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关村创新集群论文一、创新集群是高新区的基本功能高新区和创新集群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当中负有重要历史使命。创新集群不同于低成本的产业集群,而更加强调创新性的产业集群或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在中国,高新区应当是走在最前沿的创新集群,而中关村是这种创新集群的典型。国务院文件明确指出,中关村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市场经济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国家科技创新示范、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可以说,高新区设立的初衷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率先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集群的形成。同样,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新区落实温家宝总理“ 四位一体 ”的战 略要求
2、也必须依赖创 新集群。二、创新集群形成的规律与条件(一)创新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通信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的布局呈现出全球化、分散化趋势。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会形成硅谷、班加罗尔等一个又一个创新集群?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土地、运输等有形成本已经不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取而代之的是无形成本,即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不断交流、碰撞直至产生创新的机会成本。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要求创新周期尽可能缩短,而对于创新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只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形成集聚,才能够
3、有效提高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不断进行交流、碰撞的频率。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创新集群。(二)创新集群形成的基本条件创新集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及他们之间高效交流的机制。创新主体是创新的载体和提供者,包括企业、大学、院所等。创新要素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包括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是形成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其需要达到一定的丰富程度才能够支撑创新集群的形成。根据相关创新理论,固定、僵化的知识和要素都不能产生创新,因此灵活、有序的高效资源配置机制也是创新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区域能够形成创新集群的真正优势。在新时期,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产业促进
4、机构和政府在高效交流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的促进者。三、中关村促进创新集群形成的措施经过 20 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创新集群。2005 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1.6 万家,总收入 4876.8 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总数的七分之一,实现增加值 954.9 亿元,相当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 14%;从业人员69 万人,其中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业的留学人员达到 7000 多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4.7%,专利申请量7203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 4632 件;企业拥有国际标准达 9 项,国家标准达 98 项,行业标准 114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 296.1
5、 亿元,占北京的 60%;集中了 200 多家科研院所,50余所各类高校,年毕业生人数 10 万人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51 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2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3 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 65 家;园区承接的国家“863 项目” 占全国的 25%,“973 项目”占全国的 36%。截止 2005 年,中关村企业累计 9 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一五” 期 间,中关村将 实施“二四五”工程,进一步促进中关村创新集群的壮大,即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和深化投融资机制、信用机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机制、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机制改
6、革;聚焦和支持一批重点产业发展、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重大创新项目落户、一批名牌企业产生、一批产业基地建设。(一)聚焦特色产业中关村在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形成了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例如,2005 年,软件企业超过 4000 家,总收入突破 600 亿元,能提供从低端到高端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集成电路企业数量约 140 家,总收入约 100 亿元,连续出现龙芯、众志、星光、爱国者、凤芯等“中国芯 ”;网络通信企 业数量超过 1200 家,总收入约 800 亿元,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等领域掌握了核心标准;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超过 1300 家,总收
7、入约300 亿元,出现了 SARS 病毒灭活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人用禽流感疫苗等多项国内第一;环保新能源企业数量近 1000家,总收入约 480 亿元,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环保项目。继续重点发展若干特色产业,进一步增强相关产业创新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中关村“十一五” 期间创新集群建 设的重要思路。(二)关注重点目标企业群体中关村将重点关注三类企业,即创业企业、高成长企业和高技术大公司。2003 年2005 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数量连续三年超过 4000 家;2005 年德勤中国高科技、高成长 50强有 16 家来自中关村,中关村“瞪羚企 业” 数量超过 1000 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 556
8、家,其中当年新增超亿元企业数量约 100 家,10 亿元以上企业 79 家。2005 年,有 72 家企业获得了 3.2 亿美元的境外投资。2006 年上半年,创投企业在北京共投资 49 个项目,投资额 3.9 亿美元,占全国总投资额的 50%左右。 2005 年中关村各类孵化器数量超过 40 家。截止到 2005 年,中关村上市公司达到 84 家,首次公开发行(IPO)总融资额 546 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13 家,占中国大陆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的近一半。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 6 家企业 IPO 融资近 5 亿美元。北京现有本土外资、合资的创业投资机构 87 家,其中在
