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考研名词解释(四)国民参政会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1938 年 7 月正式成立。4 月 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关,有听取国民政府施政报告、询问、建议之权。但所通过的决议案对国民政府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遴选”的参政员大多是国民党员,只有极少数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代表。7 月,第一届参政会在汉口召开,156 名参政员出席了会议。通过了拥护抗战建国纲领案 等决议案,发表了国民参政会首次大会宣言,并选举了驻会委员。初期,由于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努力,国民参政会对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
2、极作用;后来由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政策,逐步丧失其进步作用。抗战胜利后,国民参政会成为国民党的御用工具,终于 1948 年 3 月宣告结束。“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 年 7 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 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
3、同年 8 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 期上发表 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 1937 年 7 月 7 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卢沟桥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
4、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是较完善、系统的早期人类社会组织,是由出自一个共同祖先和彼此不能通婚的人们组成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公社按血统的定位标准可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中主要因生产地位和血统的传统问题有女性居于主导地位,后来因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发生变化逐步演变为父系氏族公社。希罗多德:著有历史,被称为西方的“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开创了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的编撰方法。希罗多德这种求实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他史学思想的闪光点。历史还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的散
5、文作品,作品文笔流畅,生动而优雅,词句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意。“徙志 ”:又成为 “希吉拉”,意为“出走”、“迁徙”。622 年 7 月 16 日,由于受到麦加贵族的迫害,穆罕默德和其部分信徒逃出麦加,直奔雅特里布这一事件。亚特里布后来改称为麦地那,622 年成为伊斯兰教历元年,7 月 16 日为元旦日。这是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末日审判书:即 1086 年在英格兰编成的土地赋役调查手册。威廉一世为了摸清国家的经济状况,确定土地税额和封建义务,专门任命委员会在全国范围进行的对于土地财产、户籍人口、封建主和农奴、庄园等情况调查。最后汇总调查结果编辑成为的资料手册,它加速了英国
6、封建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比较强大的王权。绝对君主制:也称为专制君主制。十五六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显著的发展,社会结构和阶级构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封建君主加强了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合作,加强王权,控制议会,打击旧贵族,拉拢新贵族,逐渐形成了欧洲封建制度中的中央集权时期。这种制度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九国公约 1922 年 2 月 6 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
7、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醒狮派又称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左派和当时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国家主义是欧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潮流高涨所激起的一种极反动的思想”,国家主义派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运动的死敌”,“干反革命事业的大集合”,“是最反动势力的结晶”。国家主义派的主要代表是五四运动时期创建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一部分成员在法国成立的中国青年党,以及该党党魁曾琦、李璜回国后与左舜生等一起创办的醒狮周报,故而国家主义派又称醒狮派。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 1915 年新青年 创刊到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