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人物篇110.孔子 (前 551前 479)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祸迁鲁。父叔梁纥为武士。少“贫且贱” ,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鲁定公九年(前 501),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时相定公。旋任大司寇。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三桓” 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郑、蔡等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四十岁前后即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著名者达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
2、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宣传“仁” 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 仁”即“ 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贯彻“ 仁”时,要以“礼” 为依据,故说“克己复礼为仁”。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的精神,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
3、焉 ”和“不耻下问” 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途径;采用 “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但鄙视“学稼” 、“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认为有“ 生而知之”的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 111.老子 春秋楚国苦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现存老子一书,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万恶皆始于“有为” ,欲使社会回到“ 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反对儒家
4、“仁义”观和墨家“尚贤” 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称为“无”或“虚无”。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然最终又主张消解矛盾,复归于“虚静”。对其思想之评价,学术界颇不一致,或谓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或谓其反映“公社农民” 之情绪;或认为其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或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均承认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112.百家争鸣 春秋(公元前 770公元前 476
5、年)和战国( 公元前 475公元前 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风气。“百家” 一语始见于庄子天下:“ 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言“ 百家”者,泛指其多,非实有其数。庄子天下 及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均对“ 百家”进行分类,汉 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据刘歆七略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在诸子略中,又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同时,还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其他典籍也有兵家。各派争论政治、思想领域的各种问题,如天道观、认识观、人性论、名实关系、伦理礼法以及各种政治主张。
6、“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又互相影响,“ 辟犹火水,相灭亦相生 ”。百家学说中的命题包含着后代许多学说的萌芽形态,成为后代思想家的思想数据和理论形式,并被加以改造和发展。“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特别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148.王莽 新朝皇帝。公元 823 年在位。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成帝永始元年(前 16)风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名。矫情伪饰,示人俭约。绥和元年(前 8)任
7、大司马。哀帝时,因外戚丁、傅用事。罢官就第。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复任以为大司马,与议平帝,进封安汉公。为笼络人心,出钱献田赋给贫民,增加博士名额,网络儒生士人。元始五年(5)平帝死后,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初始元年(8)自立为帝,改国号曰“ 新”,建元“始建国” 。旋托古改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奴婢为“私属” ,禁止买卖;设立五均赊贷和六管;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法禁烦苛,人民因铸钱犯法,伍人相坐,罚为官奴婢者以十万数。加以连年灾荒,饥谨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又强迫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改换汉朝封授的印绶,贬王为侯,引起各族反抗,
8、社会危机进一步加重,终于爆发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地皇四年(23)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遂被商人杜吴砍死,新朝灭亡。151.班固 (32-92)生活于东汉。修撰汉书,其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将 史记创立的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合为纪、表、志、传四个部分。汉书开创的断代史和纪、表、志、传的历史著述体例,多为后世史家仿效。班固坚持儒家封建正统史观,宣扬天人感应的封建神学思想,但也表露了历史变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经济因素的作用160.建安七子 指东汉献帝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 y、徐干、应玚等七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献帝年号为“建安”,故称之“建安七子” 。其中王粲七哀诗和
9、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 171.门阀 门即门第,指家世族望;阀即阀阅,指功绩资历。门阀初指累世显贵之家,其后形成为以门第阀阅为依据的等级制度和观念。自秦至西汉,封建官僚的仕进尚不受门第阀阅所限制,不少公卿出自于寒素之家。东汉时,由于世家大族垄断察举征辟,操纵乡闾清议,门阀观念逐渐形成。在东汉末已习以为俗。但门阀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则是在魏晋以后。 172.士族 士族亦称世族、势族、甲族、高门、冠族、旧门、著姓、右姓等,与庶族相对。南北朝、隋唐时身份性地主。东汉时逐渐形成。三国魏时,实行“九品官人法” ,促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权,垄断仕途,并合法荫客,分割
