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经络精解.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7108853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298 大小: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络精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8页
中医经络精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8页
中医经络精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8页
中医经络精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8页
中医经络精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经络精解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起到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历代医家高度重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内经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及“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灵枢经别 )的记载,后

2、人更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宋窦材扁鹊心书 )之说。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 。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的“经” ,有路径、途径之意。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

3、不通。 ”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 ”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的“络” ,有联络、网络之意。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 ”言其细密繁多。 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 ”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 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之说。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实际上,经脉虽然多“伏行于分肉之间” ,也常

4、显露于体表;络脉虽有“浮而常见”者,而更多的则是分布于脏腑组织之中,难以见到,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阴络伤则血内溢”中的“阴络”即是。此外,经脉也有横行者,如带脉;络脉呈网络状,纵横交错,必然也有纵行者。因此,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当以“经为主干,络为分支”为准则。经脉和络脉虽有区别,但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体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学说起源的确切年代,现存的医学史料尚无明确记载。从内经论述经络的系统性和以针刺为主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经络学说来源于内经以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早在内经

5、问世以前,人们对“脉” 、 “血气”及血气的流行等就有一定的认识。如管子水地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将地上水流比喻为人体的“血气” ,而筋脉具有通流的功能。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以针石刺“三阳五会”治虢太子“尸厥”病时,就已经提到了“阳脉” 、 “阴脉”及“经、维、络”等名称。1973 年底在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 (下简称“帛书” ) ,其成书年代早于内经 ,书中均记载了十一条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还指出了“脉”具有既可生病又可治病的两面性。虽然帛书的原文中只出现“脉”字,而无“经脉”之称,脉与脉之间也没有联系,

6、更没有经络系统气血循环的完整概念,但经络系统的雏形已可辨识。因此,现在一般认为内经成书前的漫长岁月,是经络学说形成的萌芽和雏形阶段。内经的成书,奠定了经络学说和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该书 162 篇中,专论或主论经络的篇章有 20 余篇,其他各篇散在论述者亦众。可见,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及气血在经脉中运行“如环无端” 、 “周而复始”的状况;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及十二经脉标本、根结之间的上下、内外对应的联系;十二经脉和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时所出现的病候。对奇经八脉中冲、任、督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

7、理功能和有关病候,及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的分布部位、生理功能作了大致的描述。对络脉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名称、分布、生理功能、常见病候也作了讨论。记载了全身约 160 个穴位,以及部分穴位的名称和部位,确定以“骨度”为取穴标准,明示各经脉穴位具有主治本经疾病的作用,特殊穴位如井、荥、输、经、合和原穴、背俞穴等则作用更为广泛。此外,还探讨了经络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通应关系等。内经总结归纳了以前的关于“脉”的初步知识,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构筑了经络体系的整体框架,完善了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经络学说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古人在对以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方法进行保健或治疗时所

8、出现的经络现象的观察过程中,在对病理情况下所出现的经络病症的观察过程中,以及在对针刺主治作用的观察归纳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依据当时的解剖知识,加之古代哲学的渗透影响,逐渐上升为理论,从而形成了经络学说。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在劳动或生活中发现身上某个部位被石块刺伤或火灼伤,而其他一些部位的病痛有时会随之减轻和消除,这样反复不断的体验,逐渐意识到用石刺、火灼可以治病,这可能就是针灸疗法的起源。最原始的针具是砭石,随后又出现了骨针、石针等。到了殷商时期,开始有了金属制的针。毫针深入机体组织能引起酸、麻、胀、重、寒、热等特殊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现沿一定线路传导的现象。这种现象内经称为“气至” ,即

9、“得气” ,现代称为“针感”或“经络感传” 。除针刺外,艾灸、按摩等亦可引发“经络感传”的出现。 内经及后世一些医书中,就有不少关于经络感传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说的“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就是经络感传现象的写照。而且,古人还观察到,针刺后能否出现“气至”的经络现象,与疗效好坏直接相关。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正是长期针灸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古人通过长期对经络现象和医疗实践的反复观察及归纳总结,才得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循行线路的概念。帛书中,只有脉的线路,而无穴位的记载,是经络学说始源于对感传现象观察的最好佐证。因此,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观察,是形成经络学说,

10、特别是形成经络线路概念的重要基础之一。此外,古人在导引行气时的自我体悟,也有助于经络概念的形成。如战国初期文物行气玉佩铭中就记述了气功导引时气在经络中蓄积并上下运行的情况。病理情况下,也会循经出现一些症状体征。如帛书中,每一条经脉循行线路后都有“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的记述,这些症状的出现,又与该条经脉循行所过有关。又如灵枢经脉记述的“当脉所过者热、肿”和灵枢周痹的“上下移徙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等病症,都与“脉”密切相关,具有“当脉” 、 “随脉”以及上下联系的特点。同时,这些循经病症与相应的脏腑也有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

