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现状综述2005-12-6 黑启明提纲一、 历史背景概述二、 理论学术研究三、 问题对策研究四、 研究现状述评一、 历史背景概述1、20 世纪 20-30 年代,旧中国时期20 世纪 20-30 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家开始比较集中地研究了中国的劳工问题,如工资、劳资关系等。如马俊超的中国劳工问题 (民智书局,1927) ;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 (商务印书馆,1929) ;骆传华的今日中国劳工问题 (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3) ;何德明的中国劳工问题 (商务印书馆,1937)等。2、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党对劳资关系的处理,带有暴风骤雨式的革
2、命色彩。3、20 世纪 60-80 年代,计划经济时期60-80 年代,中国劳动学界的学者比较关注对劳动关系(如所有制关系、分工关系、分配关系)问题的制度分析,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仍然带着计划经济的烙印。劳动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浓郁的行政属性。劳动关系被认为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关系,没有经济利益上的冲突。 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任扶善主编的劳动经济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关怀主编的劳动法学 (群众出版社,1983) ;赵履宽主编的劳动社会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袁伦渠主编的新中国劳动经济史 (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 。 4、20 世纪 90 年代 至今,体制转型时期9
3、0 年代 至今,国内学界首先是大量翻译国外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劳动关系方面的著作,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处于引进消化阶段。目前为止,我国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处于学科初创时期。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常凯主编的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赵履宽等主编的劳动经济学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郭庆松编著的企业劳动关系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杨体仁、李丽林编著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理论制度政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董保华著的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祝晏君主编的劳动关系
4、(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程延园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Bill Taylor, Chang Kai, Li Qi ,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China (2003);常凯著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常凯主编的劳动关系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张彦宁等主编的2005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状况报告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等。此外,李丽林等翻译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奎因米尔斯著劳工关系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自
5、 20022004 年,常凯领衔主编“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丛书”作为“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陆续出版;2005 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当代劳动关系译丛” 。 西方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理论前沿问题2(一) 劳动经济学(David Sapsford and Zafiris Tzannatos, Current Issues in Labour Economics.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二) 劳动关系学(Alan Gladstone et al ed., Current Issues in Labour Relations: An I
6、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IRA ,ILO. 1989)It is concerned with four issues central to contemporary industrial relations:1. technological change: this may lead to increased cooperation between unions and employers;2. worker participation: this has come back into the foreground of current discussions.
7、 What forms of worker participation will prove to be most relavant in todays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climate?3. working time: the discussion now centres on the reduc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working time, as well as on the possibility of increasing flexibility; 4. labour relations in the
8、 public sector: current major changes in this indicate a narrowing ga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二、 理论学术研究(论文、著作)(一) 关于劳动关系的涵义与劳动关系学的基本范畴(二) 关于劳动关系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3(三) 关于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四) 关于劳动关系研究的学科视野(领域)1、 劳动法学:史尚宽;关怀;劳权论常凯;董保华。2、 劳动经济学:任扶善;赵履宽;蔡昉;曾湘泉;姚先国。3、 劳动社会学:袁方;社会分层陆学艺;李培林;刘艾玉;佟新。4、
9、 人力资源管理学:赵曙明;郭庆松,程延园,崔勋。5、社会保障学:郑功成;邓大松。三、 问题对策研究(论文、著作)(一)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二) 劳动争议及其处理(三) 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转型与发育(四) 劳动关系的运行与规制(五) 工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六) 劳资政三方协商机制(七)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八) 集体谈判与产业行动(九) 企业规章与社会责任运动(十) 产业民主与职工参与制度(十一) 产业冲突与社会安全保障(十二) 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结语:我国劳动关系由过去相对静止的状态,发展到建立、变更、终止的不断运动状态,劳动关系之间的矛盾相应增加,处理不当,有激化的可能。近几年,大量出现的
10、饮料等争议引起的突发事件集中地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存在着的突出问题。1、 立法滞后2、 规制失控3、 劳权虚置4、 工会不力5、 分配不公6、 保障不足4四、 研究现状评述结语: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劳动科学主要研究劳工问题、劳资矛盾、收入分配等内容;30 年代主要是研究就业与失业(庇古和凯恩斯) ;40 年代研究劳动力市场(芝加哥学派) ;50 年代研究地区和行业工资变动; 60 年代研究人力资本;70 年代研究滞胀问题;而 80 年代移向对个人的研究;90 年代末开始研究知识经济下的劳动理论问题。当前的劳动科学(以劳动经济学为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内容更加全面而深入。我国对
11、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理论和问题的研究,自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有两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是 20 世纪 20-30 年代,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研究劳工问题(工资、劳资关系等) ;第二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研究就业、劳动力流动、劳动报酬分配和社会保障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主要是研究待业青年就业和运用收入分配来提高劳动效率(主要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理论和问题;第二阶段是从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初期,主要是研究劳动力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理论问题;第三阶段是从 90 年代以来,主要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下岗再就业和劳动关系等理论和问题。述评:(一)研究层次:起步晚,水平低。低层次重复,学术化研究少。(二)研究内容:问题对策多,理论研究少。(三)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少;缺乏实证研究,可操作性差。(四)因应对策:1、拓展研究视野,明确学科方向;2、构建学科体系,深入理论研究;3、规范研究方法,倡导实证研究;4、整合研究队伍,加强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