9、中关村注册或设立办事处的有 33 家。根据三类企业的不同需求,中关村将采取相应的促进手段。例如,努力发展创业投资,建设专业孵化器,进一步完善创业孵化环境;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成长企业集聚,建立企业加速器,促进其快速长大;鼓励具有实力的高技术大公司整合产业资源,促进其通过 IPO 等形式上市募集资金。(三)支持产业联盟的建立和运行产业联盟是产业集群的基础。产业资源丰富但整合无序是提升产业整体能力的一个瓶颈。中关村的产业联盟横向能够维护良好的竞争生态,纵向能够整合产业链产业资源,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联盟是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其为
10、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交流、碰撞提供了新机制,助于促进企业内部创新走向外部协作创新,提高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效率,已经成为中关村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截止到 2006 年 7 月,中关村 17 家产业联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产业化前的联盟由大型企业发起成立,以制定行业标准为基本手段,为进入新兴产业做准备,如闪联工作组;产业化过程中的联盟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以推进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目标,如 TD-SCDMA产业联盟、龙芯产业联盟;产业成熟阶段的联盟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开拓市场为核心目的,如长风软件联盟等。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联盟在 2005 年度 CNGI 专项当中,成功获得了 40%的项目。(四)
11、加强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建设专业园为重点产业领域的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提供了更为集中专业化空间,为其之间的交流、碰撞提供新型服务平台,大大加快了中关村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的步伐。截止到 2005 年底,北京市共认定大学科技园 14 家,其中 11 家位于中关村,另外的三家也都有分部在园区内。这 14 家大学科技园有 9 家已经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另外 5 家为北京市级大学科技园。截止到 2005 年底,这 14 家大学科技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 78 亿元,入园企业达到 1368 家,2005 年实现销售收入202.83 亿元。中关村还拥有 7 家国家级产业基地
12、,9 个专业园。例如:清华科技园是我国唯一 A 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已进驻企业和各类机构 400 余家,呈现出独特的“双高” 现象(高租金、高入驻率)。中关村软件已经集聚了 130 家软件企业,其中跨国公司 17 家。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被列入国家级重大项目,将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创新基地,形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集群。中关村还将依托产业联盟建设专业园,如 TD-SCDMA 产业园。(五)引导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为满足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增强创新集群的活力,中关村不断创新公共资源配置模式,引导形成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机制。例如:“瞪羚计 划” 以提供贷款担保
13、等形式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 技 术标 准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 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报价转让的试点为企业扩展融资渠道提供途径。同时,中关村还充分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为企业之间提供交流渠道。中关村人才流动率约为硅谷的一半,而是我国高新区平均水平的一倍。可以看出,创新活力约强的区域,人才流动率越高,而关键在于无序的流动。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集群,中关村所集聚的创新资源是全球创新资源。创新资源集聚使得企业能够更快获得客户的认可,更快的获得新的
14、技术。全球化于产业价值链分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价值链环节之间的分工逐步细化。原来在企业内部的各价值环节开始独立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中关村凭借研发资源和人才优势,对全球和全国分解出来的研发环节形成强大吸引力。中关村研发资源的集聚使得研发投入来源多样化,技术交易数量大幅增长,税收显著增加。这些特点使中关村研发活动呈现出高端产业特征。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创新是机会成本和边际收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重大技术突破的坚实基础产业集群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技术创新发挥促进作用。横向集群主要是价值链相同或相似环节的集聚,这使得相同资源(技术、人才、公共平台等)可以得到迅速积累和充分利用,有效降
15、低行业总体创新成本,大幅增加实现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中关村在集成电路设计、疫苗、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和技术突破就属于这一类型。纵向集群主要是价值链上下游相关环节的集聚,这使得产业上下游相关环节之间能够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中关村网络通信产业就形成了包括标准、芯片、基站和网络设备、终端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形成了产业链整体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关村软件产业集群则兼具纵向和横向交织的特点,纵向上覆盖了从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到应用软件全部链条,以上下游联盟的形式增强竞争力,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则集聚了大量软件企业,这使中关村软件产业显示出强大的技术突破和集群创新能力。可以看
16、出,产业集群对中关村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形成了正反馈推动。丰富的产业技术资源是重大技术突破的有效支撑除高新技术企业之外,各类院所、大学、研发机构同样是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为中关村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力量。中关村位于北京这一我国的科技中心。这里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50 多所国内规模最大、教学水平最好、科研能力最强的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 100 多所国内研发实力最强的科研单位。这里还集中了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半的国家重大学科工程、一半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每年五分之一的研发投入、四分之一的中国“863”计划项目、三分之一的中国“973”计划项目。创新活动做重要的是创新效率产业细分和产业融合有效的促进了产业集聚,对交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信息围绕产业布局,频繁的交流保证获得最前沿的信息。政府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创新氛围,进行合作创新地方政府促进环境、同时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拥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关村拥有什么人才信用硅谷的成功就是在于他也是信息中心,工程师可以随时和市场进行交流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应当从 5 个方面提高创造生产要素营造竞争环境培养社会资本创造产业集群提高制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