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10月7日定稿).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7124374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10月7日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10月7日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10月7日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10月7日定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10月7日定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自然辨证法概论绪 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

2、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与自然辩证法邻近的学科有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二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

3、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

4、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

5、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三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创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

6、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 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和规律, 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 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列宁

7、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3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

8、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四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 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

9、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

10、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4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1;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

11、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道、 “五行” (金、木、水、火、土) 、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 、 “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水、无限者、数、气、火、种子、 “四元素” (土、水、火、气) 、原子、 “四因素” (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

12、作用下,无限和永恒的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和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在认识宇宙方面,中国侧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等问题,希腊侧重研究宇宙的演化等问题;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例如,赫拉克利特把唯物主义和辩

13、证法结合起来,主张自然界不是人创造出来的,是变化和发展着的。他的思想被列宁称赞“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2,他被列宁称为 “辩证法的奠基人之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2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395.5一” 1。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分别被近代的哥白尼、道尔顿和达尔文等人的科学发现所证实,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这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

14、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2(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着如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如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的对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 “理念论”的对立等。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以后,这种自然观受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冲击,并被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所代替。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

15、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 16-17 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持有“原子论” 。它主张自然界最初来源于不可分割的原子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持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等人持有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经典力学认为,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

16、线运动状态;物体的所有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置的变化而无质量变化;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受到数学方程式的逻辑规定;时间和1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39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人民出版社,1971.386. 6空间是绝对存在的;世界由不可再分割的粒子构成。(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

17、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 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 、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

18、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法的认识

19、论;它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于上帝。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 、 “僵化的” 、 “保守的” 、 “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 1具有上述缺陷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现连续地“打开缺口” ,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0-11、25.7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 19 世纪自然科学

20、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本质是肉体感受性,感觉和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觉的结果,从而发展了唯物主义反映论。2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虽然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但它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历史过程,并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则;时间、空间、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动力;生命来自于自然界,能动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

21、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 、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原理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1;人是自然界的

22、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编译.人民出版社,1984.15.8(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3、,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 20 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一、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

24、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近代的莱布尼茨、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等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着的。2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阴阳和五种元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运动着的整体。这种注重研究整体、协调和协同的思想受到西方著名科学家普里戈金的高度评价。他主张把强调实验、分析和定量描述的西方科学传统和强调“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的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 “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 。 1(二)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25、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1 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曾庆宏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7.9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三)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

26、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2系统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四)系统自然观的意义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

27、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二、人工自然观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一)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古希

28、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论述了“人工客体”等概念和改造自然界的内容;近代培根和斯宾诺莎等提出了“人为事物”等概念和创造自然界的观点;康德和黑格尔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论述了改造自然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化自然”等概念,论述了以实践改造自然界的观点。102古代中国创立了蕴涵着改造自然界思想的“五行说” ,提出了“人胜天” 、 “制天命而用之”等改造自然界的思想;到 20 世纪 60 年代,又提出了“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等概念。(二)人工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1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它们共同为正

29、确认识和处理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减少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负面后果奠定了思想基础。2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输运技术、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三)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

30、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2人工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四)人工自然观的意义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

31、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11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2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

32、,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二)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 20 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 、 “相生相克” 、 “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三)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

33、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四)生态自然观的意义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

34、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12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

35、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思考题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

36、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

37、构组成。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13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 世纪

38、下半叶到 19 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 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

39、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 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域之中。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

40、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14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1(二)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

41、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 “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 2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

42、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 “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4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般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5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恩格斯指出,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

43、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7“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8科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2001.429.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人民出版社,1965.318.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1 卷).人民出版社,1998.94.4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208.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人民出版社,1971.52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9 卷).人民出版社,1974.198.7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208.

4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2001.592.15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1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

45、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2(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3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根本不费资本家分文 ,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去利用科学。资本象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 ”; 4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马克思指出,正是十七世纪的机器的应用, “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支点和刺激。 ”5“十

46、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 ”6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八)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

47、.人民出版社,1958.144.2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11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1979.576.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2001.44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2001.40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2001.428-429.16(一)科学的本质特征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 1是一般生产力。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是“真正的知识” , “科

48、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2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3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4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 。 5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

49、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5.19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2005.16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72.128.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5.777.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1979.572.17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