11、脏之害。 ”说明内脏有病,可以循其相应经脉,而在体表一定部位表现出症状体征。如肝病可见两胁或少腹痛;心病可表现为胸前区及背部疼痛,并沿手少阴心经循行线路放射至手小指;胃病在足三里有痛觉异常等。 内经对循经疼痛多有描述。这些循经病理现象的反复出现,经过古人的观察和总结,更加深了循经感传的经络线路概念,并为“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络学说的建立,还与对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有关。这是一个从不经意或偶然发现某个部位被刺激后具有的治疗作用,到在医疗实践中反复应用;从用“砭石”治疗到用金属针准确刺入某“点”进行治疗的漫长过程。随着“穴位”发现越来越多,医疗经验越来越丰富,进而就会

12、发现,某些具有相同或类似主治作用的穴位往往聚集于某一条线上,这就形成了“线”的概念。这样反复印证,由“点”到“线”,便形成了经络的循行线路。当然, “穴位”的界定和经络学说的形成,也离不开当时的解剖和生理知识。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曾用解剖方法对人体脏腑、脉等进行过观察, 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述,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解剖观察得来的。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以及灵枢骨度以“骨度”来定“脉度”等,皆有经络与解剖知识

13、相关的记载。经络学说的形成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如十二经脉分手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脉、阴阳跷脉,络脉中的阴络、阳络;阴经行内,阳经行外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属关系;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开合枢”理论;经穴的命名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等等,都有阴阳五行理论贯穿其中。经络学说自内经以后,代有发挥,日趋成熟。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对十二经脉的走向、病症、预后及奇经八脉的含义、功能、循行线路和病候等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对正经和奇经的关系有明晰的阐发,对某些经穴(如八会穴)的特异性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脉” 、 “肾间动气为十二经脉之根”等理论,大大丰富了经络学

14、说的内容。东汉张机是将经络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典范,其著伤寒杂病论 ,总结了外邪侵犯经络、脏腑的由表及里的过程,创立了伤寒病的六经辨证纲领。晋皇甫谧编著的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记载各经穴位 349 个,不但将“穴”与“经”联系起来,以经统穴,还通过交会穴的形式表现了各经之间的关系。唐甄权对古代明堂图进行修订,并以彩线标记之。宋王惟一根据经络学说的分经布点,主持铸造经络穴位模型“铜人”两具,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较甄权的明堂图又前进了一步,统一了宋以前各家对经络和腧穴的某些不同看法。宋王执中在其编著的针灸资生经中对腧穴进行了增补。元滑寿在忽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基础上,编著而成十四经发

15、挥 ,明确论述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气血运行的关系,首次提出“十四经”的命名,并着重对十四经的分布、循行线路及全身 647 个穴位进行了考证,发挥了十四经理论。明李时珍对古代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考证,写成奇经八脉考 ,他提出的“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的观点,对探讨经络学说的起源颇有启迪。杨继洲根据家传针灸玄机秘要的内容,博取历代名医著述,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撰成针灸大成一书,对经络、穴位针刺手法与适应症等,都作了颇有创意的探讨。清姚澜的本草分经 ,论述了分经用药的知识。此外,清陈惠畴的经络图考 、黄谷的明堂经络图册 、钱镜的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等,对经络线路及穴位的正确标示起到一定

16、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编撰了大量经络针灸的著作及教材。同时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从经络现象入手,对经络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经络的实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使中医经络学说有了新的发展。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表 4-1)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正经有十二,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 ,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

17、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 。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十二经别虽然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 。奇经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不属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表 4-1 经络系统简表手太阴肺经手三阴经

18、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阳经 手少阳三焦经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手太阳小肠经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十二经脉 足太阴脾经 关系。(正经)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阳经 足少阳胆经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经 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络系 别络十二经脉及任、督各分出一支别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支,统 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十

19、二经筋: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外连 体系。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内属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所属络者。(二)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一般认为别络有 15 支,即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 1 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但内经有“胃之大络,命曰虚里”之论,若加之则有 16 支别络。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

20、,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即灵枢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 。孙络在人体内有“溢奇邪” 、“通荣卫”的作用。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 “浮而常见”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三)连属部分经络系统的组成中,还包含了其连属部分。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而称为经筋和皮部。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

21、据,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 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第二节 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经络系统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的。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脏或一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的。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

22、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按照阴阳的三分法,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少阳、太阳。胸中三脏,肺为太阴,心包为厥阴,心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上肢,故肺经称为手太阴经,心包经称为手厥阴经,心经称为手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内侧的前、中、后线;与此三脏相表里的大肠、三焦和小肠,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和手太阳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外侧的前、中、后线。腹中三脏,脾为太阴、肝为厥阴,肾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下肢,故分别称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和足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前、中、后线(在小腿下半部,足厥阴经在前缘,足太

23、阴经在中线) ;与此三脏相表里的胃、胆和膀胱,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足阳明经、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依次分布于下肢外侧的前、中、后线(表 4-2) 。表 4-2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前 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 线手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后 缘太阴脾经阳明胃经 前 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 中 线足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后 缘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和相互交接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大致情况如下。(一

