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整合项目资金 打造农业精品关于平顺县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的几点做法“突破贫困就突破了平顺” ,这是历届平 顺县委、县政府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如何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摆在扶贫开发的重要课题,如何捆绑使用各种涉农资金是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2007 年以来,平顺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把握发展趋势,确立了“实施 双五战略、主攻五大目标”的治县方略,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大胆探索,科学实践,先后出台了一个决定,即关于加强“三农” 工作的决定 ,一个办法,即平顺县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管理办法,三个意见,即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实施
2、意见、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平顺农业农村工作又快又好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为了支持和加强“三 农” 工作,提高涉农资 金使用效益和分配使用管理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平顺实际,制定出台了平顺县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办法,划定了捆绑使用涉农项目资金范围,并按照“ 渠道不乱、用途不 变、优势 互补、各计其功、形成2合力”的原 则,实行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运行模式,从项目申报入手,从项目落实着力,通过资金捆绑、项目整合,对各级各部门投资的资金适当集中、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着力用于解决农村生产,农民生活及
3、人居环境建设。为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年初组织涉农部门召开碰头会,根据全县发展规划,制定当年资金投向,确立当年重点项目,明确当年使用计划,并实行项目申请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公示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落实在项目上,主要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个方面捆绑资金。一、在产业发展上捆绑资金。太行水乡十里生态长廊是平顺县 2007 年的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项目涉及阳高乡后壁、南庄、任家庄、榔树园、东坪、回源头、堂耳庄等 7 个村 800 户、3500 口人,开发核桃园、石榴园、枣园、柿子园、花椒园、桃园、扁桃园 7 个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共 940 亩。为把
4、十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平顺县按照“渠道不乱、投向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计其功” 的原 则 ,积极协调县国土资源局、交通局、发改局等职能部门,把以工代赈、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公路建设、旅游开发等各种资金集中起来,投入 1500 多万元,对涉及的 7 个整村推进村进行重点扶持,实现了资金捆绑使用,保证了对实施重点村的扶持强度和力度。目前,利用以工代赈项目修筑3顺水堤坝 6700 米,利用交通投资与自筹资金修路 10 公里,利用国土局资金新造地 540 亩,利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资金发展果园 800 余亩,共栽植经济树木 3.5 万株。5 年后进入丰产期,年综合收入可达上千万元。同时
5、为平顺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平顺县采取这一方式,先后建成了苗庄、东五马、石埠头 3 个万头猪场、31 个规模健康养殖小区(养殖场)和常家村大棚蔬菜种植等 30 多个具有县域特色的基础产业,初步形成了西部台地以旱地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示范园区、北部河谷花椒(花椒芽菜)示范园区、东南山区优质马铃薯和以潞党参为主的中药材四大示范园区,总面积达 21.4 万亩,绿色食品达到 5 个,无公害农产品达到 14 个,成为全省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县。初步形成了东南山区肉驴、肉牛,北部河谷肉牛、生猪和坡养鸡,西部台地生猪、家禽、肉兔、肉牛三大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成功探索出了车当、井底“旅游拉动
6、型” 、龙镇 “工矿牵动型”、西沟“ 城郊 发展型”、常家“一村多业型”,川底 “移民富民型 ”、排珩“特色 产业型” 、石埠头、王庄 “务工创业型” ,河东、达驮“ 养殖富民型”、西五马“生态富民” 型等十大新农村建 设产业发展模式,达到了“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 的目的。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捆绑资金。在移民搬迁中,将地质灾害治理避让搬迁工程与移民搬迁小区建设资金整合,按4地质灾害每人补助 5000 元、移民搬迁每人补助 4200 元的标准,进行大力扶持,加快了移民小区建设步伐。龙镇村在尚掌沟、乐赛沟建设移民小区两处,解决了 48 户,216 口人的移民搬迁。安乐村新建移民小区一处,已建
7、成 15 户,完成场地平整 17000 平方米,修筑防洪坝 260 米,修筑混凝土排水沟 180 米,另外 38 户主体工程正在建设。北耽车乡东洪村在烟驼村西河坡建设东洪村移民小区,总投资 380 余万元,占地总面积 9.6 亩,建筑面积 4500 平方米,移民总户数 36 户,共 196 口人。现已建成 25 户,另外 11 户正在施工中。通过资金的有效整合,全县集中消除 50 人以下自然庄 350 个,移民搬迁 1900 户 7100 人,新建移民新村 20 个,集中安置 980户,3800 人。过去的那种上学难、出门难、看病难等困难已彻底解决,贫困状况明显缓解,农民群众的视野更加宽阔,市
8、场意识得到了增强,生产门路和就业渠道得到增加,致富创收能力得到提高,广大移民户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焕然一新。三、在新农村建设上捆绑资金。对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整治村,各职能部门将农林、水利、扶贫、农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畜牧、基本农田保护、村级卫生所建设、专业合作社培育、健身场所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农村学校建设、便民超市建设、农家书屋建设、街巷亮化、街巷硬化、社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方面5的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实行捆绑,集中投向,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目前已硬化乡村道路 409.8 公里,街巷硬化220 公里,荒山造林绿化 11.14 万亩, 通道绿化 6
9、53.5 公里,建小片景点林 58 处,建成园林村 74 个;白化面积 157 万平方米,亮化面积 11440 平方米,安装路灯 2961 盏,绿化面积114230 平米,建成沼气 4131 户,建设文化休闲广场 25 个,新建文化设施 108 处,建设廉政文化、漫画标志 41 处,6000平米,建成移民小区 29 个,建成便民超市连锁店 164 个,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79 个。贯通全县南北的后石旅游公路全部硬化,拓宽改造了井底挂壁公路,建成了西井山到下石壕和玉峡关到金灯寺的循环旅游公路。开工建设了通市二级路,实现半小时通达市区的目的。建成高标准文化站 12 个,农民书屋 150 个,建成文化大院 33 个,建设文化科技活动室 55 个。发展各类超市 120 个,新增便民店 40 个,发展县级配送中心 3 个,乡镇配送站 12 个;建成农村社区化服务中心 25 个,全县农户公司发展到 313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184 家,农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达到 400 多个,新建了西沟、振中民桥两个大型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