10、国家纳税户。其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着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在学术上,以经学礼法传家,并实行“身份内婚制 ”,不和庶族通婚。两晋为士族鼎盛时期,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东晋时,三品以上官职几乎全由士族担任,后经农民战争冲击,江南生产力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上升,士族地主势力逐渐衰落。至南朝,士族已丧失部分权势。北朝少数民族掌权,士族势力始终不及南朝时强大。隋末农民起义,“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士族势力受沉重打击, “名虽著于乡里,身未免于贫贱 ”。唐时,士族仍有相当政治地位,不少宰相出身士族,但已丧失垄断仕进与合法荫客之权。有些士族为考取进士,轻经学而重诗赋
11、。“身份内婚制 ”开始打破,与庶族通婚。五代以后,士族地主势力逐渐衰落。 173.清谈 魏晋名士以清谈为主要方式,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在通常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客,人数不限,有时两人,有时三人,甚至更多。谈话的席位称为谈坐,谈论的术语称为谈端,言论时引经据典称作谈证,谈论的语言称为谈锋。在清谈的过程中,一方提出自己对主题内容的见解,以树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推翻对方的结论,同时树立自己的理论。在
12、相互论难的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就着讨论主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称为谈助。到讨论结束时,或主客双方协调一致,握手言和,或者各执一辞,互不相让,于是有人出来调停,暂时结束谈论,称为一番,以后还可能会有两番、三番,直至得出结论,取胜一方为胜论,失败的一方为败论。 174.魏晋玄学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一种崇尚老庄社会思潮,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语始见晋书 陆云传。魏晋名士以谈“ 玄”,释“ 玄”,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称为三玄,讨论有无、本末、动静、言意象,以及自然与名教等的相互关系,
13、以综合儒、道、名、法诸家学说的新的思想形式,代替趋于衰微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基本内容,有提出以无为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自己的本的思想;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的思维形式。由是形成两晋南北朝玄学的独有特色。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崇尚老子,辅以易学,提倡“贵无”
14、 ,主张以寂然不动的 “无”为世界的精神性本体,但也注重儒家的丧祭服制和历代的典仪,服膺孔子,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统一儒、道。宣传“以寡治众 ”,“君主无为” 。史称“正始之音”。而阮籍、嵇康则视自然与名教为对立,主张毁弃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 。认为达于 “自然”,必能“ 通于治化”,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魏晋之际,裴頠批评“以无为本” ,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并反对寄生思想和纵欲主义,反对“贵无” 和“崇有” ,认为万物皆“ 块然自生”,用神秘的“自生”代替“无”为世界的本原,否定万有的真实性。主张“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乃是“ 天理自然”的体现。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
15、,其特点是以玄学解佛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以一种非有非无,有无合一的学说,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至此,玄学岁余波未泯,但佛学已逐渐取代其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它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又鉴于汉末儒学衰落,为弥补其不足而产生出来的;它亦是汉末魏初清谈直接演化而来的产物。 188.北魏孝文帝 (467 499)即元宏,或作拓拔宏,北魏皇帝,公元 471499 在位,鲜卑族,献文帝长子。皇兴五年(471)即位,改元延兴。时年幼,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太和九年( 485) ,实行均田制,次年立三长制。十四年,太后死,乃亲政。十七
16、年,由平城迁都洛阳,此后几年中,大力推行汉化:禁止鲜卑语,凡朝廷官员年三十以下者均需讲汉语;禁鲜卑服,令着汉人服装;改胡姓为汉姓,以拓拔氏为元姓等;变南徙鲜卑人籍贯为洛阳人,死后葬于洛阳;鼓励与汉人通婚,自己与皇弟均娶汉世家大族女为妃;行门阀之制,以鲜卑八姓和汉五姓为最高门第,凡厮养之户不得与士民为婚;参照汉、晋、南朝典章旧制,审定新律令、管制及朝仪。由督劝田畴,分遣侍臣巡访民间,赐贫穷孤老以粟帛。亲祠孔庙,至太学问博士经义。为推行改制,曾处死太子恂,又平定鲜卑贵族元隆、元业及官僚穆泰、陆睿等人之叛乱。虽戎马倥偬,仍喜好读书,举凡五经、史传、百家之言,无不该涉。坐讲儒学,善谈老 、 庄 ,尤精
17、释义。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听览政事,从善如流。又多力善射,屡兴兵南攻齐,欲成一统之业。二十三年,复亲征齐,病死于谷塘原行宫。谥号文帝。庙号高祖。199.宇文泰 北周的实际创建者。其先出匈奴,自后燕归魏,徙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 。泰子宇文觉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谥文帝。政治改革方面,在大统元年采纳苏绰建议,制定地方官必须遵守的六条诏书:即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他又建立府兵制,扩大了兵源,此制后更为隋唐所沿袭。 280.郭守敬 (12311316)元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字若思。曾从刘秉忠学。中统三年(1262)以张文谦荐,任提举诸路河渠,次年升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
18、264)从张文谦行省西夏,治复唐来、汉延等大渠。二年,为都水少监,掌河渠、堤防、水利、桥梁、闸堰等事。十三年起,参与制订授时历,创制天文仪器十余种,所制简仪系世上最早之大赤道仪,高表比原来八尺之表高五倍,使测影更精密;在全国设 27 个观测站,主持从北纬 15 度(今 14.8 度)至 65 度(今 64.1 度)的大规模纬度测量,推算一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 日,测定黄赤交角为 23 度 33 分 34 秒;与王恂共创招差术,为中国独特而先进的球面三角学。二十三年,任太史令。二十八年,领都水监。其后主持修成通惠河。三十一年,任知太史院事。 马可波罗 (12541324)意大利威尼斯人。
