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710869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德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讨论稿)序言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引领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高层次人才作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已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人才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全国各地竞相加大吸引培养人才的工作力度,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凭借区位、经济等优势,采取更具竞争力的措施,广揽全国、全球人才。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加快人才发展是我市赢得主动权的必然战略选择。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

2、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人才载体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逐步完善,人才资本效应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机制、新格局基本形成。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载体、平台建设滞后,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产业人才短缺,人才发展的体制机- 2 -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今后五年及更长一个时期,是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实现经济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

3、突破、整体推进,确立更具前瞻性的人才工作方针,实施更加开放的全球化人才战略,制定更具吸引力更具推动力的人才政策,采取更加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人才工作措施,全面提升我市人才实力和竞争力。一、 “十一五”人才发展状况“十一五” 期 间,市委、市政府 围绕科学 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做出了大力实施“工 业强 市、科教 兴 市、民营推动、开放 带动、服务业拉动” 的发展战略和“ 南融北接、 东引西联” 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 战略,始终把人才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创新

4、机制,完善政策,营造环境,促进了全市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一一 基本情况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 2009 年 12 月,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 770701 人,比 2005 年增长 218092 人,年均递- 3 -增 7.9%。其中,党政人才 16175 人,事业单位人才 100420 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人才 13359 人,民营企业人才 81435 人,农村实用型人才 369178 人,技能人才 110692 人,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 79442 人。2.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在全市

5、各类人才中,从学历层次看,硕士研究生 1514 人,比 2005 年增加 582 人;博士研究生 85 人,比 2005 年增加 82 人。从职称层次看,高级职称人员 19195 人,比 2005 年增加 8971 人。四年来,依托引智示范基地和海外留学生工作站,引进外国专家、学者 67 人,实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历史性突破。3.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队伍的创新创造能力、技术攻关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1%。2006 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12 项,省级技术发明奖 32 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22 项,省级科技进步奖 222 项,比“ 十五”

6、期间增加 122 项。通过优势产业的聚集功能,在纺织、服装、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聚集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科研人才群体和创新创造团队,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一一一 主要成效与经验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完善的政策体系。 “十一五”- 4 -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 战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从德州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围绕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体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人才发展上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7、关于印发德州市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选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德发200820 号)、 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德发200830 号)、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德发200831 号)、 关于印发德州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优秀人才奖暂行办法的通知(德办发200821号)、 关于印发德州市“首席专家” 建设 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德办发200822 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德办发200932 号),以及关于印发德州市首席技师选拨管理办法的通知(德政办发200514 号)、 印发关于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我市创业服务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德政办发200626 号)

8、。这些政策措施,构筑起我市完善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全市人才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创新工作机制,柔性人才引进取得实质性进展。受地域经济发展落后,生活环境、科研环境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市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困难,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瓶颈。针- 5 -对这一现实,全市上下联动,从各自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机制,大力实施以“柔性引智 ”为主要内容的招才引智 战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方法灵活,形式多种,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开展区域合作,引导市内企业与外地建立人才、技术对接关系,对域外高层次人才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能进能出、市场运作”的流 动机

9、制,不但克服了人才“ 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的 问题,也大大降低了用人成本。5 年来,全市共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26600 人次,超过了“九五” 、“十五”期间总和。3.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为全市人才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 期间,我市共建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0 处,院士工作站 3 处,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 4 个,国内人才工作站 5 个。我市留学生创业园实现了与省共建,成为全省第五家省市共建创业园。全市先后建立了 52 家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设立国家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1 家,省级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 3 家。2008 年以来,围绕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实

10、施了“6511”人才引进工程、 “双百对接”合作计划和“888” 人才聚集工程。目前,市内已有 136 家企事业单位与国内 182 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技术、人才对接,对接项目、课题 262 项。 “888”人才聚集工程已落实工作基地8 处,集中融汇合作项目 22 项。经过 5 年来不断努力,我市人才载体与创业平台建设已由劣势逐步转化为优势,为全市- 6 -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高层次人才仍然偏少。全市按总人口计算,硕士生占2.7,而博士生 仅占 0.15,远远低于全省水平。从全省情况看,泰山学者 210 人,我市 1 人;“ 万人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 81

11、人,我市 1 人;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722 人,我市 8 人;省首席技师 480 人,我市 22 人;省乡村之星 100 人,我市 4 人,均明显偏少。到目前为止,全市仍没有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依然空白。2.人才分布不够科学合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过于集中,人数达到 116595 人,占全市人才总数的 40.1%。仅教育、卫生系统的各类人才就有 67245 人。在企业及经济第一线的人才仅有 94794 人,并且主要分布在市、县城区,乡镇基层人才十分匮乏。3.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十一五” 期 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收到了一定成

12、效。但是,从全市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难以实现就业,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得不到所需人才,形成了供需脱节的怪圈,已成为我市人才供需结构化矛盾的焦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在高校毕业生一方,受工作条件、工- 7 -作报酬、个人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在用人单位一方,受到用人观念、执行劳动法规、完善用人制度等因素影响。在今后一个时期,人才供需矛盾必将是阻碍我市人才发展的根本症结之一。二、 “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

13、观统揽人才工作全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服 务发 展,人才 优 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的指 导方针,以能力、素 质建设为 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和激励等环节,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战略目标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增强对外招才引智的吸引力、对内留住人才的凝聚力、人才科技创

14、新的竞争力、人才施展才华的内动力和人才总量规模的整体实力,壮大队伍、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提升效能,努力建设一支充分满足- 8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主要目标是:人才总量进一步增加。到“十二五” 末,全市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35 万人,年均增长 6%左右,每万人口中人才总量达到 600 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较快增长,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到430 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年均增长 5%,达到 8.5 万人。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能够适应德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人才队伍。到 2015 年,全市高层次

15、人才数增加到 2 万人,高级技能人才增加到 3 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达到 3000 人,具有高级职称人才 45 岁以下的达到三分之一,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达到 200 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 2015 年,人才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人才比例达到 104446。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比例达到 1610。人才效能进一步提升。逐步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人才工作体制与管理机制,创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干大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全面提升人才

16、队伍的整体效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9 -一一一 总体部署一是实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完善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人才投入体系,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人才类型、专业、产业、区域、城乡等结构,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相协调。四是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高端人才引领发展,优先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重点开发我市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紧缺人才,统筹抓好各

17、类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推进人才国际化,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并举,大力引进海内外领军人物,优先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六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人才管理职能,优化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七是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支持产学研共建一批高位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一批重点平台。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推进人才发展要分步实施,统筹兼顾。2013 年前,要在- 10 -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人才总量有

18、较大提高。到2015 年,要全面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人才素质明显提升,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一一 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1.优先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培养引进一批德才兼备、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2015 年达到 30 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 200 人。主要措施:面向国内外大力培养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拥有尖端核心技术和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来德创新创业,支持通过合作研究、兼职、咨询、讲学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智力,积极组织推荐我省“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 人选,争取更多海外人才来德创业。实施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选送一批在经营管理、科研、学术上有造诣的中青年人才,到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进修、深造,提升其创新、创造能力,设立“德州市创新创造成就奖” ;对优秀 创新团队实行运行经费和项目经费结合的稳定支持投入机制,依托市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重点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德州青年英才” 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