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团圆之后怎样?论“恋爱轻喜剧”西厢记的两大弊病何以“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何以“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何以自明代出现西厢记批评高潮之后该剧能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撇开剧作语言、结构设置等艺术上的成就,其最关键点在于喊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真挚、热烈而堪称英勇的口号,表现了传统社会中被压抑已久的精神自由性和情感本真性。然而大团圆式的美满结局使这部作品在思想深度的挖掘、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现和对精神自由性的内在领悟上大有欠缺。甚至可以说,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自发生至收束并不曾真正触碰到人格诉求与精神共通的边界,未曾体现由理解、
2、宽容、忍耐和坚守等情感牺牲而产生的强大共鸣,未曾超越传统诗歌、传奇、杂剧等艺术作品中已有的爱情模式,因而,读者在阅读之后不能不由其完美结局而引发“大团圆之后怎样”的深入思考和疑问。大团圆之后会怎样,才是每一段活生生的爱情最终要经受的叩问。本文试通过论述西厢记的两大弊病完成对大团圆结局的思考和评价,这两大弊病的总结来自对该剧全方位的评判,包含主题、形式、内容、语言等多个方面。 西厢记的种种不足,主要集中在这两点:人物、主旨。而这却也是该剧之所以为人称道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人之观点殊异足可使对作品的评价趋于两极。以下进行具体论述:一、 人物形象单薄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西厢记中最富两极化特
3、征,对重要人物的认知与评价也不乏争议性。何以将人物形象单薄列为该剧第一大弊病,而其人物形象又到底如何单薄?上述论断的主要矛头指向这出“恋爱轻喜剧”的男主人公张生。泛泛来看,张生的形象是一个温文尔雅、德言工貌、出身贫寒的书生。他对一见钟情的崔莺莺无比热忱,执着而痴情,因情感受挫而重病缠身,最终抱得美人归、荣升状元郎。这是一个几乎集中了封建时代普通读书人一切美妙幻想的人物:从出身看,虽书剑飘零十年寒窗,却曾有官拜礼部尚书的父亲,也算书香门第,之后更是金榜题名,不辱崔莺莺相国女之尊;从个人条件看,张生面貌清俊气质儒雅、知礼重义学富五车,甚至还将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这绝对已符合女人对理想伴侣的全部期待;
4、哪怕是从运气上看,张生也是值得读书人艳羡的榜样。无意间到普陀寺一游就刚刚好碰见十年难出闺门一步的崔莺莺,不仅碰见还互相倾心,最终虽经历些磨难但总归遂心称意,事业爱情双丰收。这么一个人物,足以令封建社会的历代读书人引为人生奋斗的楷模和价值期待的终极归属。也恰恰是这么一个人物,其形象之刻板、思维之腐朽、人格之孱弱、情感之苍白也完整地契合了所有与之类似的爱情题材作品中的书生形象,甚至还尤为突出。在西厢记这部强调纯美爱情的戏剧中,张生就如一个提线木偶,机械地上台去完成他该要完成的行为,见莺莺则亢奋如被打性激素,不见莺莺则麻木如被切脑百叶,极度程式化地完成他在普陀寺的苦恋过程,最后成为大团圆结局的重要构
5、成部分。他并非没有情感,相反他的内心情感被强调得太过分,以至于不具备充足的合理性,由此也导致他一系列行为的轻浮草率。更重要的是,虽然他满怀一腔热爱,对崔莺莺的爱欲胀满他整个身心,但他丝毫未做出与这番情感相匹配的外在表现,他对以崔莺莺之母老夫人为代表的权力的忌惮、与莺莺私会事发后流露的惶恐疑惧,充分暴露出他性格的软弱和虚伪,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将道德挂在嘴边而全无道德感、将功名悬于头顶而并无济世心、将爱情视作第一而不愿为爱冒任何风险负任何责任的无耻之徒、苟且之辈。他的成功与其说是自身优长和运气的结合物,更不如说是封建文人在极度压抑之下自我安慰、自我释放和自我成全的意淫产物,消减了读书人寂寂无名而
