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7098178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一、概述书法,法即方式、方法,书法亦即书写的方法、艺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纵观全世界的文字,可以将书写提高到艺术层次的也只有中国的汉字了,而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地位也非比寻常,正如国画大师傅抱石所说:“中国的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领悟,那末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因缘。 ” 书法是一门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是常有的。俗话说:“会

2、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 ,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二、书法历史中国的文字可考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但此时书法尚未产生(虽然有书法家借鉴甲骨文,从甲骨文中吸取营养) 。书法的历史从西周的散氏盘开始,萌芽于金文,成型于猎碣(石鼓文,将描写帝王打猎的诗刻于大石上) ,勃发于两汉,升华于二王,成熟于大楷。文字的产生为书法提供了艺术的空间,自金文开始书法有了美学自觉,猎碣的出现标志书法具备了所有的要素,两汉时期书法完成基本体例,二王则确立了书法的巅峰地位,大楷的出现表示书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度。从书法形式来说,进

3、化历史是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雏形行书楷书。三、书法的美学鉴赏汉字其独有的结构提供了书法的载体,是书法之真。书写时的笔墨流动是书法的过程,是书法之善。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书法的效果,是书法之美。书法脱雅于俗,出发自欣赏,亦归结于鉴赏。所谓:鉴者别也,赏者欣也。根据艺术标准,客观、冷静地分析作品的功力鉴别需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喜恶则完全取于个人爱好。书法美学的鉴赏总体来说在于形意之间,即分形、意之别。、书法“形”之美1、貌单字结体之美字有间架结构之分,有的是左右结构,有的是上下结构,有的是半包围,有的是全包围,对间距、角度的处理则有要求,一个字整体看起来要显得“衡” ,衡分均衡、平衡、制

4、衡,均衡要求字显得四平八稳,平衡要求字在动态中的稳定,均衡要求字看似摇摇欲坠实则十分稳定。做到“衡”之后,字体、字貌、字态就与平常的字有区别了。2、质点划肌理之美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所谓点划肌理,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笔墨浓度视情况而有变化。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在纸上会留下浓淡、干湿、刚柔等各种变化的线条 。笔力、墨色的处理能体现书写者体量、力量,字的容量能反映书写者的容量,字如其人,毛主席的字豪放跌宕,恰好反映其人的胸怀广阔,高瞻远瞩。点划形质,刚柔贯气,动态融情。3、势通篇结构之美一篇作品不是每个字都写好作品就好,整体的布局,字的分布、关联十分

5、重要。整体布局的好可以与字的好互相映衬,也可互补瑕疵。 “通”是整体布局的要求,字与字之间的起承转合要求整体上有呼应避就的效果,通观全篇,质量分布要平均,不可一侧过浓,一侧过淡;计白当黑,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虚实相生,皆成妙境 ”的空间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书法“意”之美1、理经典理法之美书法自产生以来,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一套经典理法,要求书法作品传承有序,是为“正” 。在体例上,体式有固定要求,隶书有隶书的写法,草书有草书的写法;但也要例变,即要有个人风格。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融成一体,和谐动人。2、情个性情趣之美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圆融成风、个性为格, “新”是其核心要素,独创自

6、立的书法风格才能更好的达到情理相谐。形质相映,个性独具的才能更好的打动观者之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正是因为他将自己个人风格与情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做到了情理相谐。3、境风度气质之美境即意境,书法家真正决高下不在字的美丑,不在篇幅布局的异同,而在意境。意境是品格的升华,本性映射气质,品格体现境界,认识深邃的人与浅薄之人的书法相比,自有深厚之感,意境高远的人与低俗之人的书法相比,自生高雅之气。书法家的“ 字外功 ”愈深、立意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美、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

7、品。意境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时,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他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书法的极致在于气韵生动:气息来自创作,功力以成气气载息出(从意到形) ;韵味来自鉴赏,共鸣以成韵韵长味生(从形到意)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吸收和发展” 。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葱郁有趣的山林等,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书法亦是如此,点画线条、字体结构、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神采、自然

8、韵律,风姿格调上心须意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必定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作品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富有内涵。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精神,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欣赏书法作品要有对待人的那种心态,这样才能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才能做到真正的艺术欣赏。 书法历史悠久,写书法或是欣赏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至于境界高低则在于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的理解深浅。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书法家用心去写,融情于内,欣赏者透过心去看,以期理解书法家当时的心境变化,书法才能活起来,

9、书法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四、书法的传承书法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但是能将字写到书法层次的却不多。时至今日,毛笔已退出日用范围,书法也成为阳春白雪。书法长期以来不能普及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中国文化体系的特点是混沌包容,对艺术但求悟禅一般的境界,不求细解。在古代,想在官场上爬,书法是很大的一种优势,所以自己对书法的一点心得是不会随便外传的。新中国成立后,艺术体系是照搬苏联的,而苏联的艺术体系中是没有书法的,所以中国也忽视了书法这一重要的艺术的发展。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书法贵在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笔墨如歌的文脉传承史。今天,在电脑盛行的时代并不提倡简单地回归于笔墨文化的年代,书法传承贵在精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便于使用的器具的力量,是决非劝谕,讥刺,痛骂之类的空言所能制止的。 ”电脑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书法艺术发展的终止。相反,照相、传真、复印、电脑仿真等还有益于书法的学习研究、普及传播。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依然存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仍然必要。书法的传承应从中小学生抓起,只要安排得当,中小学的书法课不仅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反而能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书法艺术的求索,成功地化为文明传承之动力、智慧追求之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