19、其父、叔经商至中国,奉元世祖命出使罗马教廷。1271 年(元世祖至元八年),他随父、叔来元廷复命,由古丝绸之路东行,1275 年抵上都。从此侨居中国十七年,所次奉使各地,到过陕西、四川、云南、河南、江浙等行省数十城,又自称曾治理扬州三年。后获准回国,1291 年随伊利汗阿鲁浑请婚使者护送伯岳吾氏女阔阔真去波斯,从泉州由海道西行。1295 年回到威尼斯。次年,在参加威尼斯对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居热那亚狱中,讲述其游历东方诸国见闻,同狱鲁思梯切诺笔录成马可 波罗行纪 。所述元朝重大政治事件、典章制度及各地情况,基本属实。1298 年获释回家,成为巨富。其书流传甚广,被译成多种文字,对后来欧洲人了解
20、东方和中国影响极大。 287.郑和下西洋 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同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从 1405 至 1433 年,前后航海 7 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扩大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友谊。秦始皇: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名政。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帝,在位共三十七年。法家代表人物。前 221 年,消灭割据称雄的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废分封制,普遍实行郡县制;(2)确立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3)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文字;(4)根据占田数
21、量按亩纳税,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全国合法化;(5)加强全国陆路、交通,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定百越,设桂林、南海等郡;(6)焚书坑儒。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镇压奴隶主贵族的复辟活动起到重要作用,但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加深了人民的苦难。汉武帝刘彻:汉朝第六代皇帝,景帝子,十六岁即皇帝位。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他实行推恩令,削弱诸候王的势力;将重要工商业归国营,充实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打击工商奴隶主;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派张骞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派卫青、霍去病为大将抗击匈奴;他立太学,治黄河。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
22、统治期间,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宗李渊的次子。策动其父反秦,统一全国。后通过“玄武门事变“ ,杀死与之争位的建成和元吉,逼李渊退位,自己称帝,为唐太宗。即位后,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加强汉藏交流,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但其晚年亲征高丽的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宋太祖赵匡胤:宋代开国皇帝。公元 960-976 年在位 960 年发动陈桥兵变,夺取
23、后周政权,即帝位,国号宋,都开封。他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南唐等诸国,加强对契丹的防御;杯酒释兵权,削弱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派文臣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遣使臣掌握地方财政;分散宰相权力;兴修水利等。他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专政主义集权的统治,基本上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赵王朝的统治,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他用“分化事权“的方法来防止大臣专擅,结果形成叠床架屋的官僚结构;他用兵无常帅,将从中驭的办法来防止军队叛变,结果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其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对形成宋代“积贫积弱 “的局面有所影响。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名铁木真,著名军事统帅。1206 年
24、被推为大汗,建立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诸部长期争战的局面。即位后,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1211 至 1215 年攻金,并占领中都(今北京),1219 西征,版图扩至中亚和南俄。1226年,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灭西夏,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交往日益密切的客观趋势,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军事才能卓越,但破坏性极大,给中亚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汉高祖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前 202 年称帝,在位七年。前 209 年,陈胜起义,他起兵响应,称沛公。与项羽起兵反秦。前 206 年战胜项羽,建汉。在位期间,继秦
25、制,实行中央集权制,消灭异姓诸候王的叛乱,迁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到关中加强控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发展农业,打击工商业奴隶主;以秦律为据,制定汉律崇法治。这些措施保护新兴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为西汉王朝的发展奠定基础。明太祖朱元璋:即朱元璋,明开国皇帝。1368 年至 1398 年在位,安徽凤阳人。后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任吴国公后击败陈友谅为吴王。1366 年发布文告,称红巾军为“妖“ ,转化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1368 年称帝,定国号为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中国。在改革期间,(1)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推行屯田;(2)废除宰相,加强皇权;(3)分封诸子为王,对功臣大量赏赐;(4)加强