24、)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 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说明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如此,手经交于手,足经交于足,阳经交于头,阴经交于胸腹内脏,十二经脉就构成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营卫生会 )的循环径路(图 4-1)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循行走向,相互联系,有三种交接方式。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

25、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共 6 对,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其中相为表里的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 ,相为表里的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 。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有 3 对,都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3.足手

26、阴经在胸部交接足、手阴经,又称“异名经” ,也有 3 对,交接部位皆在胸部内脏。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头(面)胸 手腹足图 4-1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虽有迂回曲折,交错出入的状况,但基本上是纵行的。除足阳明胃经外,阴经均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胸腹面,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十二经脉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如下。(一)头面部的分布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难经四十七难说:“人头者,诸阳之

27、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 ”诸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诸阴经并非尽如难经四十七难所言“皆至颈、胸中而还” ,其中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达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二)四肢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8、;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三)躯干部的分布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 ,太阳经行于后(背面) ,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循行于躯干胸腹面、背面及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每侧十二条。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 ,一般不走向对侧。相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与脏腑相互属络,在四肢则行于内外相对应的部

29、位,并在手足末端相交接。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手足三阴与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如素问血气形志说:“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表 4-3) 。表 4-3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表表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里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均循行分布于四肢内外相对应的位置上(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交叉变换前后位置)

30、 ,并各自属络于相为表里的脏或腑,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等等。如此则既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又促进了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表里两经及其属络的脏腑之间在病理上也可互相影响,如肺经受邪影响大肠腑气不通而便秘,心火亢盛循经下移小肠而见尿痛尿赤等。治疗时,可根据表里经的经气互相沟通的原理,交叉使用相为表里的两经腧穴。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贯、依次衔接,因而脉中气血的运行也是循经脉依次传注的。由于全身气血皆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故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从起于中焦的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各经

31、,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表 4-4) 。表 4-4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食 指 端 鼻 翼 旁 足太阴脾经足 大 趾 端 心中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小 指 端 目 内 眦 经 足少阴肾经足 小 趾 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无 名 指 端 目 外 眦 经 足厥阴肝经足 大 趾 肺 上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十二经脉气血大循环的主要规律。气血在体内除了循十二经脉流注外,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运行往复。如营气行脉中,按十二经脉走向,按时循经运行;卫气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环周运行;

32、经别中的气血着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络脉中的气血着重于体表的弥漫布散;奇经八脉以蓄溢方式调节气血的运行等。它们之间既有体系之间大小主次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完整的气血循环流注系统。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 ,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 ,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交于手阳明大肠经(图 4-2) 。图 4-2 手太阴肺经(

33、二)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伸侧(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 ,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 ,交于足阳明胃经(图 4-3) 。图 4-3 手阳明大肠经(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 ,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

34、关穴(客主人) ,沿发际,到额前。分支:从颌下缘(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 2 寸) ,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气冲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交于足太阴脾经(图 4-4) 。图 4-4 足阳明胃经(四)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35、隐白穴) ,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图 4-5)图 4-5 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腑相连的脉络) ,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 ,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图 4

36、-6) 。图 4-6 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 ,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 ,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图 4-7) 。图 4-7 手太阳小肠经(七)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 ,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

37、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 ,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脊柱正中旁开 1.5 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 ,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 ,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脊柱正中旁开 3 寸)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处) ,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 ,交于足少阴肾经(图4-8) 。图 4-8 足太阳膀胱经(八)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38、涌泉穴) ,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 ,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图4-9) 。图 4-9 足少阴肾经(九)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 ,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39、(图 4-10) 。图 4-10 手厥阴心包经(九)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 ,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 ,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 ,交于足少阳胆经(图 4-11) 。图 4-11 手少阳三焦经(十一)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 ,上至额角(颔厌穴) ,

40、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 ,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处。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

41、 ,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图 4-12) 。4-12 足少阳胆经(十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

42、阴肺经(图4-13) 。图 4-13 足厥阴肝经第三节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奇经是与正经相对而言的,由于其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联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 。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脉,在经络系统中发挥着统率、联系、调节等作用。由于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正经,在循行分布等方面均有异于经络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故其功能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

43、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如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 ;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而与任脉相会;阳跷、阴跷脉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奇经八脉虽然除任、督外不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但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

44、会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给予补充,以保持十二经脉气血的相对恒定状态,有利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这正是古人将正经比作“沟渠” ,将奇经比作“湖泽”的涵义。可见,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的涵蓄和调节是双向性的,既能蓄入也能溢出。(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督脉的“入颅络脑” 、 “行脊中”以及“属肾” ;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等。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正经相

45、比,其循行分布不似十二经脉之有特定规律,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八脉中,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冲脉行腹部、下肢及脊柱前;带脉横行腰部;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其中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对内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与脑、女子胞等联系较为密切。此外,八脉中不存在表里关系,每一条脉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其中,带脉、督脉、任脉都只有一条而单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也是单行的。奇经八脉中,各条经脉因循行分布的特点不同,而表现出各自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