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进度表周次 起讫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备注1 831-9。6 在山的那边 生命生命走一步,再走一步62 97-9。13 紫藤萝瀑布童趣63 914-9。27 综合性学习 6 第一单元测试4 921-9。27 理想 人生寓言 短文两篇65 928-10。4 国庆长假 66 105-10。11 我的信念 论语十则 6 第二单元测试7 1012-10。18 春 山中访友 济南的冬天68 1018-10。25 秋天 古代诗歌五首 69 1026-11。1 综合性学习 6 第三单元测试10 112-11。8 化石吟绿色蝈蝈 看云识天气611 119-11。15 月亮上的足迹 山市 612 1116-1
2、1。22 综合性学习 6 第四单元测试13 1123-11。29 风筝 散步 羚羊木雕 614 1130-12。6 诗两首 世说新语两则615 127-12。13 综合性学习 6 第五单元测试16 1214-12。20 皇帝的新装 郭沫若诗两首617 1221-12。27 女娲造人 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6 第六单元测试18 1228-1。3 期末复习19 14-1。10 期末复习20 111-1。17 期末考试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
3、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
4、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
5、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生命生命,从种种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
6、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
7、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
8、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设计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
9、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
10、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 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 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 年借调
11、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 年离开。1992 年去英国。1994 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 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
12、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
13、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1)让一个同
14、学读“导语”。 (2)“导语”补充。 “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 57 年,65 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2.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 300 字提高到 500 字,本文大约 1500 字,要求 4 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3.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
15、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4.字词教学 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 5.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6.课文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不要想着
16、距离有多远? 7.小结这次研讨的经验。 8.课外作业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1.多角度阅读 (1)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地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2)确定角度 学生先说,教师启发、整理。 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 评论杰利。 评论四个孩子。 (3)探究问题 石架大约 7 米高,扛梯子把孩子
17、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他的办法有什么普遍意义? 哪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请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2.语言运用 学习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运用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请利用下列格式,在横线上补出词语,表达自己想说的一个意思。 投影或出示大卡片 (1)时隔年 , 。 (2)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的 训诫。 (3) 向 攀爬。 (4) 有人啜泣。 (5) 正纳罕 。 (6)暮色开始四合,
18、。 (7)暮色苍茫, 。 (8) 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9)带着 的口气说 。 (10)我小心翼翼地 。 (11) 我的信心大增。 (12)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3.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当堂没有完成的,课外完成。组织同学布置专栏。第三课:生命 生命一、教学目标和重点1.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好课文。2. 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二、1.看导语,默读课文,画出各段“主题词”。如第一段中的“生之欲望”。 2.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
19、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点名朗读。 5.质疑问难。 6.问题设计与研讨。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7.小结这次质疑与研讨的经验。 8
20、.朗读练习。 9.语言运用:补成一句话。 (1)一只 不停地在 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 在 小憩。 (3) 令我震惊。 (4) 令我肃然起敬。 (5) 昂然挺立 。 (6) 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 也可以 。 (8) 庸碌一生。 (9)我应许 。 (10) 遇福遇祸,或喜或忧, 。 10.作业。 见“研讨与练习”。第四课: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和重点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
21、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路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抽两名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史? 课文所
22、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图(略)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我们什么启示?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
23、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
24、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第五课:童趣一:教学建议和重点本文可用两节课教读。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学后所学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时间不超过 20 分钟。要点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二、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
25、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三、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教读本课,拟用 70 分钟。建议如下: 1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本文共 221 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 1 分 50 秒,假定在课上读 12 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 24 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一个诵读的习惯。为实现这个目标,可采取以下的措施: (
26、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教师应作示范背诵。 2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27、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凹凸”的“凹()”,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可以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可以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
28、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按:此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指视力而言。但用不着讲,到高中三年级学孟子时再讲不迟。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3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
29、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4导入和延伸 可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和作品 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
30、,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二、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31、。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本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侧重于理想和信念。选文同样兼顾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理想是一首哲理诗,打种种比方,用
