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妇产科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27 例效果分析作者:韩娟单位:黑龙江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关键词】 栓塞 治疗性 子宫出血 治疗结果资料与方法20032007 年收治经各种保守治疗无效的妇产科出血性疾病患者 27 例,年龄 2555 岁,平均 42 岁。宫颈癌出血者 8 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出血 10 例(6 例发生失血性休克),子宫肌瘤继发出血致中、重度贫血者 6 例,胎盘植入 3 例。方法:给急性出血患者行抗休克治疗的同时,采用Seldingers 技术在局部麻醉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血管鞘,选用 5F Cobra 导管将其插入至左侧髂内动脉,同步摄取盆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明确出血部
2、位及血管分布,在同轴导丝引导下超选择性进入左侧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灌注抗癌药物(恶性肿瘤患者)后,用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造影证实后,采用成襻技术给对侧血管进行插管及栓塞,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平卧 24 小时,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及镇痛等治疗。结 果造影表现和栓塞情况:宫颈癌出血:出血多为肿瘤侵犯血管破溃所致,出血动脉源自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包括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及膀胱上动脉等,造影显示子宫动脉增粗,分支紊乱,扭曲形成病理性血管团,实质期呈现肿瘤染色,可清楚地显示肿瘤大小及范围。2 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相应部位出现造影剂染色并表现出毛刺现象。栓塞后可见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前干远端闭锁。子宫肌瘤:
3、子宫动脉从双侧髂内动脉前干分出,造影检查显示子宫动脉呈螺旋状扭曲,肌瘤越大,动脉越粗。所有患者的子宫肌瘤均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其中 2 例患者以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盆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子宫动脉主干增粗弯曲,肌瘤周围形成血管网,实质期可见同侧大部分瘤体球形染色,轮廓清楚,排空延迟。栓塞后可见子宫动脉远端闭塞,瘤体染色消失。胎盘部分植入性产后出血:在对胎盘植入患者行栓塞时,盆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子宫明显增大,宫腔内胎盘附着处可见局灶性造影剂浓染、外溢及形状不规则等现象。产后出血:盆腔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见弥漫性或局灶性造影剂外溢,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增粗,扭曲,向外、
4、上走行。给行栓塞术后所有患者出血症状消失。疗效观察:本组 27 例中,26 例行一次性栓塞术后止血成功,1 例于栓塞术后 12 小时时再次发生出血,行 2 次栓塞术后止血。所有患者血压在术中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回升,阴道活动性流血于 510 分钟内停止,术后第 17 天阴道有少许血性恶露。胎盘部分植入患者术后第 79 天阴道排出不同量的组织物。继发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均得到纠正,未见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6 例宫颈癌患者栓塞术后择期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缩小,易剖离切除,且出血量较少。不良反应:27 例中,24 例术后 24 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及臀部疼痛症状,给予镇痛药物,3
5、11 天后缓解;11 例出现 38.5以下的发热,持续 49 天消失;6 例出现下肢乏力及麻木,2 周内缓解。讨 论本组 1 例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患者在术后 12 小时时再次发生出血,行第 2 次介入治疗,术中造影检查发现第 1 次介入治疗中完全闭塞的一侧子宫动脉又重新开通,考虑可能为第 1 次栓塞术时导丝前端刮伤血管壁发生血管痉挛,造成一过性血管闭塞假像所致。肿瘤性大出血靶血管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侵犯器官的不同而选择相应的血管,不应只追求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前进行化学治疗药物动脉灌注,可消除化学治疗药物的首过效应,且可延长作用时间,起到先期化学治疗的作用,提高生存率。本组多为生育期妇女,故选用中
6、效明胶海绵作为首选栓塞剂。栓塞部位选择子宫动脉末梢血管,保留其主干,出血停止后23 周血管再通,恢复正常的子宫血液供应。本组术后疼痛基本可耐受,术后体温均在 38.5以下,未见继发肺栓塞病例。子宫体的血管有丰富的交通支,当双侧子宫动脉被栓塞后,子宫仍可通过其他交通支获得血液供应。卵巢具有子宫动脉卵巢支和卵巢动脉的双重血液供应,故栓塞子宫动脉后,一般不影响卵巢血液供应。通过对宫颈癌术后病理检查标本的观察发现,栓塞后子宫及卵巢未见明显的组织坏死。因此认为,子宫动脉栓塞术是相对安全的。因为介入治疗是在放射线引导下进行的,如果辐射剂量过大,可对卵巢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女性的内分泌系统。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