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动机和人格.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7112556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机和人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动机和人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动机和人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动机和人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动机和人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动机与人格 学习目标 1.了解:动机种类;人格结构;气质与性格特征、气质与性格区别及联系 2.理解:需要理论;人格理论;人格测验;、气质、性格与因材施教。3.掌握:能力、气质、性格差异分析及因材施教第一节 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性质 (一)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以及导致行为指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力量。 动机的实质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我国上海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也曾对上海十区三县的 3102 名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习不理想,或者说学习困难的学生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主要由于局部偶然的因素引起的暂时性学习困难占 18.4%;二是主要

2、由于学习能力不强造成的学习困难占 5.7%;三是主要由于学习动机问题造成的动力型学习困难占 57.8%;四是主要由于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所引起的整体性学习困难占 12.2%。由上可见,近 70%学生的学习困难是由于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障碍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如不明白为什么而学习;教育者只重视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以自己的愿望来代替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 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 例如:小明为了在自己生日时,父亲能给

3、买辆自行车而努力学习,争取考 100 分。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 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例如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例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动机使他能够坚持下去,而不会轻易放弃。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更接近目标。 例如:某学生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始

4、终没有提高,于是试图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向别人请教,或仔细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吸取教训等。(三)动机与需要 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含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 需要起源:由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通常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 需要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举例: 如“渴”,是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由血液中水分的缺乏引起,并指向水,这种不平衡状态推动个体去寻找水源。 如“孤独”,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由于缺乏朋友引起,并指向他人,这种不平衡状

5、态推动个体去交友。 2、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化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然方面的要求。 人类自然需要的满足方式不同于动物: 如饮食需要,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做出美味的佳肴,同时人类进食还要考虑社会习俗和礼仪。 社会文化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 (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 如:日常生活用品需要,住房和交通条件需要等。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如:文艺作品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阅读报刊的需要等。 对

6、五种需要的分析: 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同的等级。 需要的力量: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力量在减弱。 需要满足顺序: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谈到高级需要,但是有时候,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例如有人为了革命事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需要的满足与健康:低级需要又叫做缺失需要,它的满足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而高级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它的满足则可以使人更健康,更有活力。 (六)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动机。 如:热时寻找凉爽的地方,饿时寻找食物,孤独时寻找朋

7、友等。 二、动机与本能 本能: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如蜘蛛织网。 本能论: 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系统提出本能理论:认为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是本能。认为人类有诸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合群、自卑等 18 种本能。三、动机作用形成机制 (一)内驱力 内驱力是从生理基础上对动机作用作出的解释。内驱力是机体内部受到需求刺激的结果。除了需求刺激外,其他的内部刺激也能够形成内驱力。 (二)诱因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刺激。 诱因: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8、刺激物,它具有激发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凡是对人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以成为诱因。 如美食激发进食的欲望,漂亮服装激发人购买的欲望。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美妙的音乐,欢快的气氛,荣誉、地位等。 赫尔接受诱因这一外在的变量,把它也作为外在因素之一,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公式: PDHKI 只有当外在的诱因变成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成为行为的动力。 (三)平衡作用 (四)期望-效价作用 1.期待价值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对某个目标的期待。 期待分为: 刺激与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电,期待雷声。 反应与刺激的联系,平时努力学习,期待考出好成绩。

9、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不一致,人们容易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 如果一致,容易归为稳定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 海德还发现,归因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因素,如成功时归为内因,个体会感到更加满意、自豪。四、动机强度和作用绩效Q: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工作效率取决于两个因素: 动机本身的强度 任务难度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 U 型曲线第二节 基本需要与动机类型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客观现实要求的反映,是个人的一种主观状态。一、生理需要 进食、饮水、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和性等。安全需要 生命、财产、职业和心理安全。

10、爱与归属的需要 归属、关怀、温暖、友谊、爱情、奉献等尊重的需要 被人尊重、赏识、认可,有声誉、成就、有影响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探究需要 人类个体具有探究的兴趣和潜能,如果没有过度的压抑和挫折,新奇和疑问会引起人们积极的探究。 三、交往需要 他人在场不仅可以降低恐惧,还会增强个体的活动,产生一种社会助长效果。 四、成就需要 阿特金森的理论说明: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低成就动机者倾向于选择偏易或偏难的任务。 五、自我认可的需要 自我认可是主体性需要的主要表现。自我认可是主要表现为,个体自我提高、自我确证和自主的倾向。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要求必须转化成人的内

11、在需要时,才能成为行为的动力,如果外在存在要求,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当回事,那么也不会产生动机作用。第三节 需要的动态变化 一、需要的冲突及其类型 (一)什么叫做冲突 冲突:在人们的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两个或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所以就产生了冲突。 如一位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既想报北大又想报清华,难以取舍,就产生冲突。 冲突的深刻性:问题越重要,而可供选择的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理由时,冲突就越深刻。 冲突总是伴随着情绪体验:紧张、焦躁、烦恼、心神不宁等。 (二)冲突的种类 意志行动通常表现为接近或回避某一目标,据此可以把冲突分成四种类型。 1.趋近趋近型冲突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同时

12、吸引着个体,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时就会出现这种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回避回避型冲突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个时就会出现这种冲突。 “牙痛与拔牙”。 3、趋近回避冲突 同一目标既可以满足个体的某方面需要,又会使另一方面的需要受到挫折。 如考试期间复习很累了,想休息,但是又没复习完,所以又不敢休息,就产生了这种冲突。 4、多重趋近回避型冲突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冲突叫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如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如果去外企,工资较高,但是福利条件差,工作不稳定;而去国家事业单位

13、,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工作较稳定,且福利条件比较好。此时个体需要对多种利弊和得失进行综合考虑,每一个因素都很难取舍。 二、需要的融合转化 三、需要的递进性变化 四、需要的退行性变化第四节 促进学业动机 一、心理学流派的动机观点 (一)动机的行为主义观点 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 (二)动机的认知观 认知派注重对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三)动机的人本主义观 人本主义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扶助,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罗森塔尔效应。 二、自我觉知的动机作用 (一)自我效能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效理论:人对行为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

14、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结果期待: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如努力学习,可以取得好成绩;坚持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等。 效果期待: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个体地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判断、评价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做出行为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 自我效能感建立的四种信息来源的基础: 1、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则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个体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如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学校,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15、。 3、言语说服,如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效能。 4、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加一个人的自我效能,负情绪则会减弱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韦纳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不一致,人们容易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和运气。 如果一致,容易归为稳定因素,如能力和任务难度。 海德还发现,归因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因素,如成功时归为内因,个体会感到更加满意、自豪。 (二)归因 1、社会心理学家对归因的研究 2、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三个维度 内外部(2) 稳定性(2) 可控性(2) 3、归因对行为的激励作用(消极作用) 4、归因训练的重要性 三、自我需要和信念的动机作用 (一)自我价值理论 理解学生,缓解对自尊心的压力,改进自我价值的认识才可能帮助学生。 (二)自主性需要理论 当行为是自愿的,自主选择的时候,就会乐意投入于行动中,并且承担责任。 内在动机是兴趣驱动的,因此是自主性的。 (三)动机的自我理论 四、环境影响与主观需要的交互作用 (一)强化对动机的影响 习得性失助、奖励过当效应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动机的影响 民主、自主的教养方式能提高动机。 五、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