32、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奉献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第一次真好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人生寓言选了两则,白兔和月亮中,白兔拥有了月亮反而引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说的是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而落难的王子说的则是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多愁善感的王子因落难而变得坚强起来。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向世人敞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她的乐趣完全在科学本身,她志趣高洁,不图名利
33、,但求自由与宁静,把全部精力投入心爱的科学事业中去,她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目标必须始终如一,要坚忍不拔,满怀信心,勤奋工作。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相比,不但侧重点不同,而且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与上一单元有延续性。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要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在阅读方法方面,要继续练习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单元,要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理想富有哲理性,要善于调动学生的
34、生活体验,去理解哲理。短文两篇有叙有议,要抓住议论,探究“议”与“叙”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人生寓言比较含蓄,要注意准确地概括寓意。我的信念自有作者的思路,要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则要指导学生按逻辑顺序加以梳理。论语十则是文言语录,要弄懂,熟读,深思,牢记。朗读训练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感情诸方面,都要给以扎实有效的指导。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一方面从中汲取营养,一方面干预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在实践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应该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坚持成功的经验,改进不足之
35、处,搞得更好。第六课:理想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感悟和理解。 2.重视诗歌朗诵教学。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如果了解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如果我们正在孕育人生的理想,那么,读这首诗就会感到分外亲切。 “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彻底结束民族屈辱的历史。这个
36、历史伟业,我们已经完成了。”这就是说,那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奋斗的结果是 1949 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 20 世纪中叶到 21 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则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 50 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再经过 50 年的奋斗,也必将胜利完成。”这就是说,今天中国人民的理想是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我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志存高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
37、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青少年时期正是树立理想的时期,读理想这首诗,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2.默读。 3.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各自练读。 (2)齐读。 5.逐节研讨(17)。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再齐声朗读。 6.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38、1.交流作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2.继续逐节研讨(812)。 研讨目的、方式,同上一课。 3.小结这次探究诗意的经验。 4.朗读全诗。 5.语言运用。 教师投影或板书。学生两人合作,他说你记,互相评论,并向全班推荐佳句。 (1)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 。 (2) 一 缀连着一 。 (3) 历史的脊梁骨。 (4) 海天相吻的弧线。 (5) 可望而不可即 。 (6) 折磨着 的心。 (7) 倔强地反抗着 命运。 (8) 鬓发早白。 (9) 洗濯 。 (10) 绝处逢生。 (11) 被玷污了。 (12)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 (13) 碌碌终生。 6.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七课:短文两篇一、教
39、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二、教学步骤 (一)行道树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 3.朗读。 4.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质疑与提问。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
40、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3)合作研讨。 研讨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二)第一次真好 1.默读第一次真好。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低回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不可磨灭 3.朗读练习。 4.内容研讨。 (1)学习方法引导。 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 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 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课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
41、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有些语句有疑难,当然必须探究明白。(2)合作研讨。 “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语句上的疑难:“风情”“雏形”“具体而微”“不一定都愉快”。 (3)全班交流与小结。 (三)语言应用 (1) 只是一种点缀。 (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 (3) 冉冉升起。 (4)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5) 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6) 值得低回品味。 (7) 给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
42、象。 (8) 玲珑剔透。 (9)第一次看到 ,但觉 。 (10) 使人回味无穷。 (11)愿你珍重 。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八课:人生寓言一、教学目标和重点1.强调理解表述的准确性。 2.反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二、教学步骤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风韵闲适窖得失之患泯厄运慧心皎洁心旷神怡归属 禀告身世正色3.朗读。 4.内容研讨。 (1)研讨方法:提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通过研讨,求得准确的理解。 (2)问题设计。 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大家有没有不同看法? 通过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
43、”,三种构想,想想这一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落难的王子的寓意,如果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5.语言运用。 (1) 独具审美的慧心。 (2) 皎洁的月色。 (3) 无忧无虑的嬉戏。 (4) 心旷神怡地 。 (5) 不愧是 的行家。 (6) 各具风韵。 (7) 举世无双。 (8) 一扫而光。 (9) 闲适的心情。 (10) 乌云蔽月 。 (11) 心痛如割。 (12) 险象迭生。 (13) 心未泯。 6.朗读。 7.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九课:我的信念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阅读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梳理是处理信息的
44、一种重要方法。 2.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说:“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 20 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阅读我的信念,就是阅读居里夫人的灵魂,可以了解她那伟大的人格来自怎样伟大的心灵。 2.默读。 3.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固执鞭策盛名报酬奢望蹂躏呵责懊恼沉醉迷醉猝然长逝问心无愧 4.梳理与把
45、握。 梳理的方法,第一步是概括要点,第二步是分析归纳,第三步整理排列,概括要点只要抓住关键词语就行。 引导学生梳理。 坚忍不拔 信心 勤奋 目标 探讨真理 献身科学 安静 不谋利 自由 克制 科学之美 一、宗旨 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沉醉于科学之美 二、环境 自由 安静 时间 三、工作 目标 信心 坚忍不拔 勤奋努力 5.问题探究。 (1)默读质疑。 默读时遇有不大理解的地方打个问号,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 (2)研讨方式。 四人一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三组代表报告研讨纪要,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小结。 (3)小结质疑与探究的经验。 6.语言运用。 (1)无论 任何 ,都 。 (2) 问心无愧
46、地说:“ ”。 (3) 执著地、勤奋地 。 (4) 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 。 (5) 致力于 。 (6) 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 。 (7)从 中我获益匪浅。 (8) 沉醉于 之中。 (9) 把 视为理所当然。 (10) 之所以 ,是因为 。 7.作业。 第十课:论语十则一、 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 4050 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
47、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二、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
48、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
49、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