以后有人失足落水身亡,人心惶惶,以为板告有鬼作祟,不宜居住,纷纷迁走。瑶山的房屋建筑及

13、其演变瑶山的房屋建筑,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旧的房屋依然存在,而处于淘汰的地位。随着生产向前发展,新的房- 7 -屋大量出现,而处于代替地位,在这里,有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叉叉房” ,也有 50 年代至 70 年代普遍建造的干栏式草房(栽上叉叉,盖上茅草,围上柴棒的“干栏” ) ,还有 80 年代以来才出现的干提式瓦房和石木结构瓦房,旧房屋的更替,正好是瑶山经历沧桑之变的一面镜子。瑶寨的禾仓最富有民族特色,它们建筑在离住房十几米至数十米的地方,禾仓有大有小,大的可容纳数吨,小的可容几千斤,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圆柱形锥顶草房,一种是长方形人字顶瓦房,其下有方框式木架,离地 1.

14、5 米左右,便于通风;四柱落脚,在四根圆柱上端装有瓦罐形陶器或方形木板,老鼠无法爬进仓内,具有防火、防潮、防鼠 3 种功能。瑶山的房屋建筑,由叉叉屋、半干栏式草房、干栏式瓦房到石木结构瓦房,这是瑶山房屋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又是瑶山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是瑶山瑶族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见证。白裤瑶的家解放前,白裤瑶的家庭,真是一贫如洗,根本没有什么家俱,木头便是板凳,草窝便是床铺,竹筒长的当水桶,短的当酒杯,笋壳做饭碗,葫芦作水壶、火药罐、水瓢,一口顶罐,几个破坛,稍微象样一点的东西就是一架手磨和一张织布机。另外,有一把砍牛刀,也是随身携带的工具和防身武器。这是他们唯一的家当,是解决

15、吃穿问题的全部家俱。- 8 -如今瑶山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一般的人家,都陆续添置各种不同家俱。在卧具方面,有床架、棉被、蚊帐、被单;在食具方面,有铁锅、顶罐、碗、筷,还有热水瓶、酒壶、酒杯、锅铲、瓢等;在木器方面,有了橱柜、小方桌、小板凳。在瑶山有几个变化值得一提:第一,解放前,以火照明,聊如星星。1958 年以后,在拉片、弄让、拉董及、林场等地已经有了电灯,夜间灯火辉煌,尽管目前电灯还不普及,但已经透进了一线现代文明的曙光;第二,瑶山过去的舂米声,如今已被打米的机器声所代替,石碓正处于被淘汰的过程之中;第三,家里有洗脸盆、洗脸帕,这在其它地方是非常平淡的事情,可是,过去瑶山由于水源缺乏,人

16、们并不经常洗脸,再三不同了,脸盆、脸帕逐渐普及,洗脸的习惯逐渐培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变化了;第四,近几年来,瑶山少数瑶族同胞购进有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还有马车搞运输等。感受三:落后。1.交通及其不便。我们到的瑶山瑶族乡,还是被开发了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公路蜿蜒曲折,凹凸不平,可想而知,没被开发的村寨是什么样子。我们到的地方叫拉片,是瑶山瑶族乡乡政府所在地,楼房只有两幢,一幢是乡政府办公大楼,看样子是才修建的;另一幢是贵州省人寿财险公司捐建的希望小学。2.卫生习惯极差。整个村寨被开发旅游,没有一个公共卫生厕所,游客只能到乡政府办公大楼里上厕所。我们上了一家瑶族人的住房去看,住房整个是串架木板房,楼板上垫一块铁板,铁板上有一个火炉,- 9 -瑶族人就用这个火炉生火做饭,我觉得相当危险,很容易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去的那家,吃饭后锅碗都没洗,就摆在那里。3.看到瑶山瑶族人,就想起:人们习惯用三句话来形容贵州,“天无三天晴,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分平。 ”这三句话恰当地说出了贵州的天气、经济、地形情况。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的一个组织到中国来考察,考察了上海和贵州后,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贵州就是再发展一百年,也比不过现在的上海浦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