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必修二第一三单元测试题1、中国原始农耕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地主经济 C、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 2、中国的耕犁达到完善阶段的标志是 A、耦犁的出现 B、代田法的出现 C、曲辕犁的出现 D、耕耙技术的出现 3、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出现于 A、夏朝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疆固守疆域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统治 B 限制工商业发展 C 保护农耕经济 D 防范“外夷“入侵 6、16 世纪以
2、后,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贸易往来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 7、16 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宗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外交政策的重要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之一 8、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欧洲国家开始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 C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人类社会加强了联系和交往 9、下表反映 1500-1800 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
3、是 A16 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B17 到 18 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 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开辟新航路 D18 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的趋势 10、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人出行最可使用的最新交通工具是 A 汽船 B 火车 C 汽车 D 飞机 1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通讯工具 12、第二次工业革命首要标志性成就是 A.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B.汽车的发明
4、C.蒸汽机和轮船的发明 D.电力的广泛应用 13、右图反映了 1870 年和 1900 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A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C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机车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14、2007 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 20 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C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 D商场上的尔虞我诈 15、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
5、现了“短暂的春天“。其“短暂“的因素包括工业结构不合理外国资本超过本国资本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清政府压制民族工业发展 A B C D 16、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 A 积累了丰厚的资本 B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C 雇佣劳动力充足 D 生产技术持续进步 17、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出现的新兴的工业部门的是 A 电力部门 B 石油部门 C 通讯部门 D 钢铁部门 18、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很多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场景布置不符合史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里有专职官员管理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19、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中心是
6、A长安和洛阳 B扬州和益州 C松江和成都 D苏州和杭州 20、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珐琅彩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 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21、有关垄断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 B. 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政权 C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 D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2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 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23、假设你是一位
7、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中国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最好的投资选择是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农业 D轻工业 24、近代中国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官僚资本的压制 A. B. C. D. 25、19 世纪 90 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 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2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是在 A.18 世纪中期
8、B.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C.19 世纪中期 D.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27、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洋务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 两种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 A B C D 28、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客观上反映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 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序较深 29、李鸿章说“古今国势 ,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其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
9、创办发昌机器厂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开平煤矿 30、读下图,如果把树苗比喻成民族资本主义,则“夏天“ 所描述的历史时期当为 A洋务运动期间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新中国成立之初 二、非选择题 31、“如果世界上有更多陆地,他们也会到达那里。“ 诗人卡蒙斯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 1500 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亚非拉国家而言,正如一个埃及记者所说:已经
10、陷入了重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3)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陷入了重围“ 的亚洲国家在 19 世纪作出了不同的反应,试述中国由此产生的反应是什么? 32、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先生,因病于 2005 年 10 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基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 1912 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 1922 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 12 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
11、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二:1922 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 350 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 100 多万美元。 材料三: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影响?
12、 (4)根据材料三,指出到 1956 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促成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何创新? 33、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蚨祥 1868 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 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是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变化曲线图,说说 1912 年至 1925 年、1937
13、年至 1949 年这两个阶段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这些阶段发生变化的相应原因。34、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请回答: (1)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
14、展的突出表现。 (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产生了哪些突出影响? (3)假如你是当前国家经济建设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答案 1-5 ACBBA 6-10 ADCDC 11-15 BDDCD 16-20 BDCDD 21-25 DCDCB 26-30 DBDDB 31、 (1)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出现;一次工业革命后基本形成;二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或进一步拓展。 (2)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双重作用;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强世界的联系,促进人类历史的一体化进程。 (3)
15、被迫打开门户卷入世界市场或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32、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了其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倡用国货,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斗争。 (2)深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剥削;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即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 影响: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为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 计划的实施)准备了条件。 (4)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民族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
16、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 33、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通商口岸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1912 年至 1925 年变化趋势:短暂的繁荣(或短暂的春天)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国内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1937 年至 1949 年:日益萎缩直至陷入绝境;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经济掠夺、美国的经济侵略加剧、官僚资本的排挤、国民政府加税及通货膨胀。 34、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步推广 (2)生产力: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结构: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和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和垄断组织的产生。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发展经济要注意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