26、土地兼并。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并奠定了明朝二百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的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阴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吕后:汉高祖皇后,名雉。为人谋略而性残忍。其子惠帝即位,她掌握实际的权,继续实行法治。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与民休息,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帝,分封吕氏亲属为王候。吕后死后,诸吕意图作乱,被迅速翦灭。武则天:唐太宗李世民的支委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7、。690-705 年在位。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她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高宗去世后,中宗即位,则天临朝称制,于 690 年夺权称帝,国号周。执政期间,他继续推行法治,开创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亲自考试贡士;修姓氏录,列武氏为一等;重视农业,抵抗吐蕃的攻扰,收复西安。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大修庙宇,增强人民负担。705 年中宗复位不久后病死。魏武帝曹操:东汉末权臣,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自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208 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败于赤壁,由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封为魏王。曹丕代汉称帝后,
28、追尊其为武帝。他(1)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对家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2)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阀观念,网罗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3)崇尚刑名,积极主张实行法治。曹操使所统治的地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还精兵法善诗歌,形成了建安风骨;散文具有鲜明的法家思想和反儒精神,对当时文学发展很有影响。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一直是毁誉参半,但史学界倾向于认为曹操是一个在历史上做出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魏孝文帝元宏:即拓跋宏。北魏皇帝,鲜卑族。471-499 年在位。他的汉文化修养很深,十分器重出身江南名门的王肃。认为鲜卑族必须汉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他改变鲜卑姓氏,如改拓跋为元,禁
29、止使用鲜卑语言和服饰,迁拔人才时专重人望。他的改革,适应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岳飞: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北宋末年投军,1129 年金兀术渡江南进,他坚持抵抗,收复失地,成为宋内部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但由于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下令岳飞退兵,并解除岳的兵权。1142 年,秦桧等人以“莫须有“ 的罪名将岳飞杀害。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并提出许多战略方针,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文天祥:南宋末大臣,民族英雄。元入侵宋时,他主张抗元。被元俘后,他拒绝元将的诱降,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他认为自己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必须一死以尽“忠“。后被元杀害。遗著有
30、文山先生全集戚继光:明抗倭名将,军事家。1555 年调浙江,任参将,抗击倭寇。他见旧军素质不良,至义务招蓦农民矿工,编练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配以精良战船和机械,精心训练,创造了攻防兼“鸳鸯阵 “战术。其军每战多捷,世人誉为 “戚家军“。他领军多次战胜倭寇,时人称之为“足称振古之将,无愧万里长城“ 。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陈图都有创见。但张居正死后,受到排挤,后谢职回家。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两部军事名著和止止堂集。郑成功: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郑芝龙之子。隆武帝赐宋,号“国姓爷“ 。永历帝时被封为延平郡王。1646 年反对其父降清,曾在南澳起兵,从事抗清活动。当时台湾被荷兰所侵占,人
31、民不断反抗。他于 1661 年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夏门登陆台湾。在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持下,历时八个月,收回台湾。他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鼓励大陆人民迁台定居,以推广先进农耕技术。郑成功收复台湾四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年去世。他在台湾的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为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施琅:清福建晋江人。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隶汉军镶黄旗,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台湾至此统一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统辖之下。封靖海候。刘知几刘知几(661721) ,字子玄,唐代
32、著名史学家,江苏彭城(今徐州)人,祖父曾任史官,父于高宗时官至侍御史。他深受家庭影响,对史学兴趣浓厚,20 岁进士及第,得官后继续研究史学。从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参与修撰过多部史书。景龙二年(708) ,因痛感官修史书弊端诸多,愤而辞去史职,退而私撰史通 ,以阐发自己的史学观点,呕心沥血而于景龙四年(710)成书。 史通全书 20 卷,分内外篇,内篇 39 篇,外篇 13 篇。其中,内篇的 3 篇北宋已佚,全书现存 49 篇。该书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料选择、语言运用、人物评论、史事叙述、作史原则、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史家得失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治史观点。他还特别提到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为当时人所称道,对后世亦有较大影响。 史通堪称一部史学理论和史学评论的开创性著作,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史学发展已进入新阶段。黄道婆元代棉纺织业手工艺人。又称黄婆,松江人。幼年做童养媳,因难挨虐待,逃亡至海南岛地区,那里的黎族妇女精于纺棉织布,黄道婆与她们相处 30 余年,学会棉纺织术,并加以改良,至大、大德年间返回松江,把技术带回故里,同时带回了她改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织品由此开始与丝织品争艳夺奇。松江妇女很快发展了这种工艺,织成的“乌泥泾被”一时风靡全国,乌泥泾镇也因黄道婆的贡献成为棉纺业中心,推动了元代的棉纺织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