6、郁郁难平的无限惆怅,满足了他们以美满爱情为出口的对精神自由性的畅想和奢望。由此,也解释了西厢记何以赢得众口一词的称赞。举例说来,张生一出场就自云“何日得遂大志” ,此处“大志”无非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须臾之后张生见过了崔莺莺,立刻心猿意马,暗生“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之心。这一突兀转变既显露了张生之大志的空洞虚浮,更体现了他个性的善变。这种善变会不会影响到他之后对待感情的态度?会不会使其得遂大志后对莺莺始乱终弃?这些问题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未给出解答,却更不曾给予读者对两人未来的信心。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张生费劲心思。先是自掏五千钱假借祭父母之名留在普救寺,再找红娘套话(不料竟得一顿抢白) ,之
7、后更是专程等在花园里等着将莺莺“饱看一会” 。更不堪忍的是他拿普救寺方丈作戏语,将自己那腌臜心思强加于他人身上取笑,其思想形貌简直猥琐。独居普救寺时,作为准备上京赶考之人,他竟一再抱怨房中寂寞清冷,原来读书人是偏偏喜好在花柳巷中潜心备考么?在承担后果这方面,张生的表现也让人大失所望。听闻老夫人知道了自己和莺莺幽会之事,张生的第一反应为“小生惶恐,如何见老夫人?当初谁在老夫人行说来?”两个问句可笑至极,一则敢做不敢当,惟愿逃避了事;二则存有记恨报复之心,在乎泄密之人是谁。由此看,促使张生做出逾矩之事即所谓反抗封建礼教之行为的原因绝非思想的开通和个性的坚韧,而仅仅是被私欲操控以及之前许婚的期待落空
8、所产生的愤懑不甘而已。 “惶恐”二字极可厌,真还愧对了老夫人所言“禽兽”二字,尚无禽兽之勇哉!因而,张生之可厌,尽显于虚伪、油滑、懦弱、浅薄等一系列人格缺陷,且这个满面礼义而满腹花肠的贪欢者还自诩“恭俭温良”!何处恭俭?更有何处温良?若孔子推崇的仁义礼智为张生之形貌,则他倒不枉被赞为反封建礼教的代表了,因其全身上下更无一处体现儒家德行。因此,作为西厢记中的正面人物,张生的形象必然使人质疑其单薄无力,也就大大削弱了该剧对坦诚真挚的情感态度的宣扬。连同温柔美丽的崔莺莺,也与张生同样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产物,他们的珍贵之处,恐怕只有彼此间能够领会和认同了。二、 主旨立意庸俗只羡鸳鸯不羡仙西厢记一直以来
9、广受称赞,作为一部纯粹的爱情剧作,其以大量篇幅描写爱情、渲染爱情和赞美爱情当然无可厚非。但在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上本已欠缺的它,其主旨立意也远远没有上升到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对人类灵魂终极拷问的高度。不可否认,该剧给在它之后的大量文艺作品以思想、情感、艺术创作上的启迪,而它自身的成就也源于对自唐以来众多优秀文学创作的巧妙融汇和充分利用,因此吸收了大量的积极养料,无论是体裁的改善、题材的发挥、语言的精美还是反抗精神的初步萌芽都是这种学习和融通的结果。包括古典文学的最高峰红楼梦中写到宝黛共读西厢,也体现出作者对该剧的肯定态度甚至于效仿意图。那么它在主旨立意上到底缺损在哪里?为何说它上升不到与灵魂对质的精
10、神层面?这种流于肤浅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该剧的主旨表达受到前文所述的人物塑造和情感烘托的重要影响,因而人物形象的浅薄和情感表述的单薄使其主旨难以走向深刻。视充满欲念(或者说仅有欲念)的爱情为一切的张崔二人本身就是“情”的产物,他们的全部思想行为单纯围绕着自身的爱情来展开,而这种爱情并不曾在精神层面延展出高度。相比之下,红楼梦在同样以爱情故事为总线和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了飞跃式的、超越性的创造和开拓。宝黛的爱情直指内在性灵,是对自由人格和纯真情感的无限追求,最终更因其彻底的悲剧性而产生震颤人心的艺术效果和精神震撼。但“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已经是西厢记全文最核心也最终极的主题,无
11、生死之严酷、情感之至纯、灵魂之孤独、天地之苍茫。其次,该剧中的人物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这导致人物行为极其程式化,也影响了主旨的表达。相比之下,红娘是全剧最光彩夺目的角色。她丰富的个性层面和起到关键作用的一系列行为使她超越一个丫鬟的角色定位而被赋予了反封建礼教的“女侠”光芒。但她的形象也隐含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作为一个服侍小姐而从不出门的丫头,她一无诗书学养(文中提到她并不识字) ,二无人生阅历(年纪尚小) ,三无处世经验(全无对世相与人心的认知) ,何以凭白拥有如此惊人的勇气和才干?第四本第二折“拷红”一节,她的沉稳与机智与老夫人的刻板、张生的慌张均形成鲜明对比,与老夫人一席话更展现出第一流的
12、劝说艺术。张口就是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虽富智谋,却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对比红楼梦中同样非等闲辈的丫鬟袭人、晴雯等,再如何风流灵巧也决不可能坐而论道。最出色的形象尚且如此,更莫提张崔二人了。正是他们性格的过于单一、行为的刻意削弱了主旨表达的力度。最贴近该剧被人们冠以的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一类主旨的人物是红娘,但又不够真实,虽行幽会等违矩事却无反压迫之意识的两人不过是遵循情欲引导,急于排遣大龄而未婚的寂寞而已。最后, 西厢记的根本缺陷还在于最后欢天喜地的大团圆结局。张生不光娶得相国千金,居然金科及第考取头名真不知是应该感叹元朝科举太滑稽还是为天下读书人一大哭。整个故事只见欲火焚身
13、、耽于求爱的张生抱着美梦跌跌撞撞,不见哪怕一处是刻苦读书、潜心求学的张生怀揣梦想稳步向前。最后撞了个荣誉等身回来,简直要替张生喊句冤好不麻烦,谁还稀罕这状元么!为什么悲剧往往有着比喜剧更强烈的震撼力量?为什么在抒情表意上也是悲剧的魅力较之喜剧更深刻?因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本来面貌。悲剧让人在遗憾和心痛的过程中思考生活的本质,人性的本质、时空的本质。过于频繁的团圆式结局不够动人甚至让人厌倦,因为它们为符合人们不现实的愿景而回避了生活、人性、时空的残酷本质。回顾西厢记 ,一段突兀且无关精神共通的爱情、两个缺乏深度的人物形象,这个以圆满收场的故事还经不经得起推敲?团圆之后是柴米油盐的平庸生活、是岁月流
14、逝的苍颜华发、是功成名就后的始乱终弃、是自古有定的负心戏码。以完满定义的爱情,最终往往可笑可叹。西厢记的可贵之处,一则初步显露出誉女子而贬男子、誉轻灵俊秀而贬利欲熏心、誉坚守自我而贬因循守旧的反传统观念;二则在元代戏剧的写作模式上进行创新,包括结构、语言等都有进步;三则喊出了一种有别于从前的对本真的大胆追求,虽然这种追求仅限于对个人的爱情,但从思想、行为上看已经完成了突破。同时,虽然显得一厢情愿,但其对美满爱情的向往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这部名满天下的戏曲的实质就是一出立意简单、情感真诚、笔调轻柔的“恋爱轻喜剧” 。而“大团圆之后怎样”这一明显更复杂和严峻的问题,不是任何一出“恋爱轻喜剧”有能力解答的。注释: (明)贾仲明凌波曲 郭沫若语文学系09 级 